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世界上最恐怖的黑暗料理,胆小慎入
世界上最恐怖的黑暗料理,胆小慎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类为了生存,对食物的追求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不择手段的地步。在崇尚所谓精致的生活,以及对美食的热爱和崇拜的过程中,却充斥着对其他动物的伤害,细究其残忍程度,简直令人发指。小编根据世界上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对于一些残忍至极令人恐惧的食物进行了整理,希望以此文让更多人站在正能量的一边,呼吁世界停止对动物的伤害。
北极黑暗料理
世界上最黑暗最恐怖的料理是在北极。在北极的因纽特人至今仍保留着生吃各种野生动物的传统饮食习惯。在他们的菜单中几乎全是肉类,有来自海洋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还有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这些动物全是野生,因纽特人对于这些野生动物的吃法简直就是黑暗料理中的恐怖组织,光是看看就足以令人胆寒。
为了深入认识这种黑暗料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因纽特人的历史。
几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跨过白令海峡向美洲腹地进发。他们哪里料到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谁料,因纽特人在北极奇迹般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因纽特人又称为爱斯基摩(Eskimo)人,是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因纽特”在他们的语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们还有一个不太喜欢的名字叫“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一个带有嘲笑性质的名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纽特人的确吃生肉,而且他们更喜欢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腐败的肉,因纽特传统观点认为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其实这也是对北极寒冷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人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因此,在因纽特人的餐桌上,总是摆着各种各样生吃的肉类,都是产自北极。
生吃北极熊
每逢重大节日,因纽特人的压轴大餐就是北极熊,虽然有严格的限制,但法律规定因纽特人每年可以合法捕杀大概30只北极熊,是给每天挑战极限的人们,一点小小的特权。
奥巴马在荒野求生中与贝爷同吃生吃北极熊
关于最早的因纽特人是如何捕杀北极熊这样的庞然大物,有一篇小说有描叙,即杰克·伦敦的“TheStoryofKeesh”,最早发表于年,收录于年的短篇故事集“Loveoflife,andotherstories”。中文译作《猎熊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少年,为了向族人证明自己捕猎的能力,换取足够的食物配额,独自出门狩猎。当暴风雪终于平息,母亲和族人们都以为他死了的时候,少年带着北极熊的尸体回来了。少年的捕猎屡屡成功,起疑的族人派人跟踪,证实了少年的勇气与智慧。少年就这样成为了部落的族长,和母亲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他的方法是这样的:把坚韧的鲸须盘起来,塞入鲸油里冻成小球。制作很多个这样的小球,然后引诱北极熊跟着他边走边吃。鲸油在北极熊肚子里融化,鲸须伸展开来,北极熊难受得无法动弹。少年就在这时上前,用矛杀死了熊。
生吃海豹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因纽特人,对于诸如鲸鱼、海豹这类脂肪含量极高的食物需求很迫切。这里不是素食者的乐园,高热量的食物才能让他们拥有抵抗严寒的力量。在北极,海豹就像因纽特人的面包。从前,生吃海豹是猎人的习惯,如果没有海豹,因纽特人也许不会这么长久地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来。
对于他们来说,海豹浑身都是宝,厚厚的海豹脂肪(至少三厘米以上)不仅可以补充热量,还可以做燃料、点油灯。而海豹皮制作的衣服、帽子、鞋,都具有很强的保暖效果。
海豹的肝脏对他们来说是像鹅肝一样的珍馐美味,在北极,海豹的肝脏常常用来做为刺身一样直接生吃。
腌海雀
和生吃海豹相比,这是一道更惊心动魄的黑暗料理,是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的民族美食。这种食物叫做Kiviak,腌海雀,是将生海雀塞进生海豹肚子里发酵制成的。因含有丰富维他命,是居住在北极圈酷寒环境里的因纽特人重要的补充来源。起源自格陵兰一带因纽特人的传统饮食。
具体的制作方法,大概是这样的,首先,需要捕获海雀数百只,这也是北极圈内少有可见的鸟类,体型矮小,长相软萌;以及同样可爱的海豹一只。
北极原住民拿着大网兜坐在山坡上捕海雀,用于制作腌海雀。因为腌海雀被当地人认为这是一道至高无上的顶级美味。
这是海豹,做这道举世闻名的腌海雀时,可怜的海豹就要沦为人类的牺牲品。
材料准备好后,把海雀和海豹都杀光光,海豹开膛破肚,掏空内脏,大肚子里能塞进几百只海雀。塞好后就要进行密封,把海豹肚子缝合,排出空气,缝合口涂上晒干的海豹油脂,以防止长蛆(有说最多能塞进只,但一般认为最多只)。最后在格陵兰的永久冻土层带挑好一处地方,做好标记,确保将海豹埋好。接下来,让海雀在海豹胃酸的作用下充分发酵。
等待3-18个月后,海豹重见天日,这道“腌海雀”就做好了!因为已经经过了完全的发酵,海雀的羽毛,一撸就掉。然后茹毛饮血的因纽特人,就可以尽情享用手撕海雀了。据说口感奶酪般丝滑,口味翔般酸爽。这道菜被见多识广的美食家们评为,世界上最“惨绝人寰”的食物。
这就是刚掏出来的制作好的腌海雀。因为羽毛并不会被发酵,所以取出的海鸟还会保持原有的形状。
腌海雀一共有三种吃法,其中最简单的吃法,就把海雀的羽毛拔光,就可以直接撕裂生肉来品尝了。
看,就是这样
如果你到当地旅行,遇到当地好客的居民可能会邀请你品尝他们这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面对人家的热情,你好意思不下口吗?
