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鱼艳荣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流行及检疫现
鱼艳荣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流行及检疫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人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消毒或加热的污染了有害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物,便会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质量。
年完成的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目前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的流行趋势、各种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种类及其检疫方法进行了综述。
1.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目前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既往农村地区由于卫生及经济条件的影响,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较多,但近年来城市居民追求生鲜口味及喜爱烧烤涮等饮食方式,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大,人们在饭店、食堂就餐机会增加,使城市中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卫生部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并殖吸虫病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是上海和重庆。
1.2“南病”北移且种类增多大多数寄生虫病的流行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江地区,但随着发达的交通及运输、饮食习惯的变化及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寄生虫病的流行突破了地域限制,感染区域明显扩大。如年夏天在北京发生的“福寿螺事件”造成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与此同时,一些罕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报道逐年增加,如圆孢子虫病、舌形虫病、喉兽比翼线虫病、棘颚口线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等。
1.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断增加食源性寄生虫病大多都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在自然界一般都存在自然疫源地,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一些原始森林和自然环境的开发与侵占,城市中饲养宠物和伴侣动物的增加,人类与野生动物及病原媒介的接触机会增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感染机会也大大增加,如城市中宠物猫增多而使弓形虫感染的机会增加,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旋毛虫的病例增加。
1.4新现和再现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加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以及病原体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等原因,引起了一些新的寄生虫的出现,或是已知寄生虫的重新流行。如徐氏拟裸茎吸虫为年发现的因生食牡蛎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年首次发现人体可因生食淡水鱼虾而引发东方次睾吸虫病。
2.常见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及其流行情况
食源性寄生虫按其感染食物来源可分为:水源性,肉源性,鱼源性,螺源性(软体动物),淡水甲壳动物源性,植物源性,及其他如两栖爬行动物源和节肢动物源等。有的可以是多源性的。
2.1水源性寄生虫水源性寄生虫是由于寄生虫的感染期虫体污染水源或饮用水,人误食或误饮而引起感染的一类寄生虫。常见的有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两虫”)。
2.1.1隐孢子虫
年著名寄生虫学家Tyzzcr发现了隐孢子虫,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隐孢子虫感染与胃肠道疾病有关。人体隐孢子虫病是年首次报道的,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在免疫缺陷患者可引起难治性慢性腹泻,甚至发生肠外隐孢子虫病。目前隐孢子虫病已被列入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于年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的怀疑指标之一。隐孢子虫病主要是因为患者食入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人和多种动物粪便中的卵囊排出体外后污染食物或水源,且卵囊抵抗力强,在外界可存活9~12个月,对常规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化学试剂如氯气有高度抵抗力。国外曾多次发生因饮用水污染造成大量人群集体感染的事件,如年美国威斯康辛州东南部港口城市密尔沃基暴发40万人被隐孢子虫感染,医院就医,60人死亡,调查显示致病源为处理不当的饮用水。世界上每年都有野鸟粪便污染游泳池水而致儿童隐孢子虫病感染暴发流行的事件。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水源水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检出率为65%~97%,平均卵囊数为43个/L。饮用水中的检出率为28%。日本某饮用水厂检测水源13份,均检出隐孢子虫卵囊,卵囊平均数为40个/L。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检出12份,包囊平均数为17个/L。张小萍等于~年对上海市生活饮用水和环境水中两虫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饮用水中未发现两虫,但水源水和环境水中隐孢子虫卵囊总检出率为17.1%,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的总检出率为20.0%,提示应加强自来水厂水源水的检测。
