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民间中医是否该睡醒了
民间中医是否该睡醒了
导言: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中医是中医的根。可近年来,民间中医却像一个孤儿,得不到支持,在民间躲躲闪闪,到处飘泊,不敢光明正大的给人看病,没有立足之地,还时常因“非法行医”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限制。
求医看病就像衣、食、住、行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医病似乎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吃穿住行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可在医药方面却还难尽人意。
当今看病难、医药贵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人民群众以及改革施政者。
药害、药毒、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有的人开始向往民间中医和绿色医疗,寻找民间真正的纯中医给自己看病。
1中医及民间中医现状
归纳起来,中国目前的中医现状有三种:
一、医院
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人民健康,由国家财政拨款,以省市县级为医院,国家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改为中医科学院。
八十年代之前,医院的医师大多来自祖传和师承,没有职称和学历;八十年代后,这些老中医相继退休,很多已经过世,如今健在的八十岁以上的有名的老中医,全国也只有几十人,能在岗继续发挥余热的寥寥无几。
医院执业的医师们全都是来自高等学府、中医大学,有学历的中医药师。
这些刚毕业的医师有的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不肯钻研,虽按时上下班,但对病人敷衍了事,缺少责任心。
在医院看病,有的病人是为了能报销而节省开支,也就只能认了;医院,医疗水平高,抱着希望与信任的态度治疗。另外,还有一些疑难重症病人,为了保命求生,也只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费去别处求医治病了。
二、医院
医院是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有技术、有特长、有实力或退休的中医师开医院。
医院一般都是以专病专科为主,也就是人们说的“一招鲜,吃遍天”。他们以某一种病为治疗主要对象,虽有效果,但价位过高。来此看病,实属无耐。
三、民间中医
我所说的民间中医是散落在民间非正式中医(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没有资格报考)或对中医药学极为爱好的人员。
这些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或是祖传或是自研,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的技术,但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
他们没有执照,不敢无证行医,但还是有千里百里源源不断的病人上门求医。
这些民间中医技术,一是疗效快,二是便宜。几元、几十元甚至有些病不用花钱给个单方也就治好了。医院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他们那里却能获得新生,这就是民间中医。
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中医是中医的根。可近年来,民间中医却像一个孤儿,得不到支持,在民间躲躲闪闪,到处飘泊,不敢光明正大的给人看病,没有立足之地,还时常因“非法行医”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限制。
于是他们中条件好有路子的人,就带着技术到外地或国外发展了。还有很多民间中医虽满腔热情,又有技术,但由于没有各方支持也就放弃了行医。
为此,民间医药秘方及民间医学技术流失非常严重。民间中医在风雨中求生存,冷暖自知,举步维艰,更别提继承与发展了。
中医药学是祖国五千年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金、元之后的七八百年间中医中药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原有的中医中药绝技渐渐失传。
特别是清末民初,国家经济落后,国际地位不高,中国的文明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反而受到诋毁,神圣的中医中药事业也就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的关怀和扶持,中医中药也曾一度得到了新生。
可近几年,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医院校建校模式、中医教学内容、中医药师考试、中医药科研审批等也大都掺有西医了,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学生的理论也都是中西医结合了。
所以有人说:“看起来他们挂的是中医药牌子,听起来他们唱的是西医调子,做起来是以西医改造中医内容……”
2对民间中医人才重视不够
我有一个同事,家传中医,十三岁行医,六九年受过医学专业培训,至年在国家机关工作过几年,改革开放后,弃政从医。
年中医职称考试他考取了中医师,年他研究的家传祺泰膏治疗颈、腰椎病,特别对腰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的敷贴,疗效尤为突出,。
因外敷治疗不怕汗、水,不影响洗澡,冬夏可贴不伤皮肤,一帖可连续使用五、六十天,一般患者一帖即可的效果,获得中国发明家协会金奖,地区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行医了四十年,深受患者好评。
他是“省区域突出贡献人才”,又是民间医药研究会会长,曾免费治疗困难病人近千人次,收集民间验秘方近万条;他还是中国骨伤人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学会会员,应邀出席全国高校骨伤教材编委会议,带领民间老中医潜入艾滋病疫区,开展癌与艾滋病研究。
然而,他后来还是被取消了行医资格,他的祖传几百年给人治病的外敷膏药,卫生部门却以“非法制剂”“非法行医”为由对其进行罚款,甚至起诉到法院执行。
原因是他有乡村医师证,没有资格考取执业医师证。为此,他也曾多次与卫生部门交涉,但至今未果,和许多民间中医一样,资格认定与他们无缘。
3对民间验方秘方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重视不够
天津有一乡村老中医,行了一辈子医,凭着多少年的心血和经验,总结出十个有效方剂,因后继无人,想在临终前把药方献给国家。
结果,有关部门因献方人没有职称,怕引起不良后果,不予临床使用。在老中医的坚持下,经过层层申批,最后方医院酌情接受,该院只勉强留下一个外用药方。
这个老中医回家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带着遗憾和无耐,他也带走了那另外九个药方……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民间医药里可能有大家意想不到的宝藏——几粒中药丸能治风湿性心脏病;祖传膏药治颈腰椎痛一帖就好;骨伤药治骨折药到痛止;快速接骨,肋骨断裂二根敷药二次,七天完好愈合…….
