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听我讲故事ldquo蔡同茂rdqu

听我讲故事ldquo蔡同茂rdqu



“蔡同茂”的名字是现在赭东村的一张金名片。蔡同茂已有年左右的历史了,赭东村的文化底蕴深不深,就得从蔡同茂开始……

蔡同茂的来历

“蔡同茂”是一个经商的商号,也是开店的店号,意为蔡家一族“共同茂盛,兴旺发达”。蔡同茂位于南阳街道赭东村,原蔡同茂的米店、杂货店位于现在的10组处。赭东村有前蔡家、后蔡家,蔡同茂是后蔡家。

笔者对蔡同茂作了好长时间的调查了解,曾在年10月2日就听蔡志文老人所说:“老一辈的传说,蔡同茂的老祖宗蔡敬堂是萧山蔡家弄搬迁出来的,他携老(蔡池清)扶幼来这里创业。

当时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地艰苦,吃了上顿(顿)无下顿。但被老祖宗看中,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可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凉,与我们刚围垦的土地一样。他们就在这里搭起简易的草棚,安营扎寨,定居下来,就这样起早摸黑地劳作、开荒种地”。

经过十廿年的艰苦奋斗,蔡敬堂带领儿子蔡成耀、蔡成信开始慢慢地发家致富。蔡成耀以种地为主,蔡成信以经商为主,两兄弟农商结合,很快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建起平屋三间。

那时的三间平屋,在赭东一处可称得上是“鹤立鸡群”、“耀眼四方”、“独树一帜”。因那时都是草棚舍,而有的草棚舍是晴天个日头,雨天个钵头,勉强能遮风挡雨过日子。建造起三间房屋,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这简直比现代几千万元造一幢别墅还风光。

这两兄弟又经历了多年的艰苦打拼,各长其志后分家,三间老宅各得一间半。成信经商有方,就在老屋西侧建造起一座四合院,正屋朝南五间,两边厢屋各四间,前面小屋六间加石台门,台门两边开米店包括仓库,并收购杂粮、棉花等农产品。在西厢屋前安排了一间书房。

后来,成信又为次子蔡萧定在四合院西侧又建造了一幢四合院,朝南三间正屋,两边厢屋各四间,其中各一间暗厢,前面造三公尺多进深的披屋作围墙,中间石台门。

由于蔡成信经商有方,后又为三子蔡寿山(蔡荫椿父)同样在大园与赭东交界处(故名五龙江畔)建造了一幢四合院,俗称“新同茂”在原赭东村20组所在地,现已被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征迁。

蔡成耀因一直以来是以种地为主的,虽然没有阿弟成信经商这样富裕,但也积蓄了一定的实力,也在老屋(分得的一间半)东侧连接造厢屋五间,其中后面两间暗厢屋,这房屋是分给二儿子蔡宝贤的。

又经过了几年的打拼,蔡成耀又在路东造正屋五间,东厢屋7间。这屋是分给大儿子蔡宝森和三儿子蔡宝章的。

成耀的小儿子蔡宝和搬迁至红山村,后为宝和在红山村那里建造朝南正屋五间,东厢屋三间。

所以,赭东解放前的“蔡同茂”是池、敬辈打基础,成、宝、传辈创业。

蔡同茂重视知识

蔡同茂的老祖宗非常重视知识,重视培养人才。

如蔡成耀的长子蔡宝森20多岁就考中秀才。宝森的两个儿子也都是人才,长子蔡伯恩成为绍兴春和木行的账房先生。

次子蔡叔桥考进浙江省商务印书馆,录取为省商务印书馆编辑。那时全省整个商务印书馆只招收录取二名,蔡叔桥就是被录取的其中一员。

录取这样一个高职位真是非常不易,确是凤毛麟角。可当时录取后要缴两银子作押金,这沉重的押金结果压倒了宝森父子,结果没有去浙江商务印书馆工作,实是可惜。后去了头蓬一家当铺工作。

