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农历六月十五,恭贺王灵官祖师圣诞三眼能

农历六月十五,恭贺王灵官祖师圣诞三眼能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王灵官祖师,道教尊为先天一炁威灵显化天尊、太乙雷声应化天尊、三五火车王灵官、隆恩真君等,为道教护法神王等,居都天豁落府。按《新搜神记》及《通俗编》记载,王灵官本名王善,曾从西蜀萨祖受道符之法。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据《灵官小赞》载,灵官天将,道君化身。可见,王灵官本是道君化身,为先天一炁所分化而来。另外,道教山门内第一座殿一般是为护法灵官殿,供奉护法王灵官。王灵官的造像一般是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掐诀,右举金鞭,脚踩雷火轮,形象威武勇猛。

道教有五百灵官,其中王灵官与正一监经灵官马天君、上清金轮院正一玄坛赵天君、地祇太保铁甲飞雄上将温天君合称“玄帝御前护卫三境四灵四圣王马赵温四大元帅(居丹天风火院)”,又称四大护法灵官、四显灵官等。

灵官宝诰

志心皈命礼。

先天主将,一炁神君。都天纠察大灵官,三界无私猛吏将。金睛朱鬓,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麟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过错于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积功勋于百千万种,誓佐祖师。至刚至勇,济死济生。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豁落猛吏,三五火车,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志心称念威灵显化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灵官咒

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

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祟。

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

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

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

麟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

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邪精。

祈晴祷雨济世间,附体圆光通事意。

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伏群魔。

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

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

弟子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

《明史》的《礼志》称,“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改庙为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

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宫,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

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灵官庙,很多道教宫观还专门修建了灵宫殿,塑了形象不尽相同的灵宫像。其中最一有名的造像是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现以及武当山元和观中的灵宫。最有趣的是,湖北武当山中,还有“五百灵官”之说,在天乙真庆宫(又叫南岩石殿内》,环列着五百尊铜铸饰金的灵官像,各高尽尺许,神态各异。

据《太和山志圣迹》记载:净乐国王太子(即后来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时,国王思念太子,令大臣率五百众,至南岩“传启王命,部众忽僵仆不能举,同声告曰:愿从太子学道,于是俱隐山中,太子成仙后,五百众皆登仙道。后来遂造五百灵宫像供祭。此外,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二、观过错于一十二年,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

据《火车王灵官真经》载,王灵官是南斗星宫,离火之首,掷火千重,焚燮万里,火车豁溶,飞走乾坤,功莫大焉。玉帝敕召,鞭龙行雨,奉命布泽,孽龙袖筋,缠缚身腰,以此勇猛,湘潭立庙,威镇里域,供祭如在。宋朝萨公,忽游庙祠,乃以雷火焚祠。其神奏帝,敕赐金鞭,随公察过一十二年。真人道贯先天,法显龙兴,西河功满,位立三天,神于水中,部领副将,出现河中,投礼师真,改恶从善,愿随护侍。对师盟天发誓,永矢忠心,滴血分明,誓当辅助帝君,护国安邦。

简单的说,王灵官本是南斗星官,受玉帝敕召监督龙神行雨布泽,王灵官鞭死老龙抽其筋为龙索缠于腰间,以此而降到湘潭而受祭。威风远镇乡里,供祭如在。宋代的萨祖因云游而到庙祠以雷火焚祠,王灵官神奏玉帝,得赐金鞭随萨祖纠察其善恶十二年。

因萨祖“道贯先天,法显龙兴,西河功满,位立三天”以至于竟无过犯。于是神现河中,礼敬萨祖为师,改恶从善,愿随护侍。并起誓永矢忠心,滴血分明,誓当辅助帝君,护国安邦。

