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肝囊肿囊泡液涂片显微镜检出细粒棘球绦虫
肝囊肿囊泡液涂片显微镜检出细粒棘球绦虫
1病例资料
患者,男,30岁,因“医院体检时发现肝脏占位3d”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可见腹壁静脉轻度曲张;腹肌软,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墨菲征阴性;肝、脾及双肾区无叩痛,肝浊音界正常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约4~5次/分,未闻及气过水音及高调金属音。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因子五项、肿瘤标志物、尿粪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型(BG):O型、RH血型鉴定阳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胸片:右上肺少许结核。CT:肝右后叶良性占位,请结合临床,除外寄生虫感染。肝左外侧叶钙化灶。临床诊断考虑:肝右后叶囊肿,寄生虫性囊肿可能性大,拟行“肝囊肿切除术”。
术中取出大小约6cm×5cm×4cm囊肿,包膜完整,送病理检查和检验科寄生虫学检验。囊肿大小6cm×5cm×4cm,其中见灰白色囊泡多个,小米至鸡蛋大,囊泡内为透明液体,另见灰黄色胶冻样物,周围肝组织棕红棕黄色,见图1。
图1 囊泡
病理切片伊红(HE)染色检查:送检肝组织囊肿壁未见明显内衬上皮,囊壁为增生变性的纤维组织;壁间见不等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局部淋巴细胞聚集,囊内囊泡壁为层状、条带状分布均匀粉染的无结构物;包膜内可见虫体及钙化灶;周围肝组织中肝板排列尚整齐,肝细胞肿胀,部分脂肪变性,肝窦扩张;汇管区少量纤维增生伴炎细胞浸润。特殊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显示条带状包膜分层。虫体性质不明确。
2显微镜检查及结果从囊肿标本中取出囊泡1枚,用剪刀将囊壁剪一小口,可见囊泡内透明液体和灰黄色胶冻样物流出,用吸管吸取少量胶冻样物和透明液体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稍加压,于显微镜下镜检。结果可见类椭圆形或圆形细胞,大小约为μm×μm,可见双层清晰的包膜,细胞中充满液体和颗粒状物质,细胞偏中央处可见椭圆形吸盘,吸盘四周向中央伸出10多根小钩,见图2。根据囊肿性质和显微镜所见该类细胞为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原头节。
图2 棘球蚴原头节(10×100)
3讨论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临床诊断时多采用包虫病命名,中国棘球蚴病主要流行于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和甘肃等西部地区,其次是四川、内蒙古、贵州、陕西、辽宁、云南、广西、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等省、自治区。河南、湖南、河北、上海及福建也有输入性的病例报道。该患者入院前曾在广西居住,应为输入性感染。棘球蚴在人体常见的寄生部位依次为肝脏(65.5%)、肺(22%)和腹腔(10%)。棘球蚴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对摘出物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检出病原体即可确诊,但由于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时易受周围细胞干扰,且寄生虫病原体切片后形态变得不够完整,易致误判或无法明确诊断。
该病例通过取囊泡内液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检出棘球蚴原头节,病原体形态清晰、完整,可明确诊断。建议对手术摘除的疑似棘球蚴肿物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时,应同时对囊泡内液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可更清晰观察寄生虫完整形态。亦可对疑似棘球蚴患者的痰液、尿液、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如见棘球蚴砂或棘球蚴碎片,则具有术前确诊意义。
(文章来源:.10:35;20国际检验医学杂志谢志雄等参考文献略)
1例骨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包虫可寄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肝包虫最为多见,占60%~70%,其次是肺。骨包虫病易误诊,特别是在非牧区漏诊和误诊率高。
细粒棘球蚴囊内活动的原头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