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猫病腹泻
猫病腹泻
概述
腹泻的最佳定义为粪便的流动性增加或黏稠度降低,通常可观察到液体异常或粪便未成形而通过的频率增加。腹泻从病理生理学上可分为4种类型,即渗透压型、分泌型、通透性改变(渗出性,exudative)及活力改变型。渗透压型腹泻是由于未吸收的具有渗透压活性的溶质存在于胃肠腔所引起。未吸收溶质的增加是由于日粮、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如胰腺外分泌机能不全(exocrinepancreaticinsufficiency,EPI)]、淋巴管扩张(lymphangiectasia)及小肠黏膜疾病[如炎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等所引起。分泌型腹泻是由于小肠上皮细胞离子转运异常,导致液体过量分泌进入胃肠腔。主要原因包括产肠毒素细菌(enterotoxigenicbacteria)、真菌及寄生虫病、IBD,胆碱类激动剂以及脂肪酸和胆酸吸收异常。通透性改变是由于炎症或溃疡破坏了小肠黏膜的完整性,导致血清蛋白、血液或黏液丢失进入肠腔所引起,引起的原因包括非甾体激素类抗炎药物、肝脏疾病、传染性肠炎、IBD及淋巴瘤。肠道活力改变型导致的腹泻,是由于肠道吸收上皮与肠腔内容物的接触时间减少(胃肠通过时间缩短),从而引起液体的吸收减少。在病猫难以鉴定或证实GI的运动性降低,因为对通过时间的估计很难获得准确结论。引起这种腹泻的原因常常是节律性分段减少,另外一种不太常见的情况是蠕动增加。肠道运动性的改变可能与腹泻的其他机制有关,是引起腹泻的不太常见的原发性异常,如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及家族性自主神经异常(dysautonomia)。确定引起腹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助于确定对病猫尽早进行支持疗法。
根据长期性、严重程度及解剖位点对腹泻进行分类,在临床上有助于确定腹泻的病因和特异性原因,指导开始时的诊断步骤,也有助于选择开始时的治疗方法。腹泻可分为急性、持续性或慢性,或为严重性、非严重性,或为小肠性或大肠性等。如果腹泻持续不到2周,可看作为急性;如果持续2~4周,可看作为持续性;如果持续在4周以上,可看作为慢性。判断为严重腹泻的参数包括失重达10%或以上,脱水、精神沉郁、黏膜有明显受损的迹象(即出血性腹泻)、电解质平衡严重紊乱、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体温变化[即体温过低(hypothermia),或发热(pyrexia)]。应该注意的是,患腹泻的猫通常具有大肠疾病或明显的小肠疾病,因此慢性呕吐是患IBD猫最常见的前兆性症状。其他需要对腹泻病猫进行的评估还包括根据上述标准所列出的特异性疾病。应该包括GI及GI外的疾病,因为许多代谢、肿瘤及感染性、炎性疾病也可表现GI症状,即使不影响主要的GI也是如此。腹泻的鉴别诊断参见“诊断”部分。
诊断主要诊断基本数据(全血细胞计数、化学分析及尿液分析):应根据基本数据评价肝脏疾病[即高胆红素血症、血液尿素氮(BUN)降低、肝脏酶升高、胆红素尿]、肾脏疾病(BUN和肌酐升高,尿液相对密度降低)、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肝脏酶升高、血细胞压积增加、尿液相对密度低)、淋巴瘤的症状(偶尔猫表现循环成淋巴细胞及贫血)。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蛋白性肠下垂(protein-losingenteropathy)在腹泻的猫不太常见[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低球蛋白血症(hypoglobulinemi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有时可见于寄生虫感染(parasitism)、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结肠炎(eosinophilicenterocolitis)、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及肥大细胞瘤(mastcelltumors)等。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或猫传染性粒细胞缺乏症(panleukopenia)可见于患猫传染性粒细胞缺乏症(猫肠炎)的年轻猫及逆转录病毒感染的猫和患沙门氏菌病的猫。粪便检验:应采用硫酸锌漂浮试验检查线虫和球虫。应采用硫酸锌漂浮试验或SNAPGiardia试验检查贾第鞭虫(Giardia)。应采用新鲜粪便涂片检查球虫、贾第鞭虫和三毛滴虫(Tritrichomonas)。总T4测定:对10岁以上猫患腹泻时均应通过这种测定评估是否患有甲亢。猫白血病病毒及猫免疫缺陷病毒检验:这些检查方法对特定的疾病并无确诊意义,但能很好地说明可能存在的继发性疾病。