萨天师奏上玉帝敕封王灵官为先天御前雷霆猛吏,三五火车都天纠察铁面无私豁落雷公,职任先天,翦除凶恶,专治不忠不孝暹违背君亲师友诸事总管。因此,道教壁画中有瓜秧挂钱、为人诊病等传说。王灵官的塑像中头用包巾为黄色者,据言为萨天师收灵官为弟子,用医生用的包药物布帛为之。

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又据《列仙全传》卷八说:王灵官是淮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萨真人修得正果后,路过湘阴,投宿于城隍庙。数日后,湘阴太守梦见城隍要求自己将萨真人轰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带人来到庙中,迅速地将萨真人撵走了。萨真人十分气恼,走不多远。

见有人抬着一头猪到庙里还愿,他拿出香给人家,央求帮他烧烧香。这些人如约办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阵雷火,将城隍庙烧了个精光。可见萨真人恼怒之极,用法术将城隍老爷闹得无法安身。另外一种说法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二,书中称萨真人路过此处、见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处庙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该焚其庙!”说毕,雷火穿空,上焚此庙,人莫能救。

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一记载,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突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对真人口:“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灵官王,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

自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可见王灵官还是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但根据《明史?礼志四》曰:“宋徽宗时,尝从萨守坚传符浩”,又回:“灵官受法萨守坚,萨复受法于林灵素,而林乃一诗弃道土耳。”由此表明,王灵官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土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三、护持玄门香火和修道者的感应护持

相传北七真成道后,上帝一一敕封俱已谢恩,唯有邱祖不肯谢恩,三官大帝喊说“邱长春怎不谢恩?”。邱祖俯伏玉阶,涕泣奏曰:“后世修行学道之人,如臣受那百千万苦而不退初心者,万中难选一也……好最难学,非学好不能了道。”

帝及群仙听完邱祖奏后,王灵官对邱祖说:“后世若有修行之人,学道之士,他有三分修持,我有七分感应,他有十分修持,吾便随时照临。”邱祖闻听王灵官之言,方才谢恩,又与王灵官作礼。道教宫观的布局进入山门后,就是灵宫殿,盖原因就在于此。

其中,《祝将科仪》就是向灵官祈祷,护持玄门香火之意。凡朔、望、诞辰、建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科仪,其宗教意义在于向灵祖祈祷,护持玄门常清常静,所祈所愿,如志如心。

四、王灵官祖师信仰的后世影响

明朝永乐年间,杭州道士周思德,因会王灵官法术名声显赫于京师。据《新搜神记·神考》记载,周思德行“灵官法,知祸福先,文皇帝(朱棣)数试之,无爽”。以至“至招弭祓除,神鬼示魅,逆时雨,灾兵,远罪疾”,无所不能。

永乐皇帝为王灵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供奉王灵官和萨祖,内奉二十六天将,以王灵宫为首。永乐皇帝便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藤像份量很轻,永乐皇帝将其放入寝宫,“崇礼朝夕,如对宾客”。永乐帝雄武大略,征战一生。每次出战,都带上灵官藤像,作为军中的保护神。第五次出征漠北,打到金川河时,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动了。永乐帝祷告,答曰:“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乐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终病死在返京途中。

可见,神明“灵验”的的故事不胜枚举,亦表明灵官信仰的深远。宣德年间,明宣宗将天师庙改为火德观,并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思真君”,并加封为“玉枢火府天将”,又在现内建崇恩殿、隆恩殿。

