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大智度论四百问答六
大智度论四百问答六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三世纪)撰,由鸠摩罗什(-)大师译成中文,共卷,一百多万字。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是佛经入门必读经典,非常珍贵。龙树菩萨以后的大乘佛教等诸说,几乎都是以本论为中心而开展。因此,本论是为大乘佛教之百科全书,对印度及中国佛教影响相当深远,尤其是自本论译出以来,且为中国佛教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值恭迎龙树菩萨圣诞之日,将分六期推荐给广大读者,共沐法喜。
《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附编后记
.问曰:菩萨用是毕竟空,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云何言无法可学?
答曰:此中佛自说:诸法不如凡人所著。凡夫人心有无明、邪见等结使,所闻、所见、所知,皆异法相;乃至闻佛说法,于圣道中、果报中皆著,污染于道。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于无所有处,亦名为有。所以者何?是凡夫人离无明、邪见不能有所观,以是故说著无所有故,名为无明;譬如空拳以诳小儿,小儿著故,谓以为有。舍利弗问佛:何等法无所有,著故名无明?佛答: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无明爱故,忆想分别,是明是无明,堕有边、无边,失智慧明故,不见、不知色毕竟空无所有相,自生忆想分别而著,乃至识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或闻善法,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世间忆想分别,著圣法亦如是。以是故,名堕凡夫数,如小儿,为人轻笑。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知月。诸佛贤圣为凡夫说法,而凡夫著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中生著。佛今说凡夫所失故,言不能过三界,亦不能离二乘。不得圣人意故,闻说诸法空而不信,不信故不行,不住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失如是功德故,名为凡夫小儿。是小儿著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三毒诸烦恼,乃至六波罗蜜、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著,是故名为著者。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四十三}页上
.问曰:若菩萨修是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
答曰:本愿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诸法实相故,十方诸佛护念故。如经说:菩萨到七住地,外观诸法空,内观无我;如入梦中缚筏渡河,中流而觉。作是念:我空自疲苦,无河无筏,我何所度?菩萨尔时亦如是,心则悔厌,我何所度?何所灭?且欲自灭倒心。是时十方佛伸手摩头: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愿!汝虽知此,众生未悟,汝当以此空法教化众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门,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法门、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观诸法空故,著是涅槃,诸法空中无有灭处,无有著处;若实有灭,汝先来已灭。汝未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汝当具足此法,坐于道场,如诸佛法。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四十八}页下
.问曰:菩萨道,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更问?
答曰:菩萨时有道,佛已到不须道,是道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道。菩萨行是道故,名菩萨道。此中佛说:远道,所谓六波罗蜜菩萨道也;近道,所谓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等杂故远;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乃至大慈大悲,毕竟清净故近。复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者,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其中为菩提菩萨行,皆是菩提道。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五十三}页下
.问曰:若初发心回向时无菩提心者,何所回向?
答曰:般若波罗蜜实相中,诸法非常相、非无常相,非有相、非无相,故不应难言:回向心已灭无所有,云何与菩提作因!若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云何以不生不灭作难:无菩提心何所回向!复次,佛自说菩提相,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云何难言:未来无菩提故,何所回向!复次,如:如品中说:过去世不离未来世,未来世不离过去世,过去世如,未来世如,一如无二;云何说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但菩萨闻赞叹佛法,发心爱乐,我所有功德,皆回向佛道。初发心已来,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梦无所得故,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能知诸法因缘生果报而无有定相。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五十四}页中
.问曰:是二皆虚诳,何以故小菩萨以凡夫法为虚,圣法为实?
答曰:圣法因持戒、禅定、智慧,修集功德所成,故以为实。以凡夫法自然有,如响自然出,非是人作故以为虚。众生无始世来,著此身故,声从身出以为实,小菩萨深乐善法故以为实。复次,如虚空中无音声语言相故无所说,是语言音声,皆是作法,虚空是无作法。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第一义毕竟空,无有言说,一切语言道断故。复次,如虚空无所得相,不得有,不得无。若有无相,如先破虚空相;若无,因是虚空造无量事!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无相不可得故清净。复次,般若波罗蜜,因诸法正忆念故生,正忆念者,毕竟空清净,故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六十四}页下
.问曰:说是品时,何以故比丘尼、菩萨得道者少?
答曰:此中多赞叹诸佛法,所谓不可思议,无称,无量,无等等,闻者多增益信根故,是故白衣贪著世事,智慧浅薄,钝根,不能漏尽。诸比丘信慧诸根等,一心求道故,漏尽者多。比丘尼智慧少故,二十人得漏尽。虽多得初道,数过白衣,不尽漏故,不异白衣,此中不说。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十一}页下
.问曰:一切众生皆知生因缘是苦,菩萨有何奇特?
