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灵丹妙药黄连

灵丹妙药黄连



?

黄连

词条已锁定

本词条可能涉及药品内容,网上任何关于药品使用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医嘱。

黄连(2)

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黄连别名川黄连、峨嵋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元连、王连、支连、宣连、古连、古勇连。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族黄连族亚纲原始花被亚纲二名法Coptischinensis亚科唐松草亚科目录

1基本介绍

2黄连传说

3形态特征

4生长习性

5品种考证

6培育方法

7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禁/宜人群

炮制方法

地理分布

药名信息

功能主治

品种考证

鉴别方法

炮制作用

化学研究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解毒作用

抗炎、解热

抑制血小板聚集

药物安全

8现代研究

9中医传承

10相关信息

11词条图册

1基本介绍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1]

黄连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Wall.的干燥根茎。

1.黄连: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2.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2黄连传说

重庆市石柱县盛产黄连,产量居世界的40%,居全国的60%。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等的根茎。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瘌疾,呕吐,热病之热盛火炽所致的壮热烦燥神昏谵语等。至今,在石柱县黄水坝都流传着一个石柱黄连的动人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话说得,耳听得,眼见得,方信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就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此时,已暗恋陶幺女许久的黄连听后黯然神伤地说:“我苦等一个人儿,却没等到,也许和我的命一样苦吧!”

老山上的乡亲们得知陶幺女喝了用野草熬的汤痊愈的消息后,都去采挖这种野草来熬汤服用,结果他们的病都痊愈了。但不久,黄连在一次采药中不慎摔成重伤,他带着苦恋去世了,临死前他对陶幺女说:“陶姑娘,我爱你,可我等不到了……”陶幺女为了纪念黄连,表达对他的爱慕之情,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苦的草药称为“黄连”。

3形态特征

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朵;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长9-12.5mm;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柄。蓇葖果6-12,长6-8mm,具细柄。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mm,宽约0.8mm,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4生长习性

黄连是40种大宗中药材之一,而且也是30种名贵中药材之一。一般分布在~lm的高山区,

黄连的图片(20张)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怕高温和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

5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省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C.Y.ChengetHsiao;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Franch.var.brevisepalaW.T.WangetHsiao,《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6培育方法

生物学特性

黄连性喜冷凉阴湿,在川东、鄂西海拔-1m的高山地区有大量栽培,产区多雨多雾,年平均温度在10℃左右,7月份平均21℃,1月份平均-3--4℃,冬季在冰雪覆盖下越冬,叶可保持常绿不枯。年平均降雨量-mm,大气相对湿度90%左右。耐肥力很强;土壤以上泡下实,土壤上层以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下层以保水保肥力较强的粘壤上最适宜;酸性至微酸性土,pH5.5左右。黄连为阴地植物,有强大的叶面积群,可利用林间间隙照射的阳光,忌直射强光。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种子底胚后熟类型。5月上旬种子成熟采收后,选择阴凉较平坦的山坡用树枝搭荫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内,挖20cm深地作窖,将种子与湿沙在窖内层积贮藏。经早晚及秋季低温,胚逐渐发育形成。10-11月间种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每1hm2播种子22.5-37.5kg,用牛马粪覆盖。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荫,3月初出苗,拣去畦面落叶,并除净杂草。苗期5-6月间应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间撒细碎牛马粪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传统的栽连技术都采用搭棚遮荫,于冬季砍树搭1.2m高荫棚,荫蔽度70%左右,棚内作1.6m宽高畦(厢)。播种后第3年3月间苗圃幼苗已长出4-6片真叶时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万株。近年有用玉米间作与林间栽连技术,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见方,间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乔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营养钵培育玉米苗。苗高30cm左右时,在高畦沟两边以株距30cm,叶对叶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叶封垄后即在行间栽黄连。冬季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秆编织矮棚,为黄连遮荫。次年复栽玉米,约4-5年后灌木已成林,可为黄连遮荫,不再栽种玉米。黄连收获后在林间整地,施足底肥,还可再栽连;灌木林栽黄连2-3季后,乔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乔木林下栽连。采用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栽连,不但不影响黄连产量,同时省工、省料、节约投资,活立木积蓄量比不栽黄连的树林快1倍。