据《火车王灵官真经》载,王灵官专寻忤逆事,誓重如山,救拔世人。

遣吾上天界,朝奏玉皇尊。

遣吾入水府,四海波涛翻。

遣吾到人间,立便救众生。

遣吾入地府,直至幽阴宫。

遣吾救病者,病者即安宁。

遣吾捉鬼者,摧破诸鬼营。

遣吾捉妖怪,穿山破石寻。

遣吾救火者,一时雷雨倾。

逍吾祈雨者,滂沱沛甘霖。

遣吾止风雨,风雨实时停。

遣吾要晴者,天日即朗清。

遣吾焚怪庙,怪庙化微尘。

遣吾催生者,胎孕顺转轮。

遣吾杀伐者,噉怒冲雷霆。

遣吾驱雷者,雷鼓响惊人。

遣吾起风云,风云即便兴。

遣吾纠真官。金鞭立面陈。

遣吾起土者,土皇心胆惊。

遣吾治瘟者,瘟司即便降。

遣吾奏帝者,玉帝准吾言。

总之,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

经名:《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撰人不详。一卷。底本出处:明《万历续道藏》。

尔时,无始天尊、昔在浮黎天中,集诸天仙无鞅数众,说无上至真妙法,广演道德玄微敷歇妙道,展板灵文,观见下界众生,俱被六天魔鬼,九丑妖精侵害,生人广遭涂炭,死亡胜多,鬼怪侵凌,或被水火,劫贼刀兵,诸般若厄,致使种种不一。尔诸大众,各序分班,谛听决言。吾昔开辟天地之初,阴阳难分,乾坤来立。吾乃分判清浊,置立乾坤,始分阴阳两仪,四像八卦,五行,山河社稷,安定星辰日月,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周天分野方定,天下立有君臣,伏羲、神农、轩辕、黄帝,食草为药,百谷养民,才分男女。尧舜以来,有文武治世,以此人民淳善,化释化儒,生人生仙,得受安乐。今时,下民不敬三光,欺负神理,十恶忤逆,不忠不仁,不慈不善,不义不孝,毁伤物命,杀害众生,福尽寿终,当受斯苦。时天仙、地仙、神仙,出班奏曰:下界世民,受事苦楚,作诸方便,如何救度,伏望天尊大慈敷扬,金口大开,利济度,设法要。是时咸使闻知,是时拱听法言。汝诸众仙闻告所说,要得下方妖魔免诸苦楚,除非豁落火车王灵官,此神赤心忠良,不顺妖邪,方断魔鬼。诸仙奏曰:未闻此神修何德行,位居雷府,有大威力,愿闻此悯。

天尊言:此神是南斗,禹星火之首,燮火万里,掷千重火车,豁落飞走乾坤,功莫大焉。

玉帝勑召:鞭龙行雨,奉命布泽,笼哲榻睿缠缚身腰,以此勇猛赐湘潭立庙,镇方境域供祭。如在唐朝,萨公忽游庙祠,乃以雷火焚祠。其神奏帝勅,赐金鞭,随公察过,一十二年,真人道贯先天法显,龙兴西河,功满位立,登天神於水中,部领副将出现河中,投礼师真,改恶从善,随侍护教,对师盟天,发誓立愿忠心,滴血分明,愿随护侍,誓当辅助帝君护国安邦,奏封为先天御前雷霆猛吏三五火车紏罚铁面无私豁落雷公职任先天剪除凶恶,专治不忠不孝,违背君亲师友诸事。掌管得此,神将下世救度,誓断妖魔,扫邪皈正,方得清盒。众仙告曰:如何得此神将,下世救度,免诸苦楚,人民安泰,国土清平。是时,天尊即命金童持符径往先天所召之,将灵官闻召,同师部领三千银牙将,百万夜叉兵,随即朝天尊,长跪道前,奏曰:吾为豁落位镇先天,蒙召何缘?吾今勑汝下方,收除魔鬼,救度众生。灵官奏於天颜,吾师萨公真人,誓重如山,亦同下界,救拔世人。

