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昆虫学概论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成虫有六足;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大部分成虫具两对翅,胚后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昆虫头部生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因此头部是昆虫的取食与感觉中心。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各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昆虫的腹部通常由9-11节构成,节与节之间通过节间膜相连,腹部内部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所以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繁殖的中心。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原因:1、由于昆虫本身具有坚硬、轻便、富有弹性的外骨骼保护身体;取食器官多样化,食源广,身体小,以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生存营养需要;2、具翅能飞,有利于觅食,求偶,避敌,扩大了活动和分布的范围。3、昆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强的适应性。咀嚼式口器(chewingmouthparts)主要特点是有坚硬的上颚,用于咬切和磨碎固体食物。其基本构造为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一个下唇和一个舌。昆虫的取食器官称为口器(mouthparts),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类型也不同。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比较形态学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他类型都由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来。具有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的症状是形成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有的能把植物叶片食成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或全部吃光,为典型的食叶性;将叶片卷起,然后藏匿其中危害(卷叶性);潜叶食叶肉留表皮,形成灰白色虫道(潜叶性);蛀根、茎、果等(钻蛀性)。咀嚼式口器二、昆虫生物学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卵受精后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孤雌生殖:雌虫不经交配或卵不经受精即能繁殖新个体的现象,称为孤雌生殖。可分为三种类型,偶发性孤雌生殖、经常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虫态。孵化: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龄期:幼虫两次脱皮的间隔期叫龄期。初孵化的幼虫称为1龄幼虫,脱一次的叫2龄幼虫。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老熟若虫和完全变态的蛹脱皮后变成成虫,这个过程称为羽化。补充营养:成虫为了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营养活动。世代:昆虫一个新幼体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开始繁殖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世代交替: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年生活史;一种昆虫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的发育史,称为年生活史,简称生活史。休眠:是指昆虫在不良环境下,如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食物不足等,表现出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临界光周期: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滞育的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周期(criticalphotoperiod)性二型现象:同种昆虫雌雄个体除性器官差异外,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的现象。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拟态:是一种动物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他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敌害和保护自己的现象。寡足型幼虫:仅具有胸足,没有腹足食性:就是昆虫的取食习性。三、昆虫分类学直翅目(Orthoptera)本目昆虫包括蚂蚱、蝗虫、螽斯、蝼蛄和蟋蟀等,为中到大型的昆虫,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触角线形或鞭形,单眼2-3枚。前胸发达,前翅革质成覆翅,后翅膜质,扇状折叠,翅脉多为直脉。产卵器常发达,剑状、刀状、矛状或凿状。常具听器及发音器。变态为不完全变态中的渐变态型。本目昆虫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许多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卵以卵囊的形式产在地下。若虫5个龄期。直翅目蝗虫等翅目(1soptera)通称白蚁或螱。小至中形,身体柔软,多为暗色或乳白色。口器咀嚼式。前、后翅形状、大小及脉序相似。属多型性和社会性昆虫。等翅目白蚁同翅目(Homoptera)包括蝉、叶蝉、沫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蚧等种类昆虫。属有翅亚纲、渐变态类。全世界已知3.28万余种,中国已知有余种。身体小到大型,口器刺吸式,触角短,呈刚毛状或丝状。