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鱼病防治110问二51问80问
鱼病防治110问二51问80问
1、渔经公司产品主要有哪几类?
2、杀虫药及生物控制剂在高低温季节使用的安全剂量是多少?
3、含氯消毒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4、液体消毒剂和消毒型改水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5、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哪些?
6、微生物制剂有哪几种?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有那些作用?
7、既防病治病又能增强鱼类体质的产品?
8、专用杀藻、杀青苔的产品主要有哪些?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9、如何巧妙利用中草药或天然植物防治鱼病?
10、渔经水环有何妙用?
11、常规养殖中低温时节(开春和越冬前)应如何选用杀虫剂和生物控制剂?
12、为什么在鱼病防治工作中要强调防重于治?
13、清塘对防病有何作用?
14、苗种放养前,如何清除青苔?
15、螺蚌对鱼类有哪些危害?
16、怎样判断鱼池水中是否有毒?
17、中毒和泛塘的判断与解救
18、为什么说养好鱼先要养好水?
19、怎样培肥水质?
20、怎样调节养鱼池水质?
21、哪些药物不能混合使用?
22、在一天内什么时候用药最好?
23、用药时为什么要注意天气情况?
24、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有哪些?
25、“弄水病”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预防?
26、如何区别小瓜虫和孢子虫?
27、鲫鱼头部、鳃部、体侧及鳍条上长了许多米粒大小的黄色圆形物为何物?
28、如何防治草鱼鱼种阶段的鳃隐鞭虫病?
29、使用硫酸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0、池塘用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31、草鱼鱼苗头部发白是什么病?
32、鱼苗或夏花鱼种出现红头白嘴现象是什么病?
33、对常规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理化因子有哪些,如何消除?
34、草鱼肝胆综合症如何防治?
35、草鱼肌肉、口腔和鳃盖发红是什么病?
36、鲫、鲢等鱼肛门红肿,鳍条基部和鳃盖,下颌、眼眶充血发红是什么病?
37、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时,为何要先杀虫后杀菌?
38、根据哪些情况可以确诊细菌性败血症?
39、鲤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发展成石蜡状肿块是什么病?
40、鲢、鳙尾部发白是什么病?
41、什么是白云病?怎样治疗?
42、草鱼、青鱼鳞片脱落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43、怎样区别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赤皮病?
44、鲢、鳙尾部或腹部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印章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45、鲤、鲫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是什么病?
46、草鱼等鱼类头部乌黑,鳃丝腐烂拖泥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47、草鱼、青鱼不吃食,体表无明显症状,仅肛门红肿是什么病?
48、草鱼为什么易患肠炎病?
49、草鱼烂鳃、肠炎、赤皮三病并发怎样治疗?
50、鱼呈苍白色、伴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继而腐烂是什么病?
51、鱼体表象裹了一层米粉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2、鱼患斜管虫病怎么办?
53、青鱼肠道前段特别粗大,肠内壁上有象花一样的许多白色小结节是什么病?
54、鲢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是什么病?
55、病鱼皮肤布满白色小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6、什么是车轮虫病?如何防治?
57、鱼鳃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黏液增多并呈苍白色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8、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仔细看可发现小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9、鲢、鳙鱼种游动失常,眼球水晶体发混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0、鱼身上长了一块一块的“白毛”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1、草鱼鱼种肠子前端膨胀象胃囊一样,并能看内有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2、鱼体腹部肿大,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腹部朝上侧着游泳,切开鱼腹可以看到体腔内充满了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3.青鱼、草鱼肠道发炎,鱼体消瘦,甚至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4、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如何区别?
65、鲤、鲫鳞片下有盘曲的红色寄生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6、鱼的前腹部肿大,肠道发炎,严重时肠管堵塞、穿孔,鱼体消瘦、发黑,离群靠边缓游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7、鲤、鲫的皮肤、鳃和口腔内寄生着许多褐绿色(长圆筒形,稍扁)或淡黄色、灰白色(长椭圆形,稍扁)的虫体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8、鲢、鳙焦躁不安,整天在水面上打转,鱼尾鳍上部露出水面,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9、鱼身上好象扎着很多针,看上去象披着蓑衣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0、鱼类身体消瘦发黑,体表及鳍上有许多小白点,病鱼常出现“浮头”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1、鱼身上有很多伤口、出血、病鱼急剧狂游、跳跃、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常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引起幼鱼大量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2、鱼体上寄生着星形虫体,虫体的第一颚足不断地绞绕扭转,虫体寄生部位发炎,血管扩张呈蛛网状,严重的引起溃烂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3、鲫鱼胸鳍基部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4、鱼受伤了怎么办?
