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患病影响 > 寄生虫居然可能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寄生虫居然可能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临床上,IBD症状为反复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IBD经治疗可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其中相当部分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研究人员发现寄生虫感染能够导致肠道中的微生物组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可能能够用来治疗炎症性肠病(IBD)。
就IBD而言,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一种卫生假说:在太清洁的现代生活空间中,寄生虫暴露的缺乏让一些人的肠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容易患上炎症性疾病。在人类进化中,肠道寄生虫有助训练和平衡宿主免疫系统,但是如今在发达国家,它们正在缺失,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感染上肠道寄生虫的小鼠体内,拟杆菌:一类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发现与较高的IBD风险相关联的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下降了倍。与此同时,作为一类已知抵抗炎症的细菌,梭菌的数量增加了10倍。研究人员指出对这些寄生虫作出的免疫反应触发梭菌生长,然后这些梭菌要么在与拟杆菌的竞争中胜出,要么释放能够伤害拟杆菌的毒素。
研究人员的发现是首次将寄生虫和细菌与IBD的病因相关联起来。这个模型可能适用于其他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型糖尿病。
这项研究的关键发现在于:研究人员发现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已知IBD发病率较低但是寄生虫感染率较高的农村地区的人们体内,这些人的肠道微生物组要比附近的城市人群拥有显著多的梭菌和显著少的拟杆菌。
这项研究可能改变科学家们和内科医生们如何思考治疗IBD。病人的饭后谈资可能让不少人认为寄生虫直接治愈IBD,但是实际上,它们作用于被认为导致这种疾病的肠道细菌。
研究人员发现将寄生虫虫卵接种到猴子体内让它们不会患上IBD。寄生虫虫卵可能能够诱骗宿主免疫系统认为这是寄生虫感染,从而能够触发一种特异性的抵抗肠道炎症的寄生虫相关性免疫反应。
沿用这种相同的思路,未来的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让病人服用在寄生虫感染时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化学物,如白细胞介素-13(IL-13)。这样的治疗方法可能能够让病人接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可能在这种治疗过程中吃寄生虫。
研究人员给缺乏NOD2基因的小鼠喂食10到15个寄生性鞭虫(一种蠕虫)虫卵,其中NOD2缺乏与包括IBD在内的几种免疫疾病密切相关联。在这些蠕虫成熟后,研究人员测量这些小鼠肠道和粪便中的拟杆菌和梭菌数量,并注意观察IBD是否还存在。他们发现IBD的很多症状,如肠道出血和溃疡,与肠道中几乎所有的拟杆菌一起消失,然而它们肠道中的梭菌水平却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对在马来西亚农村地区75名原住民肠道中发现的细菌与20名生活在吉隆坡城市的人进行比较。他们发现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人具有更少的拟杆菌。
研究人员打算研究寄生虫改变肠道细菌的方式以便为治疗几种炎症性疾病奠定基础。
更多关于生物治疗的相关信息
直接扫描右上角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