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人文清明为什么要祭祖这是我听过最好的
人文清明为什么要祭祖这是我听过最好的
假日吃蔬菜要小心点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56705.html暮春已近,气清景明。《岁时百问》中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自有它与天气物侯相联的动人之处。《历书》如此解释“清明”这一名字的由来:“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清明祭扫,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
在这一天,游子返乡。
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
哪怕连春节也未必能见到面的亲戚,
好久没联系的儿时玩伴……
这一天再忙,大家都回来了。
因为在中国人的生命里,
祭祖,是为了记住。
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
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我们在祖先的坟前除草祭扫,
放上供品,燃纸钱金锭,
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
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你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
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其实对我们来说,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
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
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
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有人说:“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
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
‘落叶归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不给祖先蒙羞’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春山如黛,恰如思念绵延不绝,
风过无痕,如同生命来了又去。
在这场盛大而清静的回忆里,
我们学习告别。
学着面对离开与失去,
珍重地对待每一个拥有的日日夜夜。
细雨纷纷,烟柳垂泪,
行人断魂,是对逝者的缅怀;
万物生长,惠风和畅,
天清地明,是对生者的祝福;
万物有灵,春发几枝,
懵懂初醒,是对我们的启示。
诚如作家冯友兰说:“人理智上知道
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
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
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
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不忘先人历史,知道自己的来处。
也是在激励自己,
自强自立,不堕家风。
明代有一本书,叫《帝京景物略》,
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哭罢,不归也,
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是说,人们扫墓哭完,不急着回去,
转而来到一片开花的树林,
择一园圃,喝酒赏春,都醉了。
就在这样的时节,古人把祭扫思亲、
踏春赏花,作为最重要的
两件事,放在了一起。
生命不就是如此吗?
一边流泪,一边欢笑;
一边逝去,一边生长。
清明节与清明在同一天,
中国人的节日里,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连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说:
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
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
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
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
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
丰子恺也曾回忆幼年在桐乡老家
过清明时的心情,他风趣地把过清明
比作“借墓游春”,上坟的路上,
一路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他说:“我们终年住在那
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
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
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
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清明时节,万物清洁明净,
人也应该走出去,去自然界中吐故纳新,
洗掉自己一年来不得亲近
天地山川的暮气、衰气。
清明的风,和煦温暖,
催动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花事缤纷,满城花絮,春色正浓。
华夏之地,山作眉峰,水当眼波,
静卧世间山林,看人世间百川泱泱。
愿君且纵马千里,跨过山和大海,
遇见清明的你。
二十四节气里,有八风。
所谓八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清明风,是八风之一,吹自东南。
“月照一山明,风吹百花气”,
说的是夜晚的清明风。
清明风起,四野明净,
春色秀丽,令人神往。
古人的“清明”不单是“哀思的清明”,
还是“洁净、坦荡而清明”。
人的一生,是遇见与别离的一生。
在“清明”时节,祭先祖、故人、往昔,
也祭一祭远处和更远处的悲伤,
是告慰自省,也是身心整理。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
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
家家蒸清明果互赠。
韦庄诗里云:“寒食花开千树雪,
清明火出万家烟。”
古人断火,是要以新火换旧火。
吃冷食,如寒食粥、寒食面、凉面等,
以清理肠胃。
江南一带的人们,
会在这个时节吃青团。
若有一种食物能够唤醒春天的绵绵芳草,
若有一种味道能够缠绕舌尖带来满口清甜,
若有一种记忆能够与故乡故土故人不期而遇,
那么非青团莫属。
轻轻咬一口,糯韧绵软,
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混着青草香的清甜慢慢沉入心坎。
这是人与大自然一年一次的约定,
若是咬不到这一口软糯的芬芳,
仿佛整个春天就白过了。
中国人特别忌讳“死亡”这个字眼,
日常里一定不能说这个词。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
都关乎团圆与美满,
唯有清明节,关乎离别。
而这个节日正提醒着我们
人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
死亡不是墓地,
怎样活着才是目的。
清明清明,
清生命之惑,明生命之理。
道家常说:生死气化,顺其自然。
庄子妻子去世,庄子鼓盆而歌。
生死不过是阴阳二气的转化,
死亡不是终结,只是另一场开始。
弘一法师有四字:“悲欣交集”。人生莫不如此吧,好与不好才构成它的全部,悲与欣都记住,生命才有完整的记忆。
今日清明,站在过去与未来,
我们选择记住,时时念念,念念时时。
又一年清明,
