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患病影响 > 玉米虫害坑煞人杀虫灭虫有高招

玉米虫害坑煞人杀虫灭虫有高招



  

蛹: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一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使用高压汞灯诱虫,具体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将W或W的高压汞灯安装在村庄内较开阔的地方,灯距m(用W的灯泡则为m)。灯泡应装在防水灯头上,用铁丝固定好,灯下面修一直径为lm的圆形水池、砖结构和水泥结构均可;亦可在灯下挖一同样大小的土坑,坑内铺塑料布,但均以不漏水为准。池内放水6cm深,并加入g左右的洗衣粉,拌匀。一般每3天换水1次,并另加洗衣粉。如换水时间未到而池中水不足时,可随时添加。灯泡挂在水池中央距水面15cm处为宜。从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初期至末期,每天20:30时半开灯,翌日晨4:00时闭灯。由于诱蛾量通常很大,每天早晨将池中的蛾子捞出深埋。

(2)生物防治: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垛面每平方米喷1个点,至垛面可见菌粉即可。或心叶中期将含菌量为亿—亿/g的白僵菌孢子粉0.5kg与skg过筛的煤渣拌匀,制成1:10白僵菌颗粒剂,按每株2g施入玉米心叶内。用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kg/亩,同10kg细砂拌匀制成颗粒剂,在玉米心叶中期施用,防治效果较好。采用夏玉米间作绿豆,增加自然界赤眼蜂等螟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控制螟害的发生。或大量饲养繁殖释放寄生蜂治螟。此外,还可利用玉米螟的性信息素诱杀雄虫或投放大量性信息素,使雄虫难以找到雌虫,无法交尾。玉米螟防治的最佳适期为心叶末期,也就是大喇叭口期,即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3)药剂防治:在2—3龄幼虫期,可用下列药剂:25%氰戊菊酯.辛硫磷乳油80—ml/亩;20%辛硫磷乳油—ml/亩;30%乙酸甲胺磷乳油—ml/亩;48%毒死蜱乳油70—90ml/亩;80%敌百虫可溶液剂80—ml/亩;40%甲基辛硫磷乳油50—ml/亩;40%水胺硫磷乳油75—ml/亩;40%三唑磷乳油60—ml/亩;25%喹硫磷乳油—ml/亩;20%哒嗪硫磷乳油75—l00ml/亩;50%二嗪磷乳油80—ml/亩;20%亚胺硫磷乳油—ml/亩;10%杀螟腈可湿性粉剂—g/亩;50%甲基嘧啶磷乳油80—ml/亩;30%氯氨磷乳油—ml/亩;40%嘧啶氧磷乳油—ml/亩;20%丁硫克百威乳油—ml/亩;75%硫双威可湿性粉剂60—70g/亩;25%仲丁威乳油—ml/亩;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70—g/亩;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g/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25—50ml/亩;2.5%溴氰菊酯乳油20—30ml/亩;5.7%氟氯氰菊酯乳油30—40ml/亩;20%虫酰肼悬浮剂25—35ml/亩;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30ml/亩;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10ml/亩: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g/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

玉米心叶末期,可用下列药剂:10%二嗪磷颗粒剂0.4—0.6kg/亩;1.5%辛硫磷颗粒剂0.5—0.75kg/亩;40%治螟磷乳油—ml/亩;3%克百威颗粒剂2—3kg/亩;5%丙硫克百威颗粒剂2—3kg/亩,拌细土15—20kg灌心。

5、蝗虫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形态特征

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2)生物防治: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大面积使用药剂防治蝗蝻应掌握蝗虫在3龄以前。用7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雾。飞机防治每亩用60~70克;地面喷雾,每亩用75克,或用45%马拉硫磷乳油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75~克,或20%敌马合剂,每亩用克或1.5%林丹粉剂,每亩用1.5~2千克喷粉。

6、玉米蚜

玉米蚜,有害生物,可为害玉米、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天敌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草蛉和寄生蜂等。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mm至2.2mm,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腹部第7节毛片黑色,第8节具背中横带,体表有网纹。触角、喙、足、腹管、尾片黑色。触角6节,长短于体长1/3。喙粗短,不达中足基节,端节为基宽1.7倍。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至5根。

有翅孤雌蚜长卵形,体长1.6mm至1.8mm,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腹管前各书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比身体短,长度为体长的1/3,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腹部2至4节各具1对大型缘斑,第6、7节上有背中横带,8节中带贯通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卵椭圆形。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采用麦棵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10至15天,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可减轻为害。在预测预报基础上,根据蚜量,查天敌单位占蚜量的百分比及气候条件及该蚜发生情况,确定用药种类和时期。

