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患病影响 > 今日头条浅谈常见鱼病的区别与症状
今日头条浅谈常见鱼病的区别与症状
点击上面蓝字中渔海洋-科学养殖↑即可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鱼类疾病就是防治的再好也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高密度养殖的今天。在常见鱼病中,往往有一些症状极为相似,但病情截然不同的鱼病,在缺乏诊断仪器和设备的条件下难以确诊。恒祥渔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多年从事鱼病诊断的实践经验,将一些症状相似,病情不同的简易鉴别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总结,分享给广大水产养殖爱好者。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小编不胜感激!!
各类症状及其区别:
1、体表、鳍条充血、肌肉腐烂的症状,分别有:赤皮病、打印病、暴发性出血病和锚头鳋病。
·赤皮病表现为:鳞片脱落、蛀鳍,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
·暴发性出血病表现为:鳍基充血,口腔、颌部、鳃盖充血或腐烂,眼眶突出或充血,伴有体表肌肉腐烂;
·打印病表现为:在尾柄或腹部两侧有指印状红斑,肌肉由外向内腐烂;
·锚头鳋病表现为:部分鳞片发炎红肿,严重的肉眼可见鳞片之间,体表外有大量的,像石榴籽一样的血泡,一粒一粒的非常鲜艳,红肿部位有针状虫体。
2、体表出现白点症状,分别为: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和粘孢子虫病。
·白皮病与打粉病的不同之处是:白皮病的白点只出现在背鳍与臀鳍为界的整个尾柄皮肤上,病情发展只是白点自身的面积扩大,病灶面积逐渐扩大呈白雾状,手摸有粗糙感;打粉病的白点从背鳍、尾鳍到背部先后出现,白点数量不断增多,最终遍及体表像米粉般裹满全身,仔细观察,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
·小瓜虫病与微孢子虫病的区别是:病鱼死后2—3小时,体表白色小点状囊泡消失的为小瓜虫病,不消失的为微孢子虫病。
·粘孢子虫病与小瓜虫、微孢子虫病的区别是:前者病鱼体表为大小、形状不一的灰白色孢囊而不是小点状囊泡。
3、鳃丝呈苍白色、体色发黑症状,分别为:指环虫病、鳃霉病、烂鳃病和侧殖吸虫病。具体区别为:
·指环虫病:病鱼鳃盖张开,鳃部显著浮肿;
·鳃霉病:鳃丝有点状充血或出血,常暴发性急剧死亡;
·烂鳃病:头部特别乌黑,鳃丝腐烂,严重者鳃盖骨内表皮腐烂或有半透明的小洞;
·侧殖吸虫病:病鱼闭口不食,肠壁膨大。
4、病鱼肠道呈红色症状,分别为: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和鲩内变形虫病。主要区别是:
·病毒性肠炎:肠壁组织完整,肠粘膜一般不腐烂脱落,并兼有口腔、肌肉、鳃盖、鳍条等充血;
·细菌性肠炎:口腔、肌肉不充血,但肠道粘膜往往溃烂发炎,乳黄色腹水较多;
·草鱼变形虫病:症状与细菌性肠炎相似,但一般寄生于后肠部。
5、鱼在池边聚集、延池边狂游,以头撞岸症状,分别为:跑马病、泛池和小三毛金藻中毒症。分别表现为:
·跑马病:典型的表现为绕池周狂游,驱之不散;
·泛池:大多发生在清晨,往往是大部分鱼狂游乱窜或散乱横卧水面,嘴下唇突出并露出水面,日出以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小三毛金藻中毒症:池鱼向池边四隅集中,头朝岸边、呆在水面下大约5—15cm深处,静止不动。(发病高峰期一般为每年的11月份至翌年3—4月份。)