2.1.2蓝氏贾第鞭毛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可引起腹泻、腹痛和吸收不良等症状,人主要因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贾第虫呈世界性分布,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和隐孢子虫相似,贾第虫感染后大部分无特殊临床症状,无预防疫苗,绝大多数抗生素无效,治疗依赖于自身抵抗力。人和多种动物粪便中含有包囊,是本病的传染源,低剂量的包囊25-个便可引起感染。包囊在水中可存活4天,在氯化消毒水中可存活2~3天,在粪便中包囊的活力可维持10天以上,且在某些昆虫如蝇、蜚蠊的消化道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因此这些昆虫也是它的传播媒介。此病在俄罗斯特别严重,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曾因水源污染引起贾第虫病暴发流行。我国分布广泛,各地感染率2%~10%。王秀英等对深圳市8家水厂水源进行检测,6家检出贾第虫包囊(1~13个/20L),1家检出隐孢子虫卵囊(2个/20L);3家污水处理厂排出水中2家检出贾第虫包囊,1家检出隐孢子虫卵囊。调查还发现,动物饲养场周边河水两虫污染率显著高于水厂水源,推测可能因动物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率高,其卵囊和包囊随雨水流入水源,使其周边河水受到污染,提示对动物饲养场周边水源要加强管理,预防传染源扩散污染其他水源。另外污水处理厂出水和生活污水排污口两虫检出率相对较高,提示应加强生活污水管理,防止两虫污染水源。
2.2肉源性寄生虫肉源性寄生虫是以动物如猪、牛、犬等作为中间宿主或保虫宿主的寄生虫,人因食入动物的肉类而引起感染。常见的有旋毛虫、带绦虫、弓形虫、肉孢子虫等。
2.2.1旋毛虫
旋毛虫病主要是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性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所致。旋毛虫宿主种类广泛,包括人、猪、野猪、犬、猫、鼠、熊及多种野生动物、食草动物以及食肉鸟类,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猪肉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在北方狗肉也是感染的主要来源,且近年来由于捕食野生动物而感染的病例也大大增加。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旋毛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居三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囊尾蚴及棘球蚴)之首。郑德福等对~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旋毛虫病进行统计发现,旋毛虫病在我国大陆15个省、市、自治区的个市县暴发或散发已达余次,发病人,死亡人。Wang等发现在市售肉品中,0.29%~5.6%的猪肉,1.4%的羊肉和2.1%的牛肉中都含有旋毛虫的幼虫囊包,在东北狗肉中旋毛虫的感染率平均为16.2%。而在一些高发省份和地区猪的旋毛虫感染率高达10%~30%,犬的感染率高达30%~50%,这些都增加了人群患旋毛虫病的危险性。自年在四川发生因生食熊肉暴发旋毛虫病以后,至今已发生多次野生动物肉类引起的本病暴发,如年四川甘孜巴塘县因食野猪肉引起22人旋毛虫病暴发,年4月云南西双版纳因食用野猪肉导致了26人的感染。目前国外人体旋毛虫病主要是因食用马肉,野生动物肉类及进口的猪肉制品所致,如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曾发生因食用海象肉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暴发。
2.2.2带绦虫
带绦虫主要是指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人是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也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因食入含猪/牛带绦虫囊尾蚴的肉品而感染猪/牛带绦虫病。因带绦虫成虫寄生在肠道中,其主要症状为消化道症状。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但感染率一般较低,主要流行于欧洲,中美及东南亚等国。在我国带绦虫的流行较为普遍,涉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据年公布的数据,带绦虫的感染率为0.28%,比年上升了52.49%,其中升幅最大的是西藏和四川,分别上升了97%和98%,主要因牧民生食牛肉所致门。在猪带绦虫病严重的流行区,居民喜食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如生片火锅,过桥米线等。
猪带绦虫除可引起猪带绦虫病外,还可因误食猪带绦虫虫卵而引起囊尾蚴病(囊虫病)。外界或自身虫卵污染食物,或猪带绦虫病人肠道孕节内虫卵通过呕吐反胃的自体内感染方式,可使虫卵进入胃中,胚膜内的六钩蚴在消化液作用下脱出,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各个器官,引起囊虫病。因此囊虫病的危害远较带绦虫病大,尤其是囊虫侵犯脑部时,可出现癫痫、颅压升高和精神障碍3大症状。据报道,猪带绦虫感染者中16%~25%伴有囊尾蚴病,而囊尾蚴病患者中55.6%伴有猪带绦虫寄生。我国每年会有多例囊虫病患者报告。因此,必须加强对肉类的检疫。
2.2.3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也属于机会性致病寄生原虫,其生活史复杂,目前发现虫体只能在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行配子生殖,故弓形虫正常的终宿主是猫,中间宿主包括人、猫等很多种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弓形虫生活史中的包囊(内含缓殖子)、假包囊(含速殖子)、滋养体和卵囊等发育阶段均可感染人体,人体通过食用了含有上述各个发育阶段的动物肉制品、奶制品及蛋类而受到感染,直接与宠物猫亲密接触,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感染,妊娠妇女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虫体在人体内可寄生于各种有核细胞,并随血液循环系统移行于体内各器官,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并可严重危害孕妇,引起孕妇流产、死产或怪胎,亦可引发脑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与艾滋病关系密切,是艾滋病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艾滋病患者该病感染率高达30%~40%。该病世界范围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血清学调查结果差异较大,抗体阳性率为0.6%~94%。我国感染率相对较低,据年的数据显示,15个省、市、区人群弓形虫感染率为0.55%~15.09%,平均阳性率为7.88%。Wang等用不同方法检测了份来自安徽各地的新鲜零售猪肉样品中的弓形虫,结果real-timePCR反应阳性率18.03%,组织液ELISA阳性率10.1%。而目前我国食品检疫中还末曾有这方面的相关规定。
