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水生生物疫病知识三疣梭子蟹ldquo
水生生物疫病知识三疣梭子蟹ldquo
水生生物疫病知识——三疣梭子蟹“牛奶病”
“牛奶病”是近年来梭子蟹养殖过程中发生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暴发性流行病,因感染的蟹血淋巴变为浊白牛奶状,养殖户称之为“牛奶病”。一、病原该病由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sp.)引起,血卵涡鞭虫是一类危害蟹、虾等海水甲壳类动物的寄生性甲藻,因其具有间核结构、蜂窝状表皮、无甲片的甲藻孢子和经典的有丝分裂等典型特征,目前暂列于甲藻纲(Dinophyceae),寄生藻目(Syndiniales),寄生藻科(Syndiniaceae),血卵涡鞭虫属。二、感染症状感染梭子蟹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能力差,行动迟缓,常静伏于池边浅水处,出现“趴池”现象直至死亡。病蟹外壳及内部组织器官也会呈现明显的病变,严重者主要表现为体色暗淡,部分附肢容易脱落,第五附肢基部与身体连接的关节膜处可见呈浊白色的病变。打开前盖,可见肝胰腺模糊呈乳白色,鳃丝断裂,呈土黄色或黑褐色,甲壳腔内的血淋巴由正常的蓝青色且具较强凝聚性转变为呈浊白色牛奶状丧失凝固能力的变性液体(下图)。三、预防措施1、池塘清淤与消毒。梭子蟹为底栖种类,而池底淤泥中往往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给蟹病发生带来隐患。采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杀菌消毒,并用茶籽饼杀除敌害生物,清塘比较彻底。2、控制蟹种质量和放养密度。蟹种质量好坏与蟹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必须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残、规格一致的种苗,并经消毒后放养。有条件的自己收购,尽量减少各个环节的机械损失。合理的放养密度是提高单产,控制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放养密度过高,容易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引发疾病。3、合理投喂:投喂优质新鲜饵料,投喂量要根据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进行调节,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有条件的可投喂贝类等优质饲料,并适量添加多维、免疫多糖等以增强体质。根据梭子蟹脱壳周期,在饲料里添加脱壳素等物质,以促进梭子蟹顺利脱壳。参考文献
[1]王高学,黄增荣,顾忠旗.三疣梭子蟹“牛奶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技术(下)[J].科学养鱼,,83.
[2]李才文,宋书群,刘云,等.寄生性病原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sp.)感染山东半岛养殖梭子蟹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45(7):-.
[3]李才文,许文军.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病原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spp.)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45(1):2-10.
[4]J-FWang,MLi,JXiao,etal.Hematodiniumspp.infectionsinwildandculturedpopulationsofmarinecrustaceansalongthecoastofChina[J].DisAquatOrg,,:-.
供稿:日照对虾综合试验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