答曰:众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时,但怨恨人,自不将适,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长结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实苦因。有人无鞭杖、刀兵诸愁恼苦,而有死苦,此死从何所来?从生而有,复次,鞭杖、刀兵、愁恼,皆由生故有;余法或有苦、或无苦,是生法必定有苦。正使大智及诸天,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是故知生定是苦本;如草木有生故必可焚烧,若当不生,虽有猛火、大风,无所烧害。菩萨既得苦因缘,复推生因缘,生因缘者有;有,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著是三有,起善恶业,是生因。有因这,四种取,取因缘者,爱等诸烦恼。小者未能起业故,名为爱;增长能起业故,名为取;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种种业。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页上
.问曰:菩萨何因缘故,得如是力,魔不能坏?
答曰:佛答有二种因缘故魔不能坏。一者观诸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以日月因缘故万物润生。但有月而无日则万物湿坏但有日而无月则万物焦烂。日月和合故万物成熟。菩萨亦如是。有二道一者悲二者空。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十九}页中
.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邪见者,所谓无作见。虽六十二种皆是邪见,无作最重;所以者何?无作,言不应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来,虽是邪见而不遮作福德;以无作大恶,故不生。又初发心菩萨,染恶心行十不善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菩萨一心回向,贵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贵世间法。是人未离欲因缘故,虽起诸烦恼,终不染心作恶,虽加杖楚,终不夺命,不取他财令其失命。是菩萨断一切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故,不生八难处,常得八好处。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三}页下
.问曰:何以不作人身而为说法,而作兽身?
答曰:有时众生见人身则不信受,见畜生身说法,则生信乐,受其教化。又菩萨欲具足大慈悲心,欲行其实事,众生见之惊喜,皆得入道。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三}页上
.问曰:菩萨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游戏?
答曰:戏名如幻师种种现变,菩萨神通种种现化,名之为戏。复次,佛法中三三昧,空名为上行。何以故?似如涅槃无所著,无所得故,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小儿。是故说神通力,名为游戏,于成就众生,净佛土中,最为要用。成就众生,如是中说净佛土共修善根。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四}页下
.问曰:佛法,菩萨法,大有差别:佛是一切智,菩萨未是一切智,须菩提何故生疑而问佛,何等是诸菩萨法?何等是佛法?
答曰:此中佛教菩萨如佛所行,应如是行六波罗蜜等,乃至一切种智,是故须菩提问:若如佛行,与佛何异?佛可其意,应如是问。色等诸法行处是同,但智慧利钝有异。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虽如实行六波罗蜜而未能周遍,未能入一切门,是故不名为佛。若菩萨已入一切种智门,入诸法实相中,以一念相应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断一切烦恼习,得诸法中自在力,尔时名为佛。如月十四日、十五日,虽同为月,十四日不能令大海水潮。菩萨亦如是,虽有实智慧清净,未能具足诸佛法故,不能动一切十方众生。月十五日光明盛满时,能令大海水潮;菩萨成佛亦如是,放大光明,能动十方国土众生。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四}页中
.问曰:菩萨为度恶人故,出现于世,譬如良医疗诸疾病,何以故不摄恶人?
答曰:恶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此中但说不可化者。若摄取共住,则自坏其道,于彼无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浮,而欲济彼,二具不免,是故说远离恶人。以欲界多恶,生怜悯心故,生欲界中;虽行禅,心调柔软,以方便力故,命终时不随禅生,如经中广说。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十七}页上
.问曰:若菩萨知诸法实相,何用行布施等为?
答曰:佛此中说,布施等不具足,不能成就众生。菩萨庄严身,及音声语言,得佛神通力,以种种方便力,能引导众生。是故菩萨为成就众生故,行檀波罗蜜,亦不取檀波罗蜜若有、若无相,亦不戏论如梦等诸法,直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取相,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取相,知一切不可取相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念:一切无根本,不可取相,如梦乃至如化;以不可取法不能得不可取相法,但以众生不知是法故,我为是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从初发心来,所有布施,为一切众生,所谓布施等诸善法,为一切众生故修,不自为身。此中佛自说因缘,不为余事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一切众生故,所以者何?是菩萨远离怜悯众生心,但行般若波罗蜜,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是人未得一切智,所求一切智事,心未调柔,故堕诸边,诸法实相难得故。是故佛说:菩萨从初发心,怜悯众生故,著心渐薄,不戏论毕竟空,若空有此过,若不空有彼过等。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五}页中
.问曰:何以故不说菩萨似辟支佛地?
