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江陵凤凰168号墓西汉古尸的寄生虫学研究
江陵凤凰168号墓西汉古尸的寄生虫学研究
(江陵凤凰号墓西汉古尸。图片自荆州博物馆网站)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对人体寄生虫病早有不少记载。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及其他书籍,对血吸虫病及绦虫病均有较详尽的描述,但对这些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早期确凿年代,尚缺乏具体记录。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古尸寄生虫学的研究屡有报道。年苏州医学院在一具明朝湿尸肠内容物中发现蛔虫卵,同年,中山医学院在广州郊区的明朝两具干尸的粪块中,发现了华枝睾吸虫卵、姜片虫卵、人鞭虫卵和人蛔虫卵,年湖南医学院等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一具女性古尸体内发现日本血吸虫卵、人鞭虫卵和人蛲虫卵,年衡阳医学院在湖南省衡阳县何家皂宋墓男性古尸体内发现华枝睾吸虫卵。
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古城凤凰山号汉墓于年3-6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保存完好的男性古尸一具,据随葬竹牍记载,死者葬于汉文帝13年(公元前年)。5月13日,距出土时间为年。在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该古尸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同时,我们从寄生虫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根据各种寄生虫在人体内的寄生部位,将有关的器官组织和腔道内容物都进行了取材检查研究。为了保证寄生虫标本的完整无损和查明其在器官组织内的分布,我们对标本的采集与检查,分别按以下程序进行。
1.肠内容物的检查:自食道至直肠,将消化道壁逐段剪开,先用肉眼和放大镜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查寻有无寄生虫虫体存在。然后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分段反复冲洗消化道内壁,收集冲洗液,经自然沉淀24小时以后,取上清液特别是取沉淀物,每一标本至少制成30个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检查有无寄生虫残体或虫卵或原虫包囊。
2.分段剪取部分消化道壁(因肠壁太薄,不易剪取肠粘膜)特别是乙状结肠壁检查:将剪取物置载玻片上,加适量甘油,覆以另一载玻片,使两载玻片间的标本透明,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血吸虫卵,发现血吸虫卵结节时,则于双目解部镜下将虫卵结节剥离,取一部分分离的结节置10%氢氧化钠溶液中,消化24小时,以分离血吸虫卵;另一部分结节则直接于双目解剖镜下,用解剖针轻轻将虫卵剥出,再用生理盐水洗涤3-4次,保存于10%甲醛液中,最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结节内血吸虫卵的构造。
3.胆道、胆囊的检查:用注射器将生理盐水分别注入肝内胆道、胆囊及胆总管中,以冲洗内容物,收集冲洗液镜检有无胆道寄生虫的存在。
4.肝组织寄生虫的检查:于肝脏的不同部位剪取大小约4x8x4毫米的肝组织5块,先用20%氢氧化钠液消化处理并加甘油透明,镜检有无寄生虫,然后将标本浸入20%的氢氧化钠液中,消化1一2天后,置解剖镜下分离虫卵。
5.肠系膜下静脉的检查:剪取近乙状结肠处的肠系膜下静脉分枝5处,加甘油后制成压片,置显微镜下检查有无日本血吸虫卵。
6.心肌的检查:用注射器吸生理盐水冲洗心脏内容物,收集冲洗液镜检;另剪取心肌组织5小块,检查心肌有无微丝蚴、旋毛虫蚴或异形吸虫类虫卵,检法同肝组织检查。
7.横膈肌检查:剪取横膈的肌部10小块,切成薄片,夹在滴有甘油的两载玻片之间,镜检有无旋毛虫幼虫包囊或其他寄生虫感染。
8.肺组织及气管分泌物的检查:在肉眼观察下以手指探摸肺脏,剪取可疑肺组织,切成薄片,检查有无肺吸虫或其他寄生虫包囊或虫卵,同时,用注射器将生理盐水注入气管枝内,冲洗其内容物,经沉淀后镜检有无寄生虫幼虫或虫卵。
9.肛周会阴皮肤的检查:用生理盐水冲洗肛周会阴皮肤,收集冲洗液,沉淀后镜检有无蛲虫卵或肥胖带绦虫卵。
10.脑组织的检查:鉴于脑组织已呈半液化状态,不易切片,故以注射器抽取“渣”状脑组织2毫升,置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反复镜检有无寄生虫卵、豚囊虫或其小钩等。
