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赶紧收藏我的天,这些鱼只疾病寄生虫,
赶紧收藏我的天,这些鱼只疾病寄生虫,
以下内容读完大约20分钟
本篇文章内容介绍:台湾HH惠弘特用剂系列介绍
本篇文章相关内容取自观赏鱼疾病一书内容
鱼只寄生虫是什么?
说到鱼只发生疾病,是每位鱼友都难以忘怀的经历,观赏鱼的疾病约80%以上都与寄生虫有关,有些寄生虫具传染性,如白点虫(小瓜虫)、鱼虱,会直接传染造成病害。而有些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如条虫、双殖吸虫等,有些寄生虫则为水中常在寄生虫,平常与健康鱼只保持一种共栖共存的状态(如同草缸中的水草与藻类并存相似)平时生存于环境水域中,当环境水质不良,或发生紧迫,或疾病发生时,则会大量滋生引起病害,如口丝虫、六鞭毛虫及四膜虫等。
鱼类的寄生虫千百种,但多数寄生于野生鱼类,与观赏鱼有关的寄生虫约有数十种,有些肉眼可见,如鱼虱、箭虫等,有些则虫体细小,仅有数微毫米,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有些更需要固定染色后才能判别是何种寄生虫,必要时,更需要实验室的病理切片或分离鉴定等来帮助诊断。
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有不同的寄生方式和发生病灶,寄生虫疾病的判断,除了判别寄生虫的形态外观,更需要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与特殊性,才能有效控制寄生病害的发生。
——《统发老王》
鱼只常见疾病
1.柱状卵圆鞭毛虫
Piscinoodiniumpillulare
又称卵圆单眼虫,为淡水性卵圆鞭毛虫,可感染多种淡水观赏鱼,如孔雀、攀鲈、四间、斑马以及慈鲷科鱼类,生活史与其它卵圆鞭毛虫相似,会形成繁殖囊胞,但常在尚未离开寄主前,就会开始分裂,仔虫同样具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找寻寄主,水温以23-25℃繁殖适温,生活史5-7天,温度较低时,生活史时间会延长。
2.双鞭毛虫
Bodomonas
又称纺錘形鞭毛虫,虫体细长,前端扁平末端尖细,具两根鞭毛,常寄生于鱼只鳃部或肠道,常感染东非慈鲷或南美慈鲷,亦会感染其它淡水鱼类,部份学者将其归类为隐鞭毛虫,但亦有依据鞭毛是否附着于细胞表面来区隔,尾鞭毛附着于细胞表面为双鞭毛虫,不附着于细胞表面者为双鞭毛虫。
3.口丝虫
Costiosis
又称鱼波豆虫,寄生于淡水鱼类体表或者鳃,海水鱼类亦有类似品种寄生,健康鱼只也会有少量寄生,并不会造成不适,但水质环境不佳造成鱼只紧迫或鱼只健康状况不良时,会开始大量繁殖,侵犯鱼只表皮组织,使体表粘液分泌增多,形成白雾状附着物,称白云病,常造成幼鱼直接死亡,锦鲤、金鱼、七彩、埃及、普通神仙及孔雀鱼常发生感染。
口丝虫游离虫体为卵圆形或扁豆形,背凸腹凹,具两对鞭毛,两长两短,能在水中找寻寄主寄生,寄生时一端附着于寄主上皮细胞上,一端游离左右摆动,以二分裂法繁殖,不需中间寄主,可直接于水中传播转移寄主,以15-25℃为繁殖适温,容易发生于春秋季节及移缸移池后。
4.六鞭毛虫与旋核鞭毛虫
HexamitaSpironuclues
