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治则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治则



“治則”一辞初見于“內經知要”一書,意思是关于治疗的一些法則。

中医治病必須和辨証密切結合起来,所以常常說辨証論治。其治疗对象不是單純的疾病,而是个体病人,对某一种疾病来說,常須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質及其环境如居处、季节和病期前后等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治疗,另一方面,即使不同的疾病,呈現相同的一定症候时就採用相同的治疗。所以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說法。总的話,“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必須根据病因、病位和病势的辨別,也就是先辨三因和三焦、藏府、六經、表、里、气、血、寒、热、虛、实、陰、陽等,然后进行治疗。因此,中医治病有高度的原則性,也有很大的灵活性。

外感病的治疗必須根据風、寒、暑、湿、燥、火等因及真(或作正)、邪消長的情况而时刻掌握“扶正祛邪”的原則,內伤病必須辨別气、血、痰、郁、湿、食等因而以調理为主。

一般的說:热症用寒药,寒症用热药,虚症用补药,实症用瀉药(不是单指导瀉的瀉药),这种治疗作用和症侯相反的治法叫做“正治”。还有“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法叫做“反治”。按“正治”的原理,寒病宜用热药,但寒甚格热,投以热药反而不受,則須用热药放冷再服,这叫“热因寒用”,热病宜用寒药,但是热甚格寒,給寒药不受,則須寒药热服,这叫“寒因热用”。虚人气滞作胀是“塞”的現象,若用通破的药,气必更虛,病必轉剧,宜用峻补的药,其壅脹自除,这是“塞因塞用”。协热而利,里急后重,可先用下药而利自止,这是“通因通用”。

治病当知标本,以人身来說,外为标,內为本,陽为标,陰为本,所以六府屬陽为标,五藏屬陰为本,經絡在外为标,藏府在內为本,再以病来說,先受为本,后傅为标,所以凡治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只有一个例外,即中满及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后标本,必須先治中滿及大小便,因为中滿及大小便不利是急症,所以說:“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标”。

治病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明代医家王应震曾写了这样一首詩:“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遺不满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傑”。因为痰、血、無汗、發热、气喘、遺精等症都有不同的原因,必須認真辨証,找出病根而把它拔去,才能愈病。例如多痰一症,須知“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貯痰之器”,脾惡湿,湿胜伤脾,脾陽失运,聚湿生痰,上貯于肺,治宜溫运脾陽,培土燥湿为主,又有陰虛火旺、灼液成痰,治宜养陰清火为主,若是命門火衰、水泛为痰,又宜溫納腎陽为主,从表面看来,多痰虽同,而从脈証推求,病根各異,所以說看到有痰,不要簡單地去治痰,必須从根本上解决。余症亦然。

治病用药不可过久,用剧毒药更当适可而止,不可太过,黄帝素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無使过之,伤其正也”。

上焦病用药宜輕而飯后服,下焦病用药可重而飯前服。

一般的原則上面大致已經提到了,現在再来談談具体的治法,中医治病的具体方法主要布八种,就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补。中医治病的特点之一是“辨証論治”,前次說过,“辨証”的方法主要是望、聞、問、切四診,“論治”的方法就是上面的八法。

1.汗:就是發汗,又叫發表或解表,适用于外感病的表症。但是表症有寒、热、虛、实的不同,所以汗法又分下列二类:

(i)辛溫解表法,适用于風寒外感的表症,也就是表寒实症,一般常用辛溫的药剂如麻黄湯、桂枝湯等来解表,寒为陰邪,宜用陽药,黄帝素問云:“辛甘發散为陽”,麻黄,桂枝气味辛甘而溫,故适用于表寒症。

(ii)辛凉解表法,适用于風温、風热等外感表症,也就是表热实症,風热为陽邪,宜清凉陰药,在表須發散,宜辛甘药,桑菊饮、銀翹散之屬,药性辛凉,故常适用于溫病初期呈現表症时。