答曰:余地不说名字,辟支佛说辟支佛名字故。复次,菩萨能分别知众生,可以辟支佛因缘度者,是故菩萨以智慧行辟支佛事。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尸利七十二亿反作辟支佛。菩萨亦如是,满足九地,修集佛法,十力、四无所畏等虽未具足,以修习近佛故,名具足。以是故,言十地具足故,得无上道。是诸法,皆因缘和合故;非初,亦不离初后而得无上道。须菩提尊重是法,故叹言:世尊!是因缘法甚深,所谓过去心不灭、不住,而能增益得无上道。是事甚深希有,难可信解!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十五}页上
.问曰:若菩萨有无碍智,与佛何异?
答曰:无碍有二种:一、真无碍;二、名字无碍。此中除佛无碍,余者随菩萨所得无碍。是菩萨读经等因缘故,所生之处,乃至得一切种智,终不忘失。何以故?深入读诵诸法故,烦恼折薄,为善根所护故,终不堕恶道诸难;如盲人为有目者所将护故,终不堕落沟壑。集善根福德故,得深心清净。深心清净者,慈爱一切众生,虽怨贼中人亦不加恶,所谓夺命等。复次,智慧福德大集故,烦恼微少,不能遍覆菩萨善心。复次,深心者,于众生中得慈悲心,不舍心,救度心,于诸法中得无常、苦、空、无我毕竟空心,乃至佛不生佛想、涅槃想,是名深心清净。深心清净故,能教化众生,何以故?是烦恼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众生爱乐,信受其语,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故,得净佛世界,如毗摩罗诘佛国品中说:众生净故,世界清静。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八十五}页上
.问曰:若无佛即是邪见,云何菩萨发心求作佛?
答曰:此中言无佛,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想。若有佛尚不令取,何况取无佛邪见!又佛常寂灭、无戏论相,若人分别、戏论常寂灭事,是人亦堕邪见。离是有无二边处中道,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诸法实相,名为得佛。复次,色等法如相即是佛,色等法性空是如相,诸佛如亦性空。以是故,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法性、实际、空、无染、寂灭、虚空性亦如,无来无去。如,乃至虚空性如佛如、是如一,无二无三等别异。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九}页下
.问曰:若五众空者,空即是菩萨?
答曰:五众空亦非菩萨,空无所有,无分别故。五众离五众,无性,亦无菩萨。若说无菩萨,则三世皆无。观是五众等世间法,六波罗蜜等道法,是名菩萨。是法空故,菩萨亦空。此中佛自说因缘:诸法空不异菩萨,菩萨不异空,菩萨空、三世空,无二无别。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行是诸法故,名为菩萨。是诸法空故,菩萨亦空。此中法空,声闻、辟支佛得是空故,名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空故,菩萨亦如是。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五十二}页上
.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
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之慈、悲名大,余人心中名小。问曰: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页中
.问曰:等心、慈心,有何异?
答曰:等心者,是四无量心;慈心者,是一无量。有人言:初舍怨亲是等心,后加怜悯是慈心。复次,有人言:等心者,观众生如:如、实际、法性,是法皆无为,无量故等;爱念众生,是名慈心。所以不说悲心,有悲心或忧念众生,积集此心,心则退没。或有众生不受菩萨悲念,言汝何以不自忧其身而念他人!慈心无如是事,易摄众生故,但说慈心。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十二}页中
.问曰:慈悲心外道亦有,云何说是阿鞞跋致相?
答曰:外道虽有而不深,不能遍念众生,亦不常有,非诸法实相和合故,菩萨不尔。复次,是菩萨诃五欲,除五盖,入五支,初禅不与五盖具。五盖覆心,能耗减智慧,破佛道,开魔路故。是菩萨知一切有为作法,虚妄不实,如幻、如梦;无为法空无所有,寂灭相,是故于一切处无所爱著。于众生中,乃至佛亦不著;于法中,乃至涅槃亦不著。瞋,粗罪,小菩萨已断,故不说;爱,深微难断故,今说。复次,是菩萨深入禅定故,守护一切众生故,常一心念,不恼众生。不破戒故,出入来去等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视地而行者,为护众生,为避乱心故。复次,虽菩萨久修集无量无边善法,身中无八万户虫。心清净故,亦少病痛故,衣服卧具等常净洁无污。得诸法实相等善根力故,身中无八万户虫。心清净故,身、口等亦清净;离虚诳邪曲等下贱烦恼,故心清净。二事清净故,虽行世间,离诸逼迫苦恼;心不厌没故,出过声闻、辟支佛地。是菩萨贵佛道故,不贵利养;虽行头陀,不贵是法,以是法是究竟道因缘少分,非究竟道,是名阿鞞跋致菩萨行类、相貌。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十三}页中
.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如后章说。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页上
.问曰:是四无量心云何行?
