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蔡肇祺我所认识的太极拳摘录midd

蔡肇祺我所认识的太极拳摘录midd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第二章松能听劲宜走化勤炼太极拳套,或兼炼推手,则一个人其全身的肌肉与筋络,便会逐渐松下来。而人一开始松,则其上身之气就会沉到丹田。然而,炼者,却大可不必管气有否沉丹田,亦不必管丹田究竞在那里?只要把握住上述要诀,去好好地炼、认真地炼,则有朝一日,此等问题,就都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不然,只一句∶「丹田并非实腹」,就使人堕入五里雾中啦!试想∶不是「实腹」,则甚么?所以,肇祺才主张∶炼太极拳之人,先不必管丹田,等松了,则气就会自然而然地沉到丹田其处的。这,由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拳论」中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这段要诀,就可明白∶「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二句,其目的,乃在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基,人并非如同道家的为了「炼丹」。后人,所以会偏重起「气沉丹田」,乃因把创造太极拳的张三丰祖师,与道士张三丰,混为一人所致。其实,那是三个人∶一位是做豆腐生意而创造太极拳的张三丰;一位是从十七岁就当起道士的张三丰;还有一位,是过中年后,才到湖北武当山,去修道的张三丰。张三丰太极拳祖师的「拳论」,杨露禅宗师,在河南陈家沟时,从陈清平先生的手抄本抄得的,只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到「无令丝毫间断耳」,共三十四句、一九三个字而已。而从「长拳者,如长江大海,」到「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则如注般地,以较小之字,写在张三丰祖师的拳论后面,且在其末尾,又添写着「松溪恭补」四个字,但,却没有当今流传的∶「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其注。试想∶其注口吻,那么显然地上知是后人加添的了,则加此注之人,怎么不像松溪老人即张松溪第三代嫡传嗣般地留个字号来负其责呢?目张三主祖师,虽于其足七十九岁之年夏末起,于当今湖南幕阜山西南麓的桃林隐居过,但他老人家尽其一生,却都没到过武当山。然而,于宋末元初,如上举,湖北武当山,确实有过一位张三丰道士居住在那里,但,这位道士,却又和另一个十七岁就去当道士的张三丰,非同一个人。且当时,又有一个张三峰,他是一位中医师,有一年长沙闹白喉瘟疫,他,救了很多儿童。然而,这张三丰、张三丰与张三峰三位,却都与创造太极拳的张三丰祖师无关。那三位中,两位是道士,一位是中医师。肇祺踏进心的世界之前,也都以为创造太极拳的是武当山的张三丰道士,只是当时,却把其名字,当做三丰罢了,因为,有的书,确实也印做「张三丰」,一直到踏进了心的世界,才明白其真相。其实,不要说「拳论」了,任何东西,从前人传到后人之间,或多或少,总是会有出入的。肇祺信笔而写此,是要把事实弄清楚,这样,对读者而言,总是有益无害才对。而至于在这里提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拳论」中的「虚灵顶劲」到「盖皆由此而及也」此段,肇祺要说的是∶「虚灵顶劲」也好,「气沉丹田」也好,抑或「不偏不倚」到「蝇虫不能落」诸句也好,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的目的,乃只在于「我独知人」这四个字罢了。换句话说∶「气沉丹田」,对学太极拳之人而言,乃是为了获取「听劲」、「懂劲」所需的急务啦!这,意味着甚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唯有「松」即「消拙力」,才会有「听劲」、「懂劲」等功力产生。