田间管理

黄连栽植后,立即撒施少量牛马粪及熏土称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种子收获后及冬季10-11月间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为主,冬肥以牛马粪及熏土为主,施各肥后应培土。第1、第2年培土约1cm,第3、第4年2-3cm。追肥前应除草,移栽后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杂草,每年应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黄连已封垄,结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连,当年5月种子采收后应揭去盖棚敞阳,抑制叶的生长,促使根茎充实;林间栽连,栽后第3年开始冬季应修枝亮棚,使荫蔽度由栽连时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应降低荫蔽度增加光照并可用石硫合剂防治。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可用毒饵诱杀。早春有麂子、锦鸡为害花苔和种子,应围以篱笆,加强人工捕杀,减较为害。 

种植情况

黄连种植需要投入资本有土地、种子、肥料、农药、塑料薄膜、遮阴网等。黄连是一种非常费工时的药材,需要补苗、追肥、培土、摘除花苔,整个种植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黄连需要在遮阴的条件下生长,所以需要挖地、搭棚。社会经济在发展,粮价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在提升,黄连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按照现在的物价与工值,黄连的成本至少也要80元/公斤。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民进城和外出务工工资的不断提升,黄连的生产肯定要受到极大影响,农户不愿意去种植投入大、成本高、费工费时、无收益的黄连,即使有所种植,黄连种植成本也会逐年变高,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减少。

年需求量

黄连是一种需求稳步上升的品种,每年总需求量在-吨(其中国内需求约-吨,每年出口到日本、韩国的黄连约吨)。黄连生长时间需要5年的药材,前几年黄连主产地经历了一些极端天气,对黄连的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黄连亩产不足公斤,也就是需要1-亩可采收黄连才能满足黄连正常的需求量。

7中药属性入药部位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禁/宜人群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炮制方法

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每kg黄连,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D)炒干。每kg黄连,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kg黄连,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4.0%。

地理分布

1、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在四川东部。

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栽培。

2、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药名信息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2]

鉴别方法

1、味连:

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

2、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3、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真伪辨别

黄连与黄芩皆味苦,性寒,色黄,同归于胆、胃、大肠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肠辟、下痢等湿热为患之疾,功能有些相似,为临床上所常用。然而,二药无论从药性及其治疗病症来说,又确有所差异。

黄连与黄芩的异同点在于: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证。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热阴生湿,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黄连与黄芩,性相近而又各有专长,故二药配伍则更能发挥协同作用,而清化湿热之效益显。 

炮制作用

酒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姜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吴萸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用于治湿热郁滞肝胆,嘈杂吞酸;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胸脘痞满,泄泻或下痢。

化学研究

根茎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为5~8%,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及木兰花碱等;酸性成分有阿魏酸,氯原酸等。须根含小檗碱可达5%;黄连叶含小檗碱1.4%~2.9%。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吸收、分布、排泄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肠外给药,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g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μg%(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mg%),随后逐渐减少,即使重复给药,每4小时0.4g,血浓度亦不见增高.在体内,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24小时后仅有微量,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兔口服后,亦能吸收,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尿中亦有排泄,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胰、肝次之.大鼠口服,吸收甚微.注射给药,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仅少量(1%)自尿排出.

