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血鹦鹉疾病二
血鹦鹉疾病二
友佳水族欢迎您
主营:品牌水族箱水族器材水族工艺品水草造景鱼食冷热带观赏鱼
导致鹦鹉鱼内寄的寄生虫有很多,如六鞭毛虫这种原虫,会导致头洞;还有线虫、绦虫等蠕虫。这些寄生虫是由水质恶化、病鱼、不洁饵料引发的。食物不清洁是鹦鹉鱼内寄的主要原因,寄生虫幼虫或者寄生虫卵由食物带入鹦鹉鱼体内,所以不提倡喂食活饵。
鹦鹉鱼内寄时症状:早期很难觉察,当发现时一般多为中晚期。
中期:鹦鹉鱼内寄后,中期表现为,吃食不正常或是极少吃食、排便不正常(白便、一段白便有时也有黑便再一段类似脓状物的白便,极个别的还会排出虫卵或是有小虫在肛虫中出现),体表发黑、宿缸等。
晚期:鹦鹉鱼体质瘦弱,基本不吃食,也极少排便。有的鱼还会腹部膨大,腹部向上,不能正常行动。
鹦鹉鱼内寄治疗:一般鹦鹉鱼内寄后推荐药物治疗,因为通常观察到内寄时,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时采用老三样不会有什么成效。药类可使用史克肠虫清,史可肠虫清可治疗蛔虫、蛲虫、鞭虫、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粪类园线虫引起的单独或混合感染以及绦虫与上述肠虫引起的混合感染。
此药治疗鹦鹉鱼内寄药效很好!但是药性强烈,有很强的毒性,用少了无法彻底清除寄生虫而且还会增加寄生虫的抗药性,用多了对鹦鹉鱼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要控制好药量是很重要的。
使用药物治疗,需要配合喂食的饲料进行,可选择红线虫,这种饲料很多鱼都喜欢,鹦鹉鱼会争着吃。此法又被称为红虫浸泡法:用法是用红虫或冰冻红虫浸泡3小时,这样能使肠虫清药的成份逐渐渗入、浸入、浸透红虫中,使之达到药饵药理的效果滤净药水后直接可喂,其效果一样甚佳。
具体用量是
4颗红虫以下用1/4~~1/2片;
5~8颗红虫用1/2~~2/3片;
8~12颗红虫用2/3~~1片;
配药用法
用12~15公分左右的碗口浸泡,水体渗到8~9分左右;用水最好是困水或处理过的水,勿用自来水,怕产生氯药反应,温度25~30即可;浸泡时间为3~~3.5小时,其间需要搅拌2~~3次,使其浸透均匀;喂时需用滤网滤干药水后才能喂;每天一次,可连喂3~7~天或隔天喂都可。
鹦鹉鱼肠炎养鱼的人最关心自己的鱼健康与否,为了能让鱼儿快乐的成长,很多人在苦心研究饲养之道。在饲养中鹦鹉鱼肠炎是常见疾病,不少鱼儿就是因为得了这种鹦鹉鱼常见病而失去鲜活的生命,而这样的情况,也让它们的主人非常的伤心。
鹦鹉鱼肠炎的原因:那对于鹦鹉鱼肠炎问题,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病的出现呢?其实造成鹦鹉鱼肠炎的原因有很多,(1)不清洁或锋利的食物,划破肠道令细菌侵入感染。(2)投饵不当或大小餐,食量不定。(3)肠道寄生虫所感染等这些都是引发肠炎的关键。
也正是因为造成鹦鹉鱼肠炎的原因不同,导致引发的肠炎疾病类型也有所差异,常见的有: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内寄引起的肠炎、水质变化过大引起的肠炎、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不同的肠炎类型它们的表现症状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所需的治疗这种鹦鹉鱼常见病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鹦鹉鱼肠炎的症状:1、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这种鹦鹉鱼肠炎的表现除了发黑,缩鳍和聚堆外,最大的特征是腹涨。是肠炎中最容易死鱼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也有拖便的。
2、内寄引起的肠炎:此类肠炎是鹦鹉鱼肠炎病的表现之一,通常难以和内寄区分开来。眼睛,体色,神态,与内寄几乎相同。只能从食欲和粪便来区分,内寄的鱼食欲不减,肠炎多数厌食或拒食。内寄的粪便通常是空心或分段的白便,肠炎的鱼很少有便,或是脓样白便。
3、水质变化过大引起的肠炎:此类肠炎鱼的表现是体色发黑。缩鳍。聚堆。粪便表现多为拖便,最长可达10公分左右。