答曰:如佛处处经中说:有比丘以慈相应心,无恚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遍满,东方世界众生,慈心得解遍满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以悲、喜、舍相应心,亦如是。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页上
.问曰:菩萨以何因缘故,如是结跏趺坐?
答曰:以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见心,自以为大;见菩萨跏趺坐遍满虚空,则骄慢心息,又于神通力中巧方便故,一能为多,多能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亦为欲现希有难事故,坐遍虚空;亦为遮诸鬼神龙王恼乱众生故,坐满虚空,令众生安隐。如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诸兵仗、毒蛇之属;是时目连端坐,遍满虚空,变诸害物,皆成华香、璎珞。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欲一结跏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虚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二}页上
.问曰:佛与转轮圣王有何相似?
答曰:如王清净不杂种中生,随姓家业成就,众相庄严身;王德具足,能转宝轮,香汤灌顶,受王位于四天下之首;坏除一切贼法,令无敢违。宝藏丰溢,军容七宝以为校饰,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善用王法,委任贵姓主兵大臣以治国政。妙上珍宝乐以布施,有所知念,终始无异。佛法王亦如是。释迦牟尼、燃灯、宝华等佛,诸佛清净姓中生,先佛威仪行业,具足三十二相以自庄严;圣主威德备俱,转真*轮,智慧甘露味灌智首,于三界中尊;破坏一切烦恼贼,学无学众欢喜,所结禁戒无敢违者。无量法宝藏具足,七觉分宝庄严,八万四千法聚军,出世间四摄法以摄众生,知方便说四圣谛法为法王仪;舍利弗、弥勒等大将,善治佛法国,诸无漏根、力、觉,种种妙宝乐以布施,深求一切善事为所念坚固,是为相似。复次,佛于转轮圣王有殊胜:转轮圣王不离烦恼,佛已永离诸烦恼;转轮圣王没在老死泥,佛已出离;转轮圣王为恩爱仆,佛已过出;转轮圣王行生死险道中,佛已过度;转轮圣王在愚痴暗中,佛住第一光明中;转轮圣王极自在四天下,佛自在无量无边世界;转轮圣王财宝自在,佛心宝自在;转轮圣王渴乐天乐,佛乃至有顶乐已离;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自心生乐。以是故佛于转轮圣王为最殊胜。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页下
.问曰:何以故佛无身失,无口失?
答曰:佛于无量阿僧祇劫来,持戒清净故,身、口业无失;余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等,极多六十劫,不久习戒故有失。佛无量阿僧祇劫,集诸清净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禅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无有失。……复次,佛一切身、口业,随智慧行故,身无失,口无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身无失,口无失。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页下
.问曰:何因缘得足下安立相?
答曰:佛世世一心坚固持戒,亦不令他破戒,以是业因缘故,得是初相。初相者,自于法中无能动者。若作转轮圣王,自于国土无能侵者。以如法养护人民及出家沙门等;以是业因缘故,得千辐轮相。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九}页下
.问曰:何以故说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若说多、若说少,俱当有难。复次,佛身丈六,若说少相,则不周遍,不具庄严;若过三十二相,则复杂乱。譬如严身之具虽复富有珠玑,不可重著璎珞;是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正得其中。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九}页中
.问曰:佛十力者,若总相说则一力,所谓一切种智力;若别相说,则千万亿种力,随法为名,今何以但说十力?
答曰:佛实有无量智力,但以众生不能得,不能行故不说。是十力,可度众生事办,所以者何?佛用是处非处力,定知一切法中因果,所谓行恶业、堕恶道有是处,行恶业、生天上无是处;善亦如是。不离五盖,不修七觉得道者,无有是处;离五盖,修七觉得道者,有是处。余九力尽入此力中;佛以此力,筹量十方六道中众生,可度者,不可度者。可度者,以种种因缘神通变化而度脱之;不可度者,于此人中修舍心。譬如良医,观其病相,审定知其可活则治之,不可活者则舍之。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八十八}页上
.问曰:佛智慧无量,身相亦应无量!又佛身胜诸天王,何以正与转轮圣王同有三十二相?
