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台北故宫那些被老蒋带走的中国古代书画
台北故宫那些被老蒋带走的中国古代书画
石涛花卉册
石涛,与八大山人?石溪合称为“清初四高僧”,四家之中石涛最多才,花卉兰竹?人物?山水等以各样画题建立了独特画风。此阅画册与八大山的《花卉山水册》同一年所作,以半彩半墨描绘,奔放洒脱的笔墨之中显出高雅的风格。图上的题诗,墨痕淋漓。
宋四家名迹选
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是册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迹,则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蔡襄蕴藉,米芾纵逸,各具意态,堪称精品。
宋拓定武本兰亭叙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命侍臣臨摹蘭亭,將下真蹟一等之歐陽詢摹本石刻、拓本後下賜皇族功臣,傳即所謂「定武本蘭亭敘」。是卷原為柯九思舊藏、故宮秘笈之一、蘭亭敘墨拓神品,筆致遒勁,墨色蒼然,名冠古今。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
《集古录跋尾》,欧阳修书,行书,金石考证汇编。成于北宋嘉祐八年。纸本,纵27?2厘米,横?2厘米。凡五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集古录跋尾》原十卷,现仅存文稿四纸,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据《宋史》等古书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泛观览公私所藏的金石遗文,依此编写了《集古录》十卷。《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断简残编,掇拾异同,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后来,这位大文豪的儿子欧阳继承父志,又续撰《集古录》二十卷。后来,北宋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赵明诚与李清照,根据自己搜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了一部传世之作《金石录》,其体例就是仿照欧阳修的《集古录》。
《集古录跋尾》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诚如东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这亦自然之事,本身编纂的是金石学,方竣字里行间自不免沾染些金石气息。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八),唐代著名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遗有《庞居士语录》。《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释文: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涪翁題。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叙
王羲之「蘭亭敘」為唐太宗殉葬後已永絕其跡,其風采僅可從摹本窺得。唐摹本以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馮承素本及褚黃絹本最為著名。是卷唯一之絹本,明代諸名家題跋錦上添花,故為最重要的傳本。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文徵明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帖》小楷,是宋代欧阳修谪于安徽滁州期间,修建醉翁亭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书家多有发挥题写。这幅《醉翁亭记帖》是文徵明八十二岁时(一五五一)书写,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钩。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徵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张雨 七言律诗
张雨(-),钱塘人。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年二十余叶家为道士,往来华阳云石间。能诗文、工画翰,与赵孟頫、虞集为翰墨之交。是幅书自题诗,体兼行草,或枯或润,自由奔放,有禅林墨迹之韵。倪瓒称之为本朝道品第一。
赵孟頫闲居赋
赵孟頫书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一首,56行,凡字,款署子昂。无年月。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体现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释文:“何吾人之介特,去朋匹而无俦。出靡时以娱志,入无乐以(消)(销)忧。何岁月之若骛,复民生之无常。感阳春之发节,聊轻驾而远翔。登高丘以延企,时薄暮而起雨。仰归云以载奔,遇兰蕙之长圃。冀芬芳之可服,结春衡以延伫。入虚廊之闲馆,步生风之高庑。疏密迩之修除,即蔽景之玄宇。翡翠翔于南枝,玄鹤鸣于北野。青鱼跃于东沼,白鸟戏于西渚。遂乃背通谷,对绿波,藉文茵,翳春华。丹毂更驰,羽骑相过。”其中的名句:愬寒风以开襟、愿同衾于寒女。
元好问讽刺诗:“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怀素自叙帖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厘米,共行,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王羲之(约-),祖籍山东,是当时的贵族,西晋末随父南渡,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年间(-)辞官,与当时名士畅游山水,诗歌为乐。
