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二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二



第三节与林业有关的主要目及其分类概述

一、等翅目Isoptera

通称白蚁。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危害较严重。

体小到中型,柔软,白色或浅黄色及赤褐色直至黑色。头大,前口式或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退化。触角念珠状。有翅或无翅,有翅者,翅2对,狭长,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故称“等翅目”。白蚁之翅,经一度飞翔后,即从翅基肩缝处折断脱落,残存部分成为翅鳞。跗节4节或5节,有2爪。尾须短,1~8节(图1)。

图1等翅目

1.有翅成虫2~4.头及前胸背板:2.木白蚁科3.白蚁科4.鼻白蚁科

渐变态。生境可分为木栖型、土栖型、土木栖型。白蚁营群体生活,群体可达万头,若虫和成虫生活于1个巢内,同一群体有明显的分工,亦称社会性昆虫,每个巢内有“蚁王”、“蚁后”以及为数极多的生殖蚁(长翅型、短翅型、无翅型)和非生殖蚁(工蚁、兵蚁)等。“蚁后”为雌性,无翅,腹部常极大,专事与“蚁王”交配产卵。“蚁王”为雄性,每巢1至数只,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授精。生殖蚁包括雌雄两性,多具翅,每年春夏之交即达性成熟,大多数在气候闷热、下雨前后从巢内飞出,经过群集飞舞后,求偶交配,脱翅入土,繁殖后代,为新巢的创始者。生殖蚁还有无翅、短翅、微翅等品级,都是“蚁王”、“蚁后”的补充者。工蚁无翅,近白色,在群体内占绝大多数,群体生活的大部分工作如觅食、筑巢、喂育幼蚁、培养菌圃等均由工蚁承担。兵蚁无翅,近白色,一般头部发达,上颚强大,有的常有分泌毒液的额管,专事守巢、警卫、战斗等活动。白蚁常危害农林作物、房屋、桥梁、交通工具、堤围等,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1.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图1-2)头部无额腺及囟;前胸背板等于或宽于头部;前翅鳞达后翅鳞基部;跗节4节,胫节有2~4个端刺;尾须2~4节。无工蚁,其职能由若蚁完成。木栖。常见的种类有铲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domecticus(Haviland)等。

2.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图1-4)头部有额腺及囟;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前翅鳞明显大于后翅鳞,其顶端达后翅鳞基部;尾须2节。土木栖。我国常见种有家白蚁Cop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和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chinensisSnyder。

3.白蚁科(Termitidae)(图1-3)头部有额腺及囟;前胸背板的前中部分隆起;前、后翅鳞等长;跗节4节;尾须1~2节。以土栖为主,如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barneyiLight。

二、竹节虫目Phasmida

中形至大形昆虫。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形呈竹节状或叶片状,多为绿色或褐色,体表无毛,与其栖息环境相似。口器咀嚼式。复眼小,单眼2或3个,或缺如。体形竹节状者,前胸短小,中、后胸极长;叶状者则中、后胸不特别伸长。有翅或无翅;一般前翅短,鳞片状

或全缺。雌雄异形,雌虫多短翅或无翅,雄虫则反之。后胸与腹部第1节常愈合,腹部长,环节相似;足基节左右远离,跗节3~5节。产卵器不发达,尾须1节(图2)。

渐变态。成虫多不能或不善飞翔。成虫和若虫喜在高山、密林、生境复杂的环境中生活,有明显的拟态和保护色。有的种类危害林木。

图2竹节虫目图3直翅目

1.蝼蛄科2.蝗科3.螽蟖科4.蟋蟀科

三、直翅目Orthoptera

主要包括蝗虫、螽蟖、蟋蟀、蝼蛄等重要的农林害虫。体中至大型。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常为丝状,由多节组成。一般有翅2对,前翅狭长、革质,起保护作用,称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也有无翅或短翅的。除蝼蛄类前足为开掘足外,大多数后足为跳跃足。雌虫产卵器通常发达。尾须1对,多不分节。有翅种类具听器。很多雄虫具发音器(图3)。

渐变态。若虫的形态、生活环境、取食习性和成虫均相似。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捕食性,如螽蟖科的一些种类。多数白天活动,部分夜间活动。

1.蝗科Acridiidae(Locustidae)(图3-2)触角较体短,丝状或剑状。前胸背板发达,马鞍状,较前足腿节长,盖住中胸背板。跗节3节,爪间有中垫。产卵于土内。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是我国的重要害虫之一,另外,林业上重要的害虫还有黄脊竹蝗Rammeacriskiangsu(Tsai)和青脊竹蝗CeracrisnigricornisWalker。