75、如何防止鱼类感冒或冻伤?
76、在哪些情况下易引起水体缺氧?
77、鱼苗身上和体内出现气泡,鱼失去游泳能力而浮在水面上,不久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8、草鱼、青鱼苗成群结队沿池边长时间狂游,由于体力消耗太大而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9、病鱼身体发黑、瘦弱、头大体小、背象刀刃、肋骨突出、活动迟钝,不久出现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80、如何投喂药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81、什么是“白水”?如何调节?
82、什么是“黑水”?如何调节?
83、什么是“黄水”?如何调节?
84、什么是“红水”?如何调节?
85、什么是“蓝水”?如何治理?
86、池塘的不良底质如何改良?
87、“肥、活、嫩、爽”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88、如何判断池塘水的好坏?
89、如何调节改变“老水”?
90、如何有效地使用增氧机?
91、如何预防泛池?
92、使用渔用杀虫剂及生物控制剂注意那些。
93、特种水产养殖品种对那些药品应特别注意。
94、使用渔用消毒剂应注意那些。
95、症状相似鱼病的识别。
96、相似鱼病肉眼的鉴别。
97、鱼病防治施药的几点体会。
98、方法用尽,何故鱼病还是治不好?
99、鱼为什么厌食?
、常见鱼病的诊断检索表。
51、鱼体表象裹了一层米粉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卵甲藻病,亦称打粉病或白鳞病。发病的鱼种,最初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几个环游不息的小圈。病鱼体表随着甲藻的不断侵袭、生长和发展,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鱼体表像裹了一层米粉。“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并往往引起肤霉病继发,尔后病鱼瘦弱,大批死亡。发病鱼池池水呈酸性。
(1)发过病的鱼池,在放养之前,每亩用l50kg生石灰清塘消毒,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同时又能使池水呈碱性。
(2)发病鱼池,每亩定期用生石灰l0~20kg全池遍洒,使池水调节到pH8左右。
此病切忌用硫酸铜全池遍洒治疗,否则会造成大批病鱼死亡。
52、鱼患斜管虫病怎么办?
病状:斜管虫寄生于鱼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使鱼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鱼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鱼体发黑消瘦,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贴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
危害:全国各地常有发病。此病对鱼苗和草鱼、青鱼、鲢、鳙、鲤等鱼种危害特别严重,初冬和春季流行,适宜水温在12~18℃,20℃以上一般不会发生此病。
(1)混特1号10ml~15ml/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2)渔经高铜溶液40ml+精敌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53、青鱼肠道前段特别粗大,肠内壁上有象花一样的许多白色小结节是什么病?
这是艾美球虫病。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膨大,肠道前段的腹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的病灶,好像开花样,肠管特别粗大,比正常的大2~3倍。这些小结节:由艾美虫的卵囊群集而成,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节病状。病鱼体色发黑,失去食欲,游动缓慢。
此病主要流行于江浙、两湖地区,可使1~2龄青鱼造成严重损失。流行季节4~7月。
(1)用生石灰或含氯石灰(漂白粉)彻底清塘。
(2)鱼塘换茬轮养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百部贯众散g拌40kg料,连用3~5天。
54、鲢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是什么病?
这是碘孢虫病,又叫疯狂病。病鱼极度消瘦,尾上翘,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病鱼最终失去正常活动和捕食能力而死。
(1)每亩用kg生石灰清塘,可杀灭塘底淤泥里的孢子。
(2)鲢苗鱼种阶段(6~9月),用B灭1号g/亩·米,全池泼洒。
(3)聚碘溶液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55、病鱼皮肤布满白色小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泡,体表黏液增多。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泳迟钝,漂浮水面,反应迟钝,有时集群绕池,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此病全国各地都有流行,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病。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病,引起大批死亡。但以夏花阶段和鱼种受害最大。水温15~25℃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严格管理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1)10%聚碘溶液~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连续2次可有效控制和杀灭小瓜虫。
(2)干辣椒粉g+生姜0g/亩?米,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3~4天。
(3)杀虫后注意水质变化,三天内禁止冲水、拉网和施肥。
56、什么是车轮虫病?如何防治?