行书,三帖同书於一纸之上,前四行是为平安帖,次三行为何如帖,最末二行为奉橘帖,帖文大概是慰问酬对之语。此帖前隔水上有瘦金书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钤宣和朱文连珠玺。羲之书法,载誉千年,惟世传墨迹,多为唐人临本,或钩摹本,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藏家多定为羲之真迹。用笔圆钝,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
沈周便面画选集
沈周为明四大家之一,苏州吴派领袖,画风影响到十六世纪。诗文书画造诣均高,作品浑朴雄健。是册选集其扇面画精品八帧,表现沈周绘画特色。
郎世宁 八骏图
本幅虽然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颜料来作画,但在马匹、人物和柳树的表现上,却融入了西画著重光影的手法,显得立体感十足。右下角的签名,用极工整的仿宋体书写,据此推测,此画应是郎世宁来华初期,亦即雍正年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的作品。
他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结合西洋画,色彩明暗聚焦透视的绘画手法。八骏图,是在一棵壮实粗大的柳树下,在境界秀丽视野开阔的环境中,画着色色彩不同的八匹骏马,神态各异造型逼真色彩外貌十分准确生动无不栩栩如生。
郎世宁 花阴双鹤图
郎世宁(西元一六八八至一七六六年)意大利人,十九岁时加入天主教耶稣会为修士。少年时曾习西画,兼习建筑,二十七岁来华,以绘事供奉内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善画人物、花鸟,尤善犬马。其画法於中国传统中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以及西画颜料,故凡诸所作,色彩穠豔,形象逼肖。此幅花阴双鹤,尤为如是,给人栩栩如生之感。
夏圭溪山清远图
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马远华灯侍宴图
在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头,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而一旁的树林,似乎也随着音乐起舞,枝桠栖斜,显得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而远,渐渐隐没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矗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数抹青山。
南宋知名的宫廷画家马远在绘制这幅画时,运用了别出心裁的手法。他让观画者从户外的角度,窥见殿中人物活动的情景,并借着殿外摇曳生姿的树木、和墨色浓淡烘染出的雾色变化,烘托出夜色中宫廷宴饮的欢庆气氛。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也作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李唐万壑松风图
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画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隶书款。宣和甲辰为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李唐时年已七十岁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时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本幅上钤有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标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赵干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展开画幅,首先卷首呈现一行南唐後主李煜苍古的题字:「江行初雪南唐学生赵干状。」由这十一个字标明了这幅的画题与作者。
赵干,江苏江宁人,从小生长在江南,故所画山水多作江南景物,尤其长於布景,「江行初雪」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林雪堤,人驴面目各具苦寒难行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粉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遒劲有如屈铁。树干以干笔皴染,大似後人皴山,自具阴阳向背。所画芦花,以赭墨裹粉,一笔点成,极富创意。小丘及坡脚,亦以淡墨成块涂抹而无皴纹,皆与後人异趣。
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泛,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另外,画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
由幅上所钤印章,可知此卷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内府及私人收藏,是件流传有绪的精品。
郎世宁仙萼长春图
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共含16幅圖畫。分四時花卉,各幅間並綴以巨石、翎毛、小草,為融合中西畫法的難得傑作,每幅均寬28.4公分,高33.7公分。16幅依序為:牡丹、桃花、芍藥、海棠與玉蘭、虞美人與蝴蝶花、黃刺麼與魚兒牡丹、石竹、櫻桃、罌粟、紫白丁香、百合花與纏枝牡丹、翠竹牽牛、荷花與慈姑花、豆花、雞冠花、菊花。
《桃花》圖裡雙燕相依偎,桃花自古以來即有象徵人緣、事業暢旺之意,而燕子也代表吉祥富貴、夫妻相親相愛,以及於新居築巢定居或安居事業高位的含意。法藍瓷請國家文藝獎得主孫超監製,採用高科技倒角脫模專利技術及專利配方釉料,刻畫出許多細節,並採用釉下彩方式,使型態與色彩皆如圖中躍出,栩栩如生。
恽寿平?王翚花卉山水合册
清恽寿平、王翚「花卉山水合册」,为康熙十一年(1672),两人同游江苏宜兴时合作绘画,王翚并题诗于画册上,是年恽氏四十岁。画辛夷、牡丹、萱草、秋花、秋海棠、水仙,南田花卉用色浓淡变化细腻,流露出清新高雅的气质。
