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管理猪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珍
管理猪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珍
猪的消化道不仅仅担负着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功能,而且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研究表明,80%以上的感染是通过消化道粘膜或其它粘膜组织发生的。而猪场发生的猪只死亡中又有60%以上直接或间接与消化道相关。
引起猪只消化道疾病的原因有太多,无论是经验十足的养殖人还是资深专家都无法完全厘清。但是为了帮助大家做好猪只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工作,我们整理了引起猪场消化道疾病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病—乳猪
病原:大肠埃希氏菌
年龄:小时至断奶
发病率:不确定。后备母猪第一胎往往较为严重,其它各胎次也易感
死亡率:不确定。如果不治疗,死亡很高
临床症状:水样腹泻,脱水
粪便外观:水样,黄色,pH~7-8
潜伏期:4小时至5天
病原来源:母猪和猪舍
细菌抵抗力: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搞好卫生和消毒可减少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菌体通过菌毛(K88,K99,P和I型)附着于肠绒毛上皮细胞。分泌肠毒素,引致细胞分泌亢进
发病损失:增重迟缓,药费增加,死亡率增加,每窝损失超过元
肉眼可观病变:肠系膜淋巴有乳脂,绒毛长度正常,结肠内有水样液体
无实质性病变,但肠道有内容物,乳糜管有乳糜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无明显变化,形态上均属正常,但在绒毛上皮上存在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
绒毛正常,但有大肠杆菌
诊断:细菌分离,抗生素药敏试验可确诊
治疗:
饮水药物:新肥素,壮观霉素,呋喃西林,庆大霉素;
饲料药物:无,乳猪无法摄入中够饲料;
注射药物:速解灵,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
预防:免疫接种可有效控制,疫苗中含菌毛和类毒素可起到免疫作用。生产中要注意乳猪的保暖,提供无穿堂风、干燥的环境
大肠杆菌病—断奶猪
病原:埃希氏大肠杆菌
年龄:断奶至12周龄
发病率:不确定,通常比较高
死亡率:不确定,如果不治疗死亡率较高
临床症状:水样腹泻,脱水,水肿,中枢神经症状,突然死亡
粪便外观:水样,黄色,pH~7-8
潜伏期:1~7天
病原来源:母猪和猪舍
细菌抵抗力: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搞好卫生和消毒可减少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菌体通过菌毛(F18,K99)附着于肠绒毛上皮细胞。分泌肠毒素,引致细胞分泌亢进或分泌志贺菌毒素,引致血管病
发病损失:增重迟缓,药费增加,死亡率增加
猪水肿(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致),血管病可见眼睑水肿
眼观病变:结肠有液体状内容物,粘膜发红,肠系膜和胃壁水肿。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形态正常,但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菌覆盖绒毛上皮细胞。结肠血管病变,脑软化。
切片显示脑干软化,伴随肠水肿
诊断: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或药敏实验确诊
治疗:
饮水药物:新肥素,利高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
饲料药物:新肥素,利高霉素,卡巴氧,阿泊拉霉素;
注射药物:速解灵,利高霉素,氨苄青霉素
控制:加强卫生与管理,保暖,干燥无穿堂风。饲料添加药物(新肥素,利高霉素,氧化锌)。注意饲料配方和质量,饲料更换要渐进
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乳猪(急性亚急性)
病原:C型产气荚膜梭菌
年龄:4小时至4天
发病率:不确定,通常每窝2-3头,母猪头胎发病率更高
死亡率:几乎为%
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水样腹泻,有时血样腹泻
粪便外观:黄色至血便
潜伏期:4小时
病原来源:母猪和猪舍
细菌抵抗力: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搞好卫生和消毒可减少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某些地区比较严重
发病机理:分泌肠毒素,引致肠上皮细胞坏死和出血