2.蝼蛄科Gryllotalpidae(图3-1)触角较体短,但在30节以上。前足开掘足。跗节2~3节。前翅短,后翅宽,纵卷成尾状伸过腹末。产卵器不露出体外。尾须很长,但不分节。通常栖息于地下,咬食植物根部,对作物幼苗破坏极大,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我国常见的种类有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和华北蝼蛄G.unispinaSaussure。

3.螽蟖科Tettigoniidae(图3-3)触角超过体长,丝状,30节以上。跗节4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以两前翅磨擦发音。产卵器发达,呈刀状。栖于草丛或树木上,产卵于植物枝条或叶片内,可造成枝梢枯萎或落叶、落果。多为肉食性,也有杂食性及植食性种类。有良好的保护色与拟态。常见的种类有纺织娘MecopodaelongataL.等。

4.蟋蟀科Gryllidae(图3-4)触角极长,丝状。跗节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发达,针状、锥状或矛状。尾须长而不分节。多植食性或杂食性,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或土中。常见种类如油葫芦Teleogryllusmitratus(Burmeister)。

四、缨翅目Thysanoptera

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型(0.5~15mm),细长略扁。口器锉吸式。触角6~9节,上有刚毛及若干感觉器。复眼发达,单眼2~3个,无翅型常缺单眼。翅2对,狭长,膜质,边缘有长缨毛,故称缨翅,休息时翅平叠于背上,有的种类仅有1对翅或无翅。跗节1~2节,末端生一可突出的端泡。腹部10节,无尾须。

过渐变态,其特点是,最初的2龄若虫没有外生翅芽,翅在内部发育,足及口器等一般外形与成虫相似,触角节数略少。3龄突然出现相当大的翅芽,多数能活动,但不取食,为前蛹。4龄进入蛹期,不食不动,触角向后平置于头及前胸背板上且不能活动。有的种进入土中做茧化蛹,有的则在叶片上化蛹。蓟马若虫与成虫相似,有外生翅芽的前蛹期,具备渐变态的特征;但若虫期翅芽不外露,又有1个静止的蛹期,兼具全变态的特点,是介于渐变态与全变态的中间类型。绝大多数为植食性害虫,使单子叶植物叶片变白、枯黄或发红;使双子叶植物叶变形、皱缩、破烂等。常见的科有:

1.管蓟马科Phloeothripidae[图4(1~4)]触角8节,少数种类7节,有锥状感觉器。腹部末节管状,后端较狭,生有较长的刺毛,无产卵器。翅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脉纹。常见种类有中华蓟马HaplothripschinensisPriesner等。

2.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图4(5~7)]触角9节。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翅上常有暗色斑纹。侧面观,锯状产卵器的尖端向上弯曲。如横纹蓟马AeolothripsfascialaLinnaeus等。

3.蓟马科Thripidae[图4(8~10)]触角6~8节,末端1~2节形成端刺,第3、4节上常有感觉器。翅狭而端部尖锐。雌虫腹部末端圆锥形,生有锯齿产卵器,侧面观,其尖端向下弯曲。如烟蓟马ThripstabaciLindeman等。

图4缨翅目

管蓟马科:1.成虫2.前翅3.触角4.腹部末端

纹蓟马科:5.前翅6.触角7.腹部末端蓟马科:8.前翅9.触角10.腹部末端

五、半翅目Hemiptera

半翅目是农林植物害虫的重要类群。我们熟知的各种蝽、蝉、沫蝉、叶蝉、飞虱、蚜虫和介壳虫均属于此目。体微小至大型(0.3~mm)。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复眼多发达,单眼0~3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3~10节,而雄介壳虫达25节。翅2对,前翅为革质、膜质、或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常呈屋脊状或两翅平叠于腹背。部分无翅,少数种类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跗节1~3节。多数种类有蜡腺或臭腺。

渐变态、过渐变态。性二型及多型常见。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使受害部位褪色、变黄、造成营养不良,器官萎蔫、死亡;少数种类为捕食性;极少数种类吸取人畜血液,并能传播疾病。

(一)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1.木虱科Psyllidae(图5-1)小型。外形如小蝉。触角9~10节,着生于复眼前方,基部2节膨大,末端有2条不等长的刚毛。单眼3个。喙3节。前翅质地较厚,在基部有1条由径脉、中脉和肘脉合并成的基脉;由此脉发出若干分支,略似横写的“介”字形。跗节2节,具2爪。后足基节膨大。有些种类严重危害果树,如梨木虱PsyllapyrisugaF?rster。