两种常寄生于肠腔,广布世界各处,冷水鱼类、温水鱼类、热带鱼类及海水鱼类皆有不同种类分布,两者外形相似,呈细长形,纺锤形,或球形,变化较多,具有四对鞭毛,又称八鞭虫,以二分裂法繁殖,健康鱼只会有少量寄生,于环境紧迫伤害或鱼只健康状况不佳时,会大量增生,侵犯肠上皮组织,造成肠炎等病症,也与头洞病的发生有关,如七彩、埃及及其它慈鲷鱼类常发生此感染,现又称为扭转旋核鞭毛虫。
5.原周鞭毛虫
Protoopalina
为一种大型纤毛虫状鞭毛虫,体披细密鞭毛,前端圆钝,后端尖细棘状,内具两个大小相等细胞核及许多空泡,仅发生在七彩,为七彩的特有寄生虫,又称为七彩神仙原周鞭毛虫,一般认为无害,但通常鱼只瘦弱发育不良或生病鱼只,可在肠道内发现大量寄生,而影响到幼鱼的发育。
6.脂鲤匹里虫
Pleistophorahyphessobryconis
为一种微孢子虫,常寄生在红绿灯、宝莲灯等小型脂鲤科,为亚马逊河上游的寄生虫,孢子卵圆形一端较圆,寄生肌肉,亦可漫延侵入其他脏器。
被寄生的鱼只体色会变淡,背部肌肉会出现白化病变,严重者脊椎弯曲变形,最后死亡,附着在死亡鱼只的孢子随食物被其他鱼只食入后,会在消化道中放出极丝,将孢浆推出,侵入肠壁,随血流到寄生部位进行寄生。
7.格留虫
Glugea
属于一种微孢子虫,种类多,寄生多种淡海水鱼类,观赏鱼常发生于卵生鳉鱼,以异形格留虫最常见,孢子长卵圆形,可寄生于体内多种器官形成白色球状异物瘤,可达数毫米大,寄生皮下时,异物瘤会由体表凸出。
8.尾孢虫
Henneguya
属粘液孢子虫门,种类多,孢子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具两条鞭毛尾突,形似精虫,可寄生体表、鳃或内脏器官,一般无症状,观赏鱼偶尔可在宝莲灯、玻璃鱼或其它野生种观赏鱼鳃部发现其孢囊。
9.单极虫
Thelohanellus
孢子呈水滴形状,单一极囊,常寄生在锦鲤鳃部组织,形成孢囊,亦会寄生于肠管,形成类似肿瘤状孢囊,称肠管肿瘤病。
10.斜管虫
Chilodonella
属原生动物纤毛虫门,虫体扁平卵圆形或肾形或心形,又称淡水心形虫,背面略隆起,腹面平坦,背面左侧端具一横行刚毛外无纤毛,且腹面左右两侧各具若干条纤毛带,排列如斜管状,故称斜管虫。
内具圆形大核,寄生淡水鱼类体表及鳃部,以细胞碎屑等为食物,采二分裂法生殖,在水质不良,鱼只饲养密度高或鱼只健康不良时,常会大量发生。
11.类斜管虫
Brooklynella
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类鳃部与体表,形状似淡水斜管虫,又称海水心形虫,虫体呈肾形或扁豆形,大核卵圆形,能在水中游动,以二分裂法繁殖,高密度养殖,水质不良等环境因素常会造成类斜管虫大量繁殖,常会与白点虫等其它寄生虫混合感染。
12.四膜虫
Tetrahymena
虫体呈卵圆形或洋梨形,体披纵行纤毛,能在水中游动,以水中细菌及有机质等为食物,能自营生活,分布广泛,为水中常在纤毛虫,以二分裂法分裂生殖,亦可形成繁殖孢囊。
在水质不良有机质过多或鱼只生病时,常会大量寄生于破损组织上,更漫延侵入下层组织,造成皮下组织及肌肉坏死,常发生在埃及神仙等慈鲷及孔雀鱼身上,又称孔雀鱼杀手。
13.淡水白点虫
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
又称小瓜虫、鱼纤虫,为观赏鱼最常发生的原虫性传染病病因,属原生动物纤毛虫门,虫体呈球形,外披纤毛,具运动性,虫体运动时形态会改变,内具马蹄形大核,可寄生各种淡海水鱼类的体表、鱼鳍、鳃,亦会入侵眼睛表面,又称白点病。
