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肉猪疾病防治要素与常见寄生虫
肉猪疾病防治要素与常见寄生虫
猪体内寄生虫病多见于个别猪场。常与饲养方式,猪舍构造,卫生管理,猪只密度,排泄物处理,猪栏土质和气候等有关。
体内寄生虫的感染会降低增重和饲料换肉率,因此延迟猪只出售时间,屠宰时亦会遭到废弃,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寄生虫,如肺线虫已经基本上消失,因为它需要为中间宿主蚯蚓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猪只被饲养在水泥地面上,猪无法接触到含肺虫幼虫的蚯蚓,然而,一些内寄生虫依然存在,给现代化的猪场带来的隐患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内寄生虫病不易诊断,唯有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
一、猪蛔虫
猪蛔虫是常见的内寄生虫,常给养殖业千万严重的经济损失。猪蛔虫是猪消化道内最大的寄生虫,成长达15-40厘米,成寄生于小肠肠腔或偶于胆管中,猪只可经过被污染的料、饮水、泥土而感染。亦可粘附于母猪之乳房,仔猪哺乳时会感染。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孵化,然后进入肝脏,再经血流移行至肺脏。最后重新进入小肠发育成为成虫。于感染后35-60天,成虫开始排卵,自粪中排出的虫卵需要3-4星期才会有感染力。
前诊断采用粪便检查法,如果发现每克粪便中有一千颗虫卵即诊断为蛔虫病,死后剖检可在小肠中发现大量虫体和相应病变。由于虫卵生存长达5年之久,蛔虫的控制不容易。长期受到蛔虫侵扰的猪舍,应经常清除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彻底清洗猪栏,防止饲料饮水被粪便污染。2-6周龄猪每2月驱虫一次,成年每年定期2次。治疗或是预防性驱虫,可采用去虫净等。
二、猪鞭虫病
猪鞭虫的成虫寄生于盲肠与结肠粘膜面。虫卵自粪中排出需要至少3周才发育成含幼虫的虫卵,经口感染后在结肠与盲肠内发育成成虫,从感染到成虫排卵共6-7周,鞭虫虫卵的抵抗力也很强,在受污染的地面可存活数年,猪鞭虫高度感染时,由于虫体头部深入粘漠引起肠道出血性炎症,其症状易与猪血混淆,常与猪血痢病并发造成粘血下痢便,使诊断及治疗更加复杂。
-6月龄猪只容易受到猪鞭虫的感染,鞭虫病的严重程度与成虫感染量有关,临床上表现食欲减退,粪便带血、消瘦及贫血,生前诊断可采用粪便检查虫卵、卵的形状特殊,可采用去虫净,左旋咪唑等治疗。
三、兰氏类圆线虫病
兰氏类圆线虫,寄生於猪小肠。其幼虫可通过初乳感染仔猪,临床上,严重感染者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病猪消瘦、贫血、腹痛,最后极度衰弱而死亡。可通过粪检虫卵或在肠道中发现成虫,治疗本病采用去虫净,丙硫苯咪唑。
四、旋毛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人、猪,犬猫,鼠类及狼狐等均能感染,本虫常呈现人猪相互循环,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肉品卫生检查是防治旋毛虫病的首要方法,本虫对猪致病微弱,但对人则强。
五、猪结节虫病
本虫属食道口线虫,寄生于盲肠和大肠,12周龄以上的猪只最易感染,主要病变为盲肠形成结节,本病临床症状呈现轻微下痢,严重感染时,除腹泻加重外病猪高度消瘦、发育受阻,诊断可通过粪检虫卵、治疗可采用去虫净,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
六、猪肺虫病
猪是猪肺线虫的唯一宿主,虫体乳白线状,猪肺线虫的成虫寄生于猪的气管内,主要寄生于膈叶,猪感染了肺虫的症状与猪气喘病相似,猪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丧失、贫血消瘦、生长受阻,生前诊断采用粪便检查虫卵,死后在支气管或小支气管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防治本病首先杀灭中间宿主蚯蚓,流行猪场应定期用去虫净驱虫。
七、猪肾虫病
