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患病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



白癜风治疗时间和过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14/5696797.html

编者按:《蓝色月亮船》是青岛新闻网蓝月亮文学社出版一本书的名字,也是载满已经正式出版成书的蓝月亮文学,《记忆中市北1——10集》,《蓝月亮文丛》20部《于向阳的文集:诗歌集、大海听歌,散文集、小说集、文史集、童话集》10部、约40多部作品、多篇文章。本刊是青岛著名的文史学家王桂云先生的作品,请大家喜欢。感谢大家的支持!

青岛蓝月亮文学的《蓝色月亮船》欢迎您

(总第期)

一、美文展示

过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春节

——觅时尚传统合璧的年滋味

作者:王桂云

年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也是笔者到青岛后过的第一个春节。那时候,青岛刚解放不久,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物质条件依然艰苦。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咂摸出与以前不同的年味来!这次,总算过了一个安定、幸福、正式的春节。

于年3月我入伍后,每一个春节都是在远离家人的战地上同战友们一起渡过的。尽管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将战友当亲人,一样过得有滋有味;“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过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当时四沧区人民政府驻四方工作组,就在海云庵办公。让我到那里同工作组的战友们过春节,顺便欣赏一下庙庵的过节景象。

令人难以忘怀的则是::战乱的十几年,缺少的是赶庙会,这次的独到之处,对笔者记忆深刻的是:我去逛四方海云庵寻觅年味!

门前的情形,如同青岛天后宫似的:门槛有石鼓一对,大门院内,东西各有一根旗杆,旗杆高约30米,门前有甬道,庙院有两厢,甬道相通,东厢会客,西厢居住。大庙落成后,通常每月初一、十五开庙,晨钟暮鼓、香火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拜庙人更是不计其数。此时正是庙会间,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踩高跷、舞狮者甚多。大院内有两株大树,春夏之际,绿荫满院,清静宜人。海云庵那建筑确实独到,完全是青砖砌成的墙面,古时黑色小瓦的屋顶。显然与那些临近红瓦顶的民居大有区别。保持古色风味的同时,其建筑工艺精美现代。整体建筑是清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极具宫廷的气派。由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后正殿是天后宫的中心,内供奉海神“妈祖”,即俗称的天后娘娘。贴金的天后像,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闽南风格,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雕塑精美。整个殿堂仁爱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西配殿供财神,东配殿供龙王。山门是天后宫的正门,室内还供奉是“千里眼”将军和“顺风耳”将军这两尊神像。

配殿则位于山门的正上方。殿内供奉四海龙王,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的安澜利运。大殿的门旁两根柱子上书写着“海国汇流千涧水,仙居坐镇一乡山”殿宇古雅巍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蔚为壮观。横梁上雕刻着鸟兽虫鱼图案。殿墙上绘的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游,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真正寻觅到了传统年味!

传统年味十足当是海云街,那是四方最古老的街道,过了个时尚传统合璧的守岁,让我品尝到雅俗共赏的年俗。年春节,气象万千。大街小巷,锣鼓喧天,扭秧歌的、踩高跷的,满街穿梭;国棉一、二、三厂都在工厂大门扎起“欢度春节”的高大的松牌坊。海云街的路两边的商号,都挂上五星红旗。

春节莅临掀起拥军的热潮

年除夕到了(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农历腊月三十日(公历年2月16日),一大清早就传来了喜讯,《青岛日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四沧区掀起优属热潮》。别看这篇“豆腐块”,可是记实之作:春节莅临,机关干部正忙于带领群众搞拥军优属,四沧区春节拥优工作,由群众拿着优待物品,组织秧歌,打锣敲鼓,将优救粮送到军属家中,进行亲切的慰问;各户军属多认识到今天国家财政困难,物质条件依然艰苦,不应依赖政府救济,各自动手:挖盐田、糊火柴盒打谱生产自救……这内容正是当时活动的写照。同时也是我读写人生的起步。

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是老区的光荣传统,这次是初次带进城来,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新时尚。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整个节日期间。充满节日气氛的除夕夜,我参与优属活动,同基层干部及群众代表,忙着到军属家拜年,敲着锣鼓,送军属光荣牌,挂五角星式的光荣灯。

其实,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早年就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过春节离不开祭拜先祖、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拜年、探亲访友、放鞭炮爆竹、挂中国结、贴春联等活动。过了个年俗风味十足的春节。

居民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屋子里,房间到处都贴满了大红福字,正屋门上贴的是:“辞旧岁万紫千红,迎新春百花齐放”的春联。横批:“万象更新”。迎门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两边贴着“翻身感谢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对联。横批:“饮水思源”;春联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人喜爱的是春联大红底纸,或墨字、或金字,按照格律要求写上吉祥话、赞美词,祈福一年的好光景。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在家门上都贴一副各式各样内容的是新旧合璧迎新辞旧的对联。“新联一副报春讯;妙对两行传福音”。新颖的道出人们心声的:“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翻身做主人。”横幅:“当家做主”;另如迎春咏春:“吉祥之日庆胜利,如意之时贺新春”“一年好景随春到; 三亿苍生盼日升”。图吉祈祥:“五彩云开祥气满;三阳运转惠风来”。结合生肖:“丑牛归腾瑞气,寅虎到发祥光”。“昨夜金牛辞我去;今朝威虎叩门来”“寅星明亮春情动;丑殿辉煌瑞气生。”等。当然旧式的行业吉语:“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墙上张贴着《福禄寿三星图》的喜庆年画,现今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产生了《麒麟送子》、《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推车进宝》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窗户上粘贴着《四季平安》的吉祥窗花。当时的风俗:窗花与吊钱常见的内容是反映求福、得财和增寿等寓意,如“肥猪拱门”、“金马驹”、“聚宝盆”、“财子叫门”、“童子摘宝”、“招财进宝”、“吉祥花草”等。这些吊钱儿,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期间贴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大街小巷户户街门框上,挂起了象征吉祥如意的手工吊钱。可说是迎春吊钱万巷红。火红的吊钱在微风中飘荡,烘托出一派红火祥和的喜庆气氛。