成熟虫体会离开鱼体,落鱼池底,或附着于植物或石块器皿上,分泌凝胶状物质包裹虫体形成繁殖孢囊,开始分裂复制幼虫,以15-25℃为繁殖适温,25℃时约7-8小时即可形成数百个幼虫,幼虫呈卵圆形,大核呈卵圆或圆形,体披纤毛,能在水中游动找寻寄主寄生,24小时内若未能寄生则死亡,在24-26℃时,生活史仅需2-4天,繁殖传染极为快速。
14.海水白点虫
Crytocaryonirritans
又称刺激隐核虫或咸水小瓜虫,寄生虫体呈球形或洋梨形,大核卵圆形或团状,4-8个相连呈念球状,细胞质不透明不易观察到核,寄生海水鱼体表及鳃,为海水鱼类淡水白点病原虫。
生活史类似淡水白点虫,成熟虫体会脱离寄生,在环境中繁殖孢囊,分裂复制幼虫,可形成-个幼虫,幼虫呈洋梨形,内有4个串珠状核,具纤毛能于水中游动找寻寄主寄生,繁殖适温为20-30℃,19℃以下不发生,以30℃为繁殖适温,故发生于夏季较多。
15.卵圆鞭毛虫病
Oodinosis
常被误认为白点病,主要发生于繁殖场,病源可能由种鱼引入,不容易警觉到,鱼疫情扩大后常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效控制。
淡水性的卵圆鞭毛虫,如沼泽卵圆鞭毛虫与柱状卵圆鞭毛虫,两者皆会寄生血鹦鹉,两者大小生活史相似,以23-25℃繁殖适温,营养体虫体寄生在体表皮肤、鱼鳍或鱼鳃,形成细小白点,发育成熟后虫体会脱离寄主,于池底形成繁殖孢囊,开始分裂复制幼虫,1-3天后可放出大量幼虫。
幼虫具有两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并找寻寄主寄生,附着后鞭毛消失,形成假根以利吸取营养,生活史时间约7-14天,高温时发育较快,寄生时形成许多细小白点,较白点病的白点更小,较不明显,重症时表皮组织破损剥离,鱼只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16.舌杯虫杯状虫
ApisonmaAmbiphrya
两者形态相似,生活环境与寄生情形也相似,常常混为一种,在观赏鱼类上并不是很重要,偶尔出现于水质不良池塘的养殖金鱼、锦鲤或慈鲷鱼类,寄生于鳃与体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细胞核与纤毛带。
舌杯虫又称花瓶虫、杯体虫,具口纤毛,大核卵圆形或三角形,杯状虫为虫体杯状或圆筒状,具口纤毛带与体纤毛环,核呈带状。
17.钟形虫
Epistylis
又称吊钟虫、累枝虫,种类较多,为水中常在纤毛虫,虫体圆筒形或倒吊钟状,大核马蹄形,开口于上端,周围有纤毛,下端有分枝长柄,末端再附着于鳞片等组织上,具伸缩活动能力。
以水中微生物等有机质为食,以二分裂法繁殖,多发生于水质不佳、有机质过多水域及高温环境,常发生在锦鲤、金鱼、七彩及埃及神仙等体表慢性溃疡伤口,附生于伤口上,造成伤口红肿出血不易愈合,又称红疮病。
18.车轮虫
Trichodina
虫体正面呈圆形,可见同心圆排列的齿环、辐线环(带环)及圆膜,大核马蹄形,运动时转动如车轮,侧面呈碟状或钟状,另有一种体形较小,形态相似品种称小车轮虫,两者于淡海水皆有类似品种分布。
以水中细菌及有机碎屑为食,多发在水质不良、有机质过多池塘,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时更容易发生,寄生于体表及鳃,造成粘液分泌增加等病症,锦鲤、金鱼、血鹦鹉或金菠萝等因为管理维护不善时常会大量寄生造成病害。
19.条虫
Tapeworm