本虫寄生于猪的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内,虫体粗壮灰褐色。猪无论大小,患病之初,均出现皮肤炎症,以后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喜卧、后肢无力,跛行,逐渐贫血、消瘦,可镜检尿液,如发现虫卵或剖检病猪发现肾盂及肾固脂肪内虫体,即可确诊,治疗可用去虫净,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药物。
八、猪胃圆线虫
猪胃圆线虫主要寄生于猪胃粘膜内。虫体红色纤细,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病猪表现为胃炎,贫血消瘦和发育不良,本病结合临床症状,粪检及尸检即可确诊,治疗用去虫净,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
总结,对于猪体内寄生虫的控制,首先要给猪只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干燥,向阳的场地,温度适宜和通风的栏舍,要求猪只密度合理,饲养于水泥圈内,圈舍经常清洁卫生和消毒,粪便随时收集与堆积发酵以杀灭排出的虫卵。
要随时注意保证饲料,饮水的卫生,防止污染,给猪只提供充足的饲料,日粮中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等营养,以提高其对寄生虫侵袭的抵抗力,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可减少寄生虫感染强度,防止寄生虫病的出现,驱虫时机应为断奶猪进入成长舍前,成长猪进入成长舍二月后,母猪怀孕进入分娩舍前,公猪则每年两次驱虫,驱虫时应加强粪便收集,发酵处理及地面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此外,猪场应随时消灭或驱除中间宿主与传播媒介,如蚯蚓,蚊蝇,猫,鼠等。
肉猪养殖业的障碍之一是疾病。一般我们只重视引起猪只惨重损失的疾病,如猪瘟,蓝耳,细小,胸膜肺炎等等。然而,一些不会引起猪只死亡的疾病,也会导致经济上严重损失。如猪气喘病,虽不导致猪只死亡,却能使猪只的生长率和换肉率降低。
实,延长了上市日期的损失比猪瘟爆发还要厉害,对疾病问题,喜欢以药物来应付,此措施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疾病的发生必有其病因,所谓“防重于治”提醒我们须要采取某些防务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下面列出一些控制猪疾病措施供参考,在描述疾病控制措施前,必须先了解基本概念。
一、猪群疾病的概念
1、病原体越多,疾病越严重
不同病原复合感染的问题与猪场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如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的复合感染将恶化病情,患上疥癣的仔猪抓痒时损伤皮肤而容易染上猪油皮病,猪痢疾与鞭虫症的相互的的侵害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猪气喘病引起猪咳嗽和生长停滞,若再加上巴氏杆菌的感染,会发生严重的肺炎,猪蓝耳病(PRRS)患猪感染细菌性肺炎或沙门氏杆菌症常使疫情更加严重及死亡率增大,这些例子皆证明越多病原存在,疾病的状况越复杂,治疗也更棘手。
2、猪只越多,控制疾病越困难
病原体需要易感宿主来繁殖。一只易感的猪只被病毒感染时,将会排出大量病毒颗粒污染环境,当传播力强的病毒被带进易感猪群时,短时间内整个猪群将出现疾病爆发,猪只越多,疾病爆发期将延长,原因是易感猪源不绝,每天都有易感猪出生,猪瘟爆发于大猪场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控制,离乳的仔猪本来是健康的,一旦被移入污染的离乳栏时便开始发病。
其实,许多病原在宿主体外生存期不长,只好将离乳仔猪移入受污染的离乳栏,相反的,批次分娩或“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就有控制疾病的可能,因此,如果想以大规模方式养猪,最好以建立几幢隔开的建筑单位,而不是一幢大建筑物。