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影响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机理

①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抑制钠通道,减慢传导,消除折返。

③抑制钙离子内流。

④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膜。

2、降压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特点

①舒张压下降明显,脉压差加大。

②无快速耐受现象。

③降压时肢体和内脏容积增加。

作用机理 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表现: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且强心作用不受利血平、心得安、酚妥拉明和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

1、阻止K+外流。

2、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3、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4、降低心肌耗氧量。

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抗炎、解热

1、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2、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一、有效成分:小檗碱。

二、作用机理

1、抑制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

2、抑制血小板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并影响其代谢。

3、抑制外钙内流。

药物安全

黄连及Berberine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LD50为24.3mg/kg。

8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根茎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又称黄连素(Berberine)约为5%~8%,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尚含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acid)等.叶含小檗碱1.4%~2.8%.此外,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从三角叶黄连中分离鉴定了黄连碱、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

近年临床上常用黄连须代替黄连应用,黄连须中的黄连素含量为1.2%左右.体外抑菌试验表明:50%黄连须煎剂与10%黄连煎剂的抗菌效力相同.

盐酸黄连碱

CAS:-18-4

化学式:C19H14ClNO4

分子量:.

化学名Bis[1,3]benzodioxolo[5,6-a:4,5-g]quinolizinium,6,7-dihydro-,chloride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

英文名:Coptisinehydrochloride

药理作用: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也具有抗菌、降血糖、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活性。

9中医传承

文献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姜连散(干姜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疮,细辛伍。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

权、斅、道书皆言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简误:黄连味大苦,气大寒,群草中清肃之物。其处上经,譬犹皋陶之在虞廷,明刑执法以禁民邪,是其职也。稷契夔龙之事,则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热,荡涤肠胃,肃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长;而于补益精血,温养元气,则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猪肉。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向东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细,调水和炒。肝胆火盛欲驱,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胜乌附,乌头、附子。畏款冬。恶芫菊芫花、菊花。玄参,忌猪肉冷水。为使黄芩龙骨,入手少阴心经。巴豆遇之,其毒即解。可熬膏煎液,任合散为丸。香连丸广木香和搀,为腹痛下痢要药;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单研蜜为丸亦效。同枳壳治血痔,血当归治眼疮。佐桂蜜煎服空心,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肾交于顷刻。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调胃厚肠。益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愈小儿食土成疳。消恶疮恶痈,却湿热郁热。

谟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苦燥,乃入心经。虽云泻心实,泻脾脏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但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假此黄土,以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为用神。方随机应变,绝无内顾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久服则达于热烦,而安于宁谥。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热为本气,火热为标见,火热为化气者也。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黄芩、龙骨、连翘、滑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白僵蚕,畏款冬花,解巴豆、乌头毒,忌猪肉、冷水。

按: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厚矣。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用之则心气愈虚,虚火反炽。

《本草求真》:[批]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著,且以《别录》中有厚肠胃一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廖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心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澼能止,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入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散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绣按: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阴经气分。泻心脾,凉肝胆,清三焦,解热毒。燥湿开郁,治心窍恶血,阳毒发狂,惊悸烦躁,恶心痞满,吞酸吐酸,心腹诸痛,肠澼泻痢,疳疾虫症,痈疽疮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疮,孕妇腹中儿啼,胎惊子烦,阴户肿痛。

得木香,治热滞;得枳壳,治痔疮;得肉桂,使心肾相交;得吴茱萸,治挟热下痢;得白芍,泻脾火;得石膏,泻胃火;得知母,泻肾火;得黄芩,泻肺火;得木通,泻小肠火;得川柏,泻膀胱火;得槐米,泻大肠火;得山栀,泻三焦火。配煨独头蒜,治脏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虫;配芦荟末,蜜汤肠,治小儿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搽走马牙疳。配茯苓,去湿热,治白淫。佐龙胆草,泻肝胆火;佐枳实,消痞气火胀;佐花粉,解烦渴;使细辛,治口疮,止下血。