天尊言:汝当下界,普济幽冥。真人、天将,再拜奉勑而宣秘咒誓章。九天猛吏神,威镇九天庭。出入三界外,忠臣助帝君。勇身金甲现,怒容收火精。红袍如电闪,绿靴匝地行。龙索雷火带,风云绕定身。统豁诸帅将,大力夜叉神。左右承天命,吾奉紫微君。玉帝赐吾旨,金鞭手内擎。火车如风转,一转万里程。专寻忤逆事,金鞭立现形。遣吾上天界,朝奏玉皇尊。遣吾入水府,四海波涛番。遣吾到阳间,立便救众生。遣吾入地府,直至阴境宫。遣吾命帅将,帅将即通灵。遣吾救病者,病者即安宁。遣吾捉鬼者,摧破诸鬼营。遣吾捉妖怪,穿山破石寻。遣吾救大旱,一时雷雨倾。

遣吾祈雨者,齄雨霖霖。遣吾止风雨,风雨即时停。遣吾要晴者,天地即时晴。遣吾焚怪庙,怪庙化微尘。遣吾摧生者,胎孕顺转轮。遣吾煞伐者,啖怒动坛庭。遣吾要雷者,雷鼓响惊人。遣吾起风云,风雨即便兴。遣吾紏真官,金鞭立面陈。遣吾起土者,土皇心胆惊。遣吾治瘟者,瘟司即便行。遣吾奏帝者,玉帝准吾言。与吾同终始,便为玉帝臣。共汝发誓愿,誓愿救众生。汝若有犯者,金刀碎斩形。永受毒刑险,无复睹光明。汝若自负誓,万劫失人身。我若自负誓,永世配魔群。汝若奉吾者,吾神侧耳听。懃心奉吾者,吾当速现形。不是呼吾号,决不赴坛庭。若是呼吾号,平地现真形。壬癸吾降日,受持当要勤。净茶枣汤献,桃木香上焚。吾在左右现,安心不得惊。共汝发誓愿,誓愿救众生。与汝功满日,同汝入先天。急急如元阳上帝律令。

萨公誓咒曰

西河萨守坚,掌握九天权。叱咤丰隆君,策役岳渎泉。五行任颠倒,揭开坤与乾。三华朝顶上,七炁灌灵根。呼雷吸雷霆,仰汝俯祇灵。万物补吾身,一炁曰先天。普断妖魔精,杀伐诸鬼营。王帅猛麒麟,返望归玄真。吾奏金阙庭,命汝点雷霆。吾押汝姓名,到即随召临。命汝逞威灵,五岳俱摧倾。命汝诛妖精,鬼魅母过形。命汝紏真官,金鞭驾火轮。命汝救众生,民物以安宁。命汝救生产,胎孕母子分。命汝督天丁,旌旗族中军。命汝召吏兵,分营左右屯。命汝附生童,报应直分明。命汝收威声,拱手立坛庭。吾不负汝誓,汝当速现形。汝不负吾誓,吾当劳汝能。吾若负汝盟,永堕北罗城。长夜风力冷,万劫失人身。汝若负吾盟,霹雳碎分形。真性配魔群,劫劫堕幽冥。汝遵吾盟誓,积功升天庭。灵官遵师咒,直人曾有令。立法以度人,滴血以为誓。普救诸皇民,强邪并颂崇。疾速灭其形,早晚持吾号。凭誓现真形,不是呼吾号。决不赴汝名,吾不助玄教。其受天威形,急急如律令。

萨公又誓咒

西河萨守坚,本位立先天。唐朝方得道,道法阐兴隆。降伏诸妖魔,鬼怪灭其形。城隍并社令,五岳四渎者。叩齿总伏降,若有不伏者。飞文奏上清,太极降下降。吾在先天行,王帅猛吏将。金鞭驾火轮,指天天为誓。指地地为盟,印令吾手掌。降伏诸魔精,敢有逆吾者。碎斩化为尘,若有顺吾者。吾当奏帝君,急急如律令。

师帅奉礼咒毕,辞往下方,收摄群魔,断除邪鬼,判分人道,冤业消散,愿炁和平,天德以清,地德以宁。时逢道恭,六合同仁,九炁均平,除邪辅正,国土丰盈,兆民歌唱,普天兴隆,帝基攸久,边域不争。收摄已尽,俱赴天阙朝睹尊颜,伏旨礼谢。