单眼2-3枚,前后翅质地相同,膜质或革质,静止时常呈屋脊状置于体上或竖立于体上。许多种类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该目昆虫几乎全部为植食性种类,成、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并分泌唾液破坏叶绿素,被害处呈黄白色斑点或刺激植物畸形生长,形成虫瘿。有些种类如叶蝉、飞虱、蚜虫等,还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间接为害。蚧和蚜虫等排泄“蜜露”,可导致煤污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具蜡腺的种类,可分泌蜡粉、蜡丝于虫体背面,或形成介壳,以保护虫体,给药剂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有的飞虱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以扩大分布和为害。同翅目蝉半翅目(Hemiptera)半翅目昆虫俗称蝽象,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油,因而又叫臭虫、臭板虫。半翅目昆虫体小至大型,体扁平。口器刺吸式。胸部具两对翅,后翅膜质,前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膜质,称半鞘质。身体腹面常具臭腺开口,能分泌“臭椿”气味的挥发性油。在成虫臭腺开口位于中胸,变态为渐变态。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半翅目已知昆虫多种,我国已知种为两千多种。半翅目臭虫缨翅目(Thysanoptera)缨翅目昆虫统称蓟马,为一些体长仅为1-2mm长的小型昆虫。身体细长,口器为锉吸式,触角线状,6-9节,具翅的种类有单眼和复眼,无翅的种类仅具复眼。翅狭长,翅脉简单,至多具2条长的纵脉。翅的边缘具长的缨毛。变态为过渐变态类。大多数蓟马是植食性昆虫,其中很多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少数营捕食生活。缨翅目蓟马鳞翅目(Lepidoptera)本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余种。该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夜蛾科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科,包括2万多种,其中有很多为害农作物的种类。体中至大形,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色较深。腹足通常5对(其中的1对臀足发达),但也有少数种类仅为4对或3对,即第3腹节或第3、4两个腹节的腹足退化。趾钩单序中带式,如呈缺环式,则缺口很大,为环的1/3以上。卵多数为圆球形或略扁,表面常有放射状的纵脊纹,散产或成堆产于寄主植物或土面上。成虫均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多数种类对糖、酒、醋混合液表现有强的趋性。少数种类喙端锋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实。绝大多数幼虫植食性,为害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钻入地下为害,咬断植株根茎、幼苗,如地老虎类;有的蛀茎或蛀果为害,如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ubner)];有的则暴露在寄主表面为害,如粘虫(LeucaniaseparataWolker)等。鳞翅目夜蛾鞘翅目(Coleoptera)通称甲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33万种,中国已知约种。该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如步申、叶甲、金龟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种类;少数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锹甲科的某些种类;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鞘翅目甲虫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措施一、名词解释植物检疫:植物检疫也称法规防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的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生物防治: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三R问题”:即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ampancy)及农药残留(Remnant)。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injurylevel,EIL):将会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种群密度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ET):经济阈值是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种群达到经济危害水平二、填空题1、植物虫害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植物检疫实施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检疫对象划分疫区和非疫区(保护区)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疫情处理3、物理机械防治常见的措施有人工捕杀、诱杀法、阻隔法、其他杀虫法。4、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生化农药(以激素治虫)、以有益动物治虫5、根据杀虫剂对昆虫的毒性作用及其侵入害虫的途径不同,可分为、、、、。(1)胃毒剂药剂随着害虫取食植物一同进入害虫的消化系统,再通过消化吸收进入血腔中发挥杀虫作用。此类药剂大都兼有触杀作用,如敌百虫。(2)触杀剂药剂与虫体接触后,药剂通过昆虫的体壁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如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3)内吸剂药剂容易被植物吸收,并可以输导到植株各部分,在害虫取食时使其中毒死亡。