各经泻火药得川连,其力愈猛。

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

虚热妄用,必致格阳。真阴益乏。久服反化为热。连必燥而不润。不可食猪肉,恐令人作泻。

黄连邪火横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热势。然发热初起,邪火正欲攻击而出,投川连遏抑其火,则邪将盘结而不散,散致内伤气血,热邪愈炎,所谓寒之益热也。又热久阴气大伤,胃液干枯,宜急救胃阴,以制阳火,凉润之剂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热,则愈燥而愈热。盖苦以降气,气降则阴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则津益竭,由是畏火起与邪火交相攻击,其毙也可立而待。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津液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泻热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盛则肿,肿痛者火盛也,黄连入肾,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其云之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也。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痢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圣人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8救艘踔兄淄础3??仍谙轮?梅?钊瞬煌??嗳胄哪懿剐囊病?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泻之,而真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苦之极者,其性反寒,即《内经》亢害承制之义。所谓火盛之极,反兼水化也。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乃仲景诸泻心汤以之为关键何欤?夫仲景溯诸泻心证之源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结胸称热入,痞不称热,可见所入之邪,非阳邪矣。阴邪结于阴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温土,土遂不运而干噫食臭干呕心烦下利矣,腹中雷鸣者,心气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肠间也(观本经桔梗丹参之治可见),夫心之为体,于卦象离,今被邪之已化者,阴邪已化,不逼心阳,则在内之沸乱略定,惟在外之邪气尚阻,则取二黄之泄热,荡去其邪,邪去正自安矣,恶寒汗出者也,在上之阴邪才化,在下之阴气复逆,故轻取二黄之气,以荡热除秽重任附子之威,以追逐逆阴,使之异趋同归,相成而不相背也。其未化者,阳馁股肉于阳位,而恣肆于阴分,邪盘踞于清道,而溃泄于下,非干姜半夏生姜之振散阴霾,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非人浸黄连之养阴泄热,不足以安扰心之内讧,然则直谓之补心可也,而曰泻心何哉?夫称谓当循其实,补者益其虚,泻者泄其实,今者明因邪气入伐,致心脏内讧,若曰补则嫌于无邪矣,顾可乎?本经所谓肠澼腹痛下利者,与此心同。盖肠澼腹痛下利,多发于夏秋湿热之交,盛暑之时,心气发舒,其验在汗,所谓汗为心液也。当此之时,或由口食寒腻,阻遏其发舒之气,或由乘风取凉,使汗不得畅,于是火郁于中,阴凝于外,因遂生湿,湿复生热,寒热与湿,辗转胶固,故后世所制香连姜连等法,均伤此意为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方缘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成无己曰,阴不得升,独治于下,为腹中痛;阳不得降,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夫阴之升,其体由肾,其用由肝,阳之降,其源由肺,其责由心,然脾胃为升降之枢,脾提肾肝之气以升,胃曳心肺之气而降,故治阴之不升,必兼治脾,治阳之不降,必兼治胃,是于黄连汤又可参。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胃病,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盖上升皆火之变见,人身之火,惟欲其降,升则为病,即所谓诸呕吐酸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也。尤在泾曰,阳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气,阴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血,阳经之热,或有归于血者,惟阴经之热,则必不归于气,故三阴有热结证,不用调胃承气小承气,而独用大承气,诸下利证不已,必便脓血,是其验证也。心中烦,不得卧,热证也,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烦,不得卧,则非始即属热矣,始即属热,心中烦不得卧者,为阴虚,阴虚则不得泻火,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见则为阳盛,阳盛则宜泻火,然致此阳盛,亦必其阴本虚,故阿胶芍药鸡子黄,无非救阴之品,泻火则惟恃芩连,而芩止一两,连乃四两,此黄连之任,独冠一方,无可议矣。二方而观,又可悟黄连一味,在黄连汤为温剂中寒药,在黄连阿胶汤,为补剂中泻药矣。

黄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阴阳合揣而为精明。以是知目疾非一经之病,黄连所主之目痛,必兼皆伤泣,出又须识其目痛皆伤泣出,必因于热气所为,乃为的对之剂,此何以故?如上文所云痛,有因于瞳子者,黑睛者,白眼者,则非矣,皆伤有因约束里撷者,泣出有因风者寒者虚者,皆不得用矣。盖惟伤在胞之内,白睛之外,始为赤络之病,泣出随眵始为湿热相搏,热者伤主,赤脉属心,千金外台诸方用黄连为君者,其所敷陈诸病,如大枣煎之目热皆赤生赤脉侵睛,洗眼汤之目热痛汁出,乳汁煎出,乳出汁煎之泪出皆赤疗,黄连煎之眼赤除热,莫不与本经相吻合,仍不外清心火除湿热二者而已。