2.3鱼源性寄生虫以淡水鱼、虾或海鱼作为中间宿主,人因食入这些鱼类而感染。如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肾膨结线虫,异尖线虫和阔节裂头绦虫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华支睾吸虫。
2.3.1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其感染阶段囊蚴寄生于淡水鱼、虾体内,遍及其全身,在肌肉及鱼头部位积累最多。故吃生鱼片、鱼生粥、烤鱼片、烟熏鱼、酒醉虾等都可感染。该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引起以肝胆管疾病为主的人兽共患病。年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比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结果上升了75%,其中广东、广西、吉林等3个省分别上升了%、%和%。黄广兰等对广西平乐县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调查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19%,高于10年前水平。陈培厚等调查发现~年湖南省南部地区祁阳县和冷水滩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48.5%,采取全民驱虫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后,人群感染率下降27.2%。其中鲫鱼、鲤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69.2%和5.3%,保虫宿主犬感染率高达85%。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3.2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动物中,误食海鱼或海产软体动物体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引起异尖线虫病,因此该病属于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异尖线虫病最早于年由荷兰的DanThicl报道,而后大量病例在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发现。异尖线虫广泛存在于海洋动物并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异尖线虫对海鱼感染率的升高和食鲜鱼的饮食时尚兴起,目前全球的人体感染病例已达3万多例并呈上升趋势,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世界性疾病。
异尖线虫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近年来我国检验检疫部门多次从日本、韩国等地输入的海鱼中截获异尖线虫。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的病原体是异尖线虫科内某些虫种的幼虫阶段,成虫寄生于海产哺乳类动物及鸟类等动物的胃部,而其幼虫的各期发育则在许多海产鱼体内进行。人主要因食入了生的或未熟的含有幼虫的海产鱼类而感染。在国内市售海鱼中,鲐鱼、小黄鱼、带鱼等小型鱼体内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有些高达%,感染度高达条/尾;从东海和黄海获得的30种鱼和两种软体动物发现带幼虫率为84%。张小萍等对~年上海市售水产品进行检测发现异尖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2.70%,其中超市所售产品感染率为6.67%,农贸市场所售产品感染率为16.42%,且其幼虫及囊包主要见于海鱼的胃肠、肝脏和腹腔,仅1尾带鱼在肌肉内检出。
超市检出率低可能与超市采集的样品大多已除去了内脏有关。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人体感染此类病例报道,但随着生食海味人群的增加和渔业、旅游业的发展,感染异尖线虫的潜在危险性很大,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2.3.3其他鱼源性寄生虫
棘口吸虫为肠道寄生的小型类吸虫,人体感染主要是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蛙及螺类。其分布主要见于亚洲东部和东南亚,其中又以日本、朝鲜和我国报道的病例较多,多数是散发病例。我国广东和福建局部流行。
棘鄂口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鱼类、禽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等种动物都可成为棘颚口线虫的宿主。人体感染大多来源于生食或半生食鱼类。我国已报告棘颚口线虫感染病例35例,且有增多趋势。棘鄂口线虫病的主要症状由幼虫在各脏器组织移行所致,症状复杂,如进入脑部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而致死。
阔节裂头绦虫也称鱼绦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科食鱼动物,也可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阔节裂头绦虫病。人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阔节裂头绦虫幼虫(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而感染。此虫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和温带地区,北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感染率最高(83%),其次是俄罗斯(27%)和芬兰(20%~25%),我国东北、广东、台湾等地共有12例报道,其中台湾2例,内地的10例中有8例为从俄罗斯、美国、阿根廷等感染后回国的人员。
