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结肠镜检出人鞭虫感染1例2015病

结肠镜检出人鞭虫感染1例2015病



患者,女,74岁,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人,农民,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明显加重,在当地治疗,诊断为贫血,口服硫酸亚铁片剂0.3g/次,1次/d﹐服用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于年11月27医院就诊。

自诉发病以来,精神稍差,体重下降,体力下降,大便颜色正常,无恶心、呕吐和反酸等消化道症状。既往于年1月10日因黑便、贫血在该院住院治疗,因血红蛋白低于50g/L,输血ml。

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楚,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体温36.2℃,心率84次/min,血压/70mmHg。

辅助检查: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正常;二便常规正常;癌胚抗原正常;血细胞分析:白细胞4.85×/L,中性粒细胞0.75×/L,血红蛋白72g/L,血小板×/L。电子结肠镜检查:循肠进镜至回肠末端约5cm,未见明显异常;回盲瓣和阑尾开口形态正常;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光滑,未见糜烂、出血及新生物。反复进退镜观察,在盲肠处见一虫体,长约10mm,一端插入到肠壁内,一端游离在肠腔中,虫体活动自如,肠壁未见出血点,用活检钳固定后,轻拉出一个约30mm细长虫体,虫体取出后呈环状卷曲,送至检验科鉴定。经查虫体形似马鞭,前段细长,约占虫体的3/5,后段粗大,尾端钝圆(图1A)。

A:成虫;B:虫卵(×)。

图1人鞭虫成虫和虫卵

将虫体压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镜下检获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50μm×25μm,无色不透明,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卵内可见一尚未分裂的卵细胞(图1B)。综合上述特征,虫体鉴定为人鞭虫(Trichuristrichiura)雌虫成虫。给予抑酸(法莫替丁针),阿苯达唑片mg/次,2次/d,连服3d驱虫,隔1周后再次口服阿苯达唑片,反复治疗3个疗程,同时对症支持治疗,辅助营养治疗。

患者于年12月24日出院,出院时患者无头晕乏力,精神状况较好,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贫血状况好转,头晕、乏力症状略有改善。

讨论

鞭虫是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常见线虫之一,地理分布广泛,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和海拔等自然因素对其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外,多种社会因素对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传播有很大的影响。鞭虫感染率较高,全球感染人数约8亿。

中国4年调查的鞭虫感染率为4.63%,鞭虫高感染率的省(区、市)均集中在西部和中部。雌虫每日产卵~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的土壤中,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和水被人误食后,可引起人体感染。

本例患者可能是误食到感染期虫卵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感染。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内,重度感染者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生。成虫细长的前段可侵入人体肠黏膜、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破坏组织,加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使肠壁局部组织出现慢性炎症、充血、水肿或出血。本例患者肠壁可见轻度水肿。

粪检是诊断鞭虫感染的最常用方法,但检出率较低,原因可能是鞭虫卵较小,且每次涂片时所用的标本量少,虫卵分布不均,一张涂片可能没取到虫卵导致漏检,因此对于疑似患者可采用自然沉淀法、各种浓聚法、厚涂片透明法和定量透明法等,连续粪检3次,以提高检出率。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的广泛应用及其操作方法的改进,鞭虫成虫的内镜检出率逐年增加。本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低,头晕乏力,贫血貌,偶有黑便,但是几次粪便常规检查未检出虫卵。因此对于该类症状表现不明显,以贫血为主偶有黑便而诊断未能明确者,临床医师应考虑多种方法给予确诊。

(文章来源:.4:33;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肖红阳等)

赞赏

长按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lctx/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