答曰:三十二相,不多不少,义如先说。复次,有人言:佛、菩萨相不定,如此中说。随众生所好,可以引导其心者,为现相。又众生不贵金而贵余色,琉璃、玻梨、金刚等;如是世界人,佛则不现金色,观其所好则为现色。又众生不贵纤长指及网缦,以长指利爪为罗刹相,以网缦为水鸟相,造事不便;如著手衣,何用是为?如罽宾国弥帝力利菩萨,手网缦,其父恶以为怪,以刀割之,言我子何缘如鸟?有人不好肩圆大,以为似肿;有以腹不现,无腹如饿相;亦有人以青眼为不好,但好白黑分明,是故佛随众生所好而为现相好,如是等无有常定。有人言:此三十二相实定,以神通力变化身,随众生所好而为现相。有人言:佛有时神通变化;有时随世界处生,当生处不得言神通变化。又于三千大千世界中,随可度众生处生,则为现相,如密迹经中说:或现金色,或现银色,或日月星宿色,或长或短,随可引导众生则为现相。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人,于今故治肩膀令厚大,头上皆以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贝、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者,故起恭敬心。有国土佛为现千万相,或无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随天竺所好故,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八十八}页上
.问曰:八十随形好是庄严法身,识满足何以在随形好中?
答曰:此识是果报生识,世间好丑自然而知。凡人识不具足故,学人法乃知;佛一岁具足满乃生身,故识皆具足。余人若八月、若九月处胎,总言十月;菩萨处胎十月,总得一岁,身根具足故,果报得识亦具足。问曰:足安立住处,与安住处何异?答曰:住处安者,如白衣勇士,牢持器仗,安据住处,则不可动。又出家时,魔民、恶鬼无能动转,令退败者。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八十九}页中
.问曰:瓦、铁钵皆亦受垢腻,与木钵无异,何以听畜?
答曰:瓦、铁钵不熏亦不听,以熏不受垢腻故。石有粗细,细者不受垢腻故,世尊自畜;所以不听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佛乳哺力,胜一万白香象,是故不以为重;慈悯诸比丘故不听。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页下
.问曰:如经中说:佛金刚身,不恃仰食,何以畜钵?
答曰: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佛道。声闻法中,佛随人法有所食啖;摩诃衍法中,方便为人故,现有所啖,其实不食。问曰:云何是方便?答曰:佛欲度人,示行人法。若不尔者,人以佛非人,我等云何能行其法!复次,有人因布施得度,为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助益佛身,心大欢喜。以欢喜故,信受佛语。如大国王,臣下请食,王虽不须,为摄彼人故,多少为食,令其欢喜。如是等因缘,佛现受食。——以是故,虽实不食,为度人故,现受食、畜钵。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页上
.问曰:诸天供养事多,何以奉钵?
答曰:四天王奉钵,余天供养。诸天供养,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时,释提恒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执盖,四天王四边防护。净居诸天欲令菩萨生厌离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门形。又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南门外立衣塔;佛至树下时,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护卫菩萨;梵天王请佛转*轮。如是等,各有常法。以是故,四天王奉钵。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页上
.问曰:佛一身何以受四钵?
答曰:四王力等,不可偏受一人。又令见佛神力,合四钵为一,心喜信净,作是念:我等从菩萨初生,至今成佛,所修供养,功德不虚。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页上
.问曰:若释迦文尼佛以大神力广度十方,复何须余佛?
答曰:众生无量,不一时熟故。又众生因缘各各不同,如声闻法中说:舍利弗因缘弟子,除舍利弗,诸佛尚不能度,何况余人。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八}页中
.问曰:佛何以故于一切众生中独最第一?
答曰: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当更说: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众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为第一,一切人中转轮圣王最第一,切莲华中青莲最为第一,一切陆生华须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头旃檀为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为第一,一切诸戒中圣戒为第一,一切解脱中不坏解脱为第一,一切清净中解脱为第一,一切诸观中空观为第一,切诸法中涅槃为第一。如是等无量各各为第一。佛亦如是,于一切众生最为第一。故独得一切智。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页上
.问曰: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众生何以不得常闻?
答曰:众生无量劫以来,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譬如雷电霹雳,聋者不闻,雷声无减。佛亦如是,常为众生说法,如龙震大雷声,众生罪业,自不得闻。如今世精进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即得见佛,闻佛说法,音声清了。菩萨于三种音声中,欲得二种,是二种音声,甚难希有故,如业果音声,自然可得故。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欲以一音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闻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页中
.问曰:云何佛世界因缘不断?