天尊言:汝乃师帅功大有劳,民得安主,冤魔消释。众仙长跪,面礼白言:既汝师帅收摄,下界群魔俱已清净,功莫大焉,人天利益,得观光明,伏望天慈宣说宝诰,赞咏其师,敷扬天将,已旌凡世。

天尊即说宝章,而作颂曰。

萨君宝诰

志心皈命,派流西地,迹显隆兴。施财合药济群生,积行累功修至道。授铁师之教旨,掌王府之雷书。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执五明降鬼扇,代天宣化咒枣书符。连风雷於咫尺之间,剪妖魔於斗罡之下。道参太极,位刊先天。松筠野鹤,任纵横遐迩,孤云常自在。方方阐教为万法之宗师,处处开坛作后人之模范。都天宗祖一元无上萨公真君。

王灵官宝诰

志心皈命先生主将,一炁神君都天紏罚大灵官,三界无私猛吏将,金睛#1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胜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错过。於一十二年,授命玉帝,积功勋於百千万种誓。佐祖师,至刚至勇,济死济生,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豁落猛吏三五火车大灵官王天君。

启请誓咒

仰启碧云大教主,一元无上萨仙爷。先天雷部大尚书,亲授铁师传妙旨。

手执五明降鬼扇,身披百衲伏魔衣。常将铁鑵食加持,普济含灵皆得度。

咒枣书符皆有应,代天宣化总无私。云游天下至龙兴,铁面将军潭底现。

一十二年观过错,百千万种积功勋。妄把誓盟朝上帝,普令三界悉皈依。

治病回生如返掌,开光附体阐威灵。我今启请望来临,伏望师恩加拥护。

灵官启请咒

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紏罚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天降鬼祟。

手执金鞭寻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

顷刻三天朝三帝,须臾九地救生民。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

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间,附体圆光通事意。

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伏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

三界大魔皆拱首,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急启请咒

手执金鞭驾火轮,腰缠龙索怒双睛。黄巾朱发连环甲,风带蓝袍列护身。何劳妙手图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指挥五雷传号令,妖邪鬼魅化微尘。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天尊言誓章已毕,如斯经咒。此经尊重,莫可难言。上消天灾,下禳地祸,保镇帝王,护国安民,驱瘟灭祟,殄除火精,官司消散,私事和平。此经能离恶兽,消散灾迍。能灭恶人,利益众生。所求遂意,所愿者成家。有此经,宅舍光明。佩带此经,护卫身形,消除厄难,保命延生。看诵此经,祸去福临。日诵此经,保佑安志宁。夜诵此经,梦魅不侵。心诵此经,口舌不生。常诵此经,保命延龄。时诵此经,诸灾不侵。国诵此经,边域不争。主诵此经,隆昌保宁。诵之千遍,身有光荣。诵之万遍,升腾紫云。抄写施人,福禄增荣。印施千本,家眷昌隆。散施十方,善福加增。广劝世人,阴隙无穷。即得南斗,上生北斗书名注上生籍,勾落死名。祖宗生化,地狱无门。凡在顶礼,随感通灵。一切有叩,无愿不成。若遵经旨,福自来臻。此经难遇,遇者缘人。说经将毕,龙鹤来迎。是时,大众闻说此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天尊还於玉京,真人帅将拜谢而退,稽首皈依无极大道,志心礼谢无上至真三宝。

真人复赞咒曰

派流西蜀,哲向在合药。救济生灵,咒枣书符。代天宣化,云游天下。立法度人,救苦宗师。一元无上,西河救苦。萨公真人,孤云野鹤。野鹤孤云。

孤云野鹤任纵横,野鹤孤云常自在,一心皈命持诵奉行。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专说火车王灵官真经

#1『睛』原作『晴』,据上下文义改。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jbzs/1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