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慈心禅修掌中解脱第十四天思维轮回

慈心禅修掌中解脱第十四天思维轮回



(帕绷喀仁波切引用法王宗喀巴大师所造的两个偈颂,即「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等1,先简略地开示了前行改正动机之法,接着回顾了前面讲过的科判,并重述了「获得后世安乐正方便业果法类」的内容。)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此科分为两部分:(戊一)发起求解脱心;(戊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戊一、发起求解脱心

分两方面:(己一)思惟轮回总苦;(己二)思惟轮回别苦。

如果按照先前所说的共下士道次第来修习,受持断十不善的戒律,便能暂时解脱恶趣之苦而受生于某一善趣之中。然而,不应以此为足!譬如,对于一个月之后将被处决的罪犯来说,鞭答、火漆等日常的刑罚纵然减轻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同样的,如果不能彻底从轮回中解脱,善妙能引业一旦竭尽,必将再入恶趣,正如《入行论》中所说:

「数数来善趣,数数享诸乐,

 死后堕恶趣,常受难忍苦。」2

因此,如果想截断今后的痛苦之流,就应当设法彻底从轮回中解脱。这也是为什么要在中士道中发起求解脱心的原因。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有两种:一、由思惟四谛自性之门而发起;二、由思惟十二缘起之门而发起。

所谓「解脱」3,即是从系缚中脱离之意。譬如从绳索捆绑等束缚中挣脱时,便可说「解脱了绳索的束缚」。我们被业烦恼的绳索捆绑在有漏取蕴上的情况与此类似。4具体说来,因受业与烦恼的控制,以「界」而言,在三界中结蕴;以「道」而言,在六道或五道中结蕴;以「生处」而言,在胎生等四生5中结蕴——这就是「束缚」的本质。从这种束缚中脱离,便是此处所说的「解脱」。

就一般而言,「轮回」一词是指在上至有顶6、下至无间地狱7之中受生流转的意思。未学过经论的人,谈到轮回,以为是从这一家转生到另一家,或是在六道中流转,这是一种依文解义的说法而非轮回的本意。虽然某些学者主张在轮回中数数结生等为轮回之义,但应以嘉却?格桑嘉措的定义为最正确:有漏取蕴的受生相续为轮回。所以,截断业烦恼所控制的后有结生之流,即是解脱轮回。

此外,就像一名囚犯想要脱离监狱,首先要生起想脱离的心,如果不曾想过监狱的过患,就不会生起这种心念;同样的,如果没有希求解脱轮回之心,也不可能勤修解脱之法;而要生起求解脱心,就一定要如《四百论》中所说,对轮回生起厌恶之感:

「诸智畏善趣,等同诸地狱。」

也就是说,应当思惟轮回的痛苦。具体的思惟方法可分两种,一是由四谛之门思惟,一是由十二缘起之门思惟。这里先讲第一种方法:

薄伽梵在波罗奈斯地区初转*轮时8,对贤者五弟子说:「诸比丘!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

佛陀讲了四谛三遍9,共计十二相,称为「四谛*轮」。所谓「谛」,是指诸圣者如实所见、真实不虚,故名为「谛」(真实)。

按照因果的顺序,理应先说集谛,然而佛陀却将四谛的次第颠倒过来,先说苦谛,这里面有重要关键:为了使度化的对象对痛苦生起厌离,所以佛陀先开示苦谛,如果对苦不起厌离,自然也就不会起断除苦因之心;祈求离苦之心一旦生起,化机便会勤修离苦之道。所以,佛陀此说,是为了化机修持的需要,想求解脱的人应将四谛作为取舍的主要对象。

至尊弥勒在《相续本母论》中,谈到知苦之后当断苦因等,以譬喻说明道:

「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走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大意是说:就像生病的时候,先要认识病因,然后才能服药以断病因。第五世DL喇嘛则以水为喻:「如同露营忽遭水淹,起寻水源欲作堵截。」10因此,想要修习解脱苦病的方法,先要生起希求远离苦因的心,此心生起需先探究苦因,而探究苦因又需要先了解所受的痛苦,宗喀巴大师说:

「若不思惟苦谛失,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则不能断轮回根,

 应厌三有希出离,了达轮回系缚因。」11

四谛依次各有四种别法:无常、苦、空、无我12;因、集、缘、生;13灭、静、妙、离14;道、如、成、出15。

有漏取蕴有苦、乐、舍三种受,除有漏苦外,我们对其他两种受并不知其为苦。例如过去有位咒师曾对妻妾们说:「如果不是因为怕你们伤心,我随时都可以去持明剎土。16」后来咒师生病,濒临死亡的时候,众妻妾说:「咒师啊!您现在马上就可以去持明剎土了,我们可难过了!」咒师却答道:「唉,我是无法留在这里了,否则我宁可与你们长厮守,也不愿去持明净上!」或者像阿杂惹麻努的故事。17我们视轮回为快乐而贪着,根本不知轮回的本性是苦。

知道痛苦的原因为「集谛」之后,便应断除集谛。「集谛」有两种:「业集」与「烦恼集」。远离痛苦的果即「灭谛」18,能获得「灭谛」的方法即「道谛」;需修持「道谛」才能得到「灭谛」。

关于知苦,《道次第广论》中开示有八苦、六苦、三苦等,这里将八苦摄入「人苦」、将三苦归入「周遍行苦」来讲。此处讲轮回总体的六苦:

己一、思惟轮回总苦

思惟轮回总苦分六节:

庚一、无定过患

我们虽然偶尔能受生于善趣,但在轮回中受生之后所领受的无非是苦,因为轮回的快乐完全不可信赖。以人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为例,怨仇与亲友、父母与子女等角色经常可以在同一生中互换位置。以前有户人家,户长的父亲经常以屋后池中之鱼为食,死后受生成水池中的鱼。母亲因为恋家而变成家犬。与他的妻子通奸的仇人在被杀之后,因为贪恋其妻而投生为他的小孩。后来,他捕杀父亲所转生的鱼。吃鱼肉时,母亲所转生的狗跑来啃食鱼骨,遭他鞭打。他又常常将仇人投胎的儿子抱在怀中。舍利弗见到这一情形,口说一偈:

「食父鞭母,仇人抱怀,

 妻吞夫骨,轮回可笑!」19

《亲友书》也说: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相反事而死殁,故轮回中全无定。」

我们通常假设怨敌、亲友的关系是永恒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在同一世的前后半生中,亲友往往也可能变成怨家,仇人也可能成为亲人。贫富的情况也是如此,昨日的富人可能因为遭到抢劫而变成今日的穷人,类似的事件我们时有所闻,一切事情无一不是在剎那变化之中。

(在详细叙述了长者吉祥生的本生故事之后20,帕绷喀大师说:

「看过了长蛇盘绕的女尸、众多虫子啃食的大树,又看到一人被众多面貌狰狞的阎罗鬼卒捶打、摩羯鱼残遗骨骸堆积如山遮蔽日光,目犍连为吉祥生解释说:「那条蛇是某个贪恋自己体貌的妇人的转世,大木头是滥用僧伽木料、无所顾忌者的转世,被鬼卒捶打的人是某个猎人的转世,摩羯鱼骨骸则是你本人前世所遗留下来的。」

吉祥生的过去世曾是国王,臣僚请示如何判决一名罪犯,当时他正忙着下棋,随口说了一句:「按王法办」,此人就遭处斩。等棋下完之后,国王询问此事如何处置,臣僚们报告说已遵旨处决。国王虽然极为懊悔,却仍然因为杀害此一罪犯之罪而长久受生为摩羯鱼。有一天,有艘船险些被它吞入口中,船上的商人惊恐地念诵「皈依佛」,摩羯鱼闻声闭口,不再吞食,以致饿死,海中诸龙将它的尸体送到海边。像这样前世为国王,后来变成摩羯鱼,又变成人等,轮回无定的情况便是如此。