这些持方人,有的就根本不是医生,但这么好的效果,可能是医院的专家们想都想不到的。
这不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在试验室内做试验,只要求政策允许,临床应用就可以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大力开发利用呢?
民间医疗技术,廉、便、效、捷,如果推广开来不就能给病人,给国家节省大笔开支,病人医药贵的问题,也能有所缓解;如果能出口创汇,也是展示中医的一个窗口,也能为世界人民造福。
中央电视曾经报道一位姓张的教授访谈:有位老大爷在三O一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癌,他要回家,他说不回就要家破人亡,回家人亡家不破。
一年后这个大爷又到三O一医院,张教授见到他红光满面,问其原因,他说天天吃红枣,把癌吃没了。还有一个老矿工发现自己患食道癌后就回老家山上种树,找个偏方,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几年后病也好了。
癌症并不可怕,怕的是错误的治疗方法,内经曰:“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能治者,未得其术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虽然病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这说明了民间确有良方。
民间中医,祖传秘方盼望有关部门能给他们一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不要工资,也不要研究经费,就要一个合理的宽松政策及合适的管理就可以了。
认真挖掘收集整理民间秘方,给民间中医药走向世界铺一条便利道路,有利于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有利于病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4民间中医取证难
自《执业医师法》执行以来,对西医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统计,仅在年与年进行全国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中,被取缔的民间中医就有10万户,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高达几亿元。
这些民间中医是毛主席时代发展“赤脚医生”时期成长起来的,那时候是合法的,国家鼓励的,改革开放后就被管理者用《执业医师法》定义成非法行医的了。
虽然这对西医来说不算是大成就,但对中医来说却是致命的。
以前,要想开办一家中医诊所,推广自己的经验或祖传秘方,不是一个普通的仅有技术的中医能办到的。政策上要求需到卫生局申请:一要申请人资历,二要有多少资金,三要有多少医务人员,四要看地点位置,五要进设备:氧气瓶、听诊器等。
我认识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老中医诊所,他诊所的氧气瓶换来换去,没用过一次。真有急诊,针灸一样快。
真正的中医师看病不需要任何仪器,只需三个手指把脉。病人要的是廉价和快捷的效果,要的是医生的灵感和悟性所产生出来的方剂。民间有的名老中医,没有职称、学历,而四面八方的病人一样去求医看病。
年,新的《中医药法》一出,很多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感觉终于能够拿证合法行医了。可事实上,它并没有减轻民间中医拿证的难度,相反,却实际加大了难度。
按旧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师承,只要找一个老中医走流程就可以了,满3年参加考试就行了,不需要再有人来推荐就可以考试。
而新的《中医药法》要求至少有两名中医医师的推荐,显然,在推荐这个环节,难度是增加了。
况且,一遇到考试,民间中医就会头大,他们只会治病,不会考试,况且,考试的难度有多大,你知道吗?如果按照考执业医师的难度,你想想会有几个人过?
除此之外,通过自学拿执业证的人须学习三到五年,现在这个学习费用早已明码标价了!三年制学费一般就要十几万。
自学中医本来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还要付出高昂的学费,这明显是把自学中医者赶尽杀绝!
更重要的是,那是学习吗?很多老师的临床水平本来就值得怀疑,学都是假的,只要你交费,学不学其实都可以!明摆着就是一个“钱”字。
就这还不行,还要经过西医式的考试。试题60%几乎都是西医题,这等于变相让西医学中医之前先要学西医。
当年毛主席的政策是学西医必须要学中医,而现在却是学中医必须要学西医,真的是天地变换得太快了!