「懂劲」,其实也是「听劲」,只是它是较高程度的「听劲」,如此而已。「听劲」与「懂劲」,于太极拳之用而言,当年,杨露禅宗师是这么分的∶「搭了手才知,为听劲;将搭手已知,为懂劲。」。如此分别法,就很清楚了。人的呼吸,与其人使力、使劲,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开始使力、使劲,则其呼吸,就是呼,因吸的时候,人使不出力、使不出劲。此乃正常人体其生理现象;正常人,谁都这样,没例外。而呼吸,其呼乃把肺中废气呼出,其吸,则把外界的空气,吸进肺里,这,不待肇祺说,谁也晓得。太极拳的听劲,主要就在听对方的呼吸,但却不是在听对方鼻孔之气的出入状况,而是听其横膈膜动态。因为,人呼气时,其横膈膜会上升,吸气时,其横膈膜会下降。且如上述,人在发动使力、使劲,则必在其呼之时;因此,对方之攻,必于其呼的时间里。而由于太极拳其面对对方,即包括与人推手、过招,都悉以「以静待动」为原则,所以,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才于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特别提出∶「彼不动,已不动,」这一句来。加上人的呼吸,其呼与吸之间或吸与呼之间,都尚存时间故,双方一搭上手,较松一方,且其较松,倘又已松到能听得出对方之横膈膜动态者,就能以其与对方接触的身体那部位的触觉,来感知对方的横膈膜动态,而感知到了对方的横膈膜下尽那时间起,他就在防备对方,将在下一呼,会发动之攻势了。而此防备措施,即为直接以其与对方接触部位,走化其劲,或接其劲。这,于后说。为甚么炼太极拳而要能听对方之劲即对方发动攻势的力道,则非自己本身松不可呢?有关这一点,肇祺举一例,则读者就会明白。地球上之人的本期这段文明早期的西医,其用来诊断病人的听筒,是用直木管做的,后来才改用软橡皮管,而其最先用的软橡皮管,又仅一条而已,因都仅用一个耳朵在听的缘故;后来,才更改为当今在使用的以双耳朵听之听筒。西医为甚么会把听筒从木管改为软橡皮管?这就和炼太极拳之人,为甚么要松,才能听劲一样。因为,古老的听筒,虽其木管之两端都作成小喇叭口形,但,因它本身是成自硬木管故,即使医生把其一端,多紧贴在其耳朵,但其另一端却需要动来动去地改变其位置故,不一定会紧贴在病人身上,于是,就较难于诊断。现在的听筒,则因医生与病人之间,相连的是软橡皮管,所以,即使病人那端仅具一个管口,但到了医生的耳朵,却已分叉为两个端,且又能紧塞于医生的耳朵里,而病人那端,亦成自能紧贴病人体表的软圆面故,医生也就当然地能听得很清楚了。然而,古老的听筒与当令的听筒其最大差别,还是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硬木管与软橡皮管之点。所以,炼太极拳面松,则其人与对方相接触之手,就像软橡皮管,不松,则像木管。因此,设若有人不松却能听,则那并非太极拳的「听劲」,而是但凭其经验,以至使其感觉,变成比较敏锐而已。那绝对听不出对方横膈膜的动态;那,没炼过太极拳之人,亦有可能会!否则,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又何必于其「拳论」中,接上举那一段写;「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理,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而倘其中的「斯技」两个字,指的仅是太极拳,则恐怕太极拳这个东西,自张三丰祖师开始授艺起,炼错之人,就很多!是的,炼太极拳而要丢拙力,来获取到松此事,真的,很难很难!难怪杨澄甫先生,会时而对其弟子们说∶「你也不是肉架子,为甚么要让对方之肉挂上呢?」之话啦!没松,却甘使对方之手挂在身上,那他不是肉架子,是甚么?肇祺读初中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一百米与两百米,都跑得很快。而每到要跑之前,则不管是在上体育课,或在参加校庆的运动会,他总需要到厕所去小解数次。