病鱼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下塘10天左右的鱼苗,发现成群沿塘边游,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为车轮虫病。
此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一年四季都有发病,4~7月较流行。
严格管理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1)用百消净g/亩·米全池抛洒,后用水稳克ml/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2)鱼苗池用二氧化氯片g/亩?米全池抛洒,第二天用健水乐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3)开胃增食宝g+B灭1号50~g,分别化水,兑水倍混合泼洒。
(4)开胃增食宝~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黄颡鱼按照此量使用)。
杀虫后,第二天用10%聚碘溶液ml/亩·米或用二氧化氯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注意水质变化,水体消毒三天后可选用渔经可乐、养水专家等环境改良剂进行水环境改良。
57、鱼鳃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黏液增多并呈苍白色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指环虫病。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显著浮肿(特别是鳙更为明显),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贫血。
此病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主要危害鲢、鳙及草鱼。
严格管理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1)渔经水环80~ml/亩·米,兑水倍后全池泼洒。
(2)渔经水环50~80ml+混特1号15ml/亩·米,分别化水,稀释倍混合泼洒。
(3)藻指清g/亩?米,稀释~倍后全池遍洒,用后开增氧机2个小时;傍晚撒颗粒氧~g/亩·米。
(4)杀虫后可选用10%聚碘溶液ml/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58、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仔细看可发现小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三代虫病。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低倍显微镜检查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可确诊为三代虫病。
此虫寄生于饲养鱼类的体表和鳃。每年春季和夏初危害饲养鱼的鱼苗、鱼种,金鱼也常受其害。
渔经水环ml+氯立爽ml用于5~6亩?米。
59、鲢、鳙鱼种游动失常,眼球水晶体发混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双穴吸虫病,又叫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这是一种急性病,是由于双穴吸虫的幼虫寄生在鱼体内,侵袭鱼的循环或神经系统而引起的。在养鱼生产中,如果发现鲢、鳙鱼种游动失常,有时跳跃着游动;有时上下游动,有时头朝下,尾朝上打转,头部充血,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有时鱼体出现弯曲,有时病鱼眼球水晶体发混,出现白内障症状。此病发病率高,往往会造成鱼种大批死亡,有时几分钟内可使鱼发病至死,每年5~8月间是该病的高发期。
由于这种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中的部位比较特殊,因此一般药物很难奏效,最有效的办法是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这种寄生虫成虫主要寄生在水鸟体中,并通过水鸟粪便落入水中,虫卵孵出后首先寄生在椎实螺体中,发育成尾蚴后钻入鱼体内。因此,应注意驱赶水鸟,不让它们飞近鱼池。同时用水草扎成草把放入池中,待椎实螺爬上水草后将水草及附在上面的椎实螺一起埋掉。还可用生石灰、茶饼等清塘,消灭寄生虫及虫卵,起到预防作用。
。
(1)每亩水面用~kg生石灰进行清塘。
(2)每亩每米水体用渔经水环~g杀灭椎实螺。