发病损失:生长迟缓,药费增加,死亡率升高
肉眼病变:部分空肠和回肠坏死和出血
小肠部分坏死和出血
组织学变化:坏死性出血性肠炎,绒毛有革兰氏阳性菌覆盖
急性坏死可见革兰氏阳性杆菌
压印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染色)
诊断:压印涂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杆菌
治疗:
饮水药物:利高霉素,青霉素;
饲料药物:仔猪不能摄食充足饲料,可以母猪料中添加抗生素(新肥素,利高霉素,杆菌肽);
注射药物:出现临床症状前使用:速解灵,利高霉素,青霉素
控制:仔猪出生时使用抗血清。母猪接种疫苗。母猪料或仔猪教槽料添加抗生素(新肥素、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和杆菌肽)
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乳猪(亚急性慢性)
病原:C型产气荚膜梭菌
年龄:3天到3周
发病率:不确定,通常每窝2-3头,母猪头胎发病率更高
死亡率:10%-20%
临床症状:糊状腹泻,生长停滞
粪便外观:灰黄色糊状粪便
潜伏期:2至3天
病原来源:母猪和猪舍
细菌抵抗力: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搞好卫生和消毒可减少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在一些地区比较严重
发病机理:分泌肠毒素,引致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和渗出
发病损失:生长迟缓,药费增加,死亡率升高
肉眼病变:小肠增厚,粘膜上有坏死性渗出物。脓性纤维蛋白坏死性肠炎,粘膜消失
脓性纤维蛋白性坏死肠炎,粘膜消失
粘膜层消失
诊断:诊断较为困难,通常需要剖检急性病猪,且慢性症状难以与慢性球虫病区别
治疗:
饮水药物:利高霉素,青霉素
饲料药物:仔猪不能摄食充足饲料,可以母猪料中添加抗生素(利高霉素,杆菌肽)
注射药物:出现临床症状前使用:速解灵,利高霉素,青霉素
控制:仔猪出生时使用抗血清。母猪接种疫苗。母猪料或仔猪教槽料添加抗生素(新肥素、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和杆菌肽)
A型梭菌病—乳猪(最急性或急性)
病原:A型产气荚膜梭菌
年龄:2至14天
发病率:不确定,通常每窝2-3头,母猪头胎发病率更高
死亡率:通常比较低
临床症状:糊状腹泻,生长停滞
粪便外观:灰黄色糊状粪便
潜伏期:2天
病原来源:母猪和猪舍
细菌抵抗力: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搞好卫生和消毒可减少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但诊断结果为散发性
发病机理:分泌肠毒素介导的分泌亢进,其它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发病损失:生长迟缓,药费增加
肉眼病变:无肉眼病变,肠道和结肠内容物呈奶酪状
组织学变化:轻度化脓性炎症,可见革兰氏阳性杆菌覆盖于肠粘膜
诊断:组织病理学可确诊
治疗:
饮水药物:壮观霉素,青霉素
饲料药物:仔猪不能摄食足够饲料。可以在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林可霉素、杆菌肽)
注射药物:在出现临床症状前使用壮观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速解灵
控制:可用自家苗免疫,将母猪暴露于病原体,使其获得免疫
猪传染性胃肠炎(急性或地方流行性)
病原:传染性胃肠炎(TGE)病毒
年龄:2天到成年
发病率:高,通常可感染各日龄猪
死亡率:2周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2周龄以上猪只一般无死亡
临床症状:严重恶臭腹泻,迅速脱水
粪便外观:水样糊状腹泻,带有黄色凝乳状物,pH6~7
潜伏期:1至3天
病原来源:主要是带毒猪,其次是由人、车辆污染物和鸟类散播的粪便等传播
细菌抵抗力:在冷粪中存活数日,对消毒剂、热和阳光敏感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破坏绒毛上皮细胞,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发病损失:新生猪死亡,仔猪生长停滞以及大猪体重严重下降
肉眼病变:肠壁变薄、乳糜管无乳糜、结肠有凝乳块、肠粘膜绒毛萎缩
肠壁变薄
肠粘膜绒毛萎缩
组织学变化:严重的萎缩性肠炎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绒毛严重萎缩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感染猪的顶部肠细胞有TGEV抗原(棕黄色)
诊断:组织病理学,萤光抗体均可确诊
治疗:
饮水用药:控制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
饲料用药:控制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
注射用药:无。补充电解质,加强护理,停止哺乳