上述都是实症,表症兼虛的治法見后补法中。

2.吐:就是涌吐,現称催吐,适用于上焦里实症黄帝素問云:“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仍須随症用药,如暑、湿、痰、水客于胸脘,可用瓜蒂散,虛煩懊憹可用梔子鼓湯,風痰可用藜蘆(有毒,宜慎用),虐痰可用常山等。

3.下:就是瀉下法,适用于中下焦里实症,黄帝素問云:“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但也有寒、热、緩、急之分:

(i)寒下法,适用于里实热症,又因症之輕重而分緩急,如伤寒陽明府症,潮热、腹滿、大便鞭,或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或少陰病腹胀不大便等,均可用大承气湯急下。如陽明病,其热不潮,腹满不通,或心煩者可与小承气湯或調胃承气湯緩下。又如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煩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瘡唇裂,吐血衂血,大小便秘,诸風瘛瘲,發斑、發狂等症,可用凉膈散清火蕩热,这就是‘釜底抽薪”法。

若畜血如狂,瘀热在里,又宜桃核承气湯或抵当湯之类攻下瘀血。

若实热老痰,凝結于里,可用礞石滾痰丸之类。

若水腫、水脹,形气俱实者,可用舟車神祐丸之类。

若病后津液干枯,小便数,大便难,則宜麻仁丸(即脾約丸)通腸潤燥。更衣丸亦可用。

(ii)溫下法,适用于寒湿、冷食畜結于里,心腹滿痛,即里寒实症,可用三物白散或备急丸之类。

若中下二焦积冷,大便陰結,可用溫潤之剂如半硫丸之类,可收“陽春解冻”之效。

4.和:和法适用于半麦半里症,前面說过,病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半表半里者既不汗,又不可下,故以和法为尚,如伤寒論用小柴胡湯就是和法的例子,但是和法也有分寸,如病在表而未入少陽不可用柴胡,不然就会“引賊入門”,变症蜂起。如邪已入少陽而太陽症未罢者是少陽兼表症,宜小柴胡湯加表药,例如柴胡加桂枝湯之类,又如邪在少陽而兼里热症,則宜小柴胡湯加里药,例如柴胡加芒硝及大柴胡湯之类。

5.溫:溫法有二义,其一为溫存之溫,如人参、黄芪、当归、白朮之屬,药性甘溫,有如煦煦春日,其二是溫热之溫,如附子、干姜、肉桂、吳萸諸药,气味辛热,有如烈烈驕陽。清虚微寒之体,可用溫存,沈寒痼冷之疾,則非溫热不可。前者即“清者溫之,:后者即“寒者热之”。

又如風寒外襲,宜用麻桂辛溫解表,陰寒內起,則須四逆、理中。这是溫法当分表里之例。

至若腎陽式征,虛火上浮,上热下寒,面戴陽而腰膝冷,真寒假热,舌生瘡而食不消,宜八味十全之类,溫肾助陽,以引火归原,导龙入海。

又如热深厥深(即前所說的热厥),假寒真热,切莫妄投溫热,以免火上添油。

6.清:清就是清热瀉火,黄帝素問云:“热者寒之,溫者清之”,适用于溫热諸症。仍須分表里三焦、藏府經絡、气血营衛,辨証用药。

表热实症,如上焦溫病宜辛凉輕剂桑菊飲之屬。里热实症,如陽明經症。热在气分,宜辛凉重剂白虎湯之屬。一般的說,实火暴發,可用苦寒直折,如三黄知柏之屬,陰虛火旺,则宜甘寒,如麦冬、石斛之类以增津,地黄、阿膠之类以濡血。这是唐代王太僕指出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法。

至若脾腎兩亏,久热不退,非寒凉药所可取效,亦即王太僕所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当用参、耆、归、朮之屬甘溫之品,可收“甘溫除大热”之效(見图)。

血热妄行,欬血吐衄,宜凉血清热,热淤血分,斑疹瘡瘍,宜瀉火解毒。

黄帝素問云:“火郁發之”,火郁可分外感和內伤二途,外感風寒,郁閉实火,俗称“寒包火”,宜發散清热,暑热伤气,宜清暑益气。內伤七情,火从內發,可用丹溪越鞠丸和局方迫遙散之屬。