60、鱼身上长了一块一块的“白毛”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是水霉病。水霉营腐生生活,它在鱼体上以“伤口寄生者”的规律出现,通常未受伤的健康鱼不易感染。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到症状,当肉眼可见时,其菌丝已深入肌肤,蔓延扩散;外菌丝向外生长成棉毛状物附着在鱼体上,菌丝短的象附着小块旧棉絮,菌丝长的象沾着一个小棉球,此种现象俗称“长毛”,并称其为“白毛病”。鱼卵孵化时,极易感染水霉,整个鱼卵象小绒毛球,漂浮于水体,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早春和晚冬(水温10~22℃)是发病高峰期。
(1)经常保持池水的清洁,不让池水有机质过多,适时加注新水,可以减少发病机会。
(2)发生水霉病的鱼池,第一天用霉净10~15g+强氯精g/亩?米(霉净浸泡3~5小时,效果更佳);第二天用聚碘溶液g/亩·米(病情严重)。
(3)愈血停g兑水倍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渔经水吾ml兑水倍全池泼洒。
61、草鱼鱼种肠子前端膨胀象胃囊一样,并能看内有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九江头槽绦虫病,是由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这种寄生虫的卵在水中孵化出后,首先寄生在水蚤中,鱼吞食了带有寄生虫的水蚤后即感染生病。每年育苗初期,鱼就开始感染此病,短期内大部分鱼都会被感染,并造成大批死亡,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更大。但当鱼种体长超过10cm时,发病率就开始下降,在二龄以上的鱼中则很少见。
(1)用2%的吡喹酮预混剂,一次量,每1kg饲料,1~2g,每3~4天1次,连用3次。
(2)6%阿苯达唑粉,一次量,每1kg饲料用4g,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3)混特1号10~15ml/亩·米,杀灭中间寄主水蚤可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62、鱼体腹部肿大,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腹部朝上侧着游泳,切开鱼腹可以看到体腔内充满了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舌状绦虫病,由舌状绦虫寄生在鱼体中引起的。这种寄生虫的成虫寄生在鸥鸟体中,产卵后卵随鸟粪便排入水中,卵在水中孵化出来后被水蚤吞食,鱼吃了这种水蚤后会感染此病。由于寄生虫充满了鱼的体腔,压迫鱼的内脏,影响了鱼的正常发育和生长。有时舌状绦虫会从鱼体内钻出来,引起鱼类死亡。鲫、鲤、鲢、鳙、鳊等都会感染此病,夏季是病的流行季节,鱼越大得病率越高。
(1)驱赶水鸟,不让它们靠近养殖水域;
(2)用含氯石灰(漂白粉)清塘,杀灭水蚤和虫卵;
(3)用吡喹酮预混剂按说明书量拌饲内服2~3次即可;
(4)碘复g/亩·米全池泼洒。
63.青鱼、草鱼肠道发炎,鱼体消瘦,甚至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毛细线虫病,由毛细线虫寄生在鱼的肠道里引起的。毛细线虫的虫卵随寄生的粪便排入水中,在水中孵化成幼虫,但幼虫并不出卵壳,鱼吞食了含有幼虫的虫卵后感染此病。
此病多发于青鱼、草鱼、鲢、鳙、鲮和黄鳝等鱼类,并引起草鱼并发九江头槽绦虫病。
(1)含氯石灰(漂白粉)彻底清塘。
(2)用2%的吡喹酮预混剂,一次量,每kg饲料1~2g,每3~4天1次,连用3次。
(3)6%阿苯达唑粉,一次量,每kg饲料用4g,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64、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如何区别?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与肠炎型,其中肠炎型的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症状从外观上看极其相似:肠道发炎、呈红色、肠内无食。但细菌性肠炎病的肠道颜色似呈红色,而病毒性出血病的颜色较红以至鲜红,有时呈血栓状或点状、块状出血,病情重者撕开表皮可见全身肌肉呈红色,往往伴肛门不红肿。细菌性肠炎肠壁发炎糜烂、无韧性、肠道管腔变窄,肛门红肿外突;而病毒性出血病的肠壁发炎,但不糜烂、有韧性、肠道管腔无变窄现象。当然,有时可能两种病同时存在。
一般来说草鱼在鱼种时,容易患病毒性出血病,随着鱼体长大抗病力增强,病毒性出血病逐渐减少,而细菌性肠炎病则逐渐增多,至二龄时主要患的是细菌性肠炎病。
65、鲤、鲫鳞片下有盘曲的红色寄生虫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嗜子宫线虫病,又称红线虫病。是嗜子宫线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疾病。在放养鲤时,有时会发现鲤鳞片竖起,鳞片下可以看到红紫色的花纹,掀开鳞片能看到红色的寄生虫,虫体寄生处的肌肉充血、发炎、溃疡,嗜子宫线虫是卵生的,成虫在水中产下幼虫后,幼虫被水蚤吞食,鲤鱼吃了含有这种寄生虫的水蚤后即感染此病。这种病流行范围很广,主要危害二龄以上的鲤,多发于鲤产卵季节,可造成亲鱼死亡。
