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引发仔猪腹泻的寄生虫病及防控
引发仔猪腹泻的寄生虫病及防控
引起仔猪腹泻的寄生虫有猪球虫,隐孢子虫、蛔虫、类圆线虫、猪小袋纤毛虫、鞭虫和棘头虫等。这些寄生虫病常与细菌病和病毒病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临床诊断的难度,也加大了病死率。
一、寄生虫的种类
1、猪球虫病主要危害1~3周龄的仔猪,临床上表现为腹泻,为水样便和糊状便,呈白色或黄色。目前用于防治猪球虫病的药物主要有磺胺类药物、莫能菌素、妥曲珠利和百球清等。
2、猪蛔虫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主要危害3~6月龄的猪,临床上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异嗜,贫血,消瘦,磨牙,被毛粗乱,生长缓。慢性经过时,形成僵猪,有时也可造成死亡。采用丙硫咪唑来治疗、伊维菌素针剂进、多拉菌素针剂,针对猪蛔虫病进行治疗,还应当在用药3周以后,再次用药实施一次巩固治疗,达到驱除再次发育成熟的蛔虫成虫。针对继发肺部感染,咳嗽、气喘显著,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的猪只,应当同时采用抗菌药物实施连续数天的治疗。
3、猪类圆线虫病,主要危害1~3月龄的猪,可经胎盘感染,临床上表现为病猪贫血、消瘦、腹痛、下痢、粪便带血或黏膜,最后可因衰竭而死亡。丙硫苯咪唑7-10mg/公斤体重,伊维菌素0.2-0.4mg/g公斤体重,1%阿维菌素1ml/30公斤体重
4、隐孢子虫不同年龄段的猪对隐孢子虫均易感,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更大,易与其它肠道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是仔猪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所以采用支持疗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更为重要。先后报道的众多药物中,多数药物只能产生部分疗效,可靠性差,其中以螺旋霉素和巴龙霉素效果较好,中药大蒜素、苦参合剂有一定疗效。
5、猪结肠内的小袋纤毛虫,仔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猪的大肠内所引起的肠道原虫病,主要危害40~80日龄的仔猪。病猪出现下痢、衰弱、消瘦.并因脱水而导致死亡。治疗上可用灭滴灵或黄连素。
6、棘头虫主要感染8~10月龄猪,在流行严重的地区感染率可高达60%~80%。常呈地方性流行。本病的感染季节与中间宿主金龟子的活动季节是一致的。金龟子一般出现在早春至6~7月。对病猪可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〇.08g混于词料中词喂或灌服,驱虫率可达%。7、猪鞭虫病,常引发2~6月龄的猪。轻者精神倦怠,体温略升高,体形消瘦,被毛无光泽,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感染时,病猪身体极度衰竭,弓背,行走摇摆,体温高达41℃,食欲减退,全身苍白,脱水,顽固性下血痢,脱落的肠黏膜随粪便排出,延至5天~6天便因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伊维菌素-芬苯哒唑预混剂)混饲,全群连续饲喂7天。
二、防控猪寄生虫病的程序
猪场定期驱虫,能显著提高饲料报酬,提升猪场经济效益,寄生虫分体内、体外、血液原虫三大类;体内寄生虫对猪机体的危害均较大,尤其是引起仔猪腹泻的寄生虫,成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移行幼虫破坏猪的肠壁、肝脏和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造成猪日增重减少,抗病力下降等;因此定期饲喂芬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进行防控,育肥猪本品每克拌料公斤;母猪群本品每克拌料公斤;公猪本品克拌料75公斤。
1、每年春季和秋季,对全场猪各应用一次药物。
2、对怀孕母猪:生产前1~2周内,应用一次药物,。
3、对种公猪:一般在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对引进的种猪先驱虫一次后再合群。
4、对仔猪:在20~30日龄(乳猪补料期间)、60~70日龄(仔猪转群期间)各驱虫一次。
参考:搜猪网互动百科百度文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