徐渭榴实图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在《榴实图》中的题画五绝。
徐渭缘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发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情。
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子,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豪放不塌,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这幅画笔墨无多,但很耐看,细细体味画中的笔情墨趣,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比一般大写意画家高出一筹。这是一幅以少胜多,以简取胜,颇有大写意派画风并具有高度概括表现力的杰作。
边文进 三友百禽图
明代画家边景昭在花鸟画方面可称为宋元之后的第一人,也是明代画院派花鸟画的鼻祖。他的花鸟画以工笔重彩著称,并继承了宋代院体派的传统,被明人解缙誉为“当代边鸾”。有论者谓其“善翎毛花果,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反正,苞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宋元之后,殆其人矣”。可见边景昭在当时画坛的地位之高。
这幅《三友百禽》图,呈现着典型的院体画风,是边景昭代表性画作之一。此图中绘“岁寒三友”——松、梅、竹和一些飞禽,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营造了一派热闹喜气的气氛。画的左侧三棵粗壮的竹干与梅、松的枝权交错伸展,下半部有土坡、湖石,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各种鸟儿自由自在地欢唱着。满幅画面里的雀鸟,有的聚集在枝头,有的嬉戏在石上,有的正欲落土坡上,各群组的动态均不同,可见画家的精心设计。另外,左上角的梅枝上,一双喜鹊瞪着眼,张着嘴,仿佛在聆听着;对面右下方的空中,一只喜鹊正飞来;图的最底边,也有一只栖息的喜鹊,这三处形成一个变化的视点。画中还有画眉等鸟类。画家通过细致的描写,勾画了一个丰富、饱满的空间,营造出热烈、欢喜的气氛。全画虽有多视点,但把握处理得聚散有致、疏密得当,故显得繁而不乱,满而不塞,生动自然。
元人集锦卷
这卷集元代八位画家的山水、竹石名画合裱装于一卷,共计八帧。赵孟頫、吴镇的浑厚,管道升、倪瓒、庄麒的潇洒,马琬、赵原、林子奂的清朴,异曲同工,各具风格。
王冕 南枝早春图
《南枝早春图》:此幅墨梅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画中以“飞白法”画枝干,兼有书法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画细梢或如铁鞭鹤膝,或如弓梢钓竿,俱气足力满、顿挫有韵。王冕一改扬咎之等画梅旧法,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此图中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绪,圈花点蕊,别出新意,显示了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
吴镇墨竹谱
此册共二十二幅,前两幅作者书苏轼撰文同偃竹记,后二十幅画竹各有题议。册中墨竹诸能悉备,画风苍劲简率。
所选一为第四幅。秀竹一竿,枝疏叶少。淡墨画干,浓墨画竹叶,墨气连贯。用笔简练,构图大胆,不落俗套。有“天籁阁”、“墨林山人”、“项子京家珍藏”等藏印多方。
二为画册中第五幅。画风雨竹一枝,枝叶繁茂。淡墨画枝斡,浓墨一笔点叶,竹能生动可爱。真可谓得竹之性情。画左有作者题议。
吴镇(公元-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兴魏塘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青。工词翰,草书学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王、倪并称元四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相传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之门阒然。妻子颇笑之。曰:“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卒年七十五。著梅道人遗墨。《画史会要》、《清河书画舫》、《六研斋笔记》、《容台集》、《仓螺集》。其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自有一种深厚苍郁之气。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同被称为元四家。
武元直 赤壁图
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号广莫道人,约活动於十二世纪下半期。
苏轼的〈赤壁赋〉,宋神宗五年()完成後传诵千古,画家据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於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扁舟虽小仅寸馀,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著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古雄伟,烟波浩渺。
中国金代画家武元直的唯一存世作品武元直(12世纪)字善夫,北平(今北京市)人。金明昌(~)间名士。此图系根据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创作而成。画面长江浩荡,烟波渺茫,两岸峭壁陡立,山势险峻延绵,山顶崖岸间树木葱茏,江中一舟顺流而下,苏轼及同游诸友对坐舱中饮酒,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携友乘舟夜游赤壁(即黄州赤鼻矶)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受诬遭贬黄州后的清闲生活和豁达胸怀。