(1)用含氯石灰(漂白粉)清塘,杀灭嗜子宫线虫幼虫。
(2)B灭1号g~g/亩?米,全池泼洒。
66、鱼的前腹部肿大,肠道发炎,严重时肠管堵塞、穿孔,鱼体消瘦、发黑,离群靠边缓游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棘头虫病,是棘头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一种疾病。棘头虫的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产卵后随脊椎动物的粪便排入水中,虫卵被软体动物、甲壳类、其它昆虫等吞食后,在它们体中孵化成幼虫。当鱼吃了寄生有棘头虫幼虫的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后即得此病。此病的感染率一般不高,也很少出现死亡现象。
(1)含氯石灰(漂白粉)彻底清塘。
(2)用2%的吡喹酮预混剂,一次量,每1kg饲料1~2g,每3~4天1次,连用3次。
(3)6%阿苯达唑粉,一次量,每1kg饲料用4g,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67、鲤、鲫的皮肤、鳃和口腔内寄生着许多褐绿色(长圆筒形,稍扁)或淡黄色、灰白色(长椭圆形,稍扁)的虫体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鱼蛭病。是由鱼蛭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鱼得病后表现不安,经常跳出水面,鱼体表面出现出血性溃疡,严重时坏死。鱼鳃感染此病后,鱼呼吸困难,鱼体消瘦,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死亡。寄生数量较少时,危害不大。
B灭1号~g/亩·米,全池泼洒。
68、鲢、鳙焦躁不安,整天在水面上打转,鱼尾鳍上部露出水面,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中华鳋病,又称翘尾巴病。此病流行范围较广,每年5~9月是病高发期,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鲢、鳙和草鱼,严重时可引起鱼类死亡。
(1)混特1号15~25ml/亩·米全池泼洒。
(2)混特1号ml+氯立爽ml,用于6~8亩·米。
69、鱼身上好象扎着很多针,看上去象披着蓑衣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蓑衣病。危害较大的锚头鳋有三种:
第一种叫多态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鲢、鳙的皮肤及口腔内;
第二种叫草鱼锚头鳋,主要寄生在草鱼皮肤上;
第三种叫鲤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青鱼、淡水鲑等鱼的皮肤、鳍和眼睛上。
锚头鳋虫体一般长0.6~1.2cm,寄生在鱼体上时一般前半身钻入鱼体中,后半身露在外面。鱼感染此病后会出现不安、食欲减退、身体消瘦、鱼体周围组织红肿发炎、鳞片脱落、鱼体变形等现象,并可引起死亡。此病流行范围较广,感染率高,流行时间长,危害大。但鱼得此病后可获免疫力。
严格管理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1)用含氯石灰(漂白粉)清塘,可杀灭锚头鳋幼虫。
(2)三锚净30~35ml/亩·米兑水稀释倍,全池均匀泼洒。如果水体注新水,没有带锚头鳋卵,可以3个月不发生锚头鳋疾病。
(3)发生锚头鳋后可以选用“二氧化氯”、“渔经强氯精”等产品进行水体消毒,然后用B灭1号g/亩·米,兑水稀释倍,全池均匀泼洒。
(4)混特1号30ml/亩·米兑水稀释倍,全池均匀泼洒。
(5)氯立爽25ml/亩?米(持续水温在25℃以上),兑水稀释倍,全池均匀泼洒。
(6)精敌g/亩·米,兑水稀释倍,全池均匀泼洒。
(7)纤车净g/亩·米,兑水稀释倍,全池均匀泼洒。
二天后亩施用富藻素I型~g+氨基酸肥水膏0g/亩?米培肥水质,壮实鱼体。
70、鱼类身体消瘦发黑,体表及鳍上有许多小白点,病鱼常出现“浮头”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日本新鳋病。由日本新鳋和长刺新鳋寄生在鱼的鳍、鳃和鼻腔等处引起的。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鲫、鲢、鳙、鳜、鲶等鱼类,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1)混特1号15~25ml/亩?米全池泼洒。
(2)混特1号ml+氯立爽ml,用于6~8亩·米水体。