6、鳞片隆起症状,一般是:竖鳞病、鲤嗜子宫线虫病。主要区别为:前者鳞片隆起程度大,病鱼体表部分或全身鳞片竖起像松球状,鳞的基部水肿呈半透明的小囊状,轻压鳞片下的水肿液即喷出;后者是部分鳞片突起,鳞片下寄生细长的红色线虫,挤压无积水。
7、急躁不安、狂游、跳跃症状,一般有:疯狂病、中华鳋、锚头鳋、鱼鲺和复口吸虫病。其区别为:
·疯狂病和鲢中华鳋病:危害鲢、鳙(花头、花鲢),前者病鱼脊柱弯曲,整个尾部极度上翘而露出水面,脑颅发黄,在水中狂游打转,时而沉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
·鲢中华鳋病:鱼脊柱不弯曲,尾鳍仅上叶常露出水面故又称“翘尾巴病”,病鱼只在水面打转或狂游,鳃丝末端挂有许多白色虫体又称“鳃蛆病”。(大中华鳋只寄生于草鱼、青鱼的鳃部,病鱼都有跳跃不安现象,而·鲢·中华鳋,病鱼一般不跳跃)。(中华鳋·鱼鲺病,两者均有急剧狂游和跳跃的现象,但后者主要以体表有圆形或椭圆形、身体扁平的虫体爬行来确诊。)
·锚头鳋病与复口吸虫病:两者均表现为病鱼急躁不安,前者体表寄生针状虫体,严重感染时鱼体似披蓑衣,后者则在水面不安地挣扎,有时头向下、尾朝上失去平衡,病鱼眼球浑浊,严重时水晶体脱落,也有人称之为有“白内障”或“掉眼病”。
8、肠壁膨大症状,一般有:侧殖吸虫病、球虫病、头槽绦虫病、舌状绦虫病和鲤长棘吻虫病,它们均有程度不同的肠壁膨大或肠道堵塞等症状。
·侧殖吸虫病和头槽绦虫病:分别有闭口不吃食物和口张开不吃食的明显症状区别,后者肠管前端膨大,肠内可见细面状虫体;
·球虫:主要寄生于青鱼;
·舌状绦虫病:病鱼腹部膨大,用手轻压有坚硬感;
·鲤长棘吻虫:只危害鲤鱼,一般寄生于病鱼前肠,严重时肠管发炎、肿脓、溃疡,甚至肠壁穿孔。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
夏季(阳历6—8月)气温一般在26-28摄氏度之间,鱼类发病比春季略少,此时鱼种逐渐长大,抗病力有所增强。因此纤毛虫、鞭毛虫鱼病逐渐减少。另外据调查夏季还持续存在春季的微生物鱼病,有烂鳃、出血、赤皮、肠炎、打印病等。此时,寄生虫有锚头鳋病较为普遍。盛夏时,高产塘往往容易发生泛塘。
秋季(阳历9—10月)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一般在23-15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基本和春季相似,尤其8-9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白露关”。夏花鱼种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品吸虫、鱼虱等鱼病,秋季大规格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等病。
冬季(阳历12—2月)气温较低,一般在3—6摄氏度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亦可发生水霉病;当水温较高时,有可能产生斜管虫病和小瓜虫病等;越冬鱼类在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由于越冬房气温和水温的温差过大,鱼缺氧浮头时引起头顶部冻疮。
春、夏、秋、冬随着气温的变化常见鱼病目前初步归纳起来有12种,其中寄生虫病主要有7种:车轮虫病、小瓜虫、指环虫、锚头鳋病,鱼虱病、鲢碘孢子虫病,中华鳋病;微生物病主要有5种: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烂鳃病,打印病、水霉病。
在养鱼的生产中,一旦发生了鱼病,轻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一部分鱼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
病名
发病部位及发病月份
肉眼鉴别主要症状
竖鳞病
皮肤,流行于春季。
鳞囊积水,鳞片竖起,形似松果,用手轻压,鳞囊积水即可喷出,有时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膨大。