庚二、无饱足过患

色对蝴蝶有致命的吸引力,麋鹿、蜜蜂、大象分别对声、香、触有特别的贪爱,因而常招来杀身之祸。21轮回的快乐就像喝盐水一样,饮用再多也不会满足。例如,一个有一两银子的人,会想:「假使能得到十两银子,我就满足了。」可是等到他有了十两银子,又希望能得到一百两;等到有了一百两,又想得到一千两。得千思万,无有止境,永远也无法满足。《广大游戏经》中也说:

「国王当知若有人,悉得天界之欲乐,

 以及人间诸妙欲,此仍不足复追求。」

以人天的快乐为例,我乳大王虽能统治四洲及天界,仍然不知满足,最后福报享尽,复堕南瞻部洲,留下遗嘱告诫世人,没有任何过患更重于欲望深而不知足22。

同样的,一个征服者征服了一个地方,便想再征服第二个地方,占领再多的上地仍然不觉满足,拥有再多,仍然想要扩充基业,不辞劳苦,夙夜匪懈。

不能知足,即便累积再多财富,也与乞丐无异。以前印度有个穷人名叫「苏惹达」,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一块无价之宝,他想把这块宝物送给最贫穷的人,几经思量,最后献给了明胜王,他说:「国王啊!因为您从不知足,所以您是最贫穷的人!」我们纵然欠缺财物,如果能知足,便是富翁。《亲友书》中说:

「若能少欲知满足,虽乏诸财仍富有。」

众生怙主藏巴嘉惹也说:「知足者之家,富翁卧门旁,欲深者难知。」

相反的,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满意的一天,所以说,不知足是最大的过失。

庚三、数数舍身过患

不管受取什么样的身体,都不能信靠。《亲友书》中说:

「虽得天界大欲乐,以及离贪梵天乐,

 后当仍堕无间狱,成火薪木苦恒连。

 或生天上居日月,自身光照遍世间,

 此后至于黑板中,白手伸展亦不见。」

虽然我们过去受取过无数梵天、帝释等身,但都没有丝毫利益,后来又受生在无间地狱或变成奴隶等;虽然我们曾偶尔生为日、月天子,以身体的光明照耀四大部洲,死后却生在洲与洲之间不见天日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

天人的受用我们以前样样都享受过,然而任何受用都无法保信。我们曾经在天界多番享用钻石铺成的宝座、珍宝砌成的宫殿,现在却依然只有坐皮垫的分;因此,即使受生为帝释,到头来同样一无所有,受生为帝释又有什么意义?

虽然我们曾受生在天界,与众天子、天女长时期共相娱乐,死后却堕入地狱,被可伯的地狱鬼卒包围,受尽苦难;虽然我们曾无数次享用过天界的无死甘露,死后却受生在地狱中喝沸腾的铁汁;虽然我们曾作过转轮王等,统治过亿万臣民,拥有七政宝23等,如今,事过境迁,非但当时的奢华荣耀荡然无存,甚且还因贪着欲尘永不知足而造下罪业,堕入恶趣,这不全是过患吗?

有位上师临终时,别人请他口授遗嘱,他反复着说:「轮回之事毫无意义!」我的依怙主大宝上师常举这个例子。同样的,我们在这个轮回中,无论受取怎样的身体、获得再好的富乐受用,也都没有意义。

当我们受生为转轮王时,脚上穿的鞋子,价值超过这世上所有的财富,尽管如此,又有什么利益?国王与乞丐游历于中有险道的时候,一切平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所以,我们应该谨记京俄瓦之言,慎重其事:「觉窝敦巴24!从无始以来,什么样的身体我们都已受取过,以前没有修过的大乘法,这一次自当好好修了!」

庚四、数数结身过患

我们过去在地狱中受生,喝过的烊铜比海水还要多,倘若不能斩断轮回的生死之流,将来要喝的烊铜还会更多。《亲友书》中说:

「虽取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除忧经》中也说:「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经中又说:「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远超过,须弥山王量。」

我们以前生为猪、狗的时候,吃过的秽物堆起来比须弥山王还要高,今后若不能斩断轮回后际,所要吞下的秽物将会更多。《除忧经》中又说:

「又于轮回中,由离诸亲友,

 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我们过去因与父母、子女、兄弟等亲爱离别悲伤哭泣所流下的泪水,比大海里的水还多,如果现在还不能斩断轮回后际,所流的眼泪还会更多。经中又说: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

 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我们以前与仇人打斗,被仇人砍下的头颅,堆积起来比弥山王还高,今后若不能斩断轮回的生生之流,落地的头颅肯定比以前更多。又如经中所说:

「为虫极饥虚,所嗷诸粪土,

 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盈。」

我们过去在污泥中受生为虫的时候,吃过的骯脏粪上,纵然以大海为容器也无法容纳,如果还不能从轮回中解脱,今后所要吞食的粪上还会更多。

又如龙猛所说:「一一所饮母之乳,其量过于四海水,异生相续轮回者,更饮乳水多于彼。」

我们在轮回中不断受生,喝过的母乳比四大海还多,如果今后仍无法消灭轮回生死,又将饮下更多的母乳。

如前面下士道中所说,我们每死亡一次,与在恶趣中每受生一次,都会有那么多痛苦与恐惧,今后在无数类似的生死中所将遭受的痛苦与惧怕就更不必说了。蝎子让我们毛骨悚然,可是以前我们也曾受生为蝎子,那些蝎身堆积起来,将与须弥山一样高,若不能斩断轮回的生死之流,未来所受的蝎子之身必定比以前更多。

庚五、数数高下过患

律典中说:

「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财物如何积聚,终归是会销散;再高的权位,终归要堕落;聚合的尽头是离别;生命的尽头是死亡;这是有为法的「四边际」。

轮回中的任何盛事,最终都逃不出衰败的命运。格西桑浦巴25因此说:「在此轮回中,须多番仰覆,对此实感不安。」

不仅如此,经过多番努力才挣来的房屋,财富等,可能被冤家抢走,也可能因为自身亡故而不知所终。现在我们师徒众人虽然相聚在一起,但在数年之后也终必分离。嘉却?格桑嘉措曾经说过:「身居高位不多时,他人足下成奴仆。」26

《亲友书》中也说:

「即成帝释世应供,由业力故复堕地,

 即成转轮圣王已,复于轮回为奴婢。」

纵然高贵如梵天、帝释之辈,也会有这种下场;至于更低一级,如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荣华富贵等,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杰?贡唐巴说:

「名誉地位枯树上,愈往上攀愈危险,

 细而折断奈何之,住于树下胡不可?」27

即使不谈前生来世,此生中的权势地位也并不可靠,例如因失势而下狱等。以前的第司?桑结嘉措(佛海)28,曾主持制定政府多项政教法规,拥有极大的权势、财富与聪明才智,后来因为与拉藏汗29结仇而被斩首,首级在堆隆赤桥桥头示众多日,无人敢出面处理,妻小等也被流放边疆;拉藏汗王后来也命丧准噶尔军之手。

庚六、无伴过患

我们从母亲胎中出生的时候,是独自一人;中间成长、衰老过程中患病与受苦时,也是一个人独自承受;死亡的时候,也像是从酥油中拔毛一般,独自一人去世,除自己之外没有同行的友伴。

《入行论》中说:

「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

 苦分他不取,何须作障亲?」

宗喀巴大师也说:「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见过患已…」30

意思是说,轮回中的任何快乐与盛事都是不可保信的,所以,轮回中没有永远可靠的朋友。

以这样的认知来思惟轮回中无休无止的痛苦,当能感受到一种失望沮丧的心情。因此,不管总的轮回是否有边际,都应当设法结束自身的轮回。想结束轮回之苦,就应如前面所说,设法斩断轮回的生死之流。









































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xgyy/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