梁楷泼墨仙人图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李迪 风雨归牧图
李迪风雨归牧图轴南宋绢本设色纵.7、横.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據《画继补遗》记载,他为孝、光、宁三朝画院祗候,工画花鸟竹石,亦画杂画。此图绘两牧童沿柳岸归牧,风雨大作,柳枝、丛芦在风雨中摇荡。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住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这是江南乡村常见的景象,画家善于从中开掘出美感,富有生活气息。全图用笔工细谨严,特童的神情、水牛的憨态也都描绘得很真切。本图署有[甲午岁李迪笔]六字款,[甲午]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一一七四年),应是传世李迪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画上钤有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明朱棡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文同 墨竹图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文同(公元一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元年(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陵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
赵佶腊梅山禽图
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巨然层岩丛树图
巨然,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确切的生卒年已难考证,主要活动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得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宾客。公元年,李煜降宋,巨然随他到了汴梁,居开宝寺中。因他在学士院玉堂画了壁画,赢得朝野称赏,遂驰名中原地区。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此图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中幅崛起一冈,直逼主峰,有惊涛突起之感。主峰岭峦宽整,立意虚和,与隐显在画中幅右侧的远岫遥相呼应。散落在山间岭上的业树渲染出了一派浑茫的气分,与严整的峰冈相映成趣,在开合中寄意深远。林中小径,屈曲萦带,就实崇虚,意趣深远。而勾皱雅滴,笔墨秀润。
作品本幅无作者款印,仅有明董其昌的题识,种此图为“僧巨然真迹神品”。考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所论巨然画语,与此画都有很吻合,所以史来鉴定家都认同董其昌的这一判断。
一场大雨过后,山峦间还漫延着些许的水气,只见曲折的小径,幽寂地穿梭于树林之间,大概是怕破坏了这祥和的气氛,路上没有任何的活动,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殊姿态。左侧,高山堆栈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细长线条的描绘下,显得十分平缓与温和。在画家细致的描绘下,由这些层岩与丛树所建构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运转,连空气中的分子也凝结于静谧之中。
恽寿平仿倪瓒古木丛篁图
此图仿倪瓒遗意,画古木平泉,丛篁积翠。作者运用折带皴、叠糕皴画竹石树木,或断或连,似断实连,虽为仿古,却有自家风格,显秀润清逸之气。
王翚溪山红树图
此图无款,右下角铃「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本幅王时敏题:「石谷此图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互为宗,故风骨高奇,迥出山樵规格之外。春晚过类,携以见视,余初欲留之,知其意颇自珍,不忍遂夺,每为怅怅。然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橄愈头风,良不虚也。庚戌(一六七零)谷雨后一日,西庐老人王时敏题。」引首铃「真寄」(朱文),款下铃「烟客」(朱文)、「王时敏印」(白文)。上诗堂有恽寿平两题。一题为:「乌目山人为余言,生平所见王叔明真迹不下廿余本,而真迹中最奇者有三。吾从《秋山草堂》一帧悟其法,于昆陵唐氏观《夏山图》会其趣,最后见《关山萧寺》本一洗凡目,焕然神明,吾穷其变焉。大谛《秋山》天然秀润,《夏山》郁密沉古,《关山图》则离披零乱飘洒尽致,殆不可以径辙求之,而王郎于是乎进矣,因知向者之所为山樵犹在云雾中也。石谷沉思既久,暇日戏汇三图笔意于一帧,变荡陈趋,发挥新意,回翔放肆,而山樵始无余蕴。今夏石谷自吴门来,余搜行复得此帧,惊叹欲绝,石谷亦沾沾自喜,有十五城不易之状。置余案头摩姿十余日,题数语归之,盖以西庐老人之矜赏而石谷尚不能割所爱。期余辈安能久假为瞌槟之玩耶。庚戌夏五月,昆陵南田草衣恽格题于静啸阁。」下铃「正叔」、「寿平」印(均自文),本幅左下角铃「有何不可」(朱文)印,并有乾隆八垒。《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此图在阐释王蒙风格中,以较淡的渲染和毛茸茸的干笔描写物景的变化错综,突出了蓬勃的生意与细密中的虚灵。其时王翚三十九岁,却己善于贯通古法顿取精蕴了。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董其昌,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善书画,山水笔墨爽朗,潇洒自具风格。思翁自题:同顾侍御自樵李归,沮雨葑泾,检古人名迹,兴至辄为此图。古人云偶然欲书为一合。此帧笔墨蕴藉,无一笔无生机,真思翁之作。
仇英仙山楼阁图