这类药剂适合于防治一些蚜虫、蚧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乐果、氧化乐果、久效磷等。(4)熏蒸剂药剂由固体或液体转化为气体,通过昆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如氯化苦、磷化铝等。(5)特异性杀虫剂这类药剂对昆虫无直接毒害作用,而是通过拒食、驱避、不育等不同于常规的作用方式,最后导致昆虫死亡,如樟脑、风油精、灵香草等。三、简答题1、园林植物害虫常用的防治方法有哪些?答:植物检疫、营林方法、生物防治、物理机械方法、化学、外科手术方法。比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优、缺点。生物防治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法不仅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而且能直接消灭大量的病虫;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药性,对害虫有长期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且防治成本低,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生物防治的效果有时比较缓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引进天敌以及进行人工繁殖与释放天敌控制害虫发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生物农药、生化农药以及抗生素类农药等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人们把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也纳入到害虫生物防治工作之中。?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仅杀伤或抑制防治对象,能参与生态环境的调控,保持生态平衡,起到长效的作用。化学防治是指用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化学防治是害虫防治的主要措施,具有收效快、防治效果好、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限制较小、适合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化学防治的缺点概括起来可称为“三R问题”,即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ampancy)及农药残留(Remnant)。由于长期对同一种害虫使用相同类型的农药,使得某些害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由于用药不当杀死了害虫的天敌,从而造成害虫的再度猖獗危害;由于农药在环境中存在残留毒性,特别是毒性较大的农药,对环境易产生污染,破坏生态平衡。2、利用天敌昆虫防治途径有哪些?(一)天敌昆虫的保护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种类繁多,是各种害虫种群数量重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要善于保护利用。(二)天敌昆虫的繁殖和释放在害虫发生前期,自然界的天敌昆虫数量少、对害虫的控制力很低时,可以在室内繁殖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rmura)的广泛应用,就是显著的例子。(三)天敌昆虫的引进我国引进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已有80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全世界成功的约有多例,其中防治蚧虫成功的例子最多,成功率占78%。在引进的天敌昆虫中,寄生性昆虫比捕食性昆虫成功的多。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CocobiusazumaiTachikawa)防治松突圆蚧,已初步肯定其对松突圆蚧具有很理想的控制潜能,应用前景非常乐观3、如何合理使用农药?(1)正确选用农药在了解农药的性能、防治对象及掌握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正确选用农药的品种、浓度和用药量,避免盲目用药。一般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2)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时必须选择最有利的防治时机,既可以有效地防治害虫,又不杀伤害虫的天敌。例如,大多数食叶害虫初孵幼虫有群居危害的习性,而且此时的幼虫体壁薄,抗药力较弱,故防治效果较好;蛀干、蛀茎类害虫在蛀入后一般防治较困难,所以应在蛀入前用药;有些蚜虫在危害后期有卷叶的习性,对这类蚜虫应在卷叶前用药,以提高防治效果;而对具有世代重叠的害虫来说,则选择在高峰期进行防治。(3)交替使用农药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一害虫,会导致药效明显下降,即该虫种对这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为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应当注意交替使用农药。交替用药的原则是:在不同的年份(或季节),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但不是每次都换药,频繁换药的结果,往往是加快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混合使用农药正确混合使用农药不仅可以提高药效,而且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防治多种害虫;反之,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加速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3个必须)必须是我国尚未发生或局部发生的主要植物的病虫害;必须是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价值,一旦传入对植物危害性大,经济损失严重,目前尚无高效、简易控制方法的;必须是容易随同植物材料、种子、苗木和所附泥土以及包装材料等传播的病虫害。5、IPM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过程?IPM综合治理的特点?