2.4螺源性寄生虫以软体动物如螺、蛞蝓、牡蛎等作为中间宿主,人因食入这些含有寄生虫感染阶段的软体动物而受染的一类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兽比翼线虫,棘口吸虫和拟裸茎吸虫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
2.4.1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是鼠类,人不是适宜宿主,感染后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移行至脑部后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该虫的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福寿螺、铜锈环棱螺、中华圆田螺和各种蜗牛及蛞蝓等几十种。
人体感染,除因生食或食入未熟的各种中间宿主外,还可因食入未熟的转续宿主而感染,其转续宿主包括鱼、蛙、蛇以及鸟禽类等。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病例年报导我国仅有4例,而在~年已猛增至多例,年夏天北京的“福寿螺事件”就有人感染。目前人体感染最多的中间宿主是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特别是福寿螺自从20世纪70年代侵入我国后,已在我国南方地区迅速扩散蔓延,现已成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外来入侵物种中危害极大的生物之一。
2.4.2徐氏拟裸茎吸虫
徐氏拟裸茎吸虫的自然终宿主有人和蛎鹬,牡蛎为其第二中间宿主,其后尾蚴通过发达的口吸盘吸附在牡蛎外套膜的外皮层上皮,故人与动物因生食或半生食牡蛎而感染。该虫在韩国分布极广,一些岛屿的牡蛎后尾蚴感染率高达%。年韩国首次在1例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妇女粪便中发现该虫虫卵,此后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韩国沿海地区的人群总感染率为3.8%。我国也应加强监测。
2.5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因食入蟹类,蝲蛄等甲壳类动物而感染的寄生虫,常见的有并殖吸虫。
2.5.1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肺脏。其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或蝲蛄,人体感染主要是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我国民间流行生吃溪蟹或蝲蛄可“壮筋骨”、“清凉败火”,其他一些不当的烹饪方法因不能全部杀死溪蟹或蝲蛄体内的囊蚴也可引起感染。山区居民常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如腌、醉等生吃,或烤、煮时间不足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的半生吃。东北地区人群喜食蝲蛄豆腐,将生蝲蛄磨碎、挤汁,加石膏凝固而成,其中含有大量卫氏并殖吸虫活囊蚴,食之极易感染。囊蚴脱入水中,漂浮水面或沉于水底,饮用生水也可导致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对湖南小学生调查,在人中有食蟹史占84.3%。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先后有24个省、市、自治区个县市发现病例,已确诊的病人2万余例。据年卫生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该病感染人数约万。此外,野猪、猪、免、大鼠、鸡、棘腹蛙、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卫氏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如生吃或半生吃这些转续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由于卫氏并殖吸虫的幼虫侵入人体后到处游走,因此除了肺部等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外,还可出现游走性皮下包块、腹部及神经系统的肺吸虫病,尤其是卫氏并殖吸虫脑病,可引起感觉降低,共济失调癫痫或瘫痪,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2.5.2斯氏并殖吸虫
斯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同,但人属于斯氏并殖吸虫的非正常宿主,在人体内,虫体以童虫状态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斯氏并殖吸虫在国外还没有报道。国内已发现于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14个省、自治区。
2.6植物源性寄生虫植物源性寄生虫是以水生植物如荸荠、菱角等为传播媒介的寄生虫。常见的有姜片吸虫和片形吸虫。
2.6.1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又称肠吸虫,其感染阶段囊蚴可附着在荸荠、菱角、茭白和水芹等水生植物上,人因食入这些水生植物或饮生水而感染。感染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症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易饥饿、恶心、呕吐等症状。姜片虫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除东北和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都有流行。年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人群的姜片虫感染率为0.%~0.15%,个别地区感染率为0.39%。
2.6.2片形吸虫
主要为肝片形吸虫,寄生在牛羊的肝胆管内,偶尔也可在人体寄生,引起片形吸虫病。人因生吃水生植物、喝生水或半生食含肝片吸虫童虫的牛、羊肝而感染。片形吸虫病散发流行于世界各地,主要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地中海国家、德国、英国和中国。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平均为0.%。自年首次报道福建永春县的片形吸虫病患者以来,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共报道余例,其中甘肃省感染率最高。年3月-年2月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发现了28例不明原因发热伴贫血、肝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经过几个月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诊断为片形吸虫病。