控制:用生物防护措施预防引入该病。有意暴露怀孕小于15周龄的母猪,使其产下的乳猪具有免疫力
猪传染性胃肠炎(地方流行性)
病原:传染性胃肠炎(TGE)病毒
年龄:分娩晚期,保育猪,中猪早期
发病率:低,但逐渐感染大多数猪
死亡率:低
临床症状:水样腹泻,脱水,病猪4至7天后恢复健康
粪便外观:水样至糊状
潜伏期:1至3天
病原来源:主要是带毒猪,其次是由人、车辆污染物和鸟类散播的粪便等传播
细菌抵抗力:在冷粪中存活数日,对消毒剂、热和阳光敏感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破坏绒毛上皮细胞,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发病损失:死亡,体重下降,短时间生长差,易继发其他疾病
肉眼病变:萎缩性肠炎
组织学变化:中度萎缩性肠炎
诊断:组织病理学,萤光抗体试验可确诊
治疗:
饮水用药:控制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
饲料用药:控制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
注射用药:无。补充电解质,加强护理,停止哺乳
控制:建立母猪群免疫,采用全进全出式生产模式
轮状病素
病原:轮状病素分为数个血清群和多个血清型
年龄:5天至8周
发病率:通常比较高,但感染猪群后可能散发
死亡率:低或无死亡
临床症状:拉稀,生长缓慢,偶尔呕吐
粪便外观:水样腹泻或呈糊状,带有黄色乳块样物,pH6~7
潜伏期:1到2天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似乎存在于所有猪群
发病机理:使绒毛顶部上皮细胞脱落,导致吸收障碍
发病损失:生长缓慢、药费增加,并且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易感
肉眼病变:肠壁变薄,在慢性型中回肠可能增厚,结肠有糊状白色(乳样)粪便
组织学变化:绒毛斑状萎缩
诊断:组织病理学、萤光抗体试验以及肠道样品免疫组织化学试验均可确诊
治疗:
饮水用药:控制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
饲料用药:控制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
注射用药:无。补充电解质,加强护理,停止哺乳
控制:加强卫生管理,全进全出式生产
球虫病—乳猪
病原:猪球孢虫
年龄:5天至3周
发病率:不确定,10%至15%,取决于感染量
死亡率:不确定,2%至20%
临床症状:腹泻,生长缓慢
潜伏期:5至7天
病原来源:主要来自于母猪,卵囊在分娩环境的累积引致疾病
病原抵抗力:对肥皂、消毒剂特别有抵抗力。20%的Chlorox可有效杀死球虫(在猪舍表面可以涂一层漆以切断球虫的藏身处)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小肠顶部上皮细胞碚落,常有梭菌继发感染
发病损失:不确定,严重的死亡,生长停滞,发育缓慢
肉眼病变:纤维蛋白性坏死性肠炎,通常严重感染回肠末端
蛋白坏死性肠炎
组织学变化:
急性:绒毛萎缩,胞内有未成熟的球虫;
慢性: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和脓性肠炎
胞内未成熟的球虫
化脓性肠炎
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
球虫病的裂体性孢子诊断(将片轻压在粘膜上,然后用Whights或鉴别染色法染色)
治疗:
口服药物:磺胺有一定效果;
饲料用药:无。曾试验用Dequoquinate和氨丙啉,但几乎无效;
注射用药:无特效药,用磺胺可做尝试性治疗
控制:清洁,消毒,用漆涂抹分娩区栏圈,密封表面
球虫病—断奶猪
病原:艾美耳球虫
年龄:3周到3个月
发病率:不确定(10%-50%),取决于球虫感染量
死亡率:低,0%-10%
临床症状:腹泻,生长缓慢
潜伏期:5至10天
病原来源:污染的猪舍。发病与球虫感染量有关,所以环境的清洁和卫生能够预防发病
病原抵抗力:对肥皂和消毒剂特别有低抗力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破坏大小肠细胞
发病损失:未知
肉眼病变:纤维蛋白性肠炎,回肠和邻近结肠充血
组织学变化:坏死性隐窝炎,有未成熟的球虫和卵囊
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浮粪试验可见到卵囊
治疗:
口服用药:无特效药。可用磺胺、氨丙啉或Dequoquinate尝试性治疗;
饲料用药:无特效药。可用磺胺、氨丙啉或Dequoquinate尝试性治疗;
注射用药:无
控制:搞好卫生,实行全进全出式管理
沙门杆菌病
病原:多种不同血清型的沙站氏杆菌
年龄:1周龄到成猪,主要发生在断奶猪
发病率:不确定(10%-50%),取决于细菌量
死亡率:不确定,2%-3%
流行情况:腹泻,生长缓慢
粪便外观:绿色,含胆汁液体粪便
潜伏期:1到7天
病原来源:带菌猪,污染的环境,其它动物粪便污染,污染的水源或饲料
细菌抵抗力:在粪便、泥浆和坑中存活数月;在缺乏有机物的情况下易于被消毒剂杀灭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
发病机理:大小肠坏死和炎症
发病损失:生长缓慢,发生食物中毒