有一年的校庆运动会,已轮到他要跑了,他也已蹲上起跑线了,却还向厕所跑了一次,以至被判弃权。当时,体育老师与同学,都笑他很会紧张。但,肇祺踏进心的世界后,很懂人心了,才明白,那种「紧张」,是因「怕输」。而所谓「好强」「好胜」等,其根,也都是「怕输」。因此,说是要和人家推手,但,一和对方搭上手,就立即使出浑身拙力,而以凶猛之势,攻对方,这种人,其实,是一个极端懦弱之人。因为,他,不是在和人家切磋,也不是在较技,而是只在「怕输」!这,又是因他是一个极懦弱之人,以至比谁都输不起所致。而这种人,又必定很重名利权势,甚至早已沉沦于名利权势的深渊了。这种人,倘以一个炼太极拳之人的立场来说,则其作为,等是已在欺师灭祖!为甚么?因为,他这种作为,已悖逆了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彼不动,己不动,」。倘他的老师所教的,亦为「彼不动,己不动,」,则他的那种行为,不属欺师灭祖,是甚么?这样,他不就像肇祺那位同学般地,被以弃权论了?而以弃权论,则他岂非就是用其自身的行为,在说明他炼的,并非太极拳?其实,只一味地想致对方于死地,则不管想致对方死的是∶其名气也好,其在太极拳圈里的地位也好,其肉身状况也好,都不必那么麻烦才对啊!用嘴巴说清楚,叫对方让,或暗地里用武器来打伤对方、打死对方,不就好?何必如此地来败坏太极拳?肇祺,所以会这么说,乃因肇祺觉得∶无论怎么说,真懂太极拳之人,或在太极拳圈子里较有地位、名气之人,其所表现出来的太极拳功夫,应该都要比不懂太极拳之人,或不太懂太极拳之人,更像太极拳,才正确、才对!肇祺这种观念,相信炼对了太极拳之人,都会同感。太极拳的松,其实,乃概括着炼太极拳之人之心的「不怕输」其恐惧之松。肇祺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日本已故力道山,曾来台北三军球场表演过。当时,郑曼青先生还住在台北市仁爱路的巷子里。其一个礼拜天上午,那天,肇祺到郑曼青先生的府邸很早,其又是客厅又是练功房中,只有他老人家和肇祺二人。肇祺去的时候,他老人家,正在那房里踩着虚实步,绕圈走着。他老人家一看肇祺去,就停下步问∶「肇祺,你打得过力道山吗?」,当时,肇祺毫不犹疑地回答∶「打得过!」。他老人家也间不容发地又问∶「为甚么?」,肇祺理直气壮地答∶「因为,我相信太极拳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功!」。他老人家听肇祺这么回答,就哈哈大笑起来。而对肇祺说∶「好,好!」。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同门来了,于是,他老人家就要我们两个打散手看看。结果,当然,他老人家是判肇祺输啦!因为,当年,在同门中,肇祺的地位,很特殊。就是因为这样,迄今才使肇祺,时而还在感激他老人家夫妇给肇祺的关照!就是干郑曼青先生的门下中,肇祺处在小得不能再小却又不算小的地位,才使肇祺,一开始与太极拳有缘,就不必掀「怕输」念头,而得以安安稳稳地抛丢全身拙力,来获取到松之益的。何况,这一切,又都是今世要降生地球来之前,肇祺自己在通明界,早定好了的人生大纲表其内容使然!装置在船上的罗盘,无论风浪多大、船只怎么动,它都能保持水平状态。为何能如此?那只因为它被系得松。同样,当一个人的拙力消了,则其筋络,也就会松弛下来。而筋络一松弛,其骨节,随着也就会灵活起来。这个时候,人的肉体重心,就会落到保持其身躯于不倒的稳定处。而当一个人的筋络,由上而下地松弛到了胯以下部位,则其肉体重心,就会落到负荷其体重较多之一脚。而等其筋络,松弛到了脚板,则其负荷体重较多的脚板,就会成为其人肉体的重心所在,如此,则其肉体重心,就会稳定于其负荷体重较多那脚板。负荷其体重较多之脚,就是太极拳所说的「实脚」;而负荷体重较少之脚,即为「虚脚」。太极拳所以会以「双重」为大病,乃因「双重」,即为把其体重,平均地负荷在双脚的缘故。如此,则即使炼一辈子太极拳,其腰、胯,却犹不松弛,而腰、胯不松弛,则那里还谈得上是太极拳?于是,张三丰祖师于其「拳论」中,才深切地教诲后辈,而这么写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这段真传,且是他老人家,解释其「拳论」首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其一种状况。