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它比影响因子更重要
它比影响因子更重要
科学网博客刘立老师发表《“优先权高于影响因子”象限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提出发表论文时,挑选权威期刊发表时,需要考虑科研成果的发表优先权问题。小编觉得这对大家发表科研学术成果大有帮助,所以请求作者授权转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PublishorPerish!不出版,便出局,发表论文是硬道理。
影响因子(IF),我所欲也;优先权(Priority),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影响因子而取优先权者也。优先权高于影响因子。
拿起象限论思维模式,构建优先权VS影响因子四象限,如下图。
下面分别简述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既要影响因子,又要优先权。可称“韩春雨象限”。韩春雨2-3个月就做出了重大发现,写Paper,投稿国际上最牛期刊SCIENCE。被审了9个月,被拒。改投NATURE子刊NATURBIOTECHNOLOGY(年影响因子43.,成功发表,一鸣惊人。倘若韩春雨把文章发表在当年屠呦呦发表青蒿素文章的中文《科学通报》上,那么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体系下,韩春雨很可能默默无闻,被忽略不计。或许要等“一万年太久”终获得“承认”,如屠呦呦80多岁尚无“院士”,无“国家自然科学奖”,但年获得了诺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
第四象限,要优先权,不管影响因子。
屠呦呦青蒿素案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青蒿素科研团队,在得知国际上有科学家将发表青蒿素结构的文章后,向领导请示,经过层层审批,获得可以发表。于是在国内《科学通报》年发表,只有1页纸,由此确立了优先权[1],最后获得诺奖。
案例2:克雷布斯(HansAdolfKrebs),德裔犹太人,生化学家。年,他博士发现了生命代谢中重要的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citricacidcycle)。克雷布斯将论文投稿给《自然》,遭拒稿,于时降低身价将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很低的荷兰杂志《酶学》(Enzymologia)上。然而,这项工作的贡献是如此之大,年克雷布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
案例3:在中微子研究方面,国际上存在惨烈的竞争。国际上一个研究组抢先发表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发现,现已证明那神马是浮云。关于中微子振荡,法国的DoubleChooz反应堆实验、日本的T2K加速器实验、美国的MINOS加速器实验、韩国的RENO反应堆实验,以及我国的大亚湾实验室都在马不停蹄地研究中微子振荡。以我国科学家为第一单位、为主体的国际研究小组率先发现了中微子的新振荡。在论文尚未正式发表的情况下,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放了一个卫星”,把各路记者、有关领导和人士搞得兴奋不已,以为该发现可以获得诺奖。
以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的优先权,在科学竞赛1.0时代被认为是不妥的,违规的。年美国两位化学家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宣布“冷聚变”的发现,曾广为科学共同体诟病。然而,科学社会学家COLLINS认为,那样做并无不妥,这是当代科学家的“正当”做法。不应要求科学家改变这些“违规”的做法,而是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观。如果用科学家ZIMAN的话说,这就是后学院科学(post-academicscience),是RealScience。
中微子新振荡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发现,体现了后学院科学的特征。为了获得国际科学家的承认,该研究组将论文投寄到国际上最著名的物理杂志,等待漫长的审稿发表周期。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一国内期刊问能否将论文投寄到该杂志发表,以提高国内期刊的国际地位。一位科学家“支支吾吾”地说了一通,说我们还是投到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该文章正式发表尚待时日,人家不给我们开设“绿色通道”。
邢ZHIZHONG老人家也就座在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他一句话不说,特低调,就是接过那个编辑的话说了一句:他将把他关于中微子振荡的理论文章投给那家期刊。那编辑喜出望外,翘首以盼。
年3月20日,邢老人家撰写了该文投稿、编辑及发表的“高铁”过程:“新闻发布会之后我很快就收到CPC[ChinesePhysicsC]编辑部主任肖梅女士的约稿。于是乎,这篇25页的学术论文立即进入审稿程序。在CPC主编郑志鹏老师的特别关照下,稿件很快被接受,第二天就进入了编辑程序。……从投稿到正式刊印,只用了四、五天。”
据LIULI对邢老人家的初步了解,他这篇文章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有遗憾的。据邢老人家说,评奖的时候,NSC[自然科学细胞]得10分的话,CPC最多1分。然而,LIULI问邢老人家:您独立作者的这篇[国内期刊文章],是中微子振荡正式文章的第一炮吧?邢老人家说:对,第一炮。这第一炮,由此确定了邢老人家对中微子新振荡理论解释的优先权,那神马顶级期刊、神马影响因子都是浮云,唯有优先权不是浮云。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据邢老人家:有人就对我很有意见。这世道!
案例4:
外尔费米子研究,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你死我活。中科院科学家将成果投稿给《科学》,惨遭拒稿。而普林斯顿科学家的外尔费米子论文则获得了在《科学》上发表,因而获得了外尔费米子发现的优先权,我国与之擦肩而过。
第二象限,是大多数科学家在现实中的发表策略。没有达到世界性原创成果,只有第二或第三第N级别的优先权,那就追求发SCI/SSCI论文,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冲击“自然科学细胞”这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它们具有“高大上”中的“高大上”影响因子。(Nature,38.;SCIENCE,34.)
第三象限,那些科研成果无所谓“优先权”问题,找个期刊发表应付考核而已,文章发表后也入“石沉大海”。称之为“沉默的(绝)大多数”象限。
在现实环境下,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在科学竞赛进入4.0时代,在你所处科研生涯阶段和职称下,你该选择哪种发表论文策略?这里从现实中提炼出几个策略:
1大多数科学家可按SCI象限策略。优秀的,按CNS象限策略。快速追求“名利双收”,比如先把职称搞上去。
2如果某研究领域和方向处于世界科学最前沿,又竞争异常激烈,先采取“韩春雨象限”策略,一举成名天下知。如不成功,后采取“屠呦呦青蒿素象限”策略。注意,其间必须采取高度保密措施。
3如果某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成果处于世界科学最前沿,甚至可能获诺奖或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又竞争异常激烈,慢一拍就被别人抢了第一优先权(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周光召、丁肇中所说),那就采用“屠呦呦青蒿素象限”策略,发表为王,先发为大王,快鱼吃慢鱼。
优先权高于影响因子,舍影响因子而取优先权!
相关资料
[1]青蒿素结构
[2]克雷布斯与诺奖
[3]中科院被《科学》拒稿,让普林斯顿“先”发现了外尔费米子?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