仇英此图即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观望山景。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而构图左右对称,趋于平衡,突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含蓄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如杨翰在《扫石轩画谈》中所评:“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
唐寅山路松声图
唐寅早年学画于周臣,周臣画风偏于宋人一路,而唐寅则博采众长,在宋人面目中融入文人画的内涵,成就在周臣之上。有时求画的人多了,他就请周臣代笔。旁观者奇怪,周臣倒坦然:“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
《山路松声图》纵.5厘米,横.8厘米,绢本,浅设色。图绘一山高耸,有一泉水自山腰拾级而下,汇入河中。山脚有一小桥跨泉连接山路,桥上两人,老者仰首侧耳,似听泉流松声,一童携琴随后。泉畔是茂密的松林,枝干虬曲,藤蔓缠身,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松树枝叶的画法,从夏圭中来,但远比之繁盛、写实。以细劲的中锋勾勒,转折顿挫,不乏法度。山石硬朗,棱角分明,显然是李、郭的画法,但不师郭熙的卷云皴,也不施马、夏的斧劈皴,而是一种带有唐寅个人风格的线皴,较之许道宁的直线皴更为随意、疏松。勾笔较浓,而皴笔较淡,以浓点分出石的构成和层次,墨色通透而儒雅。山的结体,错落盘桓,层次清晰,境致优美,而且真实感很强,有北宋全景山水的韵致。这又是他区别于沈周、文徵明之处。因为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崇山幽壑,而沈、文之大幅山水,往往取之古画的摹仿。
图上自题:“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表达了他对于宁静闲逸、与世无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当时行家评其画在文徵明之上,但惜乎英年早逝。
沈周庐山高
此为明沈周的“庐山高图”,纸本设色。纵.8厘米,横98.1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为庆贺其师陈宽七十六寿而作的祝寿图。图画庐山五老峰雄踞于群峰之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清泉飞流直下,由下一高士笼袖观览美景。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笔干渴,为沈周仿王蒙画法的杰作。
沈周(-),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石翁。生于世代儒生地主之家。但他对科举仕途极为淡漠,长期投身于诗文创作和绘画书法。他擅长画山水,以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为源,画风儒雅,富有文人的书卷气。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
王绂山亭文会图
王绂,工画山水,多学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则近倪云林。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此图为王绂的代表作,写文人雅士于山亭聚会的情景。该图立意古逸,构图严谨。图中笔墨深厚华滋,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笔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写,按结构层层加叠,最后以浓重墨勾皴点苔,使整个画面具有苍茫湿润、清灵爽利的特殊效果。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画成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周密(公谨~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确是生长在赵孟頫家乡的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水晶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擅画山水、人物、鞍马、竹石和花鸟。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学李公麟和唐人。其绘画有两种面貌,一为工整,一为豪放,均在笔墨技法上有较大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倪瓒容膝斋图
倪瓒(-),无锡人。字符镇,号云林。性澹泊,好读书,诗文风靡一时。信奉道教,后参禅学,晚年弃田宅求舟放情山水。是轴为云林七十二岁时所画,写赠其友檗轩,檗轩藏之三年,又寄赠医师仲仁,请云林补诗,容膝斋即仲仁居处。通幅笔墨雅淡,显示云林本色。
元朝的文人画已不讲求山水的写实,他们画山水,常常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响往,风景也正是他们的心事。倪瓒性格孤傲,不与俗世来往,他的洁癖是有名的,喜欢干净,也不愿趋附世俗,他的画一片空灵,山水看起来一尘不染,有人问他为什么在画中不画人物,他回答说:当代哪里有人有这样孤傲的个性,自然使他产生一种风格独特的画风。这张容膝斋是也在72岁所画的,画面上还题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梭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舋舋清淡靡玉屑,萧萧白发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这张画是送给他的朋友仁仲医师的,容膝斋是仁仲住所的名字,当然,画家也只是用象征的手法,在画面上以一个简单的亭子代表了容膝斋。
王蒙 具区林屋图
王蒙(-),吴兴(浙江湖州)人。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是赵孟頫(-)的外孙。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牵连,死於狱中。画风以王维(-)、董源(活动於十世纪上半叶)、巨然(十世纪)为宗,但能自立面目,与黄公望(9-)、吴镇(-)和倪瓒(-)齐名,合称为「元四大家」。