归家途中,遇雨,想起杜牧那句诗,格外应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离家还有几里地,透过车窗,望见有人在扫墓,未听得哭声,却觉格外心伤。早些年,未曾亲历过死别,常将各种祭祀,看的无关紧要。如今,因为有牵挂的人,去了另一个世界,遂开始借祭祀寄托思念,也终于懂得了,清明祭祖的意义。祭拜先祖,慎终追远清明祭祖,是为了慎终追远。清明,作为三大鬼节之一,却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只因祭祀的是祖先和去世的亲人,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小时候,每当清明将至,爸妈就会提前备好许多白色纸钱,再挑个“好日子”,带上哥哥和我去上坟。到了祖坟,先拿镰刀把杂草除去,若坟头有损坏,还要添土。爸爸还会砍些食指粗细的竹枝,把白色纸钱挂上,再插到坟头,每祭拜一座坟,就会向我们介绍,这墓里埋的是哪位先祖,他的叔叔,爷爷的大伯……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对于这种祖先之灵并不十分视同神道,而不过当他如在世的老长辈一般侍奉,并不向他祈求福佑,也不求他治病;这种崇拜仪式不过是对已死的祖先表示敬意的典礼,不过借这一天使全家团聚一次,并纪念祖先对这家庭所贻的世泽。清明扫墓祭祖,只是在回望过去,记住先祖,记住来时的路,寻觅归属感,给未来点一盏灯,这叫慎终追远。因不舍,而怀念清明祭祖,是对亲近亡者的不舍和怀念。爷爷去世前,祭祖只是个仪式,那些坟墓里住着的不是念想,而是一个个有些亲切的称呼。后来,爷爷离去,祭祖才变得具象化。杜鹃花开了,春草绿了,在外委屈了,遇到难跨的坎了,都想和他说一说。开始迷信,期望真的有“鬼“,关心狭窄的坟墓,他住的是否舒服?烧过去的纸钱是否够用?那些积蓄已久的情感,需要一个倾诉的时机,清明正好。风暖天朗,去野外扫墓,添一抔土,放一束鲜花,痛痛快快哭一场,将不舍和思念付之泪水。最无助的时候,想到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只要还记得,纵使生死相隔,爱的人,就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生死淡看,珍惜当下中国人不擅告别,死别尤甚,但总有一天死亡会降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既然无法逃避,就勇敢面对,于是有了清明、中元、寒衣,这些都是在提醒活着的人,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与珍惜。在我的老家,清明节当天,是要去踏青游玩的,而扫墓祭祖,在这之前已做了。想想,这是很中国式的达观,知晓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却不悲观,而是转向珍惜。趁万物生长,花繁叶茂,尽情去赏春光,不辜负,也不虚度。对人生也是如此,死亡既是必然,那就活好每一个当下。去爱、去关心父母,莫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珍惜,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清明扫墓,除了祭祖,也是在告诉活着的人,生命短暂,莫要空等,来日不方长,且行且珍惜。异乡漂泊的日子没有归属感,很孤独,清明了,若得空,回趟老家,扫墓祭祖。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一家人齐聚,给先祖们挂纸,添土,再听一听,家族的故事,望一望,故乡的山山水水,去见见,那些住在心里的人,给自己一个疗愈灵魂的时间。就让清明成为一个童话,生者与逝者相逢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个记得,一个就永远活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又到一年一度风清景明时节,梨花风起,点点哀思。无意间,瞥见单位清明节职工请假表,好家伙,竟有1/3多的人返乡,理由无非四个字“回乡扫墓”!
有的跨市,有的跨省;有的高铁,有的飞的。再看新闻,清明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后,旅客输送量年均增长10%以上,航空公司竟一票难求。千里迢迢,匆匆赶路。原来,除了纷纷春雨,还有纷纷归人!
记得年幼,每逢清明,爷爷都要带上我们几个小孩去扫墓。山草野径中的坟茔里,葬着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父母——虽然我们素未谋面。而那时,我们总能碰到达伯,两家亲人的坟茔紧挨着。他是家中独子,早年赴外省高校任教、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十多年前,父母双亡后,他基本不回乡过年了。唯独每年清明,不远千里,总得返乡。虽然他也已步履蹒跚、双鬓斑白!
去年清明,我返乡给爷爷扫墓,又碰到了达伯。我颇有疑惑:“您年纪也大了,为什么每年还要坚持回乡扫墓呢?”“侄子呀”,他站在他父母的坟前说,“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扫墓途中,爷爷肩扛锄头、手拎祭品,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他们如何来到这个山村,如何遭遇乱世如麻,如何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起家,如何不幸离开人世。
年年讲、年年复,一遍一遍,永不厌烦。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待到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此时,爷爷以极其神圣的表情,摆上祭品,铺上麻纸,点燃纸钱,引导我们相继跪拜,口里念叨着请祖先保佑之类的话。末了,还会燃一挂鞭。大山深处,纸烟四起,鞭炮声此起彼伏。正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满坡哀思与尘埃。
因与祖辈并不相识,小孩们自然谈不上感情,也没什么哀愁。反倒因为这种肃穆庄严的满满仪式感,觉得好玩、新奇、兴奋。
每次扫墓归来,爷爷总要意味深长叮嘱我们:“我讲的这些古,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而我们,总似懂非懂点点头。当《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rememberme》响起时,我想起当年爷爷叮嘱的话语,男儿泪竟夺眶而出。
如今,爷爷早已作古。他讲的那些古,我也早已忘却。唯有和爷爷生活的点滴,竟恍若昨日。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的季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切切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青田总商会前会长姜文耀,每年清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携家眷回乡扫墓。他说:“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
前几天,90高龄的新疆老人赵宝学坐着轮椅去给父母扫墓,“我今年九十岁啦,岁月不饶人,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来一次就少一次了”,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低声说:“爸妈,儿子来看你们了。”
慎终追远、归宗溯祖,是族谱上一页页一排排泛黄陌生的名字;再远,是华夏民族、是尧舜禹,是元谋人、是山顶洞人,是非洲大陆几只古老的猿猴,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块陨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到哪去?静立茔冢默然,你同样会得到答案。草长莺飞,清明有雨。万物灵长,有生有死。唐伯虎《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红楼梦《好了歌》也唱:“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我是谁?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漂泊在外,记得常回家看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珍惜夫妻之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要珍惜身体、时光和朋友,惜缘惜福,知敬畏懂感恩,“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我有一个同事,每年清明回乡,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祭祖之时,全家人肃然默立,他会将早已写好的祭词朗声诵读。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小孩竟也沉默。
他说,这种难得的经历,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体味了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之中,小小年纪的他,深深领会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因小见大,由此及彼。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两岸三地非要去黄帝陵,人民群众要去烈士陵园的原因吧!家国情怀,也寄寓于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没有谁是一个孤岛。当你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时,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有人说,距离太远,干脆在网上团购-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
很多人,琐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请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定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装在心里胜过一切。
耳畔不由得又响起达伯的话:“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和你同行的是谁?你又在思念谁?
来源:互联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