71、鱼身上有很多伤口、出血、病鱼急剧狂游、跳跃、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常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引起幼鱼大量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鱼虱病,是由鱼虱的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鱼虱的腹部长着许多倒刺,可以牢固地寄生在鱼体上,在鱼体上不断爬动,撕咬鱼的皮肤,造成鱼体破损。鱼虱可以随时在水中游动,它的卵主要附着在池中各种物体上随水流、动物或人为的携带而传播,因此很容易传染。此病流行范围较广。常引起鱼类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引起鱼种大量死亡。在南方这种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1)B灭1号g~g/亩?米,全池泼洒。
(2)混特1号15ml~25ml/亩?米全池泼洒。
(3)混特1号ml+氯立爽ml,用于6~8亩·米水体。
72、鱼体上寄生着星形虫体,虫体的第一颚足不断地绞绕扭转,虫体寄生部位发炎,血管扩张呈蛛网状,严重的引起溃烂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马颈鱼虱病,由马颈鱼虱和拟马颈鱼虱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严重时会引起鱼类死亡。
水温低于23℃时,用B灭1号~g/亩?米,全池泼洒。
水温高于23℃时,用B灭2号~g/亩?米,全池泼洒
73、鲫鱼胸鳍基部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鱼怪病,由鱼怪寄生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疾病,鱼怪成虫一般成双成对地寄生在鱼体内,通过小洞与外界相通,鱼苗一旦被鱼怪幼虫寄生后几分钟内就会死亡。夏花鱼种感染此病后会出现表皮破损,体表充血,鳃片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等现象。鱼感染此病后性腺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丧失生殖能力,这种寄生虫病流行范围较广,但主要发生在湖泊、河流、水库等大水面以及围拦、网箱养鱼。
鱼怪成虫生命力较强,又寄生在鱼体内,因此耐药性较强.在较大水域范围内杀灭鱼怪成虫非常不易,有效的处置方法是杀灭其幼虫,切断其生长过程。
严格管理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1)含氯石灰(漂白粉)10kg(池底留水30cm)彻底清塘。
(2)渔经强氯精g/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氯立爽20-30ml/亩·米兑水倍全池泼洒。
74、鱼受伤了怎么办?
有时因为各种原因,鱼体容易受伤,如果伤势较重,会引起死亡。即使伤不重,也会引起受伤部位发炎,造成鱼类死亡。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
(1)压伤:当鱼体某一部分长时间受压时,就会引起该部位组织的血液流动不畅,引起组织萎缩、坏死。如越冬池中的鲤,胸鳍基部或腹鳍基部常出现溃疡,这是因为越冬的鲤靠在池底,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身体,承受体重压力的缘故。尤其是较瘦弱的鱼或池底土质较硬的池塘,更容易发生这类损伤。
(2)碰伤或擦伤:鱼类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由于所用工具不合适或操作不小心,经常引起鱼体损伤,轻则掉鳞、断鳍、擦伤皮肤,重者肌肉破损。这种情况在冬季和夏季捕鱼时最容易发生,虽然不会引起鱼类当场死亡,但会引起鱼体受伤部位发炎,造成鱼类死亡。
鱼体受伤后治疗比较困难,因此要以预防为主,要改进捕捞工具和运输容器,尽量减少捕捞和运输次数,必须捕捞和运输时,操作要小心谨慎,并选择适当时机。越冬池的底质不易过硬,越冬前要加强对鱼类的肥育,以增强其抵抗力。在人工繁殖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慎引起的损伤,可以用10%聚碘溶液浸泡。
75、如何防止鱼类感冒或冻伤?
鱼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当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时,鱼的皮肤颜色就会变得暗淡,失去原有的光泽,严重时导致休克,侧卧在水面,失去活动能力,甚至死亡。这是因为水温突变使鱼患了感冒。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鱼对水温的要求不一样,当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12~15℃时,鲤鱼种就会出现休克。把鳊、鲫、鲤从水温为21℃池中移到水温1~2℃的池水中,3个小时就会死亡。罗非鱼在水温ll℃的淡水中就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把鱼从一个池子移到另一个池子时,应注意两个池子的温差不能超过2~5℃,这样就不会引起鱼感冒。
76、在哪些情况下易引起水体缺氧?