4、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此类鹦鹉鱼肠炎的鱼表现为厌食或拒食。神态呆滞,有时伴有体色变暗或发黑。大多时间表现出离群,面壁状态。粪便多数为散便,或脓样白便。
鹦鹉鱼肠炎的治疗方法:1、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这类肠炎治疗起来最麻烦。体色不变的,可以用氟哌酸药浴。公升水4~6粒。药浴3~6天,看到腹涨消失可以停药换水。药浴期间要禁食。体色变黑伴有缩鳍。烂尾的可以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同时加入氟哌酸也可以。最好的办法是在鱼还能吃的时候用土霉素或氟哌酸拌入汉堡喂食。见效比较快。一天一次连服三天。或者看到脓样白便排出停药。用量是每公斤汉堡一片。
2、内寄引起的肠炎:是一大重点,此类肠炎比较顽固,需要认真对待,否则很容易让鹦鹉鱼有生命威胁。一般治疗内寄引起的鹦鹉鱼肠炎以打虫为主。既然是内寄引起的,把内寄治好了肠炎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双重治疗就是关键了,现在有很多药有双重功效,能治疗内寄和肠炎,但是大家一定要选对药瓶,常用的治疗肠炎药物如下
A、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它适用于鱼小型虫内寄引起的肠炎,表现为鹦鹉鱼粪便为实心白便或拖便。一般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比较有效。公升水各下4~6粒。药浴三天。或者看到有大量白便排出即可停药换水。
也可以用肠虫清药浴。每片公升水。注意:这里的一片是指两个半片。因为肠虫清两片药药性不同。其中有一片是缓冲剂。很多鱼友不明白,结果中毒的很多。药浴也是三天或有大量白便排出后停药换水。以上两种药对温度没有要求。
B、用盐酸左旋咪唑和氯苯胍片治疗:它适用于大型虫引起的肠炎。一般打大型虫的成品药比较多,但价格昂贵。这里推荐使用兽药,盐酸左旋咪唑和氯苯胍片。公升水4~6片药浴三天。或看到有虫体排出即可停药换水。对温度也没有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看到虫体最好马上捞出,避免被其他鱼吃后引起二次感染。
3、水质变化引起的肠炎:这类肠炎几乎可以不用治疗。通过调整水质静养几天就可以不治而愈,其实想要鹦鹉鱼健康,关键还是水质,好水出好鱼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4、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治疗比较简单。痢特灵就可以搞定。公升水4~6片,药浴三天。或者看到索食、粪便正常也可停药换水。
大家想要有效的避免鹦鹉鱼肠炎问题,那就要给鱼儿提供适合的水质,规律的换水,同时还要注意定时定量的喂食,千万不要一次喂很多,而下顿却很少,这样不仅不利于鹦鹉鱼的成长,而且极易引发肠炎。还有大家在喂食小鱼、小虾或是蚯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消毒,同时要去除虾的头尾并截断喂,这样不仅能避免划伤鹦鹉鱼的肠道,还能降低寄生等问题。
鹦鹉鱼外寄寄生虫病比较好判断的是外寄,面对鹦鹉鱼外寄大家可以通过鱼儿蹭缸或是鱼体表面情况判断。相较于内寄来讲更容易被大家发现,能更早更好的进行救治。外寄肉眼就能鉴别,外寄寄生虫种类有很多,引发的鹦鹉鱼常见病也不少。
鹦鹉鱼外寄病因:一般鹦鹉鱼外寄都是由各种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引起,包括锚头鳋、鱼虱或卵圆虫等。当鹦鹉鱼抵抗力下降或因养殖操作不当,造成体表损伤时,寄生虫便会趁机侵入鱼体使鹦鹉鱼感染此病疾病。
鹦鹉鱼外寄种类及症状:(1)隐鞭虫病:鳃隐鞭虫或颤动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临床可见鱼体变黑,鳃丝鲜红,有许多灰白色粘液。寄生于鱼体表,鱼身体瘦弱。
(2)口丝虫病:病鱼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体色变黑,明显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和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粘液。鳃丝呈淡红色或皮肤充血发炎,鱼鳞易脱落。