双扇门上贴着威武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彩像,每逢过年时节,贴门神的风俗,以此驱鬼避邪,确保家人岁岁平安。门框右上墙面挂着军属光荣牌,门框左上墙挂着红色五角星式的光荣灯;面迎门墙上贴着“出门见喜”。真好一派年节气氛!这些寄寓了主人心中的万语千言呀!

时尚传统合璧的守岁

除夕守岁的习俗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围炉闲聊,辞旧迎新,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守岁。

家里的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吃年夜饭是全家团聚欢乐的时刻,除夕夜放完烟花爆竹,全家老小就围坐到桌子上吃年夜饭,举杯欢饮,共同祝福。全家男女老少在你敬我干的融融氛围中“守岁”。

除夕晚上,过年很讲究禁忌,说话都得是吉祥言语; 放过鞭炮、分过压岁钱,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除夕夜宴,讲究的人家那样,做9道菜,并且有肉丸,谓之“长长久久”。年年有(鱼)余。菜肴中必备丸子一类(如肉丸、鱼丸、藕丸等),以为完完全全、团团圆圆的象征,不仅家人欢聚共宴,而且要将祖先请回团年,鬼魅逐出,天神送走,祖先请回,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家人团圆,欢坐一堂。一大盘苹果红的耀眼,取意“平平安安”。事先做好的富富有余的饭,从这一年吃到下一年,叫作“隔年饭”,含有仓廪是吃不完的意思。有的人家特用大米和小米混蒸这“隔年饭”,图的是“有金有银,金银满钵”的吉利。座中还少不了各种杂果:吃枣儿(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杏仁(幸福人生),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特别是除夕之夜的饺子,皮薄,馅好,包的严实;其形状似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待到子时(初一零时前后)煮食,自是“更岁交子”。偶有煮破了的,别说那个“破”字,就说煮“挣”了。在饺子里包上糖块(甜蜜)、红枣(好运)、桂圆(团圆)、硬币(发财)、鸡肉钉(吉祥)花生米(长寿)等,吃到能得好运气的物品;也包上一点黑炭之类主孬运气的东西,只是象征性的吧了,多数这类水饺并不煮,只是压在盖垫上。

除夕要煮隔年饭。要烧满满一锅的米饭,蒸好白米饭贮在饭甑中,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绳,并撒上“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栗子、红赤豆),上插着青翠的松头柏枝和用红纸封好的芝麻棋杆,旁边还放满了花生、芋头、红枣、核桃、玉米棒、糕点等10多种农家食品,象征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摆在厅堂案桌上,俗称“隔年饭”。除夕所备的隔年饭和菜肴,要全家人吃到正月初四为止。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正月初一凌晨,新年真的来到,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开门鸣鞭燃烛迎接新年。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二、美文作者介绍:

作者:王桂云,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年生,山东文登人。战争年代,毕业于胶东建校。半个多世纪,一直生活在青岛。曾在青岛市文联、市文化局等处任职,在市博物馆任副馆长期间,著有《王桂云论文选》,获全国丛书著作奖;继撰写一部50万字资料性的工具书——《山东方志汇要》,获市社科成果奖;在任青岛市沧口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兼《沧口区志》主编时,完成一部66万字的《青岛市沧口区志》。尚著有《古籍书目举要》、《室名斋号辑要》,及《历代方志名家事略》等著作近万字。近年来,为迎人文奥运正在推出《人文青岛丛书》系列,内有《青岛清季官宦轶闻》、《青岛近代名人逸事》、《青岛崂山闻人录》等书。事迹入《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

三、本文配诗欣赏:

赞:文史家王桂云

作者:于向阳

九旬老人王桂云,

万卷图书装胸中。

挥笔写下百万字,

后世引路照明灯。

山东方志汇要、

沧口区志

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

人文青岛书丛

千古流芳传后世

岛城文史增新容

翻开十卷记忆中的市北

每卷都有他的身影

他整理编写的青岛故事

让十部市北记忆格外厚重

我敬佩文史家王桂云先生

他用文字唱出最动人的歌声

他默默地走遍岛城寻觅

把昨天的故事向我们倾诉

四、诗歌作者介绍:

五、蓝月亮文学部分作品和海歌的部分专著展示:

(这是在青岛书城蓝月亮文学社的作家:海歌、格里、若风创作出版的这些书籍摆在专柜销售的照片)

本刊主编:于向阳、网名:海歌。中国作协国土资源部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文学耕耘五十载,著有四十余部散文集,小说,诗歌、剧本正式出版,其中十部专著已经收进中国作家文库。

蓝色月亮梦

为了文学,为了明天的太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hbyx/14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