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一位老者的重获新生
一位老者的重获新生
瀹夊崜寮鍙戞眰鑱屾嫑鑱楺Q缇?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437.html
作者
李柏胜1陈士红1崔向明1戴明1吴琼2
单位
医院:1.检验科;2消化科
前言年12月17日下午,消化内科一个电话,急需检验科助阵,共同破解谜题。
当日下午消化内科为这位老者行胶囊小肠镜检查时发现空肠、回肠中有活体寄生虫,急需检验科配合,粪便中找虫卵、并鉴别小肠内寄生成虫,检验科义无反顾接下任务。
案例经过患者王老先生是一位农民,六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色苍白、贫血、时有黑便等,曾在当地就医。因儿子在上海工作,遂转至上海看病。
期间求医医院,均无法找到病因,近四年加重,补铁治疗欠佳,靠输血度日,了此残生。然而,在年12月11日患者进入医院那刻起,又重新燃起了生机。
实验室检查:收到标本后即刻进行化验,粪便呈棕黑色、软、量少;同时做了免疫法和化学法,显示结果±。第一波,由于时间紧迫、患者留样粪便太少,造成直接涂片粪检困难,门诊检验科几位检验师在显微镜下搜寻了每一个视野,未有所获。
我们同时查阅病史:实验室指标提示患者存在缺铁性贫血、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IgE高…,明显反映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胃镜、结肠镜并没有发现寄生虫。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难道就这么戛然而止、前功尽弃,回答是“迎难而上”!
结合这位患者病史特点,反复黑便、重度贫血折磨达六年之久,病因一直未明。此刻我院消化内科精英行将拨云见日之时,如再重新留样、最快也要等到明日,同时因费用问题患者急于出院,而现在每分每秒都牵动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压力之下,检验毫无惧色,鉴于剩余少量粪样,检验科大胆制定新方案。第二波,利用全自动粪便检测仪,配有专用稀释液与仪器自动注液、充分稀释混匀功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处理样品,再同时进行人工与仪器检测。
吸样、涂抹、镜检。每一道工序都严谨而细致,从显微镜亮灯的那一刻开始,迎接困难的挑战开始了……
找到啦!找到啦!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抓到真凶,就是它
钩虫卵: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很薄,内含4-8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空隙[1]。
基于此基础上,又针对性加做了饱和盐水浮聚法与全自动粪便检测仪法,结果一致。并在显微镜下找到钩虫蚴、活体含蚴卵,在检验科属首次发现。
▲全自动粪便检测仪法镜检结果
▲人工饱和盐水浮聚法镜检结果
显微镜下活体含蚴卵
此次消化内科采用了最新的胶囊小肠镜发现寄生成虫方式,因其无法活检,为了进一步鉴别成虫类型,我们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比对,验证了钩虫成虫与虫卵的一致性[2]。
治疗:重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患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后期驱虫治疗,阿苯达唑、需多次反复治疗进行根治,实现患者全面康复。
案例分析钩虫主要寄生人体空肠,而常规胃镜、结肠镜仅能进入十二指肠、末段回肠,对小肠钩虫病的诊断价值有限[3]。这也是多年来患者一直受病魔困扰的重要原因。
临床医生充分考虑患者病史特殊性,建议患者入院行胶囊小肠镜检查,排除盲区,查找真因,此次破解谜题之首要。
而作为大都市,城市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耕条件改善,钩虫感染率也大幅度下降,临床遇到此类案例少之又少,好多年轻检验师还不认识,这些都是漏检的因素之一。所以平时工作中我们更要注重学习与积累,加强责任心与耐心。显微镜下尽量低倍镜搜寻多个视野,连续制作多张涂片,遵循多次足量留粪原则,尽可能提高检出率。
临检经典手工操作技术很多仍不能被仪器替代,也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人工与现代仪器使用的完美结合,更好地凸显出检验在临床的价值。
总结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临床以慢性消化道出血伴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高发区有“黄胖病”之称。本病呈全球分布,以经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为明显,全世界钩虫感染者约1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5,但有明显症状者仅约1%[4]。
钩虫感染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慢性失血、贫血等,当临床怀疑钩虫感染时,应积极反复行粪常规检查及饱和盐水浮聚法提高检出率,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有条件者需行胶囊内镜检查,避免漏诊。
此次更宽、更细致的诊疗思路值得借鉴学习。临床交流沟通、多科室密切配合,有助于检验医学、检验医师全面发展。
古人云:“医者仁术,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1]王建中,张时民,等.临床检验诊断学图谱[M].人民卫生出版社,9(1):.
[2]王璞,李荣智,等.胶囊内镜诊断小肠钩虫感染55例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31(2):-.
[3]唐君瑞,刘文斌,马岚青.胶囊内镜对小肠钩虫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9(8):-.
[4]田沂,龚国忠.认识寄生虫病“老五大”[J].家庭医生,7:7-9.
END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审校:陈雪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