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光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
光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
光肩星天牛
学名: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内蒙古等地。 危害杨、柳、榆、糖槭、桑、元宝槭、梨等,尤以杨、柳为主要树种的农田林网、四旁植树、行道树等普遍发生,危害严重;被害树株枯死或风折,并且被害处易感染病害。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有光泽。雌虫体长22~41mm,宽8~12mm;雄虫体长20~29mm,宽7~10mm。头部比前胸略小,自后头经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触角鞭状,柄节端部膨大,梗节最小,第三节最长,自第三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上各有不规则的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有的不清晰;鞘翅基部光滑无小瘤,肩角内侧有刻点。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mm,两端略弯曲;孵化前变为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淡黄色,头部为褐色,体长约50mm。前胸背板凸字形斑在拐弯处角度较小;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卵形锈色针突区。
蛹:乳白色至黄白色,体长30~37mm,宽约11mm。触角前端卷曲呈环形,置于前、中足及翅上。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侧刺突;背面中央有1条压痕,翅尖端达腹部第四节前缘,有由黄褐色绒毛形成的毛斑1块。第八节背板上有1个向上生的棘状突起,腹面呈尾足状,有许多黑褐色小刺。
(二)发生危害、发生规律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末5月初开始在坑道上部筑蛹室,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至24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至15天,6月上旬开始咬一个直径约10毫米的洞羽化外出,啃食杨柳榆叶柄、叶片和嫩枝,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8月上、中旬为末期,但成虫出现期可到10月中旬才结束。雌虫产卵前,咬刻槽,卵产于皮层与本质部之间,每刻槽内产卵1粒,有的无卵;产卵后分泌粘液以蛀屑堵塞孔口。初孵幼虫先摄食刻槽边缘的腐烂变黑部分,逐渐蛀害木质部表层,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内,蛀成近“S”形或“U”形的坑道。
光肩星天牛最喜欢寄居在杨、柳、榆树上。同一林木组成,喜欢在有枝条的树干上和疏林寄居。一般林内被害轻,林缘被害重。在立地条件好,生长旺盛的树木上,天牛卵和初孵幼虫容易被挤压死亡,故受害轻。修技抚育可矫正干形,修去不必要的枝权,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减轻天牛寄居危害。其发生地大致可划分为:沿岸、道路、林带断续发生地,山地散生树发生地和平原地区居民点永续发生地等三个类型,成为毗邻地区的传播源。天敌有花绒坚甲和斑啄木鸟,对这种天牛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防治方法:
1.营造混交林,适当推广刺槐、泡桐、臭椿等树种与杨树进行带状或块状混交,创造不利于光肩星天牛繁殖和扩散的环境。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增高光肩星天牛卵及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及时伐除严重受害树,减少天牛虫源。将冬季修剪改为夏季修剪,提高杨树树皮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天牛幼龄幼虫的死亡率。2.保护招引啄木鸟。在10~20hm2林地设置4~5个营巢木段,亲鸟的控制范围约m2左右,每年秋天治理维护一次。被招引定居的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有明显的控制作用。3.药剂防治
(1)防治成虫羽化期:每年5月中旬开始,使用噻虫啉或绿色威雷超低量喷雾防治羽化成虫,15-20天施药一次,连续防治到8月底。(药品不一样施药时间间隔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成虫补充营养活动期:可用2.5%澳氰菊酯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至倍液,40%乐果乳油0至1倍液等喷树冠。(3)幼虫未蛀入木质部前活动期。可用50%杀螟松乳油喷树干或涂胶泥。(4)树干堵塞。经常采用的有磷化锌毒签,磷化铝片、丸等,塞入最下面2至3个排粪孔,并用泥封死其他蛀孔,或用棉签沾下列药剂:50%马拉硫乳油、50%杀螟松乳油塞虫孔或注入虫孔。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白癜风该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