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影响猪场驱虫效果的因素分析
影响猪场驱虫效果的因素分析
传染病吃掉老本,寄生虫偷走效益!
每年养猪朋友们都在做猪场驱虫,但是驱虫的效果令人堪忧。“岁岁年年虫相似,年年岁岁卵不同”,一方面是用药的方案不科学,或者就没有方案,想起来就做(驱虫),见到虫再驱。因此,养殖场务必要按规范做好驱虫工作!影响猪场驱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驱虫药物
驱虫药物是影响驱虫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来看看猪场常用的驱虫药物:
1.1大环内酯类
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体内部分线虫和皮肤内寄生的节肢寄生虫(疥螨)驱虫效果好。其缺点是:
①对鞭虫等驱杀效果较差;
②对幼虫的效果较差;
③对绦虫和吸虫无效;
④对虫卵没有驱杀和抑制孵化的作用。
1.2苯并咪唑类
芬苯达唑、阿苯达唑、丙硫苯咪唑等对体内蛔虫、鞭虫、吸虫及移行期幼虫、绦虫等驱虫效果良好,对虫卵有极强的抑制孵化或杀灭作用。其缺点是:
①对疥螨无效;
②添加量不足,效果不理想;
③超量添加会导致母猪流产、死胎、产仔率降低等。
1.3有机磷酸酯类
猪场用作驱虫的低毒有机磷化合物敌百虫对多数消化道线虫和部分吸虫有效,也可杀灭体外寄生虫,一般用于体外喷洒。其缺点是:
①体外喷洒时由于耳廓内,肩胛内侧、腹部及大腿内侧等部位不容易喷洒到,导致治疗效果不彻底;
②敌百虫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稍有大意,就会因剂量过大导致母猪流产,甚至死亡;
③敌百虫遇碱可分解出毒性超强的敌敌畏。
所以,如果猪场使用的是单方驱虫药效果肯定不理想(因为猪群的寄生虫病多为混合感染)。如果猪场使用的是复方驱虫药物,因担心怀孕母猪使用后会出问题,而自行减少剂量,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如果生产厂家提供的驱虫药物不合格,药物本身含量不够甚至严重不足,也会导致驱虫效果不佳。
因此,选择、使用驱虫药物的总体要求是:
①知名、正规生产厂家生产;
②广谱、高效、安全、低毒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复方驱虫制剂;
③按照生产厂家或相关技术老师指导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要擅自增减用量。不超量使用母猪使用时安全的。
2、驱虫方案
由于养猪从业者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兽药企业的产品推广,大部分猪场都知道种猪一年要驱四次虫(每3个月一次)。因此,大部分猪场每隔3个月就在饲料中添加7天的驱虫药物。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各个厂家的驱虫药物试遍了,但寄生虫感染仍然很严重。
其实驱虫药物在驱出大量成虫的同时,也会排出超量成熟虫卵。而虫卵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超强,多种常用消毒药在常规剂量下对虫卵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如猪蛔虫卵表面有四层膜,对紫外线、水分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导致猪场在驱虫的同时,不但污染环境还对猪群造成再次感染。
再如,疥螨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平均为12天,第一次用药后可杀死除虫卵以外的各期幼虫和成虫,但不能杀死虫卵,而虫卵经过3~10天后又发育为幼虫,就会造成再次感染。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驱虫药物驱虫期间,要及时打扫栏舍、清理粪便及无害化处理。驱虫后,将母猪和栏舍清洗干净,待猪体表干燥用灭虫卵药物对母猪全身和栏舍进行仔细的喷洒。喷洒时要均匀、全面,力求使猪体全身各个部位(特别是前面所述不易喷洒到的地方)均能接触到药液,间隔7天后再重复一次驱虫操作。也可以称为三七方案,即用药7天,停药7天,在连续用药7天。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杀灭环境周围和猪体表的寄生虫,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二次用药就是为了杀死第二次出现的幼虫。从而达到彻底解决寄生虫的目的。3、宿主状态(母猪状态)
猪场普遍认为驱虫药物选择正确,驱虫方案得当的话,驱虫效果应该会非常不错。然而,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宿主本身的状态。我们是在给猪驱虫,考虑的是寄生虫、是驱虫药、是驱虫方案,却把主体忘了。我们很多猪场的母猪在驱虫时要么处在严重便秘的状态,要么免疫抑制表现明显如下图所示。如此状态,母猪驱虫效果肯定不佳。
因此,当母猪存在便秘的状况或者夏天给母猪驱虫时,应该先在饲料中补充一些肠道营养(如益生素等),把猪群的肠道调理好,再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驱虫,才能有效促进虫体的排出。以猪蛔虫为例,驱虫方案较好的猪场,判定驱虫效果好坏最简便的依据就是“驱虫不见虫”,当然前提是各项工作都做的到位。
在驱虫的同时,建议适当补充免疫营养(如黄芪多糖、抗菌肽等)来调理母猪群的整体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可以间接提高驱虫药的驱虫效果。还可以缓解寄生虫引起的机体应激,修复寄生虫分泌内毒素侵害的肝肾功能。以德为本众德为牧!
河南牧德科技,立足于河南畜牧养殖业,结合广大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家等优势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高性价比产品,致力于实现企业、客户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