11.腰大肌的检查:取肌组织约1克,切成薄片,置两载玻片之间,以甘油透明,镜检有无囊虫或其小钩、旋毛虫幼虫包囊等。
结果一寄生虫卵的发现1.肠道内容物:自食道至直肠全部消化道内腔的肉眼及放大镜下检查,未发现寄生虫虫体。但在显微镜下检查各肠段的内容物的冲洗液时,自十二指肠段开始,各肠段都发现大量华枝睾吸虫卵(图1);在空肠和迥肠上段发现大量重叠成堆的带绦虫卵(图3、图4);在盲肠段发现数十块堆集成团的人鞭虫卵(图5、图6),在结肠各段特别是乙状结肠段中,发现日本血吸虫卵(图7)。此外未查见其他寄生虫卵或原虫包囊。
图1.华枝睾吸虫卵图2.肝内成堆的华枝睾吸虫卵
图3.肠道内的带绦虫卵
图4.空肠内成堆的带绦虫卵图5.盲肠内人鞭虫卵
图6.盲肠内成堆的人鞭虫卵图8.肝脏门脉小枝内的日本血吸虫卵
图7.乙状结肠内的日本血吸虫卵
2.胆道内容物:在胆囊和胆总管的冲洗液中,以及在胆结石颗粒的压片中,均发现大量华枝睾吸虫卵。
3.肝组织:在肝左、右叶组织的压片中,均发现大量的华枝睾吸虫卵及日本血吸虫卵。前者成堆成串,数目成千上万(图2),显系沿胆管分枝排列;后者单个或成堆,显示沿门静脉小枝排列(图8)。未见两种虫卵相混并存的现象。在日本血吸虫卵的周围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包绕,即血吸虫卵结节,每个虫卵结节含虫卵数多寡不等,最多者含虫卵73个。
4.肠壁组织:于乙状结肠肠壁压片中,也发现大量日本血吸虫卵及其虫卵结节。
5.肠系膜下静脉:检查剪取的肠系膜下静脉小分枝共5段,均未发现血吸虫卵。
6.横隔肌、腰大肌、心肌及内容物、肺组织、脑组织、肛周皮肤等处,均未发现寄生虫卵或幼虫。
二古尸体内四种寄生虫卵形态描述与鉴定1.关于日本血吸虫卵:古尸肝内、肠壁内和肠腔内的血吸虫卵,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或黑灰色,椭园或类园形,扁平如饼状尤以肠腔内者为显著,卵壳薄,无小盖,绝大多数虫卵的内含物模糊不清或融混成团,或萎缩变形或黑不透明或呈龟裂状,极少数虫卵尚有清晰可辨的毛蚴轮廊,其形态与现代人体内的成熟日本血吸虫卵相似。由于虫卵扁平如饼状,难以翻动细察,故偶见个别卵壳上具钩状侧刺。虫卵长55.25~74.75微米,宽26.00~55.25微米,平均为67.21X49.97微米,比现代人粪便中的日本血吸虫卵略小(见附表)。虫卵周围有显明的胶原纤维包绕,形成虫卵结节。
根据虫卵的形态特征、寄生器官的分布、以及虫卵结节的形成等特点,都和现代人的日本血吸虫卵相一致,故鉴定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Katsurada)虫卵。
2.关于华枝睾吸虫卵:古尸的华枝睾吸虫卵呈淡黄色、外形略似旧式电灯泡,一端较窄,有明显的小盖与肩峰,少数虫卵的小盖脱落,另一端较宽、钝园、顶端有疣状小结节;虫卵的内部结构,有的模糊不清,有的萎缩成团,有的呈泡状颗粒,有的完全空虚无物,有的则尚具有形似毛蚴的轮廓。虫卵大小为24,92~29.16X12.82~16.02微米,平均28.89X14.21微米。
根据虫卵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肝内胆管、胆囊、十二指肠以下的肠腔分布等特点,都与现代人的华枝睾吸虫卵相一致,而在古尸其他器官组织如心肌、肺、腰肌、横膈等处,均未发现类似的虫卵,故可断定是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Cobbold)Looss〕虫卵。
3.人鞭虫卵:在古尸盲肠内容物的冲洗液中,检获大量的鞭虫卵,有的堆集成块,卵壳呈淡黄色或黄褐色,纺锤状,卵壳较厚,两端的透明栓状物已消失,少数虫卵内剩有一团粒状物,多数虫卵仅剩空壳。虫卵小为35.16~53.33x23.44~31.64微米,平均为49.25x27.95微米,其大小与现代人鞭虫卵的去栓状物者相仿。
根据虫卵的形态特征,寄生器官的分布,都与现代人鞭虫卵相一致,故鉴定为人鞭虫[Trichuristrichiura(Linn)Stiles〕的虫卵。
4.带绦虫卵:在古尸小肠腔冲洗物中发现大量带绦虫卵,且多堆集成团,虫卵呈圆形或近圆形,棕揭色或淡黄色,卵壳已消失,胚膜厚并具有放射状条纹,卵内结构模糊,六钩蚴不易辨认,六钩也未能察见,胚膜卵(无壳)大小为24.92-35.60X23.14-28.48微米,平均为30.92x26.97微米。为了鉴定虫种,我们将古尸带绦虫卵和现代人的链状带绦虫卵及肥胖带吻绦虫卵分别置于20%氢氧化钠溶液中,于室温下消化半小时,使胚膜裂解散离后,置显徽镜下观察对比,结果三种虫卵胚膜结构完全相似,都是由一层大小相等形状相似的小长棒状物构成,因此,不能断定是何种带绦虫卵。
根据虫卵的形态特征及虫卵的器官分布,可鉴定为带缘虫卵无疑,借仅从虫卵胚膜的形态上,尚无法鉴别带绦虫的虫种。
讨论大多数寄生虫病的流行,都有其一定的地方性。江陵地区为什么有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带绦虫、人鞭虫等所致疾病的流行呢?
