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疫病防控引起猪群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影

疫病防控引起猪群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影



引起猪群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影响

随着国内养殖业一步步趋于规模化、专业化及产业化,很多疾病也相伴而生。早些年,很多猪场出现“一片红”,原因为附红细胞体病;目前,有些猪场出现“一片蓝”和“一片泻”,原因分别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及腹泻性疾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疾病的发生除了管理方面的缺失,更大程度上与猪场存在引起免疫抑制性的因素有较大关系。

免疫抑制主要是因猪的免疫系统遭到损害而产生。机体的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若免疫器官或细胞遭受损害,则会影响抗原的传递、免疫细胞的活性及抗体的产生,使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效大大下降,进而机体免疫力降低,呈现免疫麻痹和耐受现象。本文笔者总结了引起猪群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影响。

一、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

1免疫抑制性疾病

1.1猪瘟

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首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到达周边的淋巴组织,最终会在免疫器官如脾脏、骨髓、各组织器官的淋巴结中大量复制,进而导致CD4+、CD8+细胞受损及减少。

1.2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该病病毒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机体后,首先会和肺泡巨噬细胞结合,在细胞中大量增殖,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崩溃,继而进入周边的淋巴组织增殖并扩散,最终扩散到全身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导致免疫器官和细胞的坏死,从而引起动物机体的免疫抑制。

1.3猪圆环病毒II型

该种病毒感染猪体后,不仅引起免疫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而且会减少血液中T、B淋巴细胞的数量,使动物机体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1.4猪气喘病

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气管上皮纤毛的脱落,纤毛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清除异物,进而波及下呼吸道,损伤肺泡黏膜,最终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及免疫调节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1.5猪伪狂犬病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副猪嗜血杆菌等都能使猪产生免疫抑制。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侵入各种免疫细胞和器官,使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

2生产管理

2.1应激因素

目前,猪场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饲养较为密集。猪舍过于拥挤,温度过高及过低、突然更换饲料等应激条件的作用下,猪体会产生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会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造成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其活性受阻,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2.2饲料因素

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比较常见。霉菌毒素能够降低动物机体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降低补体和干扰素的活性,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抑制。

2.3药物因素

这个方面主要涉及的是抗生素。有些人认为抗生素具有保健作用,长期给动物投服抗生素,结果不但没有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反而导致肾脏、免疫器官受损,使猪群出现免疫抑制。

二、免疫抑制对猪群的影响

1免疫失败

当接种某种疫苗的猪群处于某种因素导致的免疫抑制时,一般会出现免疫失败,即接种某种疫苗后,动物机体不能够产生足以抵抗相对应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抗体。

2混合感染

动物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多种病原微生物会乘机侵入机体,在体内大量繁殖,使动物机体呈现出一定的临床表现。

三、小结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要注意消除各种免疫抑制因素,才能提高疫苗免疫疫接种水平,保证动物健康,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销售公司邱翔宇编审李永霞

浅谈仔猪腹泻病及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殖业集约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发生仔猪腹泻病的几率也不断增加,同时,导致仔猪腹泻的病因也越来越复杂。仔猪腹泻通常是由单一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大多数为多因素作用)的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进而出现消化吸收不良、仔猪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内聚集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粪便常呈液体状排出或喷射出体外的一种病理现象。据数据统计显示,在规模化大型猪场中仔猪死亡率很高,约占猪死亡总数的65%左右,而腹泻引起的死亡高达30%左右。引发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病原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和其他因素,并且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仔猪感染本病后,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致死率较高,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也可能会引起并发或继发其他感染性疫病,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引起仔猪腹泻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1传染性因素

主要指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性病原侵袭仔猪引起的腹泻。

(1)细菌性病原体导致的仔猪腹泻。主要包括: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梭菌性肠炎)、猪痢疾、仔猪副伤寒(猪沙门菌病)等细菌性动物疫病。

(2)病毒性病原体引起的仔猪腹泻。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PED)、猪传染性胃肠炎(TEG)、猪轮状病毒病、猪伪狂犬病(PR)和猪瘟(CSF)等常见的病毒性动物疫病。

(3)寄生虫性病原体引起的仔猪腹泻。主要包括:隐孢子虫、猪球虫、类圆线虫、鞭虫、猪小袋纤毛虫、棘头虫等寄生虫性动物疫病。

1.2母猪疾病性因素

个别母猪产后发生炎症反应导致仔猪腹泻,主要包括母猪引产后发生的阴道炎、乳腺炎等。

1.3动物机体性因素

主要是遗传因素,仔猪机体出生后胃肠道发育不良,消化机能不健全造成进食后不能完全消化或消化不良而诱发仔猪腹泻。

1.4饲养管理性因素

(1)仔猪处于强刺激性环境中,如:圈舍阴冷潮湿、通风条件差、饲料饮水细菌超标、圈舍卫生差、圈舍温湿度不稳定等环境应激性因素造成的仔猪腹泻;

(2)饲料搭配不合理,如: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霉变的饲料原料、难以消化的物质,仔猪进食后不易消化引起的腹泻;

(3)突然断奶引起的不适应性的仔猪腹泻;

(4)频繁更换日粮引起的仔猪腹泻;