肉眼病变:纤维蛋白肠炎、纤维蛋白坏死性肠炎、钮扣状溃疡和败血症
纤维蛋白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粘膜表面弥散性溃疡,并见纤维碎屑
粘膜表面弥散性深层溃疡
组织学变化:斑状至严重的纤维蛋白性肠炎,并见微观溃疡或溃烂
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治疗:
饮水用药:新肥素、利高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
饲料用药:新肥素、利高霉素、卡巴氧;
注射用药:速解灵、利高霉素、氨苄青霉素
控制:加强卫生清洁、全进全出式管理、减少应激、接种弱毒疫苗
增生性回肠炎PPE(急性/出血性-增生性)
病原:细胞内生性罗松菌
年龄:5周龄到成年猪,多见于体重大于kg的育肥猪
发病率:通常较低(10%)
死亡率:中等到高死亡率
粪便外观:棕色液状下痢或血痢
潜伏期:14到21天
病原来源:由带菌母猪传播给后代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猪群
发病机理:病原体存在于肠上皮细胞胞浆内,影响细胞成熟,使其增生
肉眼病变:急性出血,粘膜增厚
肠壁增厚,腔内可见新鲜出血
肠壁增厚,浆膜可见皱褶
粘膜增厚、发火,表面可见纤维蛋白碎屑
组织学变化:隐窝肠细胞增生,银染色可见细胞内细菌
银染下的细菌
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或PCR均可确诊,但不易分离细菌。
治疗:
饮水用药:利高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四环素;
饲料用药:利高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卡巴氧、四环素;
注射用药: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
控制:使用有效剂量的抗生素,隔离感染的猪只,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增生性回肠炎PPE(慢性/增生性-坏死性)
病原:细胞内生性罗松菌
年龄:5周龄到成年猪,中猪早期(20公斤到40公斤)易感染
发病率:通常较低,但持续时间长
死亡率:低到中等死亡率
粪便外观:软便,间断性腹泻
潜伏期:14到28天
病原来源:由带菌母猪传播给后代
病原抵抗力:病菌在粪便中存活多久尚不清楚,易被肥皂和消毒剂杀灭
流行情况: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猪群
发病机理:肠细胞坏死,腐生菌继发感染,渗出
肉眼病变:急性出血,粘膜增生
增生型:肠增厚,浆膜有皱褶
坏死型:粘膜表面严重的纤维蛋白性坏死渗出
组织学变化:隐窝肠细胞增生,纤维蛋白性坏死性肠炎
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或PCR均可确诊,但不易分离细菌
治疗:
饮水用药:利高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四环素;
饲料用药:利高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卡巴氧、四环素;
注射用药: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
控制:使用有效剂量的抗生素,隔离感染的猪只,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猪痢疾
病原:猪痢疾螺旋体
年龄:3周到成年,大多数为20公斤到80公斤
发病率:中等(10%-50%)
死亡率:低到中等
潜伏期:1到3周
病原来源:带毒猪,污染的猪舍或粪便。老鼠(天),鸟和狗可以带毒
病原抵抗力:在泥浆、粪便、有机物中存活数月。全面卫生消毒易杀灭病原
流行情况: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正在减少
发病机理:毒素引致上皮细胞坏死,炎症和渗出
发病损失:损失较大,造成的死亡和药费平均到上市肉猪,每头60-70元
肉眼病变:弥散性纤维蛋白性、卡他性、非化脓性结肠炎,伴有水肿和充血
弥散性纤维蛋白性、卡他性、非化脓性结肠炎
弥散性纤维蛋白性、卡他性、非化脓性结肠炎
组织学变化:卡他性结肠炎,腐烂和纤维蛋白碎屑。银染可见螺旋体
银染下的螺旋体和组织碎屑
诊断:分离溶血猪痢疾密螺旋体可确诊
治疗:
口服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
饲料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卡巴氧;
注射用药:利高霉素
控制:采用全进全出式管理,并实行严格的卫生管理措施。最近有研制出相应的疫苗,效果可观
螺旋体性结肠炎
病原:Pilosicoli密螺旋体
年龄:15公斤到40公斤
发病率:中等(10%到50%)
死亡率:低到无
临床症状:软到糊状粪便,进行性消瘦,生长缓慢
粪便外观:粪便软到糊状,含少量粘液
潜伏期:1到3周
病原来源:与猪痢疾相似
病原抵抗力:与猪痢疾相似
流行情况:不清楚,可能遍及全世界
发病机理:螺旋体附着于结肠上皮,引起上皮细胞坏死,吸收障碍
发病损失:生长缓慢,药费增加