出血病
外表、内脏,流行于5—8月份。
①红肌肉型:病变部位在鱼体两侧肌肉,鳍的基部、口腔,特别是臀鳍基部都有充血,有时眼睛也充血,肌肉呈不同程度的点状充血;病情严重的全身肌肉呈深红色,有时甚至鱼体稍微发肿,皮肤发红,不用剥皮即可判断是肌肉严重充血。(目前,认为是病毒性)
②红鳍红鳃盖型:初期是鳍基部充血,鳃盖、腹部、口腔亦有不同程度的充血,严重时鳍条和体表亦充血,肠管发炎。(目前,认为是细菌性)
赤皮病
一般在鱼体两侧及腹,流行于5—7月。
出现发炎、出血、鳞片脱落、鳍条充血、末端腐烂。
白头白嘴
头嘴,流行于5—7月
鱼活动缓慢,体色稍黑,头顶上和嘴周围发白,观察在池中活动病鱼,其症状很容易辨认。
打印病
鱼体两侧,流行于5—7月。
发病初期,常见圆形或椭圆形并有出血现象的病灶,好象打上印记。随着病灶逐渐扩大,同时向深处发展,严重时病灶部分肌肉往往烂穿,可见骨骼或内脏。
白皮病
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流行于5—7月
从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的皮肤发白,呈白雾状。用手摸时,鳞片粗糙,无粘液,病重即将要死的鱼表现出头部朝下、尾部朝上。
疖疮病
背部两侧,流行于5—7月
背部两侧,呈现浓肿和稍微突起,用手摸时有弹性感。剖开患部,可见肌肉充血和腐烂。
水霉病
全年
病变部位长出大量的棉絮状菌丝,象一团团的白毛。
车轮虫病
鱼体及鱼鳃,流行于5—7月。
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当病原体大量侵袭时,借助于放大镜可见到发亮活动的虫体,病鱼表现的症状是:体表粘液增多,有时带有污泥,体瘦发黑,缓慢地飘游在下风水面上。
小瓜虫病
皮肤出现小白点,流行于5—7月
严重感染时,皮肤出现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
嗜子宫线虫病
寄生于鳞片底下以及各种鳍的鳍条中,流行于5—7月。
寄生于鳞片底下以及各种鳍的鳍条中,用肉眼可以观察到,因虫体颜色鲜红,故又称“红线虫病”。
钩介幼虫病
寄生于鱼体的鳍条、鳃、嘴和口腔,流行于5—7月。
寄生于鱼体的鳍条、鳃、嘴和口腔,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见米黄色三角形虫体。
三代虫病
体表出现大量粘液,流行于5—7月。
体表出现大量粘液,用肉眼仔细观察病变部位可见到细状的虫体在蠕动。
锚头鳋病
体表,流行于5—7月。
寄生在体表的虫体很容易看到,因为锚头鳋用它的头角和一部分胸部钻入鱼的肌肉组织里和鳞片下面,露出外面部分身体细长,因此又称这种病为“蓑衣病”。
鱼鲺病
寄生于体表,流行于5—7月。
被感染的鱼常表现出不安或跃出水面,或在水中狂游,食欲减退,鱼体日渐消瘦,严重时甚至死亡。虫体较大,一般呈白色,肉眼可以看到,但虫体常会随时离开原寄主而重新另找新寄主,因此,有时在病鱼体上往往见不到虫体。
打粉病
多发生在偏酸性的水中,流行于:5—9月。
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出现大量白点和少量红点,食欲减退,后期白点连接重叠,象米粉般裹满全身,“粉块”脱落处长“毛”(水霉)或溃烂,鳃内也有病变。病鱼常呆浮于水面,不食不动,鳃丝腐烂。
烂鳃病
流行于:7—9月
病鱼鳃丝腐烂,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且鳃上常带污泥,靠病变部位的鳃盖内侧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鳃霉病
流行于:5—9月
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常以暴发性急剧死亡,如不迅速采取措施,有在短期内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隐鞭虫病