蔡成信小儿子蔡宝庆是杭一中毕业的高材生,录取为杭州中纺织公司任会计,宝庆的两个儿子学习成绩也都非常好,都在外贸公司工作。

蔡叔桥长子蔡志文从小刻苦学习,年求读于坎山小学,成绩出众,能写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那时,萧山只有三所完小。一是萧山城厢完小,二是临浦完小,三是坎山完小。萧山还没有中学,要升中学就要到绍兴五中和稽山中学(教会办)或杭州一中。

蔡志文小学毕业成绩出众,考取绍兴五中,全家老小、亲戚朋友都高兴得如中了头名状元般高兴。可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学校停课,蔡志文被逼辍学。

蔡萧定之子蔡六才,是一名杭高中优等生,毕业后在广东人民银行任总会计。所以说,蔡同茂里是人才辈出。

南沙名医蔡荫椿

解放初,赭东蔡荫椿被县政府评为南沙十大名医之一(擅长中西医结合)。

蔡寿山之子蔡荫春,出生于农历年10月,卒于农历年3月,享年76岁。他毕业于浙江中医学堂(后改为中医学院),毕业后回乡从医,医院就职。

那时,萧山东片地医院,两个医生,蔡荫春中医、陈运秋西医。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回家,在家曾给四邻八乡的病人看病治病。

那时,一般病人都是用羊角车推来的;特殊的病人,也有用羊角车前来接他去看病的。那时,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般小毛小病不去看医生的,好拖(延)则拖,都是到患了重病前去求医。蔡荫椿总是以悬壶济世的精神为民治病。

蔡荫椿在特殊的环境下专心致志研究医学,特别是针对当时的一种黄胖病有着较深的研究与治疗。

黄胖病是一种营养不良,严重贫血,面黄肌瘦,全身浮肿,肚子膨胀,有气无力,造成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的疾病,那时在病理上叫钩虫病。群众认为患上此病,就是“三年黄、三年胖、再过三年见阎王”,意思是患上这病,是死多活少。

年蔡荫椿在新同茂家里办起了个人诊所,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同年他收留了一个不是学徒的学徒。

笔者在年3月走访了这个学徒叶士川。叶士川说:“那年我28岁,还未结婚。不料患上叫‘汗热头’病(医学上叫伤寒症、疟疾病),病情难熬,去南阳看王康民治病,号挂好正要去看,这时,我母亲急匆匆从家里赶来说,人家都在说看王康民还是去看蔡荫椿好,要我赶快去新同茂看蔡医师。

这事弄得我一头雾水,但是母亲硬要我去看蔡荫椿,我也没有办法,就急速走出南阳往新同茂去。

蔡医师根据我的病情,对诊下药,开了药方,并由其女儿蔡文英(15岁左右)给注射针剂,我们通俗讲叫打针。不料打针后脚跷了,走路成了跷脚佬。我出事后,引起了一些反响……

这时,蔡医师叫我到诊所去帮忙,说到那里去可以边治病,边适当帮着诊所做点事。

可是当时我不愿去,一是怕被人家嘲讽我,认为我到那里去好象是一种敲竹扛的行为;二是感到文化水平低,去了也没有什么生活可做。所以我不愿意去。

后来蔡医师看到我迟迟不去,就托隆兴和的朋友特地上门前来叫我,说蔡医师一定要你去,这时我想不去也不好意思,这样我就去了。

本来只有我认识蔡医师,可蔡医师根本不认识我的。结果去了后,蔡医师就把我当作自已人一样对待我,还培养我学医,我就这样成了蔡医师的‘不是学徒的学徒’,把我培养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年下半年政府在赭山龙华寺创办联合诊所,由高少堂任院长,这时,蔡荫椿带着女儿和学徒叶士川一起并入赭山龙华寺联合诊所。当时还有医生高怀堂、俞锦堂、沈尔友、杭伯寿、高志天等。

当时患黄胖病和伤寒症的人比较多,而且比较严重。特别在钱塘江北一带发病比较厉害,有的到处求医无效。

可一到赭山蔡医师处一治,就能人到病除,一时间蔡荫椿医师出了名,江南海北都慕名前来求医,蔡荫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成了赭山联合诊所的“神医”。

