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水产养殖过程中怎样正确判断鱼的鳃病如何防

水产养殖过程中怎样正确判断鱼的鳃病如何防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鳃部的发病率非常高,故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

原因解析】

鳃属于鱼的呼吸系统,鱼生活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以最大程度吸入水中的溶解氧。

因此,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使鳃的发病率很高。

引起鳃部发生病变的几种类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柱状黄杆菌,曾用嗜纤维菌、鱼害黏球菌和柱状曲桡杆菌等名称。

2)流行情况本病在全国各地終年均有发生,20C°以上时开始流行,不论鱼种或成鱼饲养阶段均可发生。

由于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杂鱼类也都可感染。因此,该病很容易传染和蔓延,而且常易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3)症状疾病初期,鰓丝前端充血,略显肿胀,使鳃瓣前后呈现明显的鲜红和乌黑的分界线;随后鳃丝前端出现坏死、腐烂,黏液增多。

病情严重时,鳃丝前端软骨外露、断裂;在通常情况下,鳃瓣前部黏附淤泥,形成明显的泥沙镶边区。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开天窗”。

4)诊断①肉眼观鱼体发黑,鲍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②取鰓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③有条件的可作酶免疫测定法,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性抗血清(免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反应。

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5)治疗全池泼洒急性止血烂鳃停,隔日再用1次.同时使用暴血烂鳃停拌内服药于饲料中,连用5~7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1)病原通常寄生在鰓部并引发鳃病的寄生虫有,中华鳋、车轮虫、斜管虫、孢子虫、指环虫,等等。

2)症状及诊断要点①病原体是寄生虫,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隐鞭虫、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中的一种或几种。

②鳃丝多为淡红色或鲜红色,水肿明显大量黏液包裹鳃丝,有时可见鰓丝外有一层白膜。如果是孢子虫寄生,则可在鳃丝上找到包囊.形如菜子状、块状。

③病鱼的鳃盖内表面组织一般无损伤,不充血。

④多数病鱼整日浮于水面,常跳跃,体色无明显变化。

3)防治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合理选择用“九安虫虫净”或“九安驱虫灵”全池泼洒。

三、霉菌性鰓病

1)病原鳃霉菌。

2)症状及诊断要点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粘液增加,有出血、淤血和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

病情严重的个鳃呈青灰色。诊断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菌丝寄生状况。

3)防治发病后,全池泼洒“止血鳃霉灵”或“五倍子泼洒液”及“抑毒抗菌干扰素”。

四、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1)原因及症状此类鰓病集中在7-9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水质污染严重的水体,氨氮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丝呈紫红色,丝的边缘呈白色。

鰓部分泌大量粘液覆盖在鳃丝表面,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在炎热的夏季中午水温最高的时候,鱼类常常浮于水面。

2)诊断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确实水中氨氨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3)解决措施使用“贵鱼速控解毒液”或“水立爽”全池泼洒,同时使用九安“复合过硫酸氢钾泡腾片”+“纳米片片氧”改良底部环境

五、肝、脾、肾病变引起的鳃病

1)原因及症状因肝肾病变诱发的鳃病,鱼类鳃丝失去鲜红色,或灰白或“白鳃”且腐烂、散乱无序,镜检无或很少有寄生虫和细菌。

该病主要有2种,一为单纯追求生长速度,过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病鱼大都肥胖、体色有花班块、鳍条未端溃烂、肌肉无弹性。

缺乏活动能力、应激能力差腹内多脂肪、肝脾肾肿大如蒸蛋花或豆花状,个体大的最先死亡;

二为预防细菌性鱼病,过量或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和其他抑菌药物,致使鱼类肝肾病变为或黄或花或绿,或易碎或萎瘪多皱,或硬化产生腹水。

2)防治方法使用“五病套餐”+“第六元素”+九安“冻干乳酸菌粉”拌料内服,连用3--5天。

六、营养性鳃病

1)病因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人。

2)症状病鱼鳃丝弯曲,鳃小片屈曲、萎缩排列不整齐。

3)预防措施使用“免疫激活素”+“九安电解多维”+“酶维康”配合饲料使用,连用2--3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lctx/1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