如果水体缺氧,鱼类就会浮头,严重情况下甚至引起泛池死鱼。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引起水体缺氧:
(1)池塘上下水层对流。一般而言,水体上层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空气溶解的氧气而溶氧丰富,尤其是晴天的中午前后往往达到过饱和,而下层水有机腐殖质较多,还原性物质较多,使溶氧缺乏而形成“氧债”,如上下水层对流,上层溶氧量高的水传到下层去,下层缺氧的水被送到上层,水中的溶氧很快会被用来还“氧债”和被有机腐殖质及还原性物质氧化而消耗,从而使整个池塘的含氧量迅速降低,出现缺氧。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傍晚突然下雷阵雨、傍晚刮西北风等天气,这时上层水温急剧下降,比重增大而下沉,下层水因温度高比重小上浮,从而引起上、下层水对流。
(2)水中溶氧量求过于供:夏季若遇连绵阴雨,或有大雾,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水中溶氧的补给量小,而池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氧,以致造成水中溶氧求大于供,引起水中溶氧缺乏。
还有一种情况,阴雨天有时水清见底,浮游植物很少,水蚤很多,几乎吃光了池中的浮游植物,因缺少光合作用产氧来源而造成缺氧,各种鱼整天浮头。
(3)“氧债”大: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由于大量投饲施肥而造成水质过肥,透明度低,水中有机物多,上、下层氧差大,下层“氧债”大。如长期不加注新水,就会因水质过肥或败坏而会引起缺氧浮头。
(4)片面追求产量,放养密度过大,造成水中氧气供应不足。
总之,加强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管理,防止水体缺氧,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鱼类浮头,避免泛池的发生。
77、鱼苗身上和体内出现气泡,鱼失去游泳能力而浮在水面上,不久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气泡病,是由于水中某种气体过多引起的,主要有三种原因:
(1)池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塘底分解放出细小的气泡,鱼苗误将水气泡当作浮游生物吞食。
(2)水中藻类过多,当阳光强烈照射时,藻类光合作用增强,引起水中溶氧过饱和。
(3)有些地下水含氮量过饱和。
鱼体越小对气泡病越敏感,如不及时抢救,常会引起大量死亡。此病多发于春末、夏初季节。
(1)注意水源,不用含气泡的水,用地下水应先经过充分曝气。
(2)发现鱼得气泡病时,立即灌注清水,同时排掉部分池水,或将鱼移到清水中。
(3)每亩(水深0.7米)池塘用0.4~0.5kg食盐水,向含有气泡病病鱼的水面均匀泼洒,数小时内便可见效。
(4)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不让池内浮游植物繁殖过多。
78、草鱼、青鱼苗成群结队沿池边长时间狂游,由于体力消耗太大而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跑马病,由池塘中缺少草鱼、青鱼苗的适口饵料或因为池塘漏水,鱼苗长期顶水游泳,体力消耗过大而引起的。
(1)控制鱼苗放养密度,随着鱼苗发育长大应增加投饵量,增喂一些草鱼、青鱼苗适口的饵料。
(2)防止池塘漏水或流水冲入池内。
(3)发现鱼得跑马病后,用芦席或其它东西从池边隔断鱼的狂游路线,并沿池边投喂豆渣或豆饼浆或米糠等,可用电解多维g拌50kg饵料堆滩。
(4)检查鱼苗体上是否有车轮虫,如果有车轮虫,泼洒健水乐,控制水体及鱼体上的车轮虫。
79、病鱼身体发黑、瘦弱、头大体小、背象刀刃、肋骨突出、活动迟钝,不久出现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萎瘪病,由池中鱼类放养过密,缺少饵料,鱼长期吃不饱引起的。鱼得了萎瘪病后常常在池边缓慢游动,失去吃食能力,不久就会死亡。鱼种在整个培育阶段都会发生此病。
(1)掌握合适的放养密度,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投放充足的饵料,尤其是越冬前要让鱼吃饱长好,尽量缩短越冬期停饵时间。
(2)多喂营养丰富的饲料,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鱼病,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营养。
80、如何投喂药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投喂药饵准确估计用药量外,还应注意:饵料必须选择鱼喜吃,能研成粉末,且制成药饵后的浮沉与鱼栖息习性相似为宜。如草鱼须用浮性的米糠等,青鱼须用沉性的菜饼等。
(2)若粘性不够,须加粘合剂,以免遇水后不久即散失,影响药效。但也不宜过粘,尤其象草鱼,一边吃食,一边排泄,饵料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不长,太粘也会影响药效,一般每40kg饲料或青草需添加公司的水产药物粘合剂g。
(3)有条件的药饵最好加工成颗粒状,粒径与鱼相适应,使鱼适口。
(4)投饵量应比平时少2~3成,以使药饵每天能吃完,即使病愈后也只能慢慢地增加投饵量,尤其患肠炎病时,过多投饵容易引起复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