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节气立秋

节气立秋



立秋,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一候,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二候,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三候,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七是生命之数,人有七窍,人死后49天才能超度。七也是女人生理之数,《黄帝内经·素问》说,女子气岁肾气盛,换齿长发;十四岁天癸至,始有月经;到四十九岁,天癸竭才形坏不再怀子。由此,七夕实为女子乞求生育的节日。这一夜不仅牛郎织女要鹊桥相会,西王母还要派七仙女下凡,其目的,都是为了延续传宗接代。农历七月称“相月”,相是交互作用,指天地佑助万物始成。此月“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商风是西风,“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辰,二十八宿中的心宿,辰星引七月流火驱暑;朱明是火神祝融,佐炎帝管夏;少昊是西方神,“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农历七月,初秋。“七月流火”的“火”其实是指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意味着暑退秋至。这个火星是古人所说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天气相助的“相”——天气相助而万物长成。七月还被称为“兰月”,泽兰七月开莹莹白花,有一种温馨的清香。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烘烘,预示秋后天气能凉爽。老北京习俗,立秋日戴楸叶(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取其秋意),吃莲蓬、藕,赏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贴秋膘”。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飐是风吹飘摇。贾岛用“一点新萤报秋信”,秋正是在“飞光千点”的诡秘漫舞中悄悄地来的,呼应它们的,是千百种虫感应清气,使足了力气的求偶声。暑气未尽,繁星满天,树影斑驳,虫声鼎沸,初秋其实最有诗意。待进入中秋,凉意四侵,万物开始收敛而待刑杀,就听不到欢愉的虫声了。农历七月半,又到中元节。上(正月半)、中(七月半)、下(十月半)在道教中分别对应天、地、水官。道家说法,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地官赦罪是释放地狱中有罪的孤魂野鬼,让他们也能享用人间奉祀,由此,这一天烧纸钱就成了人人参与赦罪,帮助罪魂超度。花绕槿篱秋文/朱伟插图/王文哲“花绕槿篱秋”是元朝龚璛的诗句。龚璛(—),镇江人,所存诗稿为《存悔斋集》,这首诗出自《嘉定州道中寄庶斋》:“客梦孤云散,渔翁一帆投。人行江路晚,花绕槿篱秋。有酒谁同醉,还家此暂留。中年发尽白,岂必为离忧。”说实在,整首诗的意境并不突出,但我却特别喜欢这一句。木槿为篱,芍药为栏,是历代文人雅士所求的一种烂漫景致。两种都是仲夏农历五月始,感知阳光炽热后激情燃放之花,只不过芍药夭艳,一入夏便所谓“红笑笑不休”,随后在初夏的阳光下便早夭了。木槿则娇羞,只回眸一笑嫣红,却从农历五月末便开始开花,花期一直可延续到入秋。秦观的“槿篱护药红遮径”是最典型的盛夏美景——槿花卫护着芍药花拥,耀红一条幽径。而“槿篱秋”是什么景象呢?此时,红药早已零落为泥了,秋高气爽,已是“日光风绪澹无情”。白居易用“萧条槿篱风”,在金风穿梭之间,槿篱就疏了,槿叶就浅了,感人是这样一种夕死朝荣之花,竟能任朝昏荣落,前赴后继,不断妆点着篱叶的色调。所谓“花绕槿篱秋”,换一角度,便是“槿花半照夕阳愁”罢。