此幅画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区林屋”四个字,底下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的没有空隙,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而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於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好像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水波荡漾,一人悠闲的划着小船;对岸山脚下,草亭临水而建,一人独坐其间看书;山间小路迂回,曲径通幽,数栋屋宇参差错落於山谷之中,有妇女活动其间。
吴镇 洞庭渔隐图
本幅是吴镇六十二岁的作品,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画双松挺立,枯树横斜,隔岸则是迤逦的山坡,与水边荡桨的渔舟,十分忠实地呈现出江南水乡泽国的景象。虽然布局简略,但添加边角的签名,以及上方的题词之後,别具一番宁静典雅的情调。
此图画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峦葱郁,长松劲拔,渔舟细小如叶在水面飘浮。构图用阔远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复的自然之美,内容亦为画家长年活动的湖泽沙渚,黄芦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湿笔浓墨点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性,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自识:“梅花道人戏墨”,“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方印。幅上又自题词:“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并书。”
马远 雪滩双鹭图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
此图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特别突出远折枝”成为他的突出风貌。图中近景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远的山、水以淡墨勾染,约略朦胧间自然拉开了空间远近的透视关系。桃树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水边的几只鹭,实际上是作为点缀物。画面境界十分幽远开阔。
刘松年 罗汉图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於其师。宁宗时(~)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赏玩,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40岁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宋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性洁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称“米颠”。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亦称“落茄被”),松树笔法细致、严密。用淡墨、淡色表现雾中树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写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通过云雾表现春山的湿润、静谧和松树的矫健挺拔。
崔白 双喜图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有卫护领域的习性。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树干上有崔白款:「嘉祐辛丑()年崔白笔。」画幅上尚有宋理宗的「缉熙殿宝」、明太祖时「司印」半印等收藏印记
郭熙 早春图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谿山行旅图》绘巨峰耸立,下不见底,山涧中一线飞瀑直泻而下,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丛林茂密,楼阁隐约可见,山路上走来一行毛驴驮队,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构图于饱满中见出空灵,山石树木勾勒严整,以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质感。画面浑厚壮观,气势雄强,为范宽的代表作品。
谿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绢本,墨笔画。这一巨幅立轴山水,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构图作正面的主峰,耸系冗立,占去画面相当大的位置。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范宽是北宋前期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五代 丹枫呦鹿图
画林木茂密,丹黄掩映,群鹿楼息其间,或立或卧,或隐与林内,或立与林际。居首者为有角雄鹿,似闻惊警,群鹿亦皆侧首注视一方。全画构图紧密,设色雅丽,但亦有别于习见没骨山水。其树法尤为别致,树冠外形鲜明,前后相互比衬,富于装饰意趣;画鹿则以写实手法,得传神之妙。本幅无名款,有元内府“奎章”“天史”印,裱边有清初收藏家阿尔喜普等人藏印,图内押有乾隆,嘉庆诸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旧题五代人作,沿袭至今。
唐人 宫乐图
本图描写後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乡情安徽,安徽乡情!白癜风的饮食影响白癜风有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