简要分析利用该原理在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上世纪40年代,自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以来,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人们却发现持续大量使用农药,害虫的发生更加频繁。人们经过思考重新认识到害虫防治不仅是害虫本身,而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所以必须以生态学原理的基础考虑和制定害虫防治策略。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会议上,提出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简称IPC),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会议上,将其修改为“害虫综合管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害虫综合管理是与农林病虫害有关的一门科学。它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不主张彻底地消灭害虫,而是使害虫数量减少到可容忍的水平,即降到经济阈值以下。IPM强调自然防治为主,其他防治手段与自然防治协调,有机地配合。制定害虫防治策略时,不仅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平衡及社会安全。IPM根据害虫的不同的生物特点和习性,首先加强监测,重点考虑采用检疫方法,营林方法、物理和机械方法、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只有在上述方法不能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情况下,才可运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v容忍哲学v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v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v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v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全盘考虑v提倡多学科的协作四、地下害虫地下害虫(undergroundinsect):指成虫或生活史中某一阶段生活在土中危害花木种子、幼苗地下部分或近表土的主茎的害虫。主要类群:有地老虎类、蛴螬类、蟋蟀类、蝼蛄类、金针虫类、种蝇类、白蚁类。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危害特点:1)种类多。2)分布广全国皆有。3)寄主种类多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林木、花卉、牧草等,对播下的种子和幼苗均有危害。4)危害时间长一般旱地重于水浇地.5)不容易防治相当一部分种类由于长期在地下营隐蔽危害,生活世代长,发生规律复杂,是目前公认的难以测报和预防的一类害虫。地下害虫的成、幼虫有哪些主要习性?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或近地面部分(根、块根、块茎、及幼芽、嫩茎等)的一类害虫。地下害虫是农林业害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种类多、食性杂,适应性强,分布广,危害重等特点。地下害虫发育过程地下害虫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这类害虫以幼虫为害居多。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等。防治地下害虫要采取地上与地下防治相结合、幼虫和成虫防治相结合、播种期与生长期防治相结合的策略。防治要点:(1)幼虫防治分别在春秋两季的播种期,进行药剂拌种或药剂土壤处理均可有效控制危害;(2)防治成虫,多采用灯光诱杀,堆草诱杀等方法,效果也很明显。五、食叶害虫食叶害虫发生危害的特点?食叶害虫主要以叶片为食料,多以幼虫为主要危害期。不少种类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发生量较大,并能主动迁移、迅速扩大危害;猖撅发生时能将树叶全部吃光,严重削弱树势,因而常招致天牛、小蠹等次期性害虫相继发生,使林木遭到进一步的危害,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食叶害虫多营裸露生活,易受变化着的环境影响,其数量的消长常受气候与天敌等因素直接制约,虫口密度变化较大,表现出一定的突发性与潜伏性,防治上常常措手不及,以致造成灾害。食叶害虫的发生发展,常与营林管理有密切关系。一般林分状况不良,大面积纯林,植被稀少,以及长期盲目用药,生物群落遭至破坏,则害虫种群密度大,发生危害严重;相反,一些营林措施得力、林分良好的混交林,害虫发生较轻,甚至有虫不成灾。所以对食叶害虫的防治,应采取以营林为基础,注意虫情观察,必要时及时进行局部用药防治,以控制害虫的发展,切忌盲目用药。食叶害虫最佳防治期为何一般掌握在3龄前?1)食叶害虫幼虫从卵孵化后3龄前,在这个时段害虫大多数他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有限未完全扩散,是集中防治的有利时期2)幼虫3龄以前群集,且由于身体幼小其抗药力小,是防治的关键时期3)一般食叶害虫幼虫3龄以前尚未进入暴食期。4)3龄之前,有些害虫幼虫尚未完全形成比较完善的保护物如护囊、吐丝缀叶等,所以利于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六、刺吸类害虫园林植物刺吸类害虫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其发生危害的特点如何?刺吸式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主要类群有两大类:一是昆虫纲同翅目和半翅目和缨翅目的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木虱类、叶蝉类、蝽象类、蓟马类;另一大类是蛛形纲蜱螨目叶螨总科的各种红蜘蛛。紫薇绒蚧EriococcuslagerostroemiaeKuwana这类害虫个体小,生活隐蔽,常群集于枝、叶、果上。发生初期不易被发现,且繁殖力强,扩散蔓延快。次类害虫成虫或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防治时须抓住有利时机,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介壳虫桔绵蚧Choropulvinariaaurantii刺吸害虫对园林植物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这类害虫个体小,发生初期往往受害状不明显,易被人们忽视,但由于种类多、数量极大,是园林植物害虫的优势种群。