属扁平动物门条状纲,虫体扁平分节带状,以头节固定在肠道后再产生体节,雌雄同体,自体受精,生活史中需要一种以上的中间寄主,鱼类常为其第二中间寄主,野生埃及神仙常有条虫囊蚴寄生于胆囊或腹腔内。
观赏鱼肠道内的条虫,则以头槽条虫最常见,虫体白色或乳白色,节片带状,体宽约1毫米,长可达数公分,卵生,以箭水蚤为其中间寄主,常发生在七彩神仙、孔雀鱼等观赏鱼。
20.线虫
Nematoda
鱼类的线虫很多,除寄生于肠道内,亦有寄生于体躯、内脏或体腔内,观赏鱼常见的线虫有以下四种。
20-1.毛细线虫
Capillaris
虫体呈细长丝状,又称发虫,卵生,常发生于神仙鱼、七彩等人工繁殖观赏鱼。雌虫约7-9毫米,雄虫3-9毫米,虫卵初期为卵圆形,卵会随寄主粪便排出,随食物被鱼只吞食后,幼虫逸出寄生肠道,刮取肠壁组织为食,经数次蜕皮后发育成熟,生活史约60天。
轻症感染几乎无症状,偶有排粘液便现象,粪便会呈分节状,一段为粘膜颜色较浅或白色,一段为粪便呈黑色或褐色,常黏附于肛门口呈拖粪症状,重症感染时,鱼只食欲丧失,脱离鱼群,腹部肿大,逐渐消瘦衰弱死亡。
20-2.驼形线虫
Camallanus
虫体呈血红色,鱼只静止时可由肛门伸出,多发生于孔雀鱼等胎生鱼类,亦常感染七彩以及神仙鱼类,尤其是阴阳神仙最常发生,与产地繁殖场的寄生虫病源污染有关。
寄生在观赏鱼的驼形线虫主要为科式驼形线虫,雌雄异体,雌虫较大约10毫米,雄虫较小约3-4毫米,有棕色角质细齿,寄生于直肠,头部具口器,以口器钻入肠壁固定,摄食寄主的血液与组织液,不需要中间寄主,幼虫出生后可直接寄生原寄主,会随寄主粪便排出,症状通常可观察出鱼只逐渐消瘦,排黏液便、肛门异常肿大。
20-3.蛲虫
Oxyurida
仅寄生于七彩神仙,卵生,以肠内容物为营养,雌虫较大约4毫米,雄虫为2毫米,因外形与人类的蛲虫相似而得名,又称为七彩神仙蛆虫。
虫体呈蛆虫状,雌雄异体,成熟雌虫体内常有大量虫卵,雄虫末端成球形,尾部具有吸盘与吸杯,用以帮助交配,卵壳薄、发育快,数小时后可形成幼虫,虫卵常随食物为鱼只所吞食而感染。
常寄生于七彩神仙肠道前端,不具齿、口器,不会伤害肠道组织,以肠内容物为食物。
20-4.线虫囊蚴
NematodaLarva
以鱼类为中间寄主,鱼体腔组织内形成囊蚴,食物链末端寄主可能为食鱼的鸟类或兽类,偶发生于埃及神仙、宝莲灯等野生观赏鱼。幼虫寄生肝、肠等内脏及腹腔形成孢囊,一般无特殊明显症状与致害。
21.鱼虱
FishLice
属节肢动物门鳃尾亚纲,种类多,大多数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寄生海水鱼类,观赏鱼的鱼虱感染主要发生于锦鲤与金鱼,以日本鱼虱最常见,此外鳄鱼火箭偶尔也会有鱼虱感染。
鱼虱虫体扁平卵圆形盾状,约5-10毫米,雌雄形态相似,雄虫较小,头部与胸节形成头胸部,具一对卵圆形复眼,位于前方,第一小颚特化形成圆形吸盘,为主要附着器官,第二小颚角形成钩爪状以帮助固定与移动,泳足四对,可在水中游动转换寄主,腹部呈扁平状。
成熟雌虫于池塘、石块、木桩或水生植物上产卵,卵呈卵圆形约0.3-0.6毫米,披覆一层胶状物,排列呈数排长列状,日本鱼虱于25-30℃时,约10-14天卵可孵化出幼虫,既开始寄生,需经蜕皮成长,约一个月发育成熟。
22.锚虫
AnchorWorms
又称锚头鳋,寄生于鱼类体表、鱼鳍、口腔或鳃,淡海水有不同品种分布,只有雌性成虫才会寄生,寄生时头部特化成锚状头角,穿入寄主组织固定,自营永久性的生活,虫体则游离于体表,尾部常挂有一对卵囊,像箭穿入又像针刺入,故又称箭虫或针虫,观赏鱼以锦鲤及金鱼最常发生,主要为鲤锚虫,龙鱼偶尔也会有被寄生的情况出现。