特别是从嘉兴、桐乡、海宁、海盐等地赶来的病人最多,最多时甚至有上百号病人前来医治,他们都是从七堡乘赭山轮渡过来的。当时赭山联合诊所病人人满为患。

一时间,江北来治病的人当天不能返回,只得在赭山过夜,有的病人干脆在赭山找地方住下来,一住10天半月,有的由于患了多种疾病,甚至住上个把月。

这就闹猛了冯庆和宿夜店,天天暴满,这个冯庆和宿夜也越开越大。有时赭山街上的旅馆都住满了人。

凡是到蔡荫春里来看病者,回去一传十、十传百地进行宣传。后来不是黄胖病者也都来找蔡荫春治病,如甲型肝炎病也作为黄胖病前来求治于蔡荫椿,蔡荫椿就充分发挥其特长,不同病情对症下药,成了一个江南海北众所周知的有名郞中,名声大振。

连赭山塘上的保龄堂药店也忙得应接不暇,药店倌出药忙得连吃饭的功夫也没有……为了解决患病者自已煎药的困难,药店为了方便群众,开辟了中药煎制成汤剂,解决了病患者的困难,方便了群众,也大大地促进了保龄堂“开泰先生”的生意。

年蔡荫椿调至南阳诊所,年下半年调至靖江联合诊所,那时,靖江诊所有四个医生,蔡荫春是中医内科,费学和(长先)外科,朱福民西医肠胃科,还有黄康民西医等医生。

当时名气最大的要数蔡荫椿的内科与费学和的外科。每天从早到晚总是忙个不停。前来治疗者省内各地都有,由于出了名,甚至连上海也有病人前来治疗。

蔡荫椿的一家,可算得上是从医之家。他的第一任妻子两个子女没有从医。可第二任妻子生育四女一子,只有小女儿不从医,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是医生。

儿子蔡天然曾任大园卫生院院长、退休,长女靖江卫生院退休,医院退休,三女河庄卫生院退休。

和事佬——蔡宝章

“和事佬”指的是调解纷争的人,亦特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所以,有时对“和事佬”一词还有一丝丝的贬义成分在里面。

可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和事佬”节目,他们的调解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有理、有节、有原则的调解。

笔者这里所说的“和事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蔡宝章,大家都叫他“章爷三店王”,他是一位知书达理、心地宽宏、处事大肚、讲话爽朗的开明人士。

所以,他在蔡氏一族及左邻右舍中威望很高,大家都非常信任他,凡是有什么纠纷打架闹事之类的事件,一般都会去请他来调解。

那时,去调解纷争叫“讲和”,讲和的意思也近似现在的和事佬,所以,那时不管有多大的纷争,只要经蔡宝章一调解就能和解。

据赭东村老一辈回忆,在那年,蔡同茂附近出现过一次非常大的人命关天事件,一家庭由于夫妻不和,经常吵架,一次吵架直到女方自寻短见为止。

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触怒了女方家族,一时间,双方闹得剑拔弩张,轰动了多人去男方家大吵大闹(一大部分是围观者)。

在这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很快请了蔡宝章“和事佬”来出面调解,经过蔡宝章的精心劝解,耐心说服,讲明事理,最终事态得于平息,取得了双方相安无事的结局。

这一事件的调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赞誉声。从这以后,蔡宝章这个“和事佬”也就更忙碌了……

所以,蔡宝章这个“和事佬”在蔡同茂一族中是出了名的。过去农村里有的家庭如出现打架吵闹不和一事,一般都是叫娘舅、姑夫前来讲和解决,如一时讲不和的,大家都会提出,那叫“章爷三店王”来解决,意思是请蔡宝章前来讲和劝解。这现象过去在蔡同茂里或周围邻居是常出现的。

蔡同茂里的蔡宝章在过去的岁月里,确实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为后人所传颂……

萝卜大王——蔡志文

蔡志文是蔡同茂的后裔,已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佳”字辈了,蔡家词堂的辈份是:池、敬、成、宝、传、佳、孝、友、茂、国、文、章。