2.粉虱科Aleyrodidae(图5-2)小型。成虫体及翅上有纤细白色粉状蜡质,因此,翅不透

:12.pt;mso-font-kerning:0.pt;"对翅或无翅。跗节1~2节,末端生一可突出的端泡。腹部10节,无尾须。

明。单眼2个。触角7节,第2节膨大。跗节2节,两爪间有中垫。幼虫、成虫腹末背面有管状孔。过渐变态。卵椭圆形,有柄,常排列成环形或弧形。若虫有3龄,初孵化的若虫能自由活动,经1次脱皮后,失去胸足和触角,便营固着生活,3龄若虫脱皮后即成为有外生翅芽的蛹,成虫羽化时,蛹呈“T”形裂开,化蛹后脱下经硬化的皮为“蛹壳”,是分类的重要特征。重要种类如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等。

3.蚜科Aphididae(图5-3)体小型。触角丝状,通常6节,第3~6节上的感觉圈的形状、数目及各节上的皱纹及毛,为分类的重要特征。着生于触角第6节基部与鞭部交界处的感觉圈称为“初生感觉圈”,生于其余各节的叫“次生感觉圈”。蚜虫为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具翅个体2对翅,前翅大,后翅小,前翅近前缘有1条由纵脉合并而成的粗脉,端部有翅痣,由此发出1条径分脉(Rs)、2~3支中脉(M)、2支肘脉(Cu),后翅有1条纵脉,分出径脉、中脉、肘脉各1条。跗节2节,第1节极小。第6腹节背侧有1对腹管,腹部末端有1尾片,均为分类的重要特征。生活史极复杂,行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被害叶片,常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形成虫瘿,或使植物畸形。蚜虫可传带植物病害,可使植物严重病变受损。由肛门排出的蜜露,有利于菌类繁殖,而使植物发生病害。如红松大蚜CinarapinikoraiensisZhang。

4.球蚜科Adelgidae(图5-4,5)体小形,长约1~2mm。头、胸、腹背面蜡片发达,常分泌白色蜡粉、蜡丝覆盖身体。无翅球蚜及幼蚜触角3节,冬型触角甚退化,触角上有2个感觉圈。眼只有3小眼面。头部与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半月形。腹管缺。气门位于中胸、后胸,第1~6或1~5腹节,但第1腹节气门往往不明显。雌蚜有产卵器。有翅型触角5节,有宽带状感觉圈3~4个。前翅只有3斜脉:1根中脉和2根互相分离的肘脉,后翅只有1斜脉,静止时翅呈屋脊状。中胸盾片分为左右两片。性蚜有喙,活泼,雌性蚜触角4节。孤雌蚜和性蚜均卵生。

本科昆虫大都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第一寄主为云杉类,由生长芽形成虫瘿。干母生活在虫瘿中,第2代完全或不完全迁移。第二寄主为松、落叶松、冷杉、铁杉、黄杉等,营裸露生活。重要种类有落叶松球蚜指名亚种AdelgeslaricislaricisVallot等。

图5半翅目(一)

1.木虱科2.粉虱科3.蚜科4.球蚜科(无翅成蚜背及腹面)5.球蚜科(有翅瘿蚜)

5.蚧科Coccidae(图6-1)雌虫卵圆形、圆形、半圆形或长形,裸露或稍被蜡质,体壁坚实,体节分节不明显。腹部无气门。雄虫有翅或无翅,口针短而钝。本科特征是腹末有臀裂,肛门上盖有2块三角形的肛板。常见害虫种类如龟蜡蚧CeroplastesfloridensisComstock和水木坚蚧Parthenolecaniumcorni(Bouchè)等。

6.盾蚧科Diaspididae(图6-2)主要特征是雌虫身体被介壳所遮盖。头与前胸愈合,中、后胸与腹部分节明显。腹末数节(5~8节)常愈合成一整块骨板,称为臀板。雄虫通常长形,两侧平行,且远比雌虫小。本科为蚧总科中最大的科,包括许多重要害虫,如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等。

7.绵蚧科Margarodidae(图6-3)雌虫体大,肥胖,体节明显,自由活动,到产卵前才固定下来并分泌蜡质卵囊。触角通常6~11节。腹部气门2~8对。肛门没有明显的肛环,无肛环刺毛。雄虫亦较大,体红翅黑,有复眼,触角羽状,平衡棒有弯曲的端刚毛4~6根,腹末有成对的突起。如草履蚧Drosichacorpulenta(Kuwana)等。

8.粉蚧科Pseudococcidae(图6-4)一般为长卵形,体节明显,体上有粉状或绵状蜡质分泌物。雌虫足发达,无腹气门,有肛叶、肛环及肛环刺毛。雄虫体小而柔软,多数有1对翅及1对平衡棒,腹末有白色长蜡丝1对。如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白癜风秘方
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lctx/1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