从危害形式上看常群居于嫩枝、叶、芽、花蕾、果上,汲取植物汁液,掠夺其营养,造成枝叶及花卷曲,虫瘿、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这类害虫不仅能够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病,而且还给某些蛀干害虫侵害创造了有利条件,严重地影响了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桔绵蚧Choropulvinariaaurantii叶螨与昆虫主要区别有哪些?1)昆虫(insect)和螨类(mite)都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下的大类群,前者属于昆虫纲(Insecta),后者属于蛛形纲(Arachnoidea)。2)螨类的主要特点是4对足(昆虫是3对足),这是螨类和昆虫的主要区别。3)昆虫身体明显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螨类的头部和胸部是愈合的,一般个体较小,身体的分部及分节不明显。4)螨类的变态经过:卵、幼螨、成螨;一般昆虫变态经过四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柑橘红蜘蛛又名柑橘全爪螨是砂糖橘种植的头号害虫根据蚧虫的特点,在其不同发生发育期采用化学防治时应如何掌控?介壳虫是一类小型昆虫,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雌雄异体。雌虫无翅,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介壳虫是花卉上最常见的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介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介壳。介壳虫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当介壳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时,药剂防治仍然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主要策略有:1)消灭越冬代雌虫:冬季可喷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10-50倍的有机油乳剂。2)消灭越冬代若虫:冬季和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3)若虫期的防治:对刚初孵化的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喷洒沙虫剂,如用50%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的辛硫磷酸乳油倍液,对植株上的若虫,抓住孵化盛期喷药,此时,介壳尚未形成,药剂容易渗透。春季成虫产卵前进行防治,次期,个体发育较整齐,天敌处于蛹期,此时释药能减低介壳虫母代和子代虫口密度,同时降低对天敌的危害。七、钻蛀类害虫次期性害虫:次期性病虫害是指当树木处于衰弱状态才可能危害的一类病虫,例如小蠹虫、天牛等。这类病虫在树木生长良好时不发生危害,当树木生长势衰弱时就会大面积发生和暴发成灾。钻蛀类害虫蛀干害虫的主要类群在哪些?有鞘翅目的小蠹、天牛、吉丁虫、象虫类;鳞翅目的木蠹蛾、螟蛾、小卷蛾、透翅蛾、织蛾类;膜翅目的树蜂类等。蛀干害虫发生危害的特点?蛀干害虫,多数危害由于遭受各种不利因素导致的衰弱林木,蛀干害虫发生危害的特点是:一生除成虫期进行补充营养、交尾、产卵等活动营裸露生活外,绝大多数的时间均营隐蔽生活,一旦林木表现出明显的被害状时,往往又失去防治的有利时机,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营隐蔽生活,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虫口数量较稳定;这类害虫蛀食韧皮部、木质部,一旦林木表现出凋萎枯黄,导致树势衰弱后,往往很难恢复生机;蛀干害虫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从个别林分开始,并在受害林分保持一定虫口密度,形成发生基地,然后逐次扩大蔓延。该类害虫具危害隐蔽性、危害性大的特点,往往造成植物毁灭性损伤。单一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防治难度非常大。园林树木上常见的天牛有哪些?防治天牛类害虫主要途径和措施有哪些?主要种类有:星天牛、桑天牛、菊天牛、双条杉天牛、中华锯花天牛、桔光绿天牛等。防治措施有:1、利用假死性人工捕杀成虫,以锤击卵或幼龄幼虫,钩杀幼虫2、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适地适树,选育抗虫品种;进行多树种合理配置,设置诱饵树(复叶槭、合作杨等)、高抗树种(新疆杨等)、免疫树种(白蜡、刺槐、臭椿等);剪除被害枝梢,防蛀入大枝,或早期伐除零星被害木;伐除严重被害木及时运出林外水浸或熏蒸。3、化学防治:毒签(磷化锌和草酸)或毒泥堵孔,或80%敌敌畏X注入虫孔,或用磷化铝片塞入虫孔熏;或用棉签蘸白僵菌和BT(1:1)插入虫孔。树干涂白防止天牛产卵:石灰10kg、硫磺1kg、盐10g、水20-40kg。用50%杀螟松乳油、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X,喷树干4、保护天敌,招引啄木鸟参考书目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徐明慧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年版;2.《观赏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出版社,年版;3.《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王瑞灿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4.《草坪建制与养护管理》,陆庆轩主编,辽宁科技出版社,0年版;5.《城市绿地植物病害及其防治》,宋瑞青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年版;6.《城市绿地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迟德富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年版;7.《化学除草应用指南》,张殿京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年版。天际园林
谢谢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