辅助诊断粪便或直肠黏膜细胞学检查:可将湿的棉签插入直肠,对着直肠黏膜转动拭子,抽出拭子后在玻片上滚动,制备粪便或直肠黏膜涂片。粪便或直肠黏膜涂片染色(Diff-Quick?或其他瑞氏染料)后进行细胞学检查,检查是否有白细胞或同质性细菌菌群(homogenousbacterialpopulation)(如存在则表明发生了感染或炎性GI疾病,应考虑进行粪便培养)或肿瘤细胞。偶尔可见到特异性病原,如梭菌(Clostridiumspp.)[每个高倍油镜视野中有5个以上孢子时可以确诊;孢子类似于安全别针(safetypins),呈椭圆形,一端为致密小体(densebody)]或组织胞浆菌。猫特异性胰蛋白酶样免疫活性(feline-specifictrypsin-likeimmunoreactivity,fTLI):发生慢性腹泻时可采集禁食12h的血清样品检查EPI。血清氰钴胺素(serumcobalamin(VitaminB12):低氰钴胺素(hypocobalaminemia)是GI疾病的标志,这是因为末端小肠疾病降低了氰钴胺素的吸收能力,而且氰钴胺素的半衰期在GI疾病时缩短。粪便培养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可采集粪便样品培养检查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样品的送检标准依实验室而不同,由于粪便中存在大量的正常肠道菌群可能会过度生长而掩盖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的生长,因此采样需要特殊培养基(沙门氏菌为亚硒酸盐或连四硫酸盐;弯曲杆菌可采用弯曲杆菌培养基;采样送检前应咨询相关实验室)。如果没有其他疾病过程的证据,则阳性培养结果可支持诊断,阴性培养结果并不一定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粪便PCR分析:可采用PCR分析检查是否有贾第鞭虫(Giardiaspp.)、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pp.)、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A基因(ClostridiumperfringensenterotoxinAgene)、猫冠状病毒(felinecoronavirus)、猫传染性粒细胞缺乏症病毒(felinepanleukopeniavirus)、刚地弓形虫(Toxoplasmosisgondii)、沙门氏菌(salmonellaspp.)及胎三毛滴虫(Tritrichomonasfoetus)等。胎三毛滴虫可采用商用的胎三毛滴虫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小肠活检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生慢性腹泻时,可在其他非侵入性方法检查之后采用这种诊断方法,检查原发性小肠疾病。活检样品可采用内镜、剖腹探查;或在弥散性或局灶性小肠增厚超过2~3cm时采用超声指导的方法采集样品。
诊断注意事项在猫患有慢性腹泻及发生急性或持续性严重腹泻时应采用完整的诊断检查。患急性或持续性不严重性腹泻的猫可采用支持疗法治疗,如果粪便及快速检查(及血细胞压积、总蛋白、葡萄糖试纸检查、BUN试纸检查、尿液测量尺检查及相对密度检查)结果均不明显时,无需进行大量的其他检查。
治疗主要疗法治疗潜在疾病:是长期治愈的关键。驱虫:在户内/户外活动的猫均可采用驱除肠内寄生虫疗法,即使粪便检查为阴性时也应如此。氟苯达唑以25mg/kgPOq24h剂量治疗3d,2~3周内重复用药,由于其能有效驱除线虫及贾第鞭虫,因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只给水24~48h:可解决渗透性腹泻,通透性改变会使病情得以改进。除去食物对分泌性腹泻无影响。口服等渗葡萄糖、氨基酸及电解质溶液:这些溶液可改进分泌性腹泻,有助于治疗其他类型的腹泻。
辅助疗法运动性改良剂(motilitymodifiers):明显因机能异常导致的腹泻可通过采用阿片类运动性改良剂,如洛哌丁胺(loperamide)(0.08~0.16mg/kgq12hPO)、地芬诺酯(diphenoxylate)(0.05~0.1mg/kgq12hPO),或含有止痛剂的溶液(0.05~0.06mg/kgq12hPO)等进行治疗。液体及电解质疗法:可根据脱水的程度及粪便中丧失的液体的量采用液体及电解质以IV、SC或PO治疗。益生菌疗法(probiotictherapy):在饲料中采用活菌治疗腹泻。通常采用肠球菌(Enterococcus)(FortiFlora,Purina)、乳杆菌(Lactobacillus)及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传说的资料表明可获得有益的结果。益生素治疗(prebiotictherapy):饲喂复合碳水化合物[如低聚果糖及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可选择性改变胃肠道菌群,刺激有益菌[如乳杆菌(Lactobaccilli)]及抑制有害菌[如梭菌(Clostridium)]等。低聚果糖在某些商用猫粮中采用。氰钴胺素(维生素B12):可用于治疗猫的慢性腹泻或用于校正氰钴胺素缺乏。补充氰钴胺素可增加增重及减少腹泻,其剂量为μgq7dSC,治疗6周后以μgq14dSC再治疗6周。1个月后监测血清水平。
预后本病的预后依腹泻的原因而不同。
相关文章推荐皮真菌病诊疗技术
咳嗽诊疗技术
隐球菌病诊疗技术
猫趾部疾病诊疗技术
自主性神经机能障碍诊疗技术
疽蝇病诊疗技术
心跳呼吸骤停诊疗技术
引流管及结构性病变
乳糜胸诊疗技术
亲衣原体感染诊疗技术
内科疾病的皮肤标志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清?赵廉《医门补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