试想∶「一举动」,则「周身俱要轻灵」,如此,「乃能得机得势」,这,不就像大风浪中的船只其罗盘吗?而这罗盘,岂非就是因其轻灵,才得以得机得势于其能保持水平?且唯有如此,其重心,不也才能落到稳定处?那当然就是因「其根在脚」啦!而当罗盘不能保持其水平状态了,则不就等干「身便散乱」?此乃罗盘已不发挥其为罗盘之用了,则不就等于是「身便散乱」之状态,是甚么呢?而他老人家,不写「拳论」便罢,一写,当然就倾囊相授而已啦!因此,到其后,就写了∶「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而其「处处总此一虚实」之根本,就是双脚的虚实啊!所以,张松溪第三代嫡传嗣,也才补其为「中定」,而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才在其「拳论」中直指出「双重则滞」。太极拳的「舍己从人上,乃从「走化!开始,而能「走」、能「化」了,才能「不偏不倚」,才能「引进落空」,而能这样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肉架子」那太极拳禁忌,也就能不至于犯到。太极拳的听劲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走化」;而「走化」,又是炼太极拳到有了听劲,才用得上对敌其最初步功夫。因此,以炼太极拳的顺序来说,能听劲了之后,就须做到「走│,而「走│闲熟了,才能做到「化」。「走」,就是在「不丢不顶」之下能不受对方加于已身的任何力道:「化」,即是对方加于已身之任何力道,一接触到已身,就在不丢不顶之下,立即化为乌有,这就是「走」与「化」之差别。「走」,并不是一般所说的「一走了之」之「走」;「走」,也不是「只不受对方加于已身之任何力道而已」者。「走」,即是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写在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气若车轮」其初步表现。[走」,于外表上看来,仿佛是己身某部位,粘着对方的手等接触已身之部位,在退避,然而,其实不然。娴熟了「走」,则其人肉身,从外表上看来丝毫不动,就能够把对方加于已身的任何力道,「走」得干干净净。因为,他做得到[撑身之形为球」,以扩其「坎陷」之力于体形之表,又能运其「气若车轮」不息,所以,对方加于其身的任何力道,会立即转回对方之身,或使成切线切开到空气中消失。「坎陷」,即太极拳藉以运用「捋」式之本。太极拳之所以能正面应攻,乃由于有此「坎陷」功夫所致。「坎陷」这两个字,出自易经,是「坎卦」所具内容。而「坎卦」,是在表示人陷于危难之中,乃是一种险象。当对方猛烈地攻来,就「含胸」应其攻,以避其锋,继而备劲于和对方相接触部位而只掤不发;于是,其猛攻来之力道,便疾转回其身,此乃较高级之「走」。而倘仅应以切开就罢,则以腰为轴,掤其攻来部位,而撑身之形为球即可。如此,则对方加于己身的任何力道,就像几何学其圆之切线般,不着、不入己身地向身傍空气中消失。此乃较初级之「走」。而「化」,则比「走」更为上乘的功夫。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于其「拳论」中,提到了「运化」,「化」,也就是「运」的结果。而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且提到了「运劲如抽丝」。由此亦得知∶「化」,必须藉「运」劲来化。那么,当对方其任何力道,加于己身之时,被加上其力道的己身部位,要如何而能以劲,来获「化」之效?答案是∶接触对方的力道之锋其肉身部位,须掤以粘劲而微发分劲化其力道,但却不离其肉身部位。粘劲与分劲,于后说。有关「劲」,于炼太极拳套,会听到「不要断劲!」这句话;然而,于炼推手,则不知有谁会说∶「要运劲!」这句话啦!然而,却也常听到「要走」、「要化」、「要走化」等话。这,难道是要使「运劲如抽丝」那「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教诲,成为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枉写?