(3)车轮虫病:车轮虫侵袭鱼体和鳃,吸取组织细胞作营养,使幼鱼的皮肤和鳃组织遭到严重损伤。病鱼表现体弱消瘦、离群独游、减食、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4)鱼鲺病:病鱼体表可见臭虫状或米粒状大虫体,鱼头部有红斑点,鱼体呈淡绿色,不安,群集水面作跳跃急游行动。
(5)中华鳋病: 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象蝇蛆一样的小虫,病鱼不安,在水中跳跃,有时鱼尾竖直露出水面。
(6)斜管虫病:斜管虫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受侵害处分泌大量白色粘液,似有一层淡蓝色薄膜。病鱼减食,消瘦,呼吸困难,漂游水面。
(7)球虫病:病鱼外表无明显病状,仅是食欲不振。解剖肠道可见肠道内壁有灰白色小结节,结节周围溃烂或肠穿孔。
(8)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及鳃部可见许多白色小点。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浮于水面。
(9)舌杯虫病:病鱼无明显症状,仅是行动缓慢,鱼体消瘦、变黑,离群独游。
(10)吸管虫病:病鱼厌食,消瘦,体表苍白,鳃丝鲜红并有大量灰白色粘液。被虫体寄生的鳃或皮肤形成凹陷,鱼有特殊腥臭味,呼吸困难,独游于水面。
(11)锚头鳋病:病鱼体表可见灰白色锚头鳋,被侵袭处组织红肿发炎,病鱼不安,常在水面跳跃,离群独游。
(12)鱼怪病:病原为日本鱼怪虫,主要危害鲫鱼和雅鱼。病鱼消瘦,性腺发育不良。肉眼可见鱼的胸鳍基部附近有一小洞,洞内有鱼怪虫体。
(13)疯狂病:病鱼消瘦,尾巴上翘,脑颅肿大呈苍白色,解剖脑颅可见颅腔内有白色胞囊。病鱼行动异常,在水中旋转狂游或跳跃。
(14)粘孢子虫病:鲤碘泡虫常寄生在鲤、鲫、鲮身上,形成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鳞片下出现胞囊。
(15)指环虫病:病鱼头部肿大,鳃瓣呈苍白色,并有大量粘液,鳃浮肿张开,呼吸困难,鱼体消瘦,游动缓慢。
(16)棘头虫病:病鱼体表发黑,消瘦,离群独游池边,剖其腹腔可见肠壁有点状小包,肠道轻度充血。
(17)粘孢子虫病:肉眼可见鱼鳃上有许多灰白点或瘤状的胞囊,鳃组织受损,呼吸困难。对鲢、鳙、鲤、鲫、鲮等幼鱼危害较大。
(18)毛细线虫病:病鱼消瘦发黑。解剖鱼体可见肠壁呈机械性损伤,致使细菌侵入而引起发炎,肉眼可见到肠内有白色线状虫体。
(19)钩介幼虫病:病鱼脑部充血,嘴圈发白,肉眼可见嘴部、鳍、鳃上有米色小点状钩介幼虫,病鱼体瘦,色淡或呈灰白色,离群独游。
(20)血居吸虫病:病鱼腹部明显肿大,竖鳞,眼突出,眼窝积水。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有大量红积水,肠道有轻度水肿。病鱼独游水面,呈“浮头”现象。
(21)三代虫病:病鱼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粘液膜,失去原有皮肤光泽,鱼体消瘦,呼吸困难。
(22)白内障病:虫体侵入眼球,导致眼球充血或突出,后期眼球混浊,呈乳白色,失明。
(2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腹部肿大,解剖鱼体肉眼可见腹腔内寄生白色虫体,严重时,肠前端膨大,出现炎症,造成肠道阻塞,恶性贫血。病鱼瘦弱,浮游水面不吃食,口张开呈不安状。
(24)舌形绦虫病:病鱼腹部肿大,轻压感觉有硬块,鱼体瘦弱,漂浮于水面,游动缓慢。解剖鱼腹,可见腹腔内有白色带状虫体。
鹦鹉鱼外寄治疗:单独取一容器,用0.5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病鱼3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直至鹦鹉鱼外寄病情好转为止。
想要避免鹦鹉鱼外寄的出现,除管理好水质意外,还有注意喂食和新鱼的挑选,避免将由病的鱼放入自己的大缸内。
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可传递出你此刻的心情
?你的点赞是小编用心运营这个账号最大的动力!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