答曰:菩萨于众生中,种种因缘赞叹佛道,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渐渐行六波罗蜜,然后于诸世界各各作佛;若于一国次第作佛,或于异国各自作佛,是名不断佛国。复次,菩萨疾集智慧具足,作佛度无量众生;欲入涅槃时,为菩萨授记:我灭度后,汝次作佛。展转皆悉如是,令不断绝。若佛不记菩萨者,则断佛国!譬如王立太子,展转如是,国祚不断。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页下
.问曰:一佛所说,犹尚难持,何况无量诸佛所说,欲忆而不忘?
答曰:菩萨以闻持陀罗尼力故能受,坚忆念陀陀罗力故不忘。复次,此中说:以般若波罗蜜力,毕竟清净无所著;譬如大海,含受众流。菩萨从十方诸佛所闻法,以般若波罗蜜器大故,能受无量法,持而不忘。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不可譬喻如虚空;如劫烧尽已,大雨弥满,是雨除虚空更无能受。十方诸佛说法雨,从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更无能受者。以是故言:欲闻十方诸佛说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三}页中
.问曰:何等是诸佛威仪?
答曰: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为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著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言;言辞柔软,方便利益,不失时节。复次,法身佛威仪者,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为一步,梵音说法,亦复如是。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页下
.问曰:如佛常放大光,足不到地,众生何以故不尽敬附?
答曰:众生无量劫中积罪甚重,无明垢深,于佛生疑,谓是幻师,以术诳人;或言足不蹈地,生性自尔,如鸟能飞,有何奇特!或有众生罪重因缘故,不见佛相,直谓大威德沙门而已;譬如人重病欲死,名药美食,皆谓臭秽,是故不尽敬附。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页上
.问曰:如经说:佛敷草树下坐而成佛道,今云何愿言以天衣为座?
答曰:声闻经中说敷草,摩诃衍经中随众生所见,或有见敷草树下,或见敷天綩綖,随其福德多少,所见不同。复次,生身佛敷草树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为座,或胜天衣。复次,佛于深林树下成佛,林中人见,则奉佛草;若贵人见者,当以所贵衣服为座,但林中无贵人故,时诸龙神天,各以妙衣为座。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天衣重一两,夜摩天衣重十八铢;兜率天衣重十二铢,化乐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铢,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譬如薄冰,光耀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不可称知。以如是等宝衣敷座,菩萨坐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页中
.问曰:佛为法王,尚自灭度,云何言法无灭尽?
答曰:如上所说,是菩萨愿,事不必实。一切有为法,从因缘和合生,云何常住而不灭?佛如日明,法如日没余光;云何日没而余光不灭?但久住故,无能见灭者,故名不灭。复次,菩萨见诸佛法住,有多、有少;如迦叶佛法住七日;如释迦牟尼佛法住千岁。是故菩萨发是愿言:法虽有为,愿令相续不灭,如火得薪,相传不绝。复次,诸法实相,名为佛法;是实相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受不动,不著不依,无所有如涅槃相。法相如是,云何有灭?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页上
.释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无有异体;何以故佛在世时,有作五逆罪人,饥饿贼盗,如是等恶?
答曰: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若佛以力与之,则无事不能。又亦是众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随意度脱。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而众生讥论诽谤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导人民,此亦是系缚法;但以涅槃法化,犹尚讥谤,何况杂以世乐!如提婆达,欲令足下有千辐轮相故,以铁作模,烧而烙之,烙以足坏,身恼大号。尔时,阿难闻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愿佛哀救!佛即伸手摩其身,发至诚言:我看罗睺罗与提婆达等者,彼痛当灭!是时提婆达众痛即除,执手观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佛告阿难:汝观提婆达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若好世人,则是无咎。如是众生,若以世乐,不得度也。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页中
.问曰:兜率天上,何以但说一生补处,不说二生、三生?
答曰:人身罪结烦恼处所,唯大菩萨处之,则无染累;如鹅入水,水不令湿。如是菩萨,一切世间法所不能著,所以者何?佛自说因缘:不失六波罗蜜,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疾现在前。是菩萨于是世界,应利益众生,其余菩萨分布十方;譬如大智慧人已在一处,其余大智则至异处,是故不说。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页中
.问曰:一生菩萨,何以不广度众生,而要生佛前?
答曰:是菩萨所度已多,今垂欲成佛,应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度众生得成佛,诸佛深法,应当听闻故。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页下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受第八罪报,六年苦行?