或要把它仅误用到太极拳套上去就好?打太极拳套,乃是「运身」啊!怎么会变成「运劲」呢?「运劲如抽丝」,说的,就是∶调遣要用之劲,乃如从一束丝中抽出一条丝般地,运它来到与对方接触之部位供其使用;但,这,却只是从靠近与对方相接触的骨胳里,出到其体表之状况而已。打太极拳套时的「运」,那是「十三势行功心解」其「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的「运身」啦!这么说,则打太极拳套既然不在「运劲」,又何来「断劲」之称?是的,打太极拳套时,确实不该有「断劲」之称!倘打太极拳套时,不能打得绵绵不断,则那也只是「断运身之势

罢了,说不上为「断劲」。再说,设若打太极拳套之人,未长劲,还没有劲,则又怎么会有「断劲」之事发生?难道一般所说的打太极拳套的「断劲」其「劲」,指的是「势」?倘如此,则怎么不说「断势」?在杨露禅宗师在世之日,炼太极拳之人之间,并没听说过「断劲」这句话。打太极拳套而未能打得绵绵不断,说那状态为「断劲」,乃杨露禅宗师之后之人。肇祺所以特地提这件事,乃因不忍心使太极劲其真相,被后人搞错所致。因为,有关太极拳其词句中,平白无故地乱用「劲」字,则只会导致真正的太极劲,更使人认不清罢了。而这,对发扬太极拳,又必定仅是有害而无益的缘故!「走」,并不是把身体扭来扭去;「化」,并不是用拙力切擦开对方攻来的身体部位。很多人的推手,其「走」,就是把身体扭来扭去,其「化」,就是用拙力切擦开对方。那,绝非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怎么会使身如胶地扭来扭去?真正的太极拳,只在「舍已从人」,那里会自作主张地用拙力切擦开对方?然而,无论是「走」也好、「化」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能做到「其根在脚」,即具有「中定」功力这一点。试想∶脚无根即不具中定功力,则对方的力道一加于己身,自己这个人就跌出去了,那里还有「走」、「化」可言?倘又加上不肯认输、不甘愿输,则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会把太极拳「拳论」、「心解」、歌诀等,一概抛到云霄外去的。如此,则那里还会顾忌猛出拙力,来速「走」疾「化」呢?且人要猛出拙力,则必须双脚都使力踏稳,于是,也就必犯双重大忌啦!这么炼一辈子的太极拳,即使其结果,乃自他都认为是有所成就,那却也不是太极拳的功夫啊!自己以为拼命在炼太极拳,但其炼成的,却不是太极拳的功夫,则岂非枉然?难怪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十三势歌」,要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做结束!此乃由于他老人家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炼错了太极拳,以至促使他老人家在其临终前三日,于病榻中口述「十三势歌」,烦其双胞胎兄王穆楠先生,把它记下来的。但,至今而真传虽未失落,却奈何遵循真传习炼的人心,却早已失落!炼太极拳而要成就「其根在脚」,要具「中定」功夫,则必须好好地打太极拳套。炼「走」、炼「化」,虽须藉炼推手,然而,「走」、「化」却都须依赖「其根在脚」、「中定」。因而溯其源,则还是勤炼拳套最重要。人而打太极拳套时,能做到前面所述内容,且又特别留意到「起势」、「十字手」与「合势」三式外不犯「双重」大忌,又能注意到「云手」其双脚虚实的转变必为确实,并且,在和人推手时,又能做到尽量让对方推,则不出三年,其人就能获取到「其根在脚」的成果,而具「中定」的功力了。肇祺以为∶要成太极拳的初基,则其所打太极拳套,以先避免弯躯、易僵、举腿、踢腿等诸式较佳。原因是∶弯躯,很难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易僵,则拙力难消、气易浮,等于不能做到「极柔软」与「务令沉着」;而举腿与踢腿,则由于单脚较不容易站稳,于是,就会偏重在注意站稳一事,而疏忽顾及打太极拳套须留心诸要诀,且又必会犯到违背「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教诲所致。所以,以肇祺炼过来的郑曼青先生所编「简易太极拳」套来说,则其中的「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与「转身摆莲

