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附录二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12血
附录二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12血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824577.html附录二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第一节病原学诊断技术二、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疟疾、丝虫病的基本方法。涂制血膜用的载玻片用前需经洗涤液处理,再用自来水或蒸馏水冲洗,在95%酒精中浸泡,擦干或烤干后使用。采血针用前必须消毒或用一次性针头,1人1针以免交叉感染。洗涤液配制: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液为铬酸洗液,含工业浓硫酸ml、重铬酸钾80g、水0ml。先用冷水将重铬酸钾溶化,然后徐徐加入浓硫酸,同时用玻璃棒搅拌。(一)检查疟原虫1.采血与涂片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待干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着耳垂下方,并使耳垂下侧方皮肤崩紧,右手持取血针、刺破皮肤,挤出血滴。薄、厚血膜可涂制在同一张玻片上(图5)。间日疟原虫宜在发作后数小时采血;恶性疟在发作初期采血可见大量环状体,1周后可见配子体。附图5厚、薄血膜制作步骤(1)薄血膜的制作:在载玻片1/3与2/3交界处蘸血1小滴,以一端缘光滑的载片为推片,将推片的一端置于血滴之前,待血液沿推片端缘扩散后,自右向左推成薄血膜。操作时两载片间的角度为30°~45°,推动速度应适宜,不宜太快或太慢。理想的薄血膜,应是一层均匀分布的血细胞,血细胞间无空隙且血膜末端呈扫帚状。(2)厚血膜的制作:于载玻片的另一端1/3处蘸血1小滴(约10mm3),以推片的一角,将血滴自内向外作螺旋形摊开,使之成为直径约0.8~1cm,厚薄均匀的厚血膜。厚血膜为多层血细胞的重叠,约等于20倍薄血膜的厚度。2.固定与染色血片必须充分晾干,否则染色时容易脱落。用小玻棒蘸甲醇或无水酒精在薄血膜上轻轻抹过以固定血膜。如薄、厚血膜在同一玻片上,切勿将固定液带到厚血膜上,因厚血膜固定之前必须进行溶血。可用滴管滴水于厚血膜上,待血膜呈灰白色时,将水倒去,晾干。在稀释各种染液和冲洗血膜时,如用PH7.0~7.2的缓冲液则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缓冲液需要临时配制成。常用的染色剂有姬氏染剂(Giemsa’sstain)和瑞氏染剂(Wright’sstain)。(1)姬氏染色法:此法染色效果良好,血膜褪色较慢,保存时间较久,但染色时间较长。1)染液配置:姬氏染剂粉1g,甲醇50ml,纯甘油50ml。将姬氏染剂粉置于研钵中(最好用玛瑙研钵),加小量甘油充分研磨,加甘油再磨,直至50ml甘油加完为止,倒入棕色玻瓶中。然后分几次用少量甲醇冲洗钵中的甘油染粉,倒入玻瓶直至50ml甲醇用完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置65℃温箱内24小时或室温内1周后过滤,备用。2)染色方法:用pH7.0~7.2的缓冲液,将姬氏染液稀释;比例约为15~20份缓冲液加1份姬氏染液。用蜡笔划出染色范围,将稀释的姬氏染液滴于已固定的薄、厚血膜上,染色半小时(室温),再用上述缓冲液冲洗。血片晾干后镜检。(2)快速姬氏染色法:姬氏染液1ml,加缓冲液5ml,如前法染色5分钟后用缓冲液冲洗,晾干后镜检。(3)瑞氏染色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诊断,但甲醇蒸发甚快,掌握不当易在血片上留下染液沉渣,并较易褪色,保存时间不长,故多用于临时性检验。1)染液配制:瑞氏染剂粉0.1~0.5g,甲醇97ml,甘油3ml。将瑞氏染剂加入甘油中充分研磨,然后加少量甲醇,研磨后倒入瓶内,再分几次用甲醇冲洗钵中的甘油溶液,倒入瓶内,直至用完为止。摇匀,24小时后过滤待用。一般1~2周后再过滤。2)染色方法:瑞氏染剂含甲醇,因此制备薄血膜时不需另行固定,而厚血膜则需先经溶血,待血膜干后才能染色。染色前先将薄血膜和溶过血的厚血膜一起用蜡笔划好染色范围,以防滴加染液时外溢。染液应覆盖全部厚、薄血膜上,30秒至1分钟后再用滴管加等量的蒸馏水,轻轻摇动载玻片,使蒸馏水和染液混合均匀,此时出现一层灿铜色浮膜(染色),3~5分钟后用水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注意勿先倒去染液或直接对血膜冲洗),晾干后镜检。(二)检查微丝蚴1.新鲜血片检查晚间9时到次晨2时取耳垂血1大滴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蛇形游动的幼虫后,做染色检查,以确定虫种。2.厚血膜检查厚血膜的制作、溶血、固定与疟原虫的姬氏液染色法相同。但需取血3滴,也可用德氏苏木染色法染色。该染液的配制方法如下:取苏木素1g溶于纯酒精或95%的酒精10ml中,加饱和硫酸铝铵(8%~10%)ml,倒入棕色瓶中,瓶口用两层纱布扎紧,在阳光下氧化2~4周,过滤,加甘油25ml和甲醇25ml,用时稀释10倍左右,将溶血、固定的厚血膜置于德氏苏木素液内10~15分钟,在1%酸酒精中分色1~2分钟,蒸馏水洗涤1~5分钟,至血膜呈蓝色,再用1%伊红染色0。5~1分钟,以水洗涤2~5分钟,晾干后镜检。3.活微丝蚴浓集法在离心管内加蒸馏水半管,加血液10~12滴,再加生理盐水混匀,离心(rpm)3分钟,取沉渣检查。或取静脉血1ml,置于盛有0.1ml3.8%枸橼酸钠的试管中,摇匀,加水9ml,俟红细胞破裂后,再离心2分钟,倒去上清液,加水再离心,取沉渣镜检。
(诸欣平卢思奇)
(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一、迪斯帕内阿米巴
二、结肠内阿米巴三、哈门氏内阿米巴四、微小内蜒阿米巴五、布氏嗜碘阿米巴六、齿龈内阿米巴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一、人毛滴虫
二、口腔毛滴虫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一、肉孢子虫二、贝氏等孢球虫三、微孢子虫四、人芽囊原虫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一、异形吸虫
二、棘口吸虫三、徐氏拟裸茎吸虫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一、西里伯瑞列绦虫二、克氏假裸头绦虫三、司氏伯特绦虫四、巨颈带绦虫和水泡带绦虫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第八节丝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二、旋盘尾丝虫三、罗阿罗阿丝虫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
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1-5)
一、东方毛圆线虫二、美丽筒线虫三、结膜吸吮线虫四、棘颚口线虫五、艾氏小杆线虫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6-10)六、兽比翼线虫
七、麦地那龙线虫
八、肾膨结线虫
九、肝毛细线虫
十、异尖线虫
第十四章猪巨吻棘头虫
附录水蛭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第十五章概论
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第三节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第十六章昆虫纲概述第一节蚊第二节白蛉
第三节蠓
第四节蚋
第五节虻
第六节蝇
第七节蚤
第八节虱
第九节臭虫
第十节蜚蠊
第十一节毒隐翅虫
第十七章蛛形纲
引言
第一节蜱
第二节革螨
第三节恙螨
第四节蠕形螨
第五节疥螨
第六节尘螨
附录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附录二
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
第一节病原学诊断技术
一、粪便检查
本篇章相关资料下面是血膜的制作与染色语音详解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