古书语简而意深,读之者慎勿草,如此条所谓妇人阴中肿痛者是也。夫阴中肿痛,丈夫亦有之,何独于妇人,即妇人阴中为病,亦不止肿痛一端。金匮要略虽无明文,千金外如所胪列者,如阴蚀、阴疳、阴中烂伤、阴痒痛、阴中有虫、阴下脱、阴挺,皆不用黄连,而独于肿痛则间用之。大抵阴中之疾,皆始于小便,小便不利,则湿壅热生,湿与热相传不得泄则肿,妇人前阴,又为血潮汐之常道,于是遂涉血为痛,理固然矣。黄连非能治肿痛也,阴中肿痛,须用之者,盖阴中肿痛,必由湿热,而燥湿之物,多足以助热,清热之物,多足以滋湿,惟黄连既能燥湿,又能情热,他处肿痛,有因风者,有因热寒者,有因火者,不必尽由于湿,故本经独标出妇人也。虽然,丈夫阴中诸疾,亦无不由湿热,黄连之治,独标出妇人者何居?盖惟丈夫多不涉及于血,即使停湿生热,且涉及于血,亦宜通利,宜滋清,如导赤等方,而不宜燥。夫甘为湿化,苦为燥化,故凡味之甘者,虽性燥亦能壅气为湿,味之苦者,纵如黄连之寒,独不能因燥以激发其火耶?是知黄连之治湿治热,须分别观之。湿证之急者可用,缓者不可用。盖湿缓者热不盛,热不盛则恶黄连之气寒也;热证之缓者可用,急者不可用,盖热证急者湿不盛,湿不盛则恶黄连之性燥矣。黄连之治血热,亦宜分别观之,盖惟气分之热涉及血者可用,血分自生热者不可用,以血似水,而性主流动,黄连之寒,恐其凝血,其燥,又恐涸血也。

或问黄连入心清热燥湿,子既言之凿凿矣,独不思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任黄连皆重,而所治皆肝病乎?曰,篇中凡言入某脏某腑者,解释其义如此,耳非凿凿言之也。试观本经别录,止言某药治某病,而不言入某脏某腑,解之者不推明某病关系某脏某腑,何由知其病之所以然,而仲景书亦止以某病属某经,某方主治某病,并不言某方治何脏何腑之病。譬如太阳病有恶风恶寒,而喘非肺病乎?心愦愦,心惕惕,心中悸,非心病乎?大义之所以,讲论之所及,原不可一途论也。子以乌梅丸干姜黄连,别录盖已确然言之矣,曰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是也,夫冷热天渊,何能久相守而不相入?必也君主之火令不行,斯冷是冷而热是热,冷是冷是热,斯一身所有津液,每日所增水谷,悉不化为精纯以上腾,而纷纷坠累而下,冷多者为泄,热多者为澼,澼甚者为脓血,冷轻者为痰饮,故乌梅丸治入利脓血,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寒格吐下,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小陷胸汤治饮滞停中,无不有藉于黄连。其病之轻重高下,系于冷热孰多孰少,故或配以附子干姜桂枝,或配以干姜人参,或配以秦皮黄柏,或配以瓜蒌半夏,不全藉黄连,是可知黄连之治,未必在肝,乌梅丸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未必不系心矣。虽然,五脏冷热久下泄澼浓血一语,读之当字字较量,观下利圊谷者,与四逆汤,下痢便脓血者,与桃花汤,皆不用黄连,又可知泄澼脓血之未久者,及久而但关乎五脏之冷,不关乎五脏之冷热相兼者,均与黄连不宜矣。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xgyy/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