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春种夏长,秋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春种夏长,秋
还记得小时候背的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昨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年各个节气的时间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与自然相脱节。什么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事情,都与春夏秋冬联系在一起。顺应自然,人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节气,是最大的自然。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为什么每年的各个节气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钮卫星说,在古代,历法是科学,它为华夏百姓提供的不仅是农业、生活的时间,更为很多文化内容提供了附着的基础。
从春秋时代到清朝,“二十四节气”不断完善“提到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背后是中国的历法。”钮卫星说,中国古代所使用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历。其中,阴历是指根据月相朔望变化而来的太阴历,而阳历则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而古人对此进行观察,不断完善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最早出现的,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钮卫星说,这几个节气最容易观察到,因为这几天的昼夜变化最有特点:春分、秋分日夜平分,而冬至日最短夜最长,夏至则相反。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单,目前看到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淮南子》中,这意味着最晚到西汉时期,它已成形并被广泛使用。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体现在“置闰”上。钮卫星解释,根据月相而定的阴历,一年只有-天,与实际一年的长度相差太大,所以就需要添加闰月来平衡。
可闰月如何添加呢?西汉经学家刘歆在他的“三统历”中,使用了“无中置闰”的规则。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在理想情况下,有一部分出现在一个阴历月的月头,一部分出现在月中,出现在月中的那个节气被称为“中气”。一般来说,一个月会平均分到个节气。但朔望月与两个节气相加的时间长度并不一致,经过计算,刘歆将闰月安插在只出现一个节气的那个月后面。
“在当时,历法推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而重大的事情,古人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天时。如果推算错了时间,导致人的行为‘有干天和’,就会引来天谴。”钮卫星说,东汉就曾因立春推算错了一天而下诏改历。
南北朝时候,二十四节气的“精度”有了一次提高。北齐一位名叫张子信的学者,为逃避战乱,在一个海岛上躲藏了二三十年,发现了一个古人不曾注意的现象——太阳的周年运动是不均匀的。
现在我们知道,冬至前后地球靠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快,节气长度不足15天;夏至前后地球靠近远日点,运动速度慢,节气长度超过15天。这种误差的累积,会导致历法推算出错,比如冬至日不准、日食预报出错。
到隋代,历法家将二十四节气进行完善,推出了“定气”——它一般只被专业人士使用,来精确推算日月食。
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进一步提高了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太阳历的精度。他们将从地球上看太阳所经过的轨道——黄道,分成了4等分,从而定出了各节气的准确时刻:当太阳走到某一位置时,就代表某个节气的到来。
“比如,太阳走到黄道70度,就是冬至到了。”钮卫星说,现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历法计算室一直坚持着这项工作。
一气分三候,“气候”蕴含古人对自然的体认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还不止于此,他们还将每个节气分成了“三候”,每候5天,称为“初候”“一候”“二候”——“气候”一词也由此而来。
根据每候的动植物变化情况,古人还为它们起了极富美感的名字,比如立春二候“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惊蛰之日“桃始华”、寒露之日“鸿雁来宾”……
钮卫星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华夏民族的先祖生活在黄淮流域,所以这些随季节变化的物候,主要符合这片地区的特点,比如在上海、深圳,就会感觉节气物候与身边的环境不十分合拍了。
“从这些物候中,可以看出古人有趣的观察。”
他举了个例子,“獭祭鱼”是指一种类似水獭的动物,在雨水节气开始捕鱼,它喜欢将抓来的鱼一条条并列在岸边——在古人眼中,它好像在进行祭祀活动一样。
又比如,寒露一候的“雀入大水为蛤”,是说一种鸟类跌入水中变成了“蛤”——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但究竟古人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或许值得探究一二。
其实,正月的设置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钮卫星说,古代天文学家心目中的“正月”其实是有冬至节气的那个月,因为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这天阴气极盛而“一阳生”,应该作为一年的发端。而老百姓心中的新年元月,则应是立春所在的那个月。
“所以我们农历新年常说‘贺新春’。在《红楼梦》中,贾府大小姐因出生在大年初一,就被取名“元春”。”他说,古人口中的“元旦”其实是我们现在的所说的春节“大年初一”。
节气是传统文化载体,但内容需去芜存菁
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它的科学部分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它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文化载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认同,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到有些店铺出售糕点,上面写着‘按时茶食’,其实就是根据不同节气,对应当季食材而推出的不同糕点。”钮卫星说,节气在中医里也是健康保健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过,节气也被附会到算命、吉凶预测等体系中。钮卫星认为,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审慎对待,避免误导。
比如,将一年有没有立春,与是否适合结婚联系起来,称无立春的年份为“寡妇年”,就是一种附会。其原因无非可能正好这一年在历法上比较短,少包含了一个节气而已。
这么复杂的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掌握了。西方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星座,中国人分为二十四节气。一个星座严格对应两个节气。分得越细,就越难,就越科学。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通和相对应的。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身体、命运之间,有着复杂而隐约的相关性。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讲的是自然,也是人。