等七式,就于熟习了拳套后的前八个月,暂时删去不炼,这样,较容易炼成。这个时候,较先的「单鞭」、「斜单鞭」,则可代以「左搂膝抝步」;「云手」之后的「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分脚」、「转身蹬脚」等连续诸式,则都删去,而单以「右搂膝抝步」转身,来接上其原有「左搂膝抝步」;之后,又删去「进步栽捶」,直接接上「上步掤、捋、挤、按」;且将随其后之「单鞭」,又代以「左搂膝抝步」,来接上「玉女穿梭」;而随其后的「掤」、「捋」、「挤」、「按」、「单鞭」其「单鞭」,又代以「左搂膝抝步」,而接「上步七星」;而「退步跨虎」后,则又删去「转身摆莲」,直接上右脚做「弯弓射虎」。为使读者更清楚起见,兹将郑曼青先生所编「简易太极拳」套,其整套诸式更改为上述者,列于后。这里,且示打者以面北起势其正面方向,如此,则相信更加清楚。第一式∶预备式(向北)第二式∶起势(向北)第三式∶左掤(向北)第四式∶右掤(向东)第五式∶捋(向东)第六式∶挤(向东)第七式∶按(向东)第八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九式∶提手(向北)第十式∶靠(向北)第十一式∶白鹤亮翅(向西)第十二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十三式∶手挥琵琶(向西)第十四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向西)第十六式∶如封似闭(向西)第十七式∶十字手(向北)第十八式∶抱虎归山(向东南)第十九式∶左搂膝抝步(向西北)第二十式∶肘底看捶(向西)第二十一式∶倒撵猴右(向西)第二十二式∶倒撵猴左(向西)第二十三式∶倒撵猴右(向西)第二十四式∶倒撵猴左(向西)第二十五式∶倒撵猴右(向西)第二十六式∶斜飞式(向东北)第二十七式∶右云手(向东)第二十八式∶左云手(向北)第二十九式∶右云手(向北)第三十式∶左云手(向北)第三十一式∶右云手(向北)第三十二式∶左云手(向北)第三十三式∶右搂膝抝步(向东)第三十四式∶左搂膝抝步(向东)第三十五式∶上步掤(向东)第三十六式∶捋(向东)第三十七式∶挤(向东)第三十八式∶按(向东)第三十九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四十式∶玉女穿梭一(向东北)第四十一式∶玉女穿梭二(向西北)第四十二式∶玉女穿梭三(向西南)第四十三式∶玉女穿梭四(向东南)第四十四式∶掤(向东)第四十五式∶捋(向东)第四十六式∶挤(向东)第四十七式∶按(向东)第四十八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四十九式∶上步七星(向西)第五十式∶退步跨虎(向西)第五十一式∶弯弓射虎(向西)第五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向西)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闭(向西)第五十四式∶十字手(向北)第五十五式∶合势(向北)依上列拳谱,等会打整套之后,天天不断地打了八个月,就把除上列第三十三式外的原为「单鞭」处,恢复其「单鞭」打四个月,之后,才照郑曼青先生所编「简易太极拳」套原谱打,则倘打得正确,其人就必定比一熟习该整套拳套,就照样去打者,更柔、更松无疑!其实,张三丰祖师所创的太极拳,乃仅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势为主而已。「势」,乃是「式」之本,由「势」而成「式」。但,「掤」、「捋」、「挤」、「按」四「势」,却直接成了「式」。