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伟诗夜读小暑节气养生
伟诗夜读小暑节气养生
小暑
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
小暑为六月节,暑为热,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困溽(rù)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热不可耐。但溽是湿气上升,溽露飞甘,舒云结庆,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后溽气凝为云山,又呼风唤雨,待雨弹光鞭过后,林梢簇簇红霞满,暑天的晚霞、星空、虫鸣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暑,为温热之气。
仲夏过后,小暑来临,此时天空如烧炽一般,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是炎热的开始。谚语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意指天气将会越来越热。老人们说:“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是指在小暑前后,南方将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而大雨过后,艳阳一照,地面热气升腾,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蒸笼,“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便是如此。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丨昨天还不算太热,今日的风就有点儿烫。
二候蟋蟀居宇丨由于炎热,蟋蟀逃离了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
三候鹰始鸷丨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
小暑宜
《易经》64卦中有记载,小暑卦象为“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农历6月,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黄帝内经》说这个月是“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调养的关键在脾胃
小暑养生
小暑汤:古方三豆解毒饮
今三豆饮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
三豆汤里都有哪三豆?
有绿豆、赤小豆和黑豆。
三豆汤既是糖水,也是味道超好的药茶。而且喝不了绿豆汤的人可以喝三豆汤来度夏。绿豆汤解暑的效果很好,但是偏性寒凉,脾胃虚寒的不能经常喝,三豆汤刚好可以调整一下。
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此外再加入以下食材,便可安心度夏。
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党参性平,没有人参药力强,适合日常补气煲汤用。
龙眼肉:长养心血。特别是不睡午觉会感觉心率不齐、精力不济的人,更要注重养心血。
大枣:大枣与其他食材、药材配伍,是养胃气、调百药、缓和药性的,什么凶猛的药经它一调和,就会更适合人体。
带芯莲子:这段时间暑热,心火旺。很多人睡眠不好,加些带芯莲子有助养心安神、让心肾相交。
黑豆、绿豆、赤小豆各20克;带芯莲子、党参各10-15克,大枣5-10个。(2-4人份)
根据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约40分钟-1小时即可。
三豆饮能祛痘、除痱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
小暑三宝
小暑时,有两个补养正气的赛人参的食物:荔枝、黄鳝,老传统要在这一天吃它,冬病夏治。而害怕上火的人,还有石斛免上火。
一宝荔枝甜丨广东人很讲究在小暑吃荔枝,“荔枝气味纯阳”,小暑时人体阳气外泄,内里空虚,很适合温补,此时吃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尤其是对寒性体质、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鼻炎、哮喘等冬天容易犯病的人而言。
注: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伤阴,容易上火的人可以喝点淡盐水、或绿豆汤下火。
二宝黄鳝香丨小暑时节,黄鳝肥美鲜嫩。其实“小暑黄鳝赛人参”与“春夏养阳”的中医思想是一致的。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等阳虚的人,在小暑时节吃黄鳝进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补益效果。在日本也有这样的说法:“鳝鱼对苦夏人有益,苦夏人请多吃鳝鱼”。
注:黄鳝只能吃新鲜的,因为黄鳝死后,体内所含的组氨酸会很快转变为具有毒性的组胺,鳝鱼死亡时间越长,其所含毒性越重。
三宝石斛鲜丨容易上火的人怎么办呢?荔枝吃不了几颗,黄鳝也不能天天吃。尤其是夏天烦热出汗,口渴咽干,食少纳呆,这时可取石斛15克、麦冬10克、绿茶5克,共置茶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泡15分钟,代茶饮即可。就算天热在家吃火锅,在汤底中加些石斛,味道不仅鲜美,而且也避免上火。
盛夏的果实
小暑,在这热气升腾的季节里,桃子、李子也都已相应成熟,一个个红扑扑得像太阳,挂在小树枝上,因饱食日照,所以格外的甜。可即便如此,舌尖总念着多汁的西瓜,一刀咔嚓清脆,“啪”的一声,凉气四溢,那红色的肚囊里有着藏不尽的甜蜜。切成片分着吃,捧在手心里用勺子挖着吃,冰着吃,躺着吃......原来小暑才是这盛夏的滋味。
夏日,防暑纳凉才是上上之选。诗人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意指心静则凉。可活在当下,在心静之前,不妨窝在家里,吃半个大西瓜,待热气从门窗潜伏入室,就煮上一碗三豆汤,一边喝一边拧转电扇,看些有趣的电视节目,读些有故事的书,便也不感觉这暑天有多么炎热可怕。
小暑,不过是这盛夏里的中转站,它提醒人们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去迎接极致炎热的大暑。
冬天病,夏天防
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日常饮食中,多食用清热去火、养心安神的食材,如:麦冬、菊花、薄荷、五味子、酸枣仁等。另外,酸梅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谷风
农历六月,习习谷风,大雨时行。谷风是东风,是生长、长养之风。谷风布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习风纯朴,是和气催生之风。六月因此才是满眼浓绿疯狂泛滥,人被浸泡在浓绿中透不过气,只能等待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
??西瓜
又到每天吃西瓜时。我曾考证,西瓜名最早见于五代胡峤(qiáo)的笔记。这个胡峤原是后晋的一个县官,契丹灭后晋后,他成为俘虏,在契丹七年,回来记载所见说,吃到了西瓜,是契丹破回鹘得到种子,以牛粪培育。这与西瓜源于埃及说合拍——从埃及到波斯,从波斯再传到回鹘。由此才有“种出西域,故名”的结论。
??暑风词
清和时候雨初晴。密树翠阴成。新篁嫩摇碧玉,芳径绿苔深。雏燕语,乳莺声。暑风轻。帘旌微动,沉篆烟消,午枕余清。
——赵师侠(宋)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周邦彦(宋)
??小暑民俗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旧时有小暑“食新”迎丰收的习俗,小暑过后,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还可以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
??小暑养生
运动避烈日
夏季运动,尽量避开最酷热的10-16点。时间也不宜过长,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建议夏天从小强度的运动开始,每天行走半小时,或游泳、打网球、打羽毛球等。
赤膊不可取
盛夏酷暑,很多人认为赤膊凉爽,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表示,赤膊只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有利于散热;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盛夏时节应适当穿些棉质衣物,既隔热,又可阻挡紫外线照射。
谨防“情绪中暑”
当气温超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超80%时,人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即“情绪中暑”。专家建议①保证睡眠,炎热时段减少活动②学会放松,调整工作生活节奏③饮食清淡少油腻④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冷处理”。
补钾抵御“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日常膳食中,宜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菠菜、海带、紫菜等。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睡眠,最好能增加午睡,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王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