1立春
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雨水
春属木,木依赖水生,故东风解冻,温润散为雨水。雨水节气一到,树梢轻拂少女微风,树间阳鸟起伏和鸣,春雨至矣。飞雨入阶廊,雨羞风轻,有雨必有云,春云淡冶如笑,春雨便苍翠如滴。在春雨脉脉含情中,柳丝才开始含烟,待柳烟成阵,便春色撩人了。
3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古人称冬眠为“蛰”,蛰为守,“割房霜为匕,天寒百虫蛰”,蛰隐是为养生。而万物出为震,震为雷,惊醒为慌,惊慌为乱,春雷为鞭策,劳碌一季重新开端。
4春分
“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自此进入春和日丽、万红千翠争媚时节。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由此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为一年中最好气候。但春山处处子规啼,亦是春心扰伤时。
5清明
清明因其风,温风如酒,清香而明洁。清明风为巽,巽为绳直,故万物至此齐整清明。
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清明节后,墙头风急数枝空,满溪红片向东流,该是惜春时节了。
6谷雨
雨我公田,雨其谷于水,播种时节到了。此时“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雨翻浮萍,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了。
7立夏
古人解释夏为“假”,庄子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在假借之中,原本虚幻,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假哉天命”。夏因此是宽纵万物放任其生长,假才能使其狂妄而不顾一切地生长,而令其长大的目的,是为秋天的整肃,整肃才有收成。如此残酷的自然法则。
8小满
万物“小得盈满”。此时,麦气小满尚未熟,麦气是麦子散发的香气,“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小得盈满乃阳气极致所逼,阳气极,火气旺,物极必反,阴气就开始萌生。所以,小满节气的“物至于此,毕尽而起”,是指阴阳关系开始转变——万物尽旅西行,阴起盛,万物才能成熟。
9芒种
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水稻过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绿。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10夏至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夏至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感阴气才掉角。自此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随阴气逐渐上升而小暑、大暑。待阴气彻底钻出地面,天气凉爽,便是秋天了。阴阳之间,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彼此作用。
11小暑
暑为热,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困溽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热不可耐。但溽是湿气上升,溽露飞甘,舒云结庆,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后溽气凝为云山,又呼风唤雨,待雨弹光鞭过后,林梢簇簇红霞满,暑天的晚霞、星空、虫鸣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1大暑
天热到极点。还是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得准确,他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13立秋
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有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
14处暑
这个“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才秋风渐肃,这就是中秋了。
恭敬为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
15白露
《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秋容憔悴。
“白露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霜降为霜之冰晶,而白露之“霜”不过是气温骤降,清露因沉浊而变奶白,感伤形容而已。
16秋分
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春分后,春水长流而浩荡;秋分后,秋水蹉跎逐渐凝滞。
17寒露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自此,露气重而稠,稠而将凝,再过半月,将凝为霜降。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秋明空旷,白日将变得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
18霜降
气肃而凝,阴冷凝露为霜。自此,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冬天已经在急迫地叩门了。霜降后之残秋,玛瑙霜天净,芳条结寒翠,圆实变丹珠,烘林败叶红相映,美秋亦是冷酷时节。霜降是一季之结束,在冬藏中,新一季又将萌生。
19立冬
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冻,拂晓朔风悲,就“蓬惊雁不飞”了。
立冬要迎冬,祭以北郊,迎北方黑帝颛顼与辅佐他的水行之神玄冥。颛顼是五帝之一,号高阳氏,是水德之帝,其德专一而静正,冬才得以闭藏。
0小雪
此时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
1大雪
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好雪——思念那一夜翻江倒海般的狂风,漫天雪鬃呼啸。待早上一睁眼,冰封的窗户就亮得耀目。使劲推开雪封之门,雪龙飞舞,飞雪弥天,太阳随寒气凛冽,雪涛铺天盖地,都被映为玫瑰红。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冬至
“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3小寒
“寒”字下面两点是冰,《说文》释寒为冻,此时还未寒至极,至极是大寒。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这寒气其实是阳气上升,逼迫阴气所为。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寒冷鸿飞疾,坚毅的鸿雁已先开始启程北飞了。
4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冬至一阳初生后,经小寒至大寒,阳气逐渐强大,由下而上,在逼迫寒气以全部能量抵制。由此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才是大寒。但大寒后十五日,壮阳就会出地驱逐阴寒,这就是立春。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宝宝念诗、中国新闻网、成都日报锦观、
青简JANE等。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浙江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