鱼苗阶段
鱼苗阶段,由于虫体大量繁殖及骚扰,使病鱼鳃部产生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鱼的呼吸,故浮头时间延长,严重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指环虫病
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微张。流行于:5—7月。
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微张,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有些比较大的虫体肉眼可见。
中华鳋病
鳃丝末端肿大发白。流行于:5—7月
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在这些肿大的鳃丝中寄生着许多虫体,肉眼容易看到,因虫体后面带有一对细长白色的卵囊,形状稍似小蛆,故有“鳃蛆”之称。
肠炎病
肛门红肿,流行于:5—9月。
肛门红肿,严重时常表现鳍条基部充血,腹部出现红斑,剖开鱼腹,往往有腹水流出,肠管发炎,严重时整条肠管呈红色或紫红色。
球虫病
流行于:5—7月
病原体侵袭肠管,病鱼症状为鳃丝呈苍白色,食欲不振,在肠管内外壁肉眼可见到许多白点状胞囊,肠组织被严重破坏,引起发炎充血,甚至肠壁穿孔。
粘孢子虫病
流行于:5—9月
有些种类只在肠粘膜组织生长发育,形成白点状孢囊;有些种类除侵袭肠粘膜组织外,还可以穿过肠壁出现大量孢囊。这种情况在二龄鲤、鲫中较常见。
疯狂病
流行于:冬春季
主要感染鲢鱼和鳙鱼,病原体侵袭鱼的脑部,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病重时鱼在水中狂游乱窜,抽搐打转,一时沉入水底,一时浮在水面,病鱼头大体瘦,尾部上翘,头部发黄,内部脑微血管出血,肝脏一般呈现紫色,有时还腹腔积水。
侧殖吸虫病
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5—9月
此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由于鱼苗肠道被吸虫堵塞,影响鱼苗正常摄食和消化,病鱼身体发黑,流动迟缓,成群地漂浮于下风水面,俗称“闭口病”。肉眼仔细观察鱼苗肠道,可见像芝麻状虫体在蠕动。
复口吸虫病
流行于:5—9月
鱼苗被尾蚴感染后,最初是在水面上下往返,呈急速地游动或挣扎状,继而出现腹部朝天,头部朝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死亡。病鱼头部充血,部分鱼体出现弯曲。也有一部分病鱼因一时感染尾蚴数量不多,但尾蚴进入眼球水晶体,使其混浊呈乳白色,故又称“白内障”。到了这个阶段,鱼除了眼瞎或掉眼外,还可继续生长。
头槽绦虫病
流行于:5—9月
只感染10厘米以内的草鱼种。患此病后,鱼的营养被消耗,影响生长发育,使病鱼日渐消瘦而死。常在秋风起,鱼种食欲降低时大批死亡。剖开鱼腹,在前肠后部转弯处,肉眼可见许多细线状白色虫体双线绦虫病5~9月,病鱼腹大背瘦,用手轻压腹部可从肛门挤出白色长条状虫体,剖开鱼腹可见虫体缠绕在腹腔。
鱼怪病
流行于5—9月
虫体寄生在鱼的腹腔,仔细观察鱼的胸鳍基部有一黄豆粒大小的洞,从洞的位置剖开鱼腹,在鱼鳍部位的腹腔,有一对形似土鳖的白色虫体。患此病的鱼,身体瘦弱,生长缓慢。
跑马病
流行于5—6月
多发生于鱼苗和鱼种培育期间。池鱼围绕塘边群集狂游,长时间不止,象“跑马”一样。
气泡病
流行于5—6月
病鱼肠道中有气泡,或体表、鳍条上附有较多气泡,使鱼漂浮水面,沉不下去。
萎瘪病
流行于10—3月
患病鱼体干瘪,头大尾小,背似刀刃。
弯体病
流行于6—7月
患病鱼体弯曲,有时头盖骨及上下颌和鳍条都出现畸型。
水产论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