这吃饭的场景实在是太残忍了
如果不想这么直接粗暴,没问题,他们还有更优雅的吃法,那就用第二种吃法吧,就是将鸟腹剖开,取出其中发酵后的内脏,涂在烤肉上就是当地特色的调味酱。
至于第三种吃法,那就是超级刺激恐怖了,在因纽特人中,只有被称为英雄的人才会这样吃,具体的做法是先将腌海雀的尾巴去掉,把鸟儿直接举过头顶,对准菊花(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鸟儿的肛门……),疯狂吮吸已经发酵了的内脏甚至脑浆。
实在不敢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据品尝过的人描述,这种吃法可以让你得到海绵般的口感和极刺激的味觉享受,不仅有类似糠和纳豆的氛围,而且动物所特有的浓厚的风味也实在美妙,就像所有的发酵混合物合在一起的那个味道……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种食物制作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只有在生日、婚宴等重要节日才能吃到。万一你有生之年来到北极,因纽特人向远道而来的贵客,捧上这道他们视若珍宝的传统美食,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并永生难忘。
鲸皮菜
自距今最近的冰川时代起,格陵兰岛上的因纽特人就开始坐在橡皮船里用鱼叉捕猎体重达磅的鲸鱼。在短暂的夏季,他们还会捕猎独角鲸。所谓鲸皮菜就是用鲸油和鲸皮做成的饭菜,据说还很嫩。完整意义上的鲸皮包括橡胶状和榛子味的鱼皮,耐嚼的白色脂肪,还有中间那层木塞状的保护层。
鲸鱼是因纽特人生活的必需,但由于鲸鱼数量不断下降,各国的捕鲸活动受到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严格限制,每年因纽特人只获得一定的限额,以满足他们“传统和生存的需要”。
因纽特人捕获的主要是弓头鲸,这是由于弓头鲸主要生活在极地地区,这种鲸鱼是地球上第二大哺乳动物。弓头鲸历来以长寿闻名:在因纽特民间传说中,它们可以活“人的两辈子那么长”。弓头鲸力大无穷,善于挣脱鱼叉。不过这群捕鲸人有当时最先进的科技装备——“炸弹鱼枪”,由火药发射出去,能够穿透肥厚的鲸脂。然而这还不足以征服弓头鲸。鱼枪的枪头扎入了鱼身一侧,但是它只是受了点皮肉伤就逃脱了。
接下来的年里,这只弓头鲸继续在海洋中遨游,直到年终于被一群因纽特猎人捕获。他们甚至在鲸脂里发现了当年的鱼枪头碎片。许多人推测,这头鲸的寿命在-岁之间。除了表皮轻度粗糙老化、脂肪过剩和一些战斗造成的伤疤,它的身上几乎没有其他衰老的迹象。
因纽特人使用一种木架皮舟捕猎鲸鱼,这种舟只能载一个人,样式和现代奥运会使用的单人皮划艇较相似,事实上后者就是根据前者改进来的。这种小艇机动灵活,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桨在,你随时可以把翻了的船正过来继续参加战斗。
关于鲸鱼,因纽特人结合《圣经》嫁接了一个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的罪恶而降下洪水,因纽特人没有躲进诺亚方舟里,而是架着自己的皮舟随水漂流。在他们就要饿死的时候,来了一头弓头鲸自愿献身为他们提供食物。因纽特人闯过难关并得以登岸,自此以后,每年春天弓头鲸都会来到北极为因纽特人提供食物。这个故事在因纽特人中流传甚广,因此他们对鲸充满了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因纽特人为每一头被猎的鲸举行仪式、祈祷,为它们的灵魂祝福。而这种对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淡漠。
三吱儿
三吱儿最初谣传属粤菜系,实则为福建闽北的名菜。这道菜谱看似非常简单,但是食用者需要超越常人的的饕餮动力和无比的勇气,才可以品尝这道菜。主菜为刚出生的活老鼠,食客用烧红的铁头筷子夹住活老鼠,它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再来将它沾上调味料时,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当食用者把小老鼠放入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三吱儿由此得名。是中国十大禁菜之一,小老鼠的生命一辈子叫三声就结束了,极其残忍,真的太残忍!可以说是极其的残忍加极其的恐怖!
水蛭(蚂蟥)
水蛭,俗名肉钻子、牛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水蛭含有水蛭素,能延缓和阻碍血液凝固,从而有抗凝血作用。从而被民间认为是水中的软黄金。水蛭是一种吸血环形动物,头部有吸盘,并且吸附身体后有麻醉作用,让人不易察觉。多年前,在中国的农村的水田沟渠里经常可以看见,但是现在由于环境污染,导致野生水蛭越来越少。以前从来没有人用来做菜,如今却成了一道大隐于市的滋补名菜,在少数餐厅出售。
红烧蚂蟥
而成都一家餐厅推出的百虫宴中就有一道叫做红烧蚂蟥的菜品,听着名字就令人胆寒!据餐厅经理讲,“百虫宴”刚推出一个星期,每天已有上百名慕名而来的食客“试胆”。据称,“百虫宴”用料十分考究,不是所有的蚂蟥、蝎子、蜘蛛都能下锅烹调的,必须要是纯野生的蚂蟥。而但是蝎子、蚂蟥等都是从外地高价进购而来。经理声称这也是迫不得已,比如野生的蚂蟥现在就是在农村也很少有了,只有到外地去进购。
古代医书中记载有利用蚂蟥治疗多种疾病,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消积聚……”。医圣张仲景用其祛邪扶正,治疗“瘀血”、“水结”之症,显示了其独特的疗效。后世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