答曰:小乘法与大乘法异,若无异者,不应有大、小。小乘法中,不说法身菩萨秘奥深法,无量不可思议神力;多说断结使直取涅槃法。复次,若佛不受是第八罪报,有诸天、神仙、龙鬼、诸长寿者,见有此恶业而不受罪报,谓为无业报因缘;以是故,虽现在无恶业,亦受罪报。又有今世因缘,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有外道苦行者,或三月、半岁、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者;诸外道谓此为苦行之极,是人若无道,真无道也。于是信受皆入正道。以是二因缘故,六年苦行,非实罪也。何以故?诸佛断一切不善,成就一切善法故,佛若实受罪报,不得言成一切善法,断一切不善法。复次,小乘法中,佛为小心众生故,说一生菩萨犹恶口毁佛;一生菩萨尚不骂小儿,云何实毁佛!皆是方便为众生故。何以知之?是释迦文佛,毗婆尸佛时作大婆罗门,见佛众僧食疾而发是言:如是人辈,应食麻麦!因此罪故,堕黑绳等地狱受无量世苦已;余罪因缘,虽成佛道,而三月食麻麦。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页上
.问曰:一生菩萨,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余处?
答曰:若在他方世界来者,诸长寿天、龙鬼神求其来处不能知,则生疑心,谓为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后作佛者,人起轻慢,天则不信;法应天来化人,不应人化天也!是故天上来生,则是从天为人,人则敬信。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著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是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深厚结使,粗心错乱;上二天结使既厚,心濡不利;兜率天上,结、使薄,心濡利,常是菩萨住处。譬如太子将登王位,先于静室,七日斋洁,然后登正殿受王位,补处菩萨亦如是,兜率天上如斋处,于彼末后受天乐;寿终下来,末后受人乐,便成阿毗三佛。无量百千万亿诸天围绕,来生是间;以菩萨先常于无始生死中,往返天上人间,今是末后天身,不复更来生天,是故咸皆侍送。菩萨于彼寿尽,当下作佛;诸天寿有尽者、不尽者,作愿下生,为菩萨檀越。复次,诸天下者,欲常侍卫菩萨,以有百亿魔怨,恐来恼乱菩萨故。此菩萨生人中,厌老、病、死,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菩萨本起经中说。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页下
.问曰:佛现得果报肉眼,能见色,是事云何?
答曰:肉眼虽生眼识,而佛不随其用,不以为实;如圣自在神通中说,佛告阿难:所见好色中生厌恶心,眼见恶色生不厌恶心;或时见色不生污秽,但生舍心;如是则肉眼无所施用。复次,有人言:得圣道时,五情清净异本。复次,诸法毕竟空及诸法通达无碍,是二总为慧眼。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九}页中
.问曰:佛何以微笑?
答曰:笑有种种:有人见妓乐事而笑;有人内怀瞋恚而笑,有人憍慢故笑;有人轻物故笑;有人事办喜故笑;有人见不应作而作故笑;有人怀诈扬善故笑;有人见希有事故笑。佛今见比丘以一袈裟施故,未来世中成办佛事,是为希有,以是故笑。
第25册{大智度论卷四十}页下
.问曰:是十力何者最胜?
答曰:各各于自事中大,如水能渍,火能烧,各自有力。有人言:初力为大能摄十力故。或言;漏尽力大,事办得涅槃故。论者言;是十力皆以无碍解脱为根本,无碍解脱为增上。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四}页上
.问曰:以何事故,说四无所畏?
答曰:有人言:佛自称一切智,一切见,世间一切经书、技术、智巧、方便,甚多无量,若一切众生共知一切事犹尚难,况佛一人而有一切智?或有是事,有是难,佛将无有畏!欲断是疑妄,断是难故,佛说四无所畏。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页下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
答曰: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页中
.问曰:佛师子吼亦令闻者生怖,与师子吼有何等异?
答曰:闻佛师子吼,当时小怖,后大利益。著吾我心者,渴爱世间乐人,常颠倒所缚,邪见心者生怖畏。如经中言:佛说四谛,乃至上诸天悉皆怖畏作是念:我等无常相,苦相,无我相,空相。何以故?为颠倒心故,著常乐相,是为差别。复次闻师子吼者除离欲人,余者皆怖畏,佛狮子吼求涅槃,离欲人皆怖,师子吼者,善人不善人皆怖;佛师子吼者但善人怖。复次,师子吼一切时怖;佛师子吼虽小怖畏众生,示世间恶罪,令不乐世间生,观涅槃功德利益,能除世间种种怖畏,閉恶趣,开善道,能令人到涅槃城。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页中
.问曰:佛是众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
答曰:先有三十二相庄严身,六波罗蜜等功德庄严心,而不名为佛,得菩提故,名之为佛;是故言佛与菩提不异,微妙清净五众和合,假名为佛,法即是五众,五众不离假名,菩提即是五众实相,一切法皆入菩提故,是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但凡夫心中分别有异。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九十二}页上
.问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
答曰:上笑因缘中已答,今当更说:有人见佛无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净恭敬故,知非常人。复次,佛欲现智慧光明神相故,先出身光,众生知佛身光既现,智慧光明亦应当出。复次,一切众生常著欲乐,五欲中第一者色;见此妙光,心必爱著,舍本所乐;今其心渐离欲,然后为说智慧。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页上
.问曰:其余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异?