据地质考察说明,早在1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由于地壳发生强烈褶皱和断裂运动,使围绕江汉湖区连同洞庭湖区的四周,地壳相对上升,形成一系列山岭,在这些山岭环抱的中间,形成相对低下的沉降区,称为“江汉-洞庭凹陷”,从而在这一地区造成了聚水成湖的自然条件.以后又经过距今5,万年前的第三纪和距今万年前的第四纪,江权-洞庭凹陷又发生多次的地壳运动而使地表夷平、填平和沉积。在距今30万年前的庐山冰期,地壳又趋活跃,江汉-洞庭凹陷普遍下沉,形成水势浩大的内陆湖,因这种内陆湖基本上是浅水湖,浩瀚的水面为淤泥沉沙堆积,湖泊又被分割解体。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后,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战争的破坏,逐渐形成了所谓“古云梦大泽”。
据司马相如《子虚赎》云:“楚有七泽,一日云梦,云梦者方八、九百里,跨江南北”。由于古云梦大泽为浅水湖泊,经漫长的泥沙沉积和江河摆动,使水势浩瀚广及两湖的云梦大泽,逐渐解体,分割为现代的江汉湖群了。
江汉湖群属浅水型湖泊,湖底平坦,坡度缓和,淤泥深厚,表层多为褐色富含腐植质的软泥,水位变化取决于流域内降水特性和长江、汉水水位的升降,每年夏季洪水泛滥,湖面形成汪洋大海,冬春湖水干渴,湖底变成莽莽绿洲,是一片周期性水陆交替的湖泊。同时,江汉湖群地处北亚热带,全年中平均有8个月水温高于20℃,8个月高于15℃,年平均水温在4℃以上。湖水大多呈微碱性,水中生物所需营养素含里较高,正是由于江汉湖群的这些优越条件,为各种淡水鱼类和螺类创造了适宜的繁生环境。据近代研究,这里自然繁生的淡水鱼有80多种,淡水螺有18种之多,其中沼螺、豆螺、涵螺等为华枝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鲤科鱼类为其第二中间宿主,这就为华枝睾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自然环境条件。在夏水冬陆,杂草丛生的江汉湖群的边缘,正适于水陆两栖的钉螺的孳生,而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这就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了地理基础。当然这二种寄生虫的储蓄宿主如犬,猫和牛,鼠及其他野生哺乳动物之类,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必然是存在的,古云梦大泽为华枝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就这样在水质、植被和动物宿主等方面提供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基础。
人体血吸虫病经埃及木乃伊体内发现埃及血吸虫卵,证明早在3,多年前在埃及地区已有埃及血吸虫病的流行,而日本血吸虫的发现则始于二十世纪初。年日人桂田发现了虫体并命名为日本血吸虫,次年在我国湖南常德也发现了日本血吸虫卵,此后逐渐证实我国习称的“大肚子病”、“九江热”、‘杨子热”等,实际上都是日本血吸虫病。
年湖南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女尸的体内发现日本血吸虫卵,据考证死者为轪侯妻子,死亡时间约在2,多年前。本文报告的湖北江陵凤凰山号墓男性古尸休内检获的大量日本血吸虫卵,其时间据随葬竹牍记载葬日为汉文帝13年(公元前年)5月13日,文字确凿,当在2,年以前,到目前为止,为世界上发现的日本血吸虫病最早的1例。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本例古尸的日本血吸虫卵扁平如饼,比现代新鲜虫卵略小,可能因2,多年的保存,虫卵缩小,又因地心吸力和全部内脏器官一样,虫卵沉压以致扁平如饼,也可说明日本血吸虫卵较大,卵壳相对较薄,易于受压变形,而其他三种虫卵则几乎没有这一现象。
同样,本古尸也是世界上华枝睾吸虫病最早的1例,比年苏州医学院和中山医学院分别发现多年前明代古尸,以及年衡阳医学院发现年前宋代古尸的华枝睾吸虫病,还要早1,多年。
至于带绦虫,我国古籍医书中早有描述,因其虫体肉眼可察,故有“寸白虫”之称。惜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吻绦虫两者的虫卵,特别是失去卵壳仅余胚膜的虫卵,在光学微显镜下从形态上不易区别。鉴于古籍中有“多食牛肉,则生寸白”的记载;又鉴于本例古尸的陪葬品中有牛排的存在,或说明古人多食牛肉,或死者嗜食牛肉,据此推想,此绦虫卵属于肥胖带吻绦虫的可能性较大,其他各器官组织都未发现囊虫或其小钩,似可做为否定链状带绦虫的一佐证。但随葬品中也有乳猪骨骼多具,故亦有推测为链状带绦虫卵者。
人鞭虫虽为世界性流行存在的人体寄生虫,但确切从人体检获人鞭虫卵者,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也以本例古尸为最早。古尸的人鞭虫卵,卵壳的色泽和大小,俨然如现代人的新鲜虫卵,但绝大多数虫卵两端透明栓状物消失,少数虫卵的一端或两端有泡状物,不知其为栓状物抑或卵内容物的溢出物。卵内容物多已残毁不全,或完全空虚。这也说明卵内细胞组织不同于卵壳,准以保存了。