(2)药剂防治: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优异。

玉米进入拔节期,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撤0.5%乐果粉剂或40%乐果乳油倍液。当有蚜株率达30%至40%,出现"起油株"(指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一是撒施乐果毒砂,每平方米用40%乐果乳油50g对水L稀释后喷在20kg细砂土上,边喷边拌,然后把拌匀的毒砂均匀地撒在植株上。也可喷洒25%爱卡士或50%辛硫磷乳油倍液,每平方米用药量或喷撒1.5%5粉剂,每平方米2至3kg。

7、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俗称白菜褐夜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害虫。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萝卜、芦笋、蕹菜、苋菜、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芥兰、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萝卜等蔬菜都有危害。

形态特征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呈粉红色。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弱趋化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晚秋初冬耕地灭蛹;人工摘除卵块、虫叶。

(2)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抓住1~2龄幼虫盛期进行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喷雾: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倍液;或40%菊杀乳油~倍液;或40%菊马乳油~倍液;或20%氰戊菊酯~0倍液;或茴蒿素杀虫剂倍液。

8、玉米叶螨

玉米叶螨就是红蜘蛛,属蛛形纲,前气门目,叶螨科,是多食性害虫,以若虫或成虫在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枯死,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成螨体色随季节变化,一般为红色或锈红色,雌虫呈黎圆形,体长0.55毫米左右。雄虫呈卵圆球形。幼螨体近圆形,色泽透明,眼呈红色,足3对,取食后体色变暗绿。若螨,足4对,体色变深,体侧出现明显的块状色素。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树皮并集中烧毁,刮皮后在树干涂白(石灰水)杀死大部分越冬卵。

(2)农业防治:根据枣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清除地面杂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3)物理防治:可在枣树发芽和枣红蜘蛛即将上树为害前(约4月下旬),应用无毒不干粘虫胶在树干中涂一闭合粘胶环,环宽约1厘米,2个月左右再涂一次,即可阻止枣红蜘蛛向树上转移为害,效果可达95%以上。

(4)生物防治:田间枣红蜘蛛的种类很多,据调查主要有中华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类等,其中优以中华草蛉种群数量较多,对枣红蜘蛛的捕食量较大,保护和增加天敌数量可增强其对枣红蜘蛛种群的控制作用。

(5)化学防治:应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倍液,15%哒螨灵乳油倍液,1.8%齐螨素乳油~倍等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9、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各地往往误认为是地老虎为害,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将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因此,需加强对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的监测,做好虫情预报或警报,指导农民适时防治,以减轻其为害损失。

形态特征

蛹和卵形态:蛹长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直径不到一毫米;卵单产在麦秸基部。单头雌蛾产卵量可达数百粒。

幼虫形态: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最长达20毫米,黄黑色到黑褐色,头部褐色。

老熟幼虫形态:额深褐色,额侧片黄色,额侧缝黄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各体节背面前缘具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体表光滑。有假死性,受惊后蜷缩成C字形。

成虫形态:二点委夜蛾成虫体长10—12mm,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麦收后播前使用灭茬机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玉米,即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危害,也可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苗齐苗壮;及时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清除麦茬和麦秆残留物,减少害虫滋生环境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虫能力。

化学防治:幼虫三龄前防治,最佳时期为出苗前(播种前后均可)。

(2)撒毒饵,亩用4~5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g拌成毒饵,在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撒毒土。亩用80%敌敌畏乳油~毫升拌25公斤细土,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3)灌药,①随水灌药,用48%毒死蜱乳油1kg/亩,在浇地时灌入田中。②喷灌玉米苗,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倍液等。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

10、玉米灰飞虱

灰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灰飞虱属,主要分布区域,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雄虫3.5毫米,雌虫4.0毫米;短翅型体雄虫2.3毫米,雌虫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前翅近于透明,具翅斑。胸、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雌虫色黄褐色,足皆淡褐色。卵:呈长椭圆形,稍弯曲,长1.0毫米,前端较细于后端,初产乳白色,后期淡黄色。

若虫:共5龄。第1龄若虫体长1.0-1.1毫米,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2龄体长1.1-1.3毫米,黄白色,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较第1龄明显;3龄体长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前、后翅芽开始呈现;4龄体长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5龄体长2.7-3.0毫米,体色灰褐增浓,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越冬若虫体色较深。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化学防治:根据玉米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

(4)药剂防治:70%吡虫啉,20%吡蚜酮,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90%敌敌畏等常规防治。

声明:由粮商油情综合整理自芒种,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福州白癜风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hbyx/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