而「采」则合了「进」、「退」,「拗」则合了「退」,「肘」则合了「捋」、「顾」、「盼」,「靠」则合了「进」,而「进」又合了「顾」、「盼」,而「定」尽合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才成了「式」。套一副把于石磨之柄,而定步去推磨黄豆,则「掤」、「捋」、「挤」、「按」四势,尽在其双手往来之中。肩挑着装盛豆腐其重重相迭之板,去叫卖,或送到固定顾客之家、之店,此际,或一手,或双手,须时而「采」系其担子的绳子,于是,「采」势,又就在其中了。且走了一段路,则需要换肩或偏一下肩位,这个时候,倘用其身前之手之背来撑换,则怎么不成「挒」其扁担之势?会!于是,就又这么地成了「挒」势。而在家里,捧盛豆腐之板放置、迭成担,到顾客之家,仍盛于板捧进其厨房、店里,这,都要顾及重迭着的豆腐板其齐、其平稳,以至「肘」须支、肩须「靠」,于是,「肘」、「靠」二势,也就存于其中了。且到了拥挤的城市街上,挑着豆腐担子穿梭其间,则又怎么能不忽「顾」、忽「盼」?而或逢巷口忽进、忽出之人、车,或逢迎面莽撞地冲来、从后急忙地擦越之人、车,这个时候,当然须「退」、须「顾」、须「盼」,以护其豆腐不至于破碎。又,当不套把于石磨之柄,而仅藉直接绕身于磨之周,来推转磨,则「按」、「采」、「进」之存于其中,何待说?而挑着豆腐担子去叫卖或送到固定顾客之家、之店其走,不是「进」,是甚么?而上述「搠」、「捋」、「挤」、「按」、「采」、「搠」、「肘」、「靠」、「进」、「退」、「顾」、「盼」,又那一样,不需要脚之稳即「定」才能做到?原始太极拳其「十三势」,就如上述,由张三丰祖师累积其豆腐生计,而获取到了其成果。郑曼青先生的往世,就是张松溪第三代嫡传嗣;今世是「玉井山人」,往世却是「松溪老人」。也因此,他老人家所编的「简易太极拳」套,才很像张三丰祖师创始其太极拳,只是特取了后人搀近的「下势」、「金鸡独立」、「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玉女穿梭」、「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与「弯弓射虎」等诸式罢了。兹把张三丰祖师所创三十八式太极拳谱,写于后。其各式后之括弧,乃肇祺所加∶打拳套之人,以面北起势其正面方向。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谱第一式∶起势(向北)第二式∶左掤(向北)第三式∶右掤(向东)第四式∶捋(向东)第五式∶挤(向东)第六式∶按(向东)第七式∶单鞭(向西)第八式∶提手(向北)第九式∶靠(向北)第十式∶白鹤亮翅(向西)第十一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十二式∶手挥琵琶(向西)第十三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十四式∶进步搬拦捶(向西))第十五式∶如封似闭(向西)第十六式∶十字手(向北)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向东南))第十八式∶单鞭(向西北)第十九式∶肘底看捶(向西)第二十式∶倒撵猴右(向西)第二十一式∶倒撵猴左(向西)第二十二式∶倒撵猴右(向西)第二十三式∶斜飞式(向东北)第二十四式∶右云手(向北)第二十五式∶左云手(向北)第二十六式∶右云手(向北)第二十七式∶左云手(向北)第二十八式∶右搂膝抝步(向东)第二十九式∶左搂膝抝步(向东)第三十式∶上步掤(向东)第三十一式∶捋(向东)第三十二式∶挤(向东)第三十三式∶按(向东)第三十四式∶左搂膝抝步(向西)第三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向西)第三十六式∶如封似闭(向西)第三十七式∶十字手(向北)第三十八式∶合势(向北)以上,即是太极拳套其原貌。当今所合称「掤」、「捋」、「挤」、「按」四式为「揽雀尾」,乃由陈长兴先生所称起,于其前,并没有人这么称过。太极拳套,乃太极拳其「主」,推手,即为太极拳其「副」。人而能闲熟太极拳套各式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势,则当其拳套炼到其人之身松沉得够时,太极劲,就必定会长出来。