2.7其他类以两栖类、爬行动物如蛙、蛇等作为转续宿主、终(保虫)宿主,人因食入这些动物而感染寄生虫。如感染曼氏迭宫绦虫主要是由于食入了含有裂头蚴的生蛙肉或蛇肉所致,临床上常引起皮肤或内脏的裂头蚴病。舌形虫的主要宿主是蛇,人喝了被舌形虫虫卵污染的蛇血、蛇胆、蛇肉等都可感染。
我国西藏、广东、广西、山东、浙江都有散发病例报道。吃了未煮熟的龟内脏和龟血易感染喉兽比翼线虫,年至今,我国上海、广东、延边等地均有病例报告。
以节肢动物如螨、甲虫等作为中间宿主,含有寄生虫的感染期虫体,人吞食含该虫体的节肢动物而感染。如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皆是因为人吞食了蚤类、甲虫等中间宿主而感染;猪巨吻棘头虫则是因为吞食了天牛或金龟子等鞘翅目昆虫而感染,人体的猪巨吻棘头虫病国内已报道多例。
另外,有些食物本身不含寄生虫,只是在生长、运输、加工过程中被寄生虫的虫卵或包囊、囊蚴、卵囊所污染而引起感染,这些食物成为污染性食物,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蛔虫(包括感染人的似蚓蛔线虫和猪蛔虫)卵是危害泡菜食品安全的主要寄生虫卵,这是因为蛔虫产卵量大(雌蛔虫每天可产卵10-20万个,一生可排卵0万个),且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10%硫酸,福尔马林均不能将其杀死)。我国有蔬菜携带蛔虫卵并引起蛔虫病暴发的报道,张小萍等-年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市售食品进行检测发现寄生虫卵的检出率为0.47%,且检出的为蛔虫虫卵。国内外曾有人群因接触或生食带有感染期卵的甘薯、胡萝卜、瓜果、生菜、泡菜等引起暴发性蛔虫性哮喘、眼睛幼虫移行症及钩虫性皮炎的报道。
3.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现状
目前我国对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条例正在逐步完善。在水质方面,年我国发布的G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增加了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两个非常规项目,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磁珠分离荧光抗体法。其中规定的常规指标及限值为隐孢子虫(个/10L)1,贾第鞭毛虫(个/10L)1。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中不能含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联合出台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了肉品宰后检疫的寄生虫为旋毛虫、囊尾蚴和猪肉孢子虫。旋毛虫和猪肉孢子虫的检查方法为膈肌压片镜检,猪囊尾蚴的检查主要是肉眼观察切开咬肌、深腰肌和膈肌是否有米粒大灰白色透明的囊尾蚴囊包。但这些方法漏检率高,且对分割肉品不太适宜。国内水产品卫生标准中,GB-对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的寄生虫进行了限定,规定为“寄生虫囊蚴不得检出”,这一规定显然是不全面的,仅涉及了吸虫部分。因此卫生部门和食品监督部门有必要对目前的标准和规程进行修订和补充,明确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阶段,便于实际操作和应用。
在进出口食品中,针对不同产地的不同食品,有不同的检疫项目和方法。我国对进出口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1)消化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猪、牛、羊肉中的囊尾蚴、旋毛虫、住肉孢子虫,鱼、贝类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2)烛光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鱼肉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其中白光烛光法用于检测新鲜或冷冻的白色鱼肉中的寄生虫,紫外光烛光法用于检验深色鱼肉。
(3)挤压烛光法:适用于检验半透明贝类肉中的吸虫囊蚴。
(4)机械分离沉降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鱼肉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5)浓缩集卵法:适用于检验污染新鲜蔬菜的毛首鞭形线虫卵和蛔虫虫卵。另外,进出口行业标准SN/T-7中规定了泡菜等植物源性食品中寄生虫虫卵的分离及签定规程。
这些方法大多是采用形态学的鉴定,因此对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且容易发生漏检或误检。因此研究制定新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验执行标准非常必要。目前国内外已发展了很多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检查方法,但还需加快其标准化及应用于检验检疫的进程。
4.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部门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投入的增加,以及人民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进食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食源性寄生虫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对食源性寄生虫的宣传教育、防控和检验检疫,提高群众自我防御意识,并尽快将食品中可能携带的寄生虫的种类、监测方法列入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健全检疫制度,为食品安全体系和居民健康构造一道防线。
(文章来源:.11Vol.8.No.11《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鱼艳荣等参考文献略)
回复:
食源性寄生虫病多与饮食习惯相关(上)【媒体聚焦
食源性寄生虫病多与饮食习惯相关(下)【媒体聚焦
小心!哪些食物最易藏寄生虫?【媒体聚焦
上菜还是上虫?【媒体聚焦
肖芳:肉类食品常见的寄生虫污染及预防【大众视角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北京哪个医院可彻底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