肉眼病变:结肠含液状内容物、粘液分泌过多、粘膜有充血斑点
弥散性卡他性结肠炎,粘膜有红斑
组织学变化:轻度卡他性结肠炎
表面的螺旋体使结肠呈现“多毛”外观
诊断:分离溶血Pilosicoli螺旋体可确诊
治疗:
饮水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
饲料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卡巴氧;
注射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
控制:采用全进全出式管理模式,并进行彻底消毒
非特异性结肠炎
病原:不清楚,有可能是异常细菌病
年龄:15公斤到成年猪
发病率:中等到高发病率
死亡率:低到无死亡情况
临床症状:软到糊状粪便,稍瘦,生长减慢
粪便外观:软到糊状粪便,可能含有少量粘液
潜伏期:不清楚
病原来源:不清楚
病原抵抗力:不清楚
流行情况:不清楚,可能遍及全世界
发病机理:不清楚
发病损失:生长停滞
肉眼病变:结肠含有液状内容物、过多粘液和粘膜出现斑点状充血
轻度结肠炎
组织学变化:轻度卡他性结肠炎
诊断:结肠炎,但查不到病原时怀疑此病
治疗:
饮水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
饲料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卡巴氧;
注射用药:利高霉素、泰妙菌素
控制:根据大小和日龄制定适当营养成份的日粮配方、慢慢改变饲料
猪鞭虫病
病原:毛首鞭虫
年龄:4周龄到成猪,通常20公斤到40公斤
发病率:低到中等,取决于感染的虫数量
死亡率:低到中等,取决于感染的虫数量
临床症状:间歇性腹泻,影响猪的健康生长
粪便外观:拉软便,带有粘液和新鲜血斑
潜伏期:临床症状为1到周,潜伏期7周
病原来源:感染的猪,污染的猪舍
病原抵抗力:在环境中抵抗力很强
流行情况:可能遍及全世界
发病机理:病原在粘膜上移行3周,然后附着在肠粘膜上
发病损失:生长阻滞,药费增加。使猪痢疾治疗复杂化
肉眼病变:在水肿的大肠粘膜上有多量粘液和血斑
盲肠和结肠上有未成熟的鞭虫
组织学变化:非化脓性,卡他性到出血性结肠炎。切片上有未成熟的线虫
诊断:感染小于3周时可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感染3-7周时肉眼可观察到明显病变,感染7周以上可通过粪便浮集法确诊
治疗:
饮水用药:无;
饲料用药:硫苯咪唑,敌敌畏;
注射用药:伊维菌素无效
控制:战略性驱虫,预防卵排出(6周间隔),其它卫生措施
胃溃疡
病因:多种原因,包括遗传,日粮成份,颗粒大小,微量营养因子,季节,并发病和应激等
年龄:5周龄到成猪均易发,多发于40公斤到80公斤
发病率:50%到80%的猪有溃疡前损害
死亡率:通常比较低,但可以达到10%-20%
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厌食,贫血,进行性消瘦
粪便外观:黑色焦油状粪便,量少
潜伏期:1到2周
病原来源:未证明有传染因子
流行情况:所有猪都易感,地区性流行
发病机理:食管部过度酸性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和溃疡,尚不十分清楚其机理
发病损失:死亡、生长阻滞
肉眼病变:食管部、食管狭窄部糜烂或溃疡
胃无腺部有分层磷状上皮细胞
胃部全部溃疡
胃食管部过度角化
组织学变化:溃疡性胃炎
诊断:肉眼观察
治疗:无
控制:减少各种应激,颗粒微米,自由采集,控制其它疾病。提供适宜环境
肠出血综合症
病原:不清楚,可能不是传染病
年龄:通常3-7个月,中猪到肥猪
发病率:低,通常0.2%-2%
死亡率:%致死,通常发现时已经死亡
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粪便外观:正常,有时黑色带血
潜伏期:数分钟到数小时
病原来源:没有证实是传染性疾病
流行情况:在使用现代化生产设备生产和有新品系的猪场比较多见
发病机理:不清楚。肠毒素?过敏?肠扭转?细菌过度生长?
发病损失:死亡率0.2%-2%
肉眼病变:腹部膨胀,整个小肠严重充血、含有未凝结黑色血液液体,结肠通常未感染
胴体膨胀苍白
小肠严重充血
组织学变化:透壁性充血。
镜检时会看到结肠小袋虫(但不是致死原因)
诊断:肉眼观察。排除急性回肠炎或出血性大肠杆菌病后基本可以确诊
治疗:无特别有效方法。有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有效果
控制:许多情况下可能是肠扭转,随着不停采食症状会减轻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猪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看下来后能够对消化道疾病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养猪,重点在于养,只有对各种疾病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做好防治措施。
本文主要内容采编自《猪病学》,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白癜风特征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