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咱老天津卫的那些端午民俗您都知道吗

咱老天津卫的那些端午民俗您都知道吗



端午节。提起端午,很多人的反映是“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专栏作家、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其实除了吃粽子,天津人应该知道的“端午”民俗还有很多。端午的起源

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一时节,中国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等。端午节习俗众多,其中尤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最为普遍。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是关于粽子的源起,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爱国为民,被谗言所害,于公元前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鱼。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并且赛龙舟来纪念他。

历史上端午节

“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元代以后,随着漕运的发展,南国的一些民风民俗逐渐北上并传播开来,每逢五月初五,京津地区百姓也有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京津也成为我国较早开始纪念屈原的地区。

国人不断将粽子的形式与内容演变着,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四季上市的美味食品,长安城包制粽子的水平已大为提高。宋朝人用艾叶与米同泡,制成艾香粽子。到了明代弘治年间,百姓不仅开始使用芦叶包粽子,其馅料也更加丰富起来,如蜜糖、豆沙、鲜肉、松仁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更是出现了著名的火腿粽子。人们包粽子的方法也颇有创意,其形状有角形、锥形、菱形、秤砣形、竹筒形、枕头形等,且大小不一。

为了对传统节日这类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清明节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

端午景:亦称“端午节物”。指端午节供养玩赏吃用诸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清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端午节的“另一面”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所以,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食俗来看,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医药卫生和养生保健知识,堪称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保健节”。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端午期间,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从传统的卫生防疫角度来说,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民间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民俗说法。

另外,五月初五,我国民间还用雄黄、桃仁、蒲叶、艾草等,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草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或涂抹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肚脐,以驱除毒虫,祈福小孩平安。从卫生角度看,这些活动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雄黄作为中药外用,具有抗菌、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皮肤病和毒虫咬伤等的治疗,而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也可以消毒杀菌。

端午节吃的粽子也有养生保健功效,其中,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粽子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根据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有些人也会吃一些养心的食物,如安神的百合芙蓉,清热解毒的薄荷茯苓等。

端午节的这些习俗体现了古人对防病保健的重视,简单实用有效,至今还具有一定的民俗意趣与生命力。全社会应该以端午为契机,向公众普及科学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防病保健蔚然成风。

老天津卫的端午民俗

老天津,端午这一天,老城厢的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不少家庭还要贴黄纸符,纸符大多是从道观求来,上有朱砂画的判官。朱砂是可以消毒灭菌的。

这天,各家还要买一些雄黄放在碗里掺上水或酒,在正午时刻用青苗蒜研好,再用青蒜的根须蘸上雄黄水或雄黄酒洒在墙根和屋子的犄角旮旯,也起着消毒作用。

当初,端午这一天离开不粽子。天津传统的红枣粽子、豆沙馅粽子就很知名。现存最早的天津地方志——康熙《天津卫志》中记载:“五月五日……戚里馈送角黍。饮菖蒲、雄黄酒……”这里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古称,端午节期间邻里之间相互馈赠粽子,更体现了一种和睦的民习。

老天津的粽子讲究选用白洋淀的芦叶,乐陵的小枣,上好的江米,用五彩线绳扎牢。除了红枣粽子、豆沙粽子,天津人也喜欢吃果脯粽子、什锦粽子,五谷粽子。老天津的民谣唱到:“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昔日还有一种名叫炉粽子的面食,它得名于好似粽子的外形。生面坯放在铛上用文火烤烙,再将四壁有孔、上不封顶的铁制圆罩扣在铛上,目的是让面坯均匀受热,烤到外皮酥脆后取出晾凉食用。炉粽子尤其在五月端午的时候备受欢迎。

老天津人在端午节也会吃枣糕,做“五毒”饽饽,有人还会吃些馄饨。

百舸争流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南方城市留存至今。而在天津,多年前,端午节三岔河口的龙舟会也曾盛极一时,这在我国北方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

据考证,津门的“龙舟竞渡”始自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乾隆端午出游来到天津,感觉节日气氛不甚热烈,龙颜不悦。于是,次年津门的船家和水运商人,便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搞起了龙舟竞赛,从此渐渐成为了天津端午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清代中晚期,每到端午节期间,望海楼附近的旧三岔河口,百舸争流,鼓声震天。参赛船只百余条,海河两岸的观看者多达数万人,津城可谓万人空巷。河面上,除了参赛的龙舟,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租来的游船画舫,他们在船上一边听着乐师的弹唱,一面观赏龙舟竞渡,甚是惬意。

清代文人麟庆在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四日(年6月1日)进京,途经天津,他在《鸿雪姻缘图记》一书中描述道:“望海楼九楹,正对三岔口,祭卯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往来,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为此,他还请随行的画家专门绘制了一幅《津门竞渡》图。

天津“龙舟竞渡”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年前后,后因战乱等原因一度中断。近些年来,又逐渐恢复,虽然“赛龙舟”的时间不再固定为每年端午,但这一民俗终究还是流传了下来。

今晚报?问津出品

今晚报?问津记者胡智伟

其他来源:网络综合

美编:小白龙

编辑:大圣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ZAN支持吧~









































小孩白癜风
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对白癜风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fzl/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