木槿是一种古老的花,最早它大约就两种颜色,洁白称“椴”,胭脂红称“榇”,绛紫大约是胭脂红的变种。《诗经》中的“舜”,也就是木槿。“椴”与“榇”都是《尔雅》中的名称——现在的椴树、梧桐显然都与它无关。很多人喜欢白木槿,因为它质素而清澹,更有一番雅致。但我还是喜欢胭脂红。“林花着雨胭脂湿”,这胭脂红是一种淡淡洇染开的色调,是少女脸颊上的红晕,我以为这才是《诗经·郑风》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的“舜”。在我心目中,木槿之美,就美在这样的颜色吧,舜是瞬,那种清纯的晕红,如无人珍惜,瞬间就要凋零的。都说木槿是朝开暮落之花,按西晋潘尼(约—)的说法,凌晨结蕾,天明绽开,中午盛放,日暮陨落。而我理解,“舜”是指颜色的变化,槿花之色染于清露,王维所以吟“山中习静观朝槿”,朝槿淡冶而笑,最美。若仔细观察,从早到午,水气吸干,花色便自淡至浓;一旦过午,则是一种渐渐黯然的过程,如胭脂红晕逐渐褪尽,到傍晚萎靡前,花朵彻底失却水分,会变成暗紫,状如绢花。然后,再萎缩成垂下的一球,色调彻底变紫,终坠落泥中。而它是一朵凋零另一朵又要紧接着绽放的,枝丫之间,布满簇簇花蕾,每被风吹落一球,另一蕾又饱含殷红,趁着夜色,准备呼之欲出。从夏到秋,它不断地结蕾,开花,唐朝诗人卢纶描写深秋的名句,“篱槿花无色,阶桐叶有声”,说花容会褪色,夸张而已。有关槿篱,最有魅力的描述,无疑是后唐词人孙光宪(?—)的《风流子》了:“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弯溪映槿花,槿花照茅屋,鸡犬南北,多宽阔的构图!菰首便是茭白,它开紫红色小花。水葓是什么呢?一种水草,卵形叶,亦开鲜红色花,“翡翠馈鱼袅水葓”,“水葓花影上春绡”,在它们铺垫下,春波盈绿,所有美丽意境尽在小小的园中了。此时,茅屋里自然是暗的了,应此春红黛绿的,惟有促织鸣空壁了。以这首词比韩偓的“插槿作藩篱,丛生覆小池”,就显得韩偓太小气了。我关于槿篱的美好记忆,其实来自童年。那魂牵梦绕的小巷深处啊,记忆总是停留在潮湿的晨光里。一条窄窄的似乎被水气浸泡一夜的麻石小径,分开挤向两边的粉墙,小巷尽头,是那座不知印过多少脚印的已经下陷的石桥,爷爷在这被水波映亮的桥上佝偻的身影就如雕塑。桥洞下,有小船在船头灶上炊饭,蔚蓝色的烟气与甜腻的米香弥漫在涨满的流水之上。下了桥是青石板路,石板上长满苔茸,沿石板路往前,有鸣声繁琐,那槿篱遮掩的院落就在飘忽的雨丝里。槿之美,先是叶,雨润翠碧,那叶片像是手工剪成的锯齿三角,叶脉很深,是最好的书签。然后,翠鲜中那般粉嫩的花,淡白的蕊,没有香气,却开得那样繁密,那姣好的颜色就刻在这遥远的记忆里。木槿花据说是可入肴,木槿叶则可佐茶的,儿时还真未听说过,只知嫩叶饱含着青绿的粘汁,对它很深的记忆是,在那尚无洗发膏、肥皂也需凭票的年代里,母亲与姐姐们是摘了它搓碎了用来洗发的。以它洗过的黑发,一沐夏日凉风,就飘来特殊的清香。因童年记忆,也因“鸡犬自南自北”,槿篱就成了一个小院中的梦。而待这个梦真成了现实,才发觉,以木槿作篱其实是对美丽的摧残——想想密密的槿丛排列在一起会是什么景象?早春时节,它们会是一墙可爱的新绿,每一片嫩叶都能被春阳映透。但它们的生命力太顽强了,每一枝杈都会再伸出新的枝杈,每一绿叶都还会召唤出新叶,到晚春已经绿不透风,腻虫就开始无情地吸吮那些鲜嫩的翠汁。之后,也会结蕾开花,但叶比花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哪还会有花绕槿篱的繁荣呢?所以,其实,槿花本意是不愿群生的——独孤才有好花。还是李白懂花语,他说,“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独立在阶旁,独享着清风阳光,才有槿妍,才能开出一树的好花。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专注传统文化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请移步AppStore或安卓商城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fzl/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