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相关医院 > 简析如何有效预防各阶段腹泻问题
简析如何有效预防各阶段腹泻问题
腹泻是由肠炎或者分泌造成(排软的或者有时呈水样的粪便多于正常的粪便,粪便内可含过量的脂肪、粘液、纤维蛋白或血凝块)。应激(如营养和温度等)、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寄生虫(如球虫和小袋纤毛虫等)是引起腹泻的三大主要原因。
日龄阶段
①1-3日龄的仔猪腹泻应考虑伪狂犬病、梭菌性肠炎或低血糖。
②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可发生在1-35日龄仔猪,且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
③球虫病可发生在5-40日龄仔猪,粪便呈灰色、红色或黑色。
④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和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后。
临床症状
①发生腹泻的猪只未见或少见其他症状,且稀粪中不带血,则应考虑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结带线虫、大肠杆菌病、霉菌毒素以及急性钩端螺旋体病.
②稀粪中混有血样物质,应考虑胃溃疡、猪痢疾、增生性肠炎或鞭虫.
③粪便的PH值偏酸性,病猪有时伴有呕吐,无明显发病时间。各种日龄都出现不太严重的腹泻,应考虑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整窝仔猪腹泻应考虑母猪提供仔猪的某些母猪提供仔猪的某些母源抗体不足。梭菌性肠炎只感染一窝中个别最大最健康仔猪,而低血糖病往往发生在一窝中最小的仔猪中。仔猪的有效环境温度不足是导致仔猪腹泻的重要因素。初生仔猪的有效环境温度应达33℃,断奶仔猪的有效环境温度应达28℃。母猪奶水不足也是导致仔猪腹泻的重要因素。奶水不足就不能给仔猪提供足够的母源抗体和维持抗体的能量。
④发生腹泻的猪只还表现其他症状,则应综合这些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的诊断做出相应的判断。
剖检症状
①肠系膜内的乳糜管,观察管内是否有脂肪,如无脂肪首先考虑病毒性胃肠炎或未哺乳造成的低血糖症。
②肠的浆膜面是否变红(梭菌感染)或透明(病毒性肠胃炎)。
③肠的粘膜面有出血点或明显出血(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肠的粘膜面是否纤维性坏死性膜,或为固膜性的(球虫病、慢性梭菌性肠炎),或为出血性的(急性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腹泻除了一些常见病因外,有时也见于猪瘟、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PR)、类原线虫病和弓形体病,但在以上这些病的症状中,腹泻并不是主要的,如败血症、神经症状等其他的症状和病变可能是主要特征。
腹泻确诊需快速、防控原则:标本兼治,改善饲养管理。
①、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大肠杆菌病多发于管理和环境卫生差的猪场,给猪只提供一个温暖干燥卫生的环境是防控大肠杆菌病发生的关键措施。检疫隔离是预防不同种类大肠杆菌或其它感染病原入侵猪场的必要程序。尽量选择高质量的乳猪料,保证饲料原料中大肠杆菌指数在正常范围内。推行有效的仔猪护理方法,仔猪断乳护理方法,仔猪断乳后留在分娩舍一星期,转出后,尽量让分娩舍最少空置一星期。
在大肠杆菌病多发的猪场,可选用菌苗接种怀孕母猪或初生仔猪预防大肠杆菌引起下痢。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性,选用抗菌药应根据药敏试验决定,或选用本场较少使用的抗菌素治疗。口服或注射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对大肠杆菌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②、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控: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做好环境卫生和产房消毒工作,可减少本病的发生。给病猪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抗厌氧菌药物,临床使用结果表明沃尼妙林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③、病毒性胃肠炎(包括轮状病毒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商品化的二联或三联病毒性胃肠炎疫苗,对本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为患病仔猪提供温暖,干燥环境和充足的电解质溶液;用抗生素治疗,以抵抗细菌混合感染;口服阿司匹林修复肠绒毛;以及让有免疫力母猪代为哺乳,均可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④、球虫引起的腹泻:一方面要搞好环境卫生,另一方面可给患病仔猪口服抗球虫药。
⑤、伪狂犬病引起的腹泻:一方面要做好母猪的伪狂犬苗免疫,另一方面可给病仔猪滴鼻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
⑥、由增生性肠炎引起的腹泻:可用疫苗进行预防以及口服沃尼妙林治疗。而对于猪瘟、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腹泻症状,主要应从解除病因的角度上进行防控。
⑦、小袋纤毛虫:大肠在肠壁淋巴组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圆形及椭圆形溃疡,四环素或泰乐菌素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