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没带红领巾,老师就可以扇孩子十几巴掌吗
没带红领巾,老师就可以扇孩子十几巴掌吗
“因为没有戴红领巾,我儿子被未央区大白杨小学六年级一班班主任扇了十几巴掌,这位班主任还让其他同学叫我孩子‘猪’,孩子当时把本子都哭湿了,开始还不敢给家长说。”12月1日上午,韩先生向三秦都市报拨打热线反映。
家长
▲
孩子被班主任扇了十几巴掌
记者立即电话核实,韩先生确认此事,说医院检查。
随后,记者赶往大白杨小学。抵达后,看到韩先生和同城其他媒体记者站在校门口。
“我给很多媒体都打热线反映了,孩子这么小,被打成这样。”韩先生说,事情发生已经过了一天,学校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据其介绍,11月30日中午,他接孩子去参加足球比赛,刚要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时,孩子急忙阻止,说先别打电话。“娃怕班主任,在我的追问下,才得知事情经过。”韩先生说,11月29日,孩子出校门买东西后返回学校时被值日生拦住了--没有戴红领巾,孩子赶紧又去校门外买了一条戴上。不过,值日生还是把此事给班主任说了,11月30日,班主任当着同学们的面,扇了孩子十几巴掌,还让同学们叫孩子“猪”。
老师
▲
我们还没有调查清楚
记者就此事表明采访来意,见一下班主任询问孩子所说是否属实,希望能向学校校长了解此事,核实事情真伪,如果是真的,该怎么处理……
保安拒绝了记者。之后,一位从校园里走出来的人,自称是“工人”,拍了记者的记者证照片,并未回答记者采访的问题,就走了。
几辆车正从校园驶出,其中一辆车上的一位老师,被家长认出是教导处的,记者再次表明来意,对方没有任何回复。
又过了一会儿,有一位老师说,家长的心情能理解,校长在开会,在调查中,“我们还没有调查清楚。”并让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等有结果了回复记者。
“孩子这么小,竟然脸被扇了十几巴掌……”韩先生在一旁焦急地说,“问问同学,不就清楚了吗?还用调查多久?”
此时,一名保安说,事情发生了,肯定会有个处理结果。
同学
▲
小孩确实没有戴红领巾
中午放学,记者看到,排队走出校门口的班级,多数都举着牌子,上面显示有年级班级名称,唯独看不到“六年级一班”的牌子。
“小韩(化名)周三没有戴红领巾?”记者问。“不是周三,是周二没有戴。”一旁一位值日生说。“怎么六年级一班的同学放学还没有出来?”“刚才已经走了!”这名同学答。
记者追上前去,问了多名同班学生,有的一听记者想打听小韩被打的事情,就匆匆跑了;有的不说话;有的悄悄议论小韩被打的事情,看到记者就不说了,说老师不让说……
此时,有人避开记者,拉走了韩先生,在远处交流。过了一会儿,小韩家属向记者表示,校方说将协商解决此事。
在校门口等待的近两个小时中,校方没有具体答复此事。记者按照老师所说的,留下联系方式,希望校方就此事能做出相关回复,但迟迟未接到校方回应。
“如果不打孩子,就没法让孩子成才,怎么办呢?”,从古至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似乎都有这样的担忧。
为什么支持体罚的观点延续了这么久?为什么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儿童保护法例愈来愈细密?而愈来愈细密的保护法例仍然无法杜绝层出不穷的体罚甚至伤害儿童事件?为什么直至今日,还是有人依恋体罚,依赖体罚,要撰文宣传中小学应当拥有体罚的权利?
因为“自古慈母多败儿”“人是苦虫,不打不成”,传统智慧就是这么说的啊。他们相信,老师一定也是爱惜学生的,不然何必费劲动手打他们?放任不管才是最让父母担心的。“朴作教刑”,是老师没有放弃自家孩子的证明。
可是我以为,体罚是一种简单粗暴然而有效率的教育手段。不只对于儿童,对于任何人都如此。最听话的人群在哪里?监狱和集中营里,都是开放身体伤害的地方。
对于“无知孩童”,或是被视为“未完成的大人”,用身体的疼痛折磨,让他们记住何者当为,何者禁为,一定是最快捷的手段。苦口婆心讲一天一夜的道理,或许都不如一鞭子下去让人记忆深刻。可是主张体罚的人,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你愿不愿意经受一顿暴力鞭挞,来执行一些你不理解的规则?
再进一步,我们是否愿意承担暴力教育那些与效率同时产生的代价?儿童心理学早已证明,童年经受频繁暴力的儿童,有更大机率在今后的生活中复制这种模式。由此付出的社会成本,又该由谁来埋单?
我认为“中小学应当拥有体罚学生的权力”是一种懒政思维。盖因人类社会的发展,个性与创造力的解放,正是建立在尊重每个个体包括儿童的基础上。时至今日,打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少,体罚学生的老师再也见不得光,人类退化了吗?成才率降低了吗?相反,人类整体的创造力大大提高,自由度与古代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人类又不傻,如果老祖宗就行之有效的棍棒教育有利无弊,又何必搞什么爱的教育、人的解放?沿用或复刻体罚教育,其实是在表明教育的低级、粗糙与无能。
任大刚先生说“理想主义地把教师视为‘天使’、‘园丁’,而规避必要惩罚手段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长此以往,只能培养任性的,而不是自由的公民”。我倒觉得,即使不把教师视为天使园丁,但教师以至父母的好坏优劣,当有一把衡量的尺子,用一种看上去少慢差费的方式去教育,也能达成教育的目的,而不再是迷信“一鞭一条痕,一掌一掴血”的效率手段。别忘了,“慢工出细活”也是传统智慧。
(以上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主编:施雯
文章来源:华商网、凯迪社区
作者:指尖温存,原标题:体罚表明教育的低级、粗糙与无能(广东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