这个证那个证的条条框框太多,考了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证,一年后才让考助理医师证,考了助理医师证,又规定五年后才能考执业医师证……
真是层层叠叠到处是限制,限制了民间中医药的发展,让民间中医及爱好中医药研究的人望而却步,民间中医的发展举步艰难。
因此,有特色技术、祖传秘方的中医有的改行,有的去了海外,有的祖传秘方宁可失传……
这就是捆在中国民间中医身上的绳索,民间中医如山压顶难以履步。
如不砸破捆在民间中医身上的条条锁链,中国的民间中医就很难迈出新的步伐并走向世界,很难在世界中医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很难改变中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百分之三的局面。
5民间中医行医难
中医前辈留下了中医治病的“五把手”——丸、散、膏、丹、汤。目前,政策不允许自制丸、散、膏、丹,只允许开汤药处方了,再用其它的就是“非法制剂”。
古人认为:药有特性,犹如造房,取材不一,各有所长,也就是说,有的适合做丸,有的适合做膏,有的适合研面冲服……
这样既方便病人又节省药源,特别是中药的炮制,医生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炮制的,取消这四种疗法就等于去掉了左膀右臂一样。
中药的限量问题也影响了中医的疗效。现在中药用量规定必须在几克至多少克之间,特别是含量有毒的中草药有的就禁止使用了。
中医治病视病下药,该多则多,该少则少。有故事说:古时候华佗的姐姐患有虫疾,华佗开了很大量的毒药,华佗的外甥发现后怕毒死他妈,就把药减少了一半,结果他娘还是死了。
华佗的外甥把华佗告到县衙,县官发现,药非有过,减量所为。华佗认为,大量的毒药把虫毒死,虫从便出,病就好了。结果减药导致虫没毒死,反加骚乱,结果把病人痛死了。
这个故事虽无从考证,但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说多大的病,有时需要对应多大量的药来治。所以,治病要量体裁衣视病给药,限量中药的使用是不科学的。
古人认为合理的组方、药的质量、药的分量、药的炮制、处方药的引药等等都是不可忽视,都是跟疗效有密切联系的。
近几年,取消了丸、散、膏、丹的使用,医院的科室对非专业人士的承包,病人花钱没治好病,造成了中医疗效下降,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人们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甚至有人要取消中医,一时间给中医地发展蒙上了阴影。
我认为,今天中医的灭顶之灾,中医的疗效下降,以及人们对中医药产生的疑虑等,不能说跟中国目前的中医政策无关。
种种远离实际的规章制度,困惑了民间中医的发展,影响了民间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了中医药治病的良好形象。如果能放开丸、散、膏、丹的使用实属上策。
6对祖传秘方、民间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不够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人类文明的宝库中,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中医中药也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是值得我们珍惜和自豪的。
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制作的公益广告,在以《北京欢迎你》的乐曲中,各行各业的宣传画面都有,就是没有中医,更没有针灸。
李时珍写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论》等,不是一直在闪烁着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光彩吗?
针灸以神奇的疗效,让外国人都赞不绝口——“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针灸真遗憾”,外国的一些学者及游客到中国来,除了看名胜古迹,就是参观中医针灸,体验中医经络按摩。
这是他们早已向往而不可缺少的活动,我们为什么不把祖国中医药学五千年的文明展示给世人面前呢?
在各地公益广告的宣传栏里,在关于伟人、科学家的画像中已听不到,看不到,也买不到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古代名医的画像和故事。
“中医治未病”,针灸的快速止痛,耳穴既可快速急救又能调理慢性病的技术,令世人瞩目;民间的接骨技术、烧伤技术倍受青睐。
现在全世界都把攻克癌与艾滋病及各种慢性病的治愈希望寄托在中国的中医身上,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吗?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民间中医不但没有放开,反而大门关的更紧。广告宣传禁止用祖传、秘方等,事实上,很多祖传秘方确实能治好一些疑难病症,而且许多病人也在寻找这些真正的祖传秘方给自己治病。
滥用祖传秘方者应该受到严惩,或罚款,或取消资格都行,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影响中医药的全面发展。
开车是会出事的,我们能因为某一个司机碰撞了人,就把所有的司机都给关起来吗?
不是一直提倡实事求是,讲实话吗,真诚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区别真伪,是祖传就是祖传,是秘方就是秘方,实事求是而已,政策上不能一刀切。
更希望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予以重视,伸伸手救救民间中医,给民间中医提供一条生存之路!这是造福于民,功德无量的事!
如果再不有效地解决民间医生执业问题,民间祖传,民间中医真的就要在我们这一代灭亡了!