而读者需铭记的是∶原始的太极拳仅三十八式,那是张三丰祖师从其做豆腐生意的实际人生,体验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势,才成了拳式、拳套的。而由于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深懂易经,于是,把「十三势」,加以易经内涵的解释,才导致张松溪第三代嫡传嗣,补述张三丰祖师的「拳论」,成那样内容的。然而,张三丰祖师,起先并没把其「十三势三十八式」,称做太极拳,是接受了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的建议后,才这么称呼的,其先乃称做绵拳。而「长拳」,则张松溪第三代嫡传嗣,由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往复须有折迭」句,而领悟了「十三势」其「如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才于补述张三丰祖师的「拳论」中,用起了「长拳」这个名称。上述典故,虽不直接有用于读者炼成太极拳,但,却有用于读者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即使太极拳套中的诸式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式的称呼有所相异,那都不成问题。问题是∶闲熟了太极拳套后的头一年,最好先别打不容易坚守「拳论」、「行功心解」其教诲诸式这一点。而打太极拳套,最好是摸黑着打,「摸黑着打」,即是∶于夜晚,在没灯光之下打之意。这样,才容易做到没有杂念。且最好能天天不间断地打;一次,最好又不要打到流汗,只出微汗程度,就停下来休息,等不出汗了,才再打。因此,起先,还是打愈短的拳套愈好,这样,才容易遵守上述条件,因功夫乃由一点一滴积成的。俗语说∶「佛度有缘人。」,这,其实,对炼太极拳之人来说,也一样。一个人,只要和太极拳有缘,则必定炼得成。然而,「缘」这个东西,却除非其人本身去争取、把握外,并无他途可循。这,就是成一艺、达一道其严厉之点。打太极拳套,要如何而得知自己在进步?有关这一点,可从两方面获知∶一是与人推手,则较不容易被推出;一是只在打太极拳套,则平时的行走,就会觉得脚酸痛。而后者,则起先是双脚从大腿而下整只脚酸痛,愈进步了,就愈仅酸痛愈下面部位。所以,真的炼对了太极拳套之人,由于其松沉,打了一次拳套就会觉得很吃力,尤其是双脚,总觉得支撑着千斤重之物般。因此,也才会有「身轻体重」之句传下来。上述其对双脚的感觉,就是「体重」的一种表现;而另一种,则任人推也推不动的能耐。至于「身轻」,则由能感觉得出空气的阻力。此乃「身轻」,就相对地会觉得空气重的缘故。而这,又是∶郑曼青先生所以把打太极拳套,称「陆地游泳」之因。「身轻」其另一种表现,就是周身轻灵、行动敏捷。因此,打对了太极拳套而双脚会酸痛,简单地说,那就是在「身轻体重」。且除了双脚会酸痛外,身体每逢到要更松,则其人就会觉得∶全身的骨头都要散般地整天懒懒。这种现象,每次都会连续两三天。当年,肇祺的同门中有人这样的,就会互道「恭喜!」。因为,这种现象,对真的爱太极拳之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的缘故。试想∶真的在炼太极拳、真的爱太极拳之人,谁不喜欢自己又更松了?不晓得当今在炼太极拳之人,是否尚存此感触?松,才能听劲,而能听劲,才会懂劲,而会懂劲,才使得出接劲。而从能听劲到使得出接劲途中,所绝对必须学取的课程,就是「走」、化」。

黄阁健身咨询服务部,推广导引、自然拍打、脏腑推拿、艾灸、刮痧等传统健身技术。

往期推荐:

●简单易学的自然拍打

●蔡肇祺:《我所认识的太极拳》摘录·第一章

●大千老师不一样的仙人揉腹

●簡單「顫掌功」,有效改善肩頸僵硬

●大千老师讲中医:气学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xgyy/15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