以上说明,早在公元前年以前,我国已有日本血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带绦虫病和鞭虫感染的流行存在,当时的楚国地处古云梦大泽江汉平原,为这些寄生虫病的流行存在提供了自然环境条件,推想当时的人民生活中,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而感染华枝睾吸虫病;生食或半生食牛、猪肉感染带绦虫病;食物污染感染人鞭虫;和接触疫水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等情况,一定也是很平常的,即使是象本文古尸生前为五大夫,甚至象轪侯妻这样的官吏也在所难免,对于说明这四种寄生虫病的流行地区、流行史,以及当时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研究当时人民的感染方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四种寄生虫卵,经年的保存而不毁,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对尸体保存的科学水平,也说明了虫卵特别是卵壳的组织化学结构具有坚牢的抵抗腐败力。在完整的卵壳的保护下,卵内组织如毛蚴,也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同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小结本文报告湖北江陵风凰山号墓西汉男尸体内检获的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带绦虫和人鞭虫共四种寄生虫卵,说明早在公元前年以前我国即已有这四种寄生虫病的流行。截至目前为止,本例古尸是世界上这四种寄生虫病的最早记录。
本文分析了江汉-洞庭地带的“古云梦大泽”自然地理环境和楚国时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所造成这四种寄生虫病流行的原因。并说明了我国古代墓葬对尸体保存的科学水平和虫卵卵壳的结构对于虫卵保存的意义。
(文章来源:年第3期武汉医学院学报魏德祥等参考文献略)
相关资料荆州凤凰山号汉墓简介
凤凰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城北约五公里处的楚故都纪南城的东南隅,是一处南北走向的平缓岗地。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纪南城后,这里便沦为废墟并成为秦汉时期的一处贵族墓地。经过考古钻探,已发现秦和西汉时期的古墓多座,号西汉墓就是其中的一座。年,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了科学发掘。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椁二棺,椁室分为头厢、边厢和棺室三部分,棺室与另外两室之间有门窗相通。墓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和竹牍“告地书”、笔、墨、天平衡杆以及漆器、铜器、陶器、竹器、丝麻织物、木俑等五百余件珍贵文物。根据墓中出土的竹牍记载,古尸名为“遂”,江陵西乡市阳里人,生前爵位为五大夫(西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死亡年龄约60岁,下葬时间为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年),距出土时已有年。出土时古尸外形基本完整,身长1.66米,体重52.5公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鼻道畅通,左耳鼓膜犹存,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内脏器官齐全,骨骼正常,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与新鲜组织非常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根据学者的初步研究,凤凰山号汉墓古尸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主要是深埋、密封和棺液的防腐作用,所明我国人民二千多年前在医药、防腐等技术方面已有较高的水平。凤凰山西汉男尸与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属同一类型,两具古尸相比,男尸的下葬年代早,保存情况亦好一些。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的科学、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文字摘自荆州博物馆北京比较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