一个好的中医,医院有一位病人牙疼,去口腔科拔牙,因为医生手抖了一下,拔出的牙没夹稳,掉进喉咙。医生嘱咐病人赶紧去耳鼻喉科。病人跑得有点急,到了喉科,一检查,牙齿已经下滑到胃了。
病人又跑到肠胃科,一番胃镜检查,掉落的牙已经没在胃里了......最后,病人扒了裤子在肛肠科翘起了屁股,肛肠科医生扳开一检查,惊呼:天啊,您怎么在肛门长了一颗牙?请赶紧去口腔科拔牙!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
但是或多或少能折射医疗分科的一些现实弊端。医院就诊,常常都不知道该挂什么科。而对于中医而言,现在从院校教育开始,就分成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医临床又细分为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等,甚至分得更细。医院、国医堂的专家栏上,往往这样注明:某某教授擅长肝病,某某专家专攻妇科,某某是温病学专家擅长热病......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民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民间中医也不过是“一招治天下”。比如靠一两个秘方,就打出专治皮肤顽疾,专治头痛,专治妇科肌瘤......这样的路子,是否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中医分科的弊端
中医临床按西医那种内、外、妇、幼、皮肤等各科是否合适?
设皮肤科吗?
疮疡的根源很多属内科。比如鹅口疮,有时病因竟是肠痈,也就是肠子长疮。光在皮肤表面抹膏药,抹一辈子也不会好。胡希恕先生就有医案:薏仁附子败酱散,内治去肠痈,肌表的鹅口疮自然好了。
设精神科吗?
对于精神病,西药反正就着眼于大脑,一律用安定、氯氮平等等中枢神经抑制药。经方中医可不是这么干。所谓的“精神病”,根源常在大脑之外。比如抵当汤(丸)证,治因小腹瘀血导致的“精神病”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设肿瘤科吗?
中医治疗癌症,并不只是用用半边莲、蛇舌草等所谓的抗癌药物那么简单。当然,也不该复杂到谈癌色变无从下手。对于学通《伤寒杂病论》的大夫来说,治癌症与治感冒,在方法论上无本质区别。比如用大柴胡汤治直肠癌,用柴胡剂、用茵陈五苓散合建中方剂治肝硬化。
设中医美容科吗?
不精研内科及湿水瘀等杂症,祛斑、美颜、减肥能有效?有效也是暂时的。设不孕专科?整个人体运行不恢复,宫寒不温暖,瘀血不逐除,淋漓不尽不解决,肌瘤不消除,肝郁痞塞不打通,气血不恢复,如何得孕......就不一一举例了。
中医分科的由来
中医分科,其实也就这几十年的事。历代名医,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都不是只治疗某一类疾病的专科大夫。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几乎无所不治。
自古以来,中医也通常是医药不分家的,自己开方,自己备药,名医通常都是精通药学的,典型的如写出中药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也有医书《奇经八脉考》和《频湖脉学》传世。清代名医汪昂,也写有经典药书《本草备要》。同时,古时候大夫诊治时,针灸和方剂常常相互为用。
就在民国时期,中医也没分科的。民国的中医师大多是以私人诊所的形式行医的。我们熟知的中医大家胡希恕、祝味菊、郓铁樵、曹颖甫等等,当年都是开过私人诊所的。传统的中医培养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授。
那么,中医的整体性为什么反倒被打破了呢?
这是因为年以后,国内缺医少药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医,更准确的说是大力发展中西结合。可传统的中医培养方式周期太长,显然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先后成立多所中医学院,并参照西医教育模式,分设学科。
这样,就将本为一体的中医、中药分开,并将中医临床按各科进行细分。这样,在大家的观念里,中医和西医一样,也是严格分科的。医院就诊时,也自觉地挂皮肤科、外科、内科......
种“标”,常常是同一个“本”
大家都知道中医强调治病治本。可是,当医生习惯了分科的模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疾病也分科。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局限性思维。容易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思路。而很多时候,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其实原因只有一个。
比如说体内的水湿,往头走可以晕眩,如苓桂术甘证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又如真武汤证的“振振欲僻地”;
水湿(水饮)渗滞上焦可能咳嗽,如小青龙汤证;
湿阻心下,可能呕逆,可能不欲食;
水走肠间,可能会溏泄,可能小便不利;
水滞下焦,可能会脚肿,可能引发西医说的泌尿系疾病,如五苓散证、猪苓汤证;
水湿入了经络骨节可以导致关节冷痛,也就是常说的风湿;
水湿充斥肌肉,会身重;
水湿走皮间会肿胀,也可能长湿疹等皮病;
水湿还可以引发失眠......
也就是说,同一个本——水湿,可以引发不同的标,同一个原因导致不同疾病,引发各种症状,牵涉到各科。
所以,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不能分科,也分不了科。否则,与盲人摸象何异?而能整体上把握人体运行大秩序的,自然也是一位全科大夫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