雌性虫卵囊内的虫卵大约2-3天可孵化成无节幼虫,经蜕皮后形成桡脚幼虫,开始寄生生活,于第六桡脚幼虫期时开始交配,虫体开始拉长,头部特化出头角并穿入体表,形永久性固着寄主,生活史与水温有关,以20-25℃为繁殖适温,约10-15天既可完成生活史。
23.指环虫
Dactylogyruse
具寄主种别性,如七彩的指环虫不会感染神仙鱼,反而感染神仙鱼的另有其它种的指环虫寄生,病例较少,偶尔会在国外进口的神仙鱼检查到。
形态类似扁平蠕虫状,头端具有四个圆点,头器不明显,后附着器的中央大钩两对,一大一小,寄生于神仙鱼鳃部,大量寄生时,鳃组织粘液分泌增多,鳃薄板黏着,影响气体交换功能,鱼只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24.三代虫
Gyrodactylus
主要寄生于体表,无眼点,具头器一对,雌雄同体,后附着器具一对大钩及16个小圆钩,胎生,在卵巢的前方有未分裂的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在大胚胎内又有小胚胎,因此称为三代虫。
常发生于锦鲤、金鱼以及孔雀鱼体表及鳃上,以上皮组织碎屑为食,对鱼苗危害很大,能造成体表的创伤,病鱼皮肤上形成灰蓝色无光泽的粘液膜。
患三代虫病的幼鱼,鱼体会开始褪色而变得苍白无光泽,体表粘液增多,鱼鳍下垂,末端卷曲且逐渐裂开,呈现极度不安状态,时而狂游或急侧游于水底,企图摆脱寄生虫的骚扰,继而食欲不振,游泳迟缓,逐渐消瘦,严重时导致鱼只死亡。
25.黄吸虫
YellowGrub
为一种以鱼类为中间寄主的附殖吸虫寄生虫,多发生于野生短鲷,主要原因为产地病源的污染,人工养殖的短鲷或其它慈鲷,饲养环境有水鸟或螺类将病源引入,较少发生。
通常由扁弯口的囊蚴寄生所引起,为一种寄生于鹭科鸟类的附殖吸虫,虫卵随鸟类的粪便排入水中,约8-10天可孵化出毛蚴,钻入某些螺类后,于螺类的外膜内发育为孢蚴,再转移到肝脏形成雷蚴,经分裂后形成数百个尾蚴,尾蚴钻出螺体后于水中找寻鱼类寄生,钻入皮肤后,于肌肉形成囊蚴,病鱼被鹭科水鸟吞食后,囊蚴逸出,移行到水鸟的咽喉部位寄生,完成生活史。
观赏鱼主要寄生在头部、尾柄最多,其次为腹鳍、背鳍、臀鳍等部位,形成圆形或卵圆形孢囊,孢囊会吸收寄主色素呈黄色,故称黄吸虫,一般较难治愈。
26.异形吸虫
Centrocestuse
以台湾锦鲤感染异形吸虫的比例最高,一般致害不大,除非幼小鱼只被大量寄生,或有其它并发症状,才会出现病变或死亡。
异形吸虫主要寄生于水鸟或陆栖哺乳类,虫卵会随粪便排入水中后孵化出毛蚴,钻入第一中间寄主川蜷、锥螺等淡水螺类,在螺体内发育行呈尾蚴离开螺体,之后在水中寻找第二寄主鱼类,侵入鱼只鳃部组织内形成囊蚴,再由水鸟捕食后,在水鸟的消化道发育成虫,完成生活史,少量寄生无影响,数量严重时,鳃粘液增生,组织肿胀坏死,形成烂鳃病,鱼只缺氧死亡,维持水质良好可减少发病。
快来购买
好书推荐,若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疾病原生虫介绍疾病发生病因防治方法的鱼友们,绝对不可以错过这本专业书籍,统发老王大力推荐。
统发老王
倾情推荐
鱼匠们的第一选择
观赏鱼相关疾病
更全面的鱼只寄生虫介绍
鱼只疾病的发生及预防
鱼缸生化过滤系统的建立
不仅了解鱼只的疾病
也要了解鱼只所面临敌人的信息
End
喜欢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