赭东村的蔡同茂从开荒至今已经历了八代人,现在最小的后裔已是“友”字辈了。(按蔡池清60岁左右到赭东算起,每代25岁计算,共八代人了。)

蔡志文出生于年,是赭东村八组村民。凡是提起萝卜大王,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说蔡志文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人。

这首《龟虽寿》诗,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笔调兴致淋漓。意思是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永不止息。

蔡志文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在上世纪八十年初,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吹响,就触动了蔡志文敏捷的神经,他就积极开始做水产、竹木等小生意。

在农村千家万户种植胡瓜之时,蔡志文就跑临安、安吉等山区采购竹木,把一批批、一车车的小什竹采购进来,为发展当地胡瓜生产、支援农村发展、帮助大家致富作出了努力。

年那年,政府号召开发围垦,已经64岁的蔡志文老人毫不犹豫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打起背包,继承先辈的拼博精神,去围垦承包搞开发。

当时他一下子承包围垦咸碱土地亩,凭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决心在海涂搞点名堂,首次在围垦大地上试种出国外引进的大萝卜。

经过他连续多年的科学种植、细心钻研,摸索出了一套一年四季可以种萝卜的经验。年他种植的亩萝卜年产达到万公斤,最高的亩产达到0.7万公斤,最大的一个萝卜达到8公斤。

这样的高产大萝卜,吃起来鲜嫩可口,味道特佳,由贩销者把这个大萝卜贩销到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每到萝卜收获季节,许多的贩销大户云集田头,有时许多人干脆连夜在地头等待起产,最多时有十五六辆大卡车等着要货。在一时来不及收获时,蔡志文就“以亩论价”进行出售给贩销户。

这些贩销户远销山东、上海、江苏、南京、宁波、杭州等地,再由大贩销户贩给小贩销户,萝卜从起产到市场上销售、到消费者不会超过二天,一般在一天之内能到达市场摊位。蔡志文的大萝卜一到市场,总是一抢而空,供不应求。

笔者为了写好这个大萝卜,不知去了滩涂多少次,既采访蔡志文老汉,又采访贩销大户。被采访者总是为这个大萝卜笑得合不拢嘴。

为此,我不知向上级有关媒体发过多少报道。一块块的“豆腐干”不时地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所刊出,萝卜大王蔡志文从此也就出了名。

笔者把这个大萝卜整整写了三年,从南阳写到萧山,从萧山写到杭州,从杭州写到浙江、从浙江写到全国。

在浙江省内报道的有浙江日报、浙江科技报、浙江老年报、浙江老龄杂志、浙江民政杂志、当代家庭报等,如全国性的有关报刊杂志报道的有;中华老年报、中国农村杂志社等。

蔡同茂的后裔蔡志文这个萝卜大王出了名,在年度评县级劳模时,大家都推荐蔡志文。

此时,蔡志文微笑地说:“我这个承包大户主的业绩应归于儿子蔡孝先,因许多事情都由孝先出力取得的,我现年龄已大,应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评孝先为宜”。在老蔡的建议下,最后,大家同意了蔡志文的建议意见。

承包大户在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时,人们总会啧啧地称赞蔡志文老汉的创业精神。现在他的儿子蔡孝先早已接过父亲的担子,踏着父亲的足迹,奋战在围垦。

蔡志文今年已96岁了,但还是精神矍铄,每天戴着老花镜在看报学习,享受着天伦之乐。

解放前,赭东村除了蔡同茂有一定的创业场面外,其它基本没有什么产业,大家都是面朝沙土背朝天地绣地球。除了黄阿尧开的一爿豆腐店,老百姓都在田头辛勤地忙碌着。

中午时远远望去,只见豆腐店里的那根棒头还笃着时,就赶快在碗里捏上一把毛豆、迅速去调碗豆腐。如这根棒头倒下了,说明豆腐没有了,就只得啊……地喊一声,又忙碌地去干活了。

“蔡同茂”这动听的三个字在老一辈赭东人的心目中还深深地印记着,蔡同茂里的许许多多的故事还在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传颂着……

撰稿人:高元法

喜欢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jbzs/12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