7.消:就是消散或消导,人身藏府筋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須消散,黄帝素問云:“結者散之,坚者创之”,就是指这些坚結之物必須消散而言。坚結之物多端,有积食、停痰、蓄水、瘀血、痈膿、虫蠱,痃癖、癥瘕等等,例如二陈、控涎可用消痰,平胃查麯可用消食,舟車神祐以逐水,大黄蛰虫以消瘀、三稜、莪术以破癥,烏梅、槟榔以追虫,陽和湯可消陰疽,鳖甲煎丸可消瘧母。

8.补:补法适用于虚症,黄帝素問云:“邪之所湊,其气必虛”,又云:“虚者补之”,所以無論外感內伤,一見虛症,必須議补。但是必須辨別是气虛、血虛、陰虚、陽虛、脾虚、腎虛、虚中挾实等,不可一味蛮补。更须辨明假虛真实,即語称“大实有贏狀”,不可妄补。

气虛多寒宜溫补,如四君子湯之类。

气虛多热宜平补,如生脉散之类。

表气虚而多汗宜固表,如玉屏風散之类。

里气虛而下陷宜补中益气之类。

血虛宜补血,如四物湯之类。

腎陰虛宜六味地黄之类。

腎气虛宜八味地黄之类。

脾肺陰虛宜琼玉膏之类。

肺陰虛宜补肺阿膠散之类。

心脾虛宜归脾湯之类。

心虛宜天王补心丹之类。

脾陽虛宜理中湯之类。

腎陽虛宜四逆湯之类。

气血兩虚宜八珍湯之类,偏寒宜十全大补,偏热宜人参养荣。

气血虚寒宜用保元湯。气血虛热宜用兩仪膏。

元气大虛,昏厥脈微欲絕,宜用独参湯。陰陽血气暴脫,宜用参附湯。

气虚有痰宜六君,脾虚积食宜枳朮,这是消补兼施。

气虚人外感風寒,宜用补中益气湯或参苏飲,这是扶正以袪邪。

伤寒汗出热不解,渴欲飲水,仲景倡用白虎加人参湯,下痢噤口,贪入輒吐,丹溪首制参連飲,这是寓补气于清热瀉火之中。

此外,又有培土生金,健脾以益肺,滋水涵木,养腎以柔肝,壯腎陽以运脾土,滋腎水而降心火,都是按五行生尅(见本刊年4期62頁圈)之理来辨証論治之例。

总結

上面几次已把“藏府”、“病因”、“辨証”、“診法”和“治則”簡略地講过了,也就是把“中医是怎样看病的”步驟說了一遍。大致可以总結如下几点:

1.中医治病在原則上有些是和西医相同的,如治病必先确定診断,确定診断必先探問病史和体格檢查等等,但是中医还有自己的特点和自成体系的整套学理,而且常用陰陽五行学說来論述。

2.中医学中的藏府,有許多地方另有涵义,不能用西医解剖学的涵义从字面上来硬套。

3.中医学的發病学和病因学的概念是密切地和“人体內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整体观念相結合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离决,精气乃絕”,“真邪相

薄,內外分离”,“內外調和,邪不能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具見黄帝素問)等語,就成为中医辨証論治的主导思想。

4.中医的診断和治疗是密切結合的整体,所以叫作辨証論治,中医的診断(即辨証)主要是变化着的病情的診断,有时不只是独立疾病的病名診断,所以在

許多情况下,不可在診断上都要求中西病名对照(当然也有可以对照的,如麻疹、痢疾等)。

5.中医治病,可以同病異治,也可以異病同治,主要决定于辨証,所以在許多情况下,不能都要求一病一方或一病一药(当然也有可以一病一药的,如槟榔治絛虫病即是)。

I版权声明

本文节选于《中级医刊》年第7号作者/朱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易康寿研究中心内部整理









































头部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fzl/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