3、引种越频繁,疾病越多发
购买新种猪入场时,也容易带入潜伏在新种猪的病原。为了达到更好的病症控制,应尽可能向一所农场购买种猪,不同的农场有不同的疾病,从许多农场引进猪时,带入许多别的农场的疾病,引进带菌猪是农场疾病传染的重要途径,即使是普遍的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随着引进不同的血清型,而本场猪只对此型抗原无免疫力而造成疾病问题,同样的原理,当种猪场从不同国家收购种猪时,也会从国外引入新血清型的病原或新的病原,即使没有引进新的病原,然而,引进地的新母猪则可能对本场的肠病毒没有免疫力,结果它们的头胎可能产下许多木乃伊胎儿,另一个来自各地的各种病原将综合的侵害猪群,使猪场的病况复杂化。
4、猪龄越长、免疫力越强
免疫力随着猪群成长而增强。年长母猪的免疫力比年轻母猪的强,这便是为何来自年轻母猪的仔猪的下痢比较严重,当引进大批年轻母猪时,猪群整体的免疫力也随着降低,因此种母猪的更新应有计划地进行,每年更新以不超过母猪群的30%为宜。
5、病原在环境的存活力越强,其疾病越难控制
一些病原微生物在猪体外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如轮状病毒和细小病毒,沙门氏菌及布氏杆菌等,这类的微生物不容易被消灭,要控制其诱发的疾病也较困难。
6、猪群之间的距离越远,疾病的传播越困难
最大感染源常来自其它猪群,猪群之间距离不要太近,其距离以地形,猪只饲养密度及该地疾病情况而定。年龄不同的猪只不应混养一起。猪场工人应避免相互串舍以免病菌四处传播。除了猪舍之间应隔开,猪场之间也应保持一段距离。
、控制猪群病症的原则
1、猪场应建立于偏僻的地方
猪场之间的距离对控制疾病有关系。猪场的位置应与其他场保持一段较长的距离。由于面对土地有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有时只有集中某一地区养猪。从处理猪场排泄物的观点看,地形集中养猪区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控制疾病却有害,养猪场稠密的地区常面对疾病蔓延而无力彻底控制其危害。
2、猪场四周最好建立围墙
猪场过分集中且猪场周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旦有传染病爆发是难于控制的,因为猪场之间来往的人、狗猫或老鼠都可能是病菌传播的媒介体。很多的猪病皆可在这类密集养猪区出现。所有猪场都应该建立围墙,至少可以阻止车辆和其他动物任意进入。
3、保持规模小的猪群
养猪密度与规模的大小亦影响疾病的传入,规模小的猪群较安全,当传染病爆发时,大型养猪场必更严重,持续较久且不易控制,猪场愈大,疾病发生时损失亦愈大,故考虑兴建大养猪场,疾病控制将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与其建立一所有头母猪的猪场时,不如以安全起见建立两所头母猪的猪场。
4、尽量减少猪场的猪只来自不同的猪源
若猪场猪只来自不同猪源,新猪只的引入将导致新疾病的混合感染,非但威胁到引进的新猪,对原有猪只亦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自繁自养的猪场一般病比较少,若猪场必须来自不同猪源,且这些猪只健康状况不明时,必须根据自身农场猪病流行情况,选购无下述感染的新猪: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痢疾布氏相干菌病传染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猪疥癣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如果你的猪场无伪狂犬病侵扰,就应该检查所有引进猪只,确保它们无此病潜在,引导引进新猪只时,实际的做法是:调查猪源的健康状况,该场是否实施定期的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向其他曾经从此猪场买过种猪的猪场询问,尽可能使猪场主保证不会隐瞒病症问题。
5、避免买进离乳猪
35至40公斤的猪特别容易染病并且携带种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应该停止买进幼猪以减少带入危险疾病的可能。