答曰: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以是为异。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页上
.问曰:如一身中,头为最上,何以故先从足下放光?
答曰:身得住处,皆由于足。复次,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以是故于贱处放光。复次,诸龙、大蛇、鬼神,从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众生怖畏,是何大光!复恐被害,是故从足下放光。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七}页上
.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以独言天人师?
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黑少故。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余道中善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复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
第25册{大智度论卷二}页72下
编后记《大智度论》一百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又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与《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等合称四论。
《出三藏记集》卷八《大品经序》说:“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城(长安)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罗什)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览旧经,验其得失。……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道宗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势,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僧叡的《大智释论序》说:“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有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楚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卷末附记又云:“论初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具本。二品以下,法师略之;取其要足以开释文意而已,不复备其广释。得此百卷,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出三藏记》卷十《大智释论序》云:“此论胡文委曲,皆如初品。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
从上来之引述可知:《大智度论》百卷,实际上是《摩诃般若经》三十卷,《释论》七十卷得绘编所成。初品全译为三十四卷,若经文一卷不计,则论文为三十三卷,二品以下,是“三分之二”的略译。也就是说:论文七十卷,是三十七卷“三分之二”得略译。罗什大师因国人好简之故,将它作适当的节译,而成为现行的一百卷本。若讲原论全部译出,则篇幅将达现行的十倍。
目前本论的梵文尚未被发现,但欧美、印度的学术界已陆续有人将汉译本(部分)译成法文、英文与德文,并视之为大乘佛教的渊薮,而加以研究。其中,比利时神父拉莫特(E.Lam-otte)对此论的研究与法文翻译(前三十四卷),尤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日本的千潟龙祥、平川彰和加藤纯章,对《智论》之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但年印顺导师口述、昭慧记录的《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出版,可视为印顺导师对近代学者之‘大智度论研究’的总评。
本论的内容涵盖甚广,无论思想、人物、故事、传说、历史、地理,乃至僧团的实践法规,皆有详述。其所引用之经论遍及大小乘,如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及初期大乘佛教之《法华经》、《华严经》等诸经典,故本论亦成为研究古印度文化及大乘佛教兴起时代的重要资料,可称为大乘佛教之百科全书。本论为龙树菩萨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扬上,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之实践,故由本论即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之大要。本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故被称为“论中之王”。以后大乘佛教等诸说,几皆以本论为中心而开展。此即龙树所以被誉为“八宗祖师”之理由。故本论不仅为印度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连《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论之影响。此外,本论中之佛身观与法身观,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
本论自弘始七年()译出后,鉴于《大智度论》内容广博,初学者入门不易,东晋庐山慧远将《大智度论》之重要语句抄出,以利后学。曾加以删削而成《大智论钞》,并撮其要旨,详加阐述。谓“其为要也,发轸中衢,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辄依经立本,系以问论,正其位分使类各有漏。谨与同止诸僧共别撰以为集要,凡二十卷,虽不足增晖圣典,庶无大谬。”可惜《大智论钞》,现仅存载在《出三藏记集》中的序文而已。后来,隋.吉藏创立三论宗,弘扬《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不把《大智度论》列入,也是因为“秦人好简”,就把百卷大部的《智论》除外,自是以后,《智论》百卷鲜有问津者。
公元年,有缘在福建佛学院师资进修班与诸同学一起研读《智论》,撷录其中四百问答,辑录成册,示其要略。俾使初学,深入堂奥,获正法益。然《智论》问答,数以千记,今虽编选,仍有沧海遗珠之憾,断章取义之嫌。且因学力不足,难免分类欠妥,或次第失序。惟愿读者禀承世尊“依法不依人”之遗教,驾方轨而直探玄旨。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曾得到福建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之指导以及诸位师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谨祝刊印此书的诸位居士,生者福慧增胜,亡则往生光明的乐土。
菩提作于莆田广化寺
年2月1日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白癜风好了应该要注意什么治白癜风福州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