(5)其他管理因素:如混群饲养、饲养密度大等因素引起的应激性的仔猪腹泻。

2、仔猪腹泻的诊断

2.1细菌传染性腹泻

2.1.1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主要感染新生仔猪,以排淡黄色或白色水样粪便并短期内发生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动物疫病。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3d,常常一窝新生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但1~2d内,突然有个别仔猪表现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低下、排水样稀粪,短期内就发生,之后同群仔猪也发病,排出淡黄色浆液状或水样稀粪,仔猪很快出现脱水、消瘦,进而死亡。临床剖检可观察到病死仔猪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充血、出血点;肠道膨胀且充满淡黄色浆液状内容物;肾脏表面有凝固性的小坏死灶。

2.1.2仔猪白痢:本病主要是由于天气骤变、阴雨潮湿等环境因素突变诱发引起的,该病主要引起一月龄左右的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灰白色、黄白色的浆糊状粪便,不定期的排便且次数较多。患病仔猪通常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畏寒怕冷、蜷缩或卧地不起、皮毛粗糙无光泽。病程相对较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加强饲养管理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多数患病仔猪能恢复。

2.1.3猪痢疾:猪痢疾是由猪痢疾蜜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常发生于月龄较大的仔猪或育肥猪,该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四季均可发生,流行期长,病原体可长期存在于养殖场内持续危害猪群,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患该病后病初体温略微升高,排出混有大量粘液和血液的常呈胶冻状的粪便。该病可利用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良好,但是停药后容易复发,难以彻底根治该病。

2.1.4仔猪副伤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败血)型:常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1℃左右,食欲废绝,耳根、鼻端、胸前等处皮肤淤血性紫绀,该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较高。患病仔猪常排黑褐色、灰绿的粥状或水样粪便,伴有浓烈的恶臭味。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较多见,症状为患病仔猪体温升高、畏寒怕冷、上下眼睑粘连且可见粘性分泌物流出,常呈顽固性腹泻,排暗绿色、黄绿色水样粪便,粪便中常混有纤维素性絮状物,伴有恶臭味。病程可持续数周,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常因腹泻脱水而发生死亡。

2.1.5仔猪红痢病:常发生于新生仔猪,该病病程短、发病急促、死亡率高。患病仔猪通常表现出虚脱、呕吐、排水样血便并伴有浓烈的恶臭。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的仔猪。同一猪群发病率高可达到%,病死率一般为25%~60%。临床剖检的典型病理变化在小肠,可清晰见到某一段小肠(多数为空肠)呈深红或黑紫色,肠管内充有暗红色内容物,肠粘膜肿胀潮红、充血、出血,脾脏和肾脏边缘有充血、出血点。

2.2病毒传染性腹泻

2.2.1猪流行性腹泻(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动物疫病,本病在猪群内可持续存在,不同年龄段的猪都易感。病猪常表现呕吐、腹泻、脱水,排灰黄色或灰色水样粪便,食欲减退或废绝,患病仔猪常于1周内因腹泻脱水而发生死亡,死亡率可达50%。

2.2.2传染性胃肠炎(TEG):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EG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动物疫病,该病毒各种年龄的猪均会发病,主要感染半月龄以内的仔猪,多在冬季寒冷季节发病。患病仔猪表现出体温升高、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消瘦,排白色、黄色、绿色水样粪便,常呈喷射状且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因严重腹泻迅速发生脱水进而死亡,该病病死率较高。

2.2.3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动物疫病。本病多发生于2月龄以内仔猪,在冬季或早春季节容易发生,患病仔猪常表现呕吐、食欲低下、精神不振,排暗黑有黄白色的水样或糊状粪便,呈暗黑或黄白色,脱水,体重减轻。

2.3寄生虫病性腹泻

以猪蛔虫、球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常见,患病仔猪主要表现咳嗽、体温升高、食欲低下、精神沉郁、呼吸障碍、腹泻等症状,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排黄灰色糊状粪便,伴有浓烈的恶臭味。

3、预防与治疗

3.1补液:当仔猪出现因腹泻发生严重脱水时要及时补液,如口服或者注射补液盐,保持机体生理平衡状态,否则会导致患病仔猪发生死亡。

3.2消炎:细菌传染性腹泻,通常选用高效敏感的广谱类抗生素药物,如土霉素、庆大霉素等;病毒传染性腹泻,目前尚没有高效的药物,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止患病仔猪发生继发感染;寄生虫病腹泻,可以使用抗寄生虫类的广谱高效的药物,原虫可以使用磺胺嘧啶等,蠕虫或外表寄生虫可使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药物治疗。

3.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等应急因素,做好保温通风工作,强化饲养管理,给予科学合理配比的全价饲料的综合管理措施,切实降低发生应激性的仔猪腹泻的几率。同时,也要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增强仔猪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搞好运输车辆、进出人员、使用器具的严格消毒洁净工作。

3.4护肠与健胃:可使用收敛、保护肠粘膜上皮的盐类药物快速止泻,保护仔猪肠粘膜,避免造成严重的损伤。止泻后要使用药物及时调整仔猪的胃肠功能,可以服用健胃散等健脾开胃的药物,同时还需要配合给予易消化的全价日粮和洁净的饮水。

3.5免疫接种:疫苗免疫预防是目前防控动物疫病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养殖场要提高认识,强化疫苗免疫预防的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4、小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管控的不断严格,养殖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提高猪群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可切实大幅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仔猪腹泻性疾病严重制约了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态势,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及时对患病仔猪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使得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危害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加强仔猪腹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降低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几率,切实保护养猪场的利益和促进养殖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研发部张涛编审李冬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jbzs/12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