6、避免购入大降价的猪只
面对猪瘟爆发时,畜主可能以低价卖掉无症状的猪只来减少病症损失,连那些即将上市的肉猪都以廉价出售,贪价钱便宜买入的人“引火烧身”,猪瘟也会出现于他们的猪场。
7、避免过多参观客人
尽量减少参观客人,且进场时须先淋浴更衣,若参观者与其他猪只接触过时,必须3天后方可准其进入,管理区办公室应设计无生产区外或尽量靠近围墙边,使载运物品工作不需进入猪场却可将猪运走或物品送入。
8、为参观者提供胶鞋和外套
许多参观访问的客人可能是传染病的媒介,来往于许多猪场之间的药厂或饲料厂推销员和兽医应禁止入场,对必须参观访问的客人应有基本防疫措施如提供保护外套、胶鞋并经消毒药水及石英灯消毒,才让其进入。
9、避免让购猪商进入猪场
生猪经营商可能去过了其他许多猪场,别的猪场的猪只、运输工具及司机亦为最大之污染源,猪只出售,应由本场工人亲自操作,猪场装载场,位于围墙边缘,猪商或运载工人不需进入猪场即可将猪运走,使用后,猪舍装载场及工具均须冲洗消毒。
10、养猪场的工人
教育猪场工人懂得疾病控制之原则,并注意不接近其他猪场,避免肉食带入猪场内,猪肉食物可能含有猪瘟病毒,而牛肉也可能藏有口蹄疫病毒,工人进入猪场时须换上工作服及胶鞋。
1、引进猪只隔离检疫
公猪或母猪之更新,最好有隔离舍,使新进的猪只隔离检疫3-6周后合群,猪场没有隔离开的孤立猪舍时,可将引进猪饲养于肉猪栏隔壁,隔离期间必须经常观查引进猪只的健康状况和采血测验抗体。
12、不可忽略公猪
公猪也会传染疾病给母猪群、如布氏杆菌症,新公猪应严密隔离和抽血检测,人工授精可以防止公猪接触母猪群,然而,有的疾病感染公猪之精液,亦会传播性病给母猪群。
13、定期的疫苗接种计划
猪场各类猪群应有一个合理的疫病免疫程序,定期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免疫计划常规的猪场,经常暴露于猪瘟的侵害尤其是密集养猪区。
14、妥当的猪场设计
不同猪龄的猪群,最好分隔一般距离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散播,唯一无法分开的是哺乳舍,因为母猪和仔猪混在一起,因此,死亡率最高的猪只便是哺乳舍,另一个被忽略的是不同年龄,母猪饲养于母猪栏或哺乳舍甚至并栏于公猪群,导致年轻易感猪染上年长猪散播的疾病,一般猪场配置应把种猪舍设于距出入口最远处,接着是母猪栏与分娩舍,再来是离乳仔猪和肥育猪舍,再到装载台,猪舍可事先计划,分段建造。
15、良好的猪场管理
猪场管理不佳会导致许多猪疾病出现,营养不良,过分拥挤,寄生虫感染,疫苗注射,气温变化,怀孕,离乳和猪栏肮脏都是造成应激的因子。应激会造成猪只的免疫力下降而易受病菌感染,冷应激造成初生仔猪下痢和易染大肠杆菌症。
不传染的疾病如瘦母猪症侯群,也因饲养管理不良才发生的,冲湿的分娩栏不但易使仔猪受凉,同时也是细菌如大肠杆菌滋生的温床,湿热的环境促使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分娩舍在母猪产后保持干燥一周,粪便应该用铲取出,事实上有许多场的仔猪下痢因管理不良而不易控制。
分娩舍在白日对母猪产生热应激,晚上却对仔猪产生冷应激,畜舍及管理影响猪只对病原之抵抗力,大养猪场内,3至5周龄之离肠子仔猪,下痢、肺炎、生长发育不良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因过分拥挤,饲槽不足,水供应不够,饲料品质差,温度及通风不良所造成,单纯采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不能解决问题,猪场管理良好比用药物控制疾病重要得多。
三、总结:
疾病控制在养猪业是极重要的环节,猪场必须建立在远离其他猪场的地方,避免建设规模太大的猪舍,分开建设几个小单位为佳,只从少数的种猪场买入新猪只,若猪场必须来自不同猪源,且这些猪健康情况不明时,必须尽早作防范措施,以减少疾病损失。
猪场周围最好有围墙,猪场的装载场须靠近办公室之围墙边缘,以减少病症损失;尽量减少参观,如有要为参观者提供胶鞋和外套以及建立隔离舍,营养,畜舍及管理都会影响控制疾病的效率,常规性接种疫苗计划是必须的,良好的猪场管理有助于控制疾病。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外用药中科公益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