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患病影响 > 谁引诗情到碧霄

谁引诗情到碧霄



小编的话炼石补天的女娲身拖蛇尾,创意八卦的伏羲长有犄角。“龙的传人”之称谓让我们世世代代示傲于其他民族。中华民族与动物世界有着比他人更深的缘分。

今年大伏天,一部影片在热映,好评如潮。观众说它是纪录片,导演陆川说它是故事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花了五年的拍摄时间,展现了我国珍稀动物丹顶鹤,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雪豹春夏秋冬的生活情景。藏羚羊迁徙的艰辛,大熊猫护崽的温情,雪豹临绝顶的山威,金丝猴悬藤的嬉皮,丹顶鹤翔天的仙灵。崇尚自然,呼唤大爱,是影片的主旋律。通过高科技的摄影器材和现代化的拍摄手段,把每个观众的人性投放在这些珍稀动物的生活圈中,自然而然地与它们的一静一动,一餐一眠,一喜一忧产生心灵的共鸣。

按照物种的分类,人是属于动物类的。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从文明的开端起,就和动物心性相随。炼石补天的女娲身拖蛇尾,创意八卦的伏羲长有犄角。“龙的传人”之称谓让我们世世代代示傲于其他民族。中华民族与动物世界有着比他人更深的缘分。在古代,虽然没有如今的高科技,但祖先们用画笔和文字留下了无数珍禽奇兽的生动记载。他们咏物寄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就拿影片中的丹顶鹤来说吧,在我们的文明中,鹤是长寿的象征,有着“松鹤长寿”的艺术主题。早在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中就有云鹤升天的形象。六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就有悼念仙鹤的《瘗鹤铭》。历代文人还咏鹤述志,赋予丹顶鹤更高的命题。刘禹锡便有《秋词》赞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了作者遇厄运而不低头,积极奋发向上的心志。白居易家里养鹤,刘禹锡见了后写过两首《鹤叹》赠白居易。其中一首:“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表达了“不染泥”,“能久立”的坚韧。白居易也回赠两首,其中一句:“惭愧稻粱长不饱,未曾回眼向鸡群。”写出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气节,自尊和高尚。白居易还写过《池鹤》:“高筑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对世俗低头妥协的唐朝文人形象跃然出诗。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珍稀动物的定位,古今大不同。大熊猫、雪豹等在历代文化作品中鲜有描绘。但是,除龙凤之外,马在中国古代的定位是非常高的。易经中乾坤二卦,乾卦以龙为象征,而坤卦则以马为象征。在古代,马被奉为“天马”。古诗词中对马的描绘不乏佳作。《诗经》中有关马的就不下十首。据《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四年春,获汗血马,武帝大喜,作《西极天马之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武帝认为,良马应归有德之王。马被视为施德政,盛世久安的象征。“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汉代石雕《马踏匈奴》世代激人万丈豪情。“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骠姚。”霍去病19岁便是骠骑将军,与战马一起立下丰功伟绩。

到了诗歌创作高潮的唐朝,咏马诗层出不穷,佳篇连连。卢照邻的《紫骝马》,雄健壮美,顶风冒雪奔腾在无垠的大漠中,转战不休,流血不已,催人泪下。“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呜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唐朝诗坛的鬼才李贺一口气写了二十三首《马诗》。第五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马,写人,写豪情。另一首:“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飙风。”寥寥二十个字,李贺就把唐太宗和他六骏的风采神韵展露无遗。我最爱吟诵的是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写马活灵活现,他把人类最好朋友的精神风貌作了千古的历史定格。

猛虎为恶难称雄

飞禽走兽中的虎和鹰历来是中国书画喜欢描绘的对象。书法家挥毫一个虎字,威势昂然。峭嶙雪峰的虎啸图也常使人爱不释手。在文学中,虎常与龙结伴。成语就有龙腾虎跃,虎踞龙蟠,虎略龙韬等等。但最近几年,虎的形象每况愈下。武松打虎的精神在反腐肃贪的领域得以光大。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把贪官喻为老虎。身居要位的贪官被称为大老虎。古往今来,凡是这类老虎横行时,百姓都切齿痛恨。唐朝诗人张籍用乐府体写了恶虎祸害的行径,嘲讽和鞭鞑了当时藩镇割据的恶势力。《猛虎行》:“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虎在这里就是恶的代表,猛虎为恶难称雄。评判“虎”的是人,是人心。最后一句很妙,“空来林下看行迹”。做了坏事,总会留下痕迹,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恶虎总有一天会遭报应。杜甫就通过写虎,对恶官污吏发出过严厉警告。他的《遣兴》第四首写道:“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忽看寝皮处,无复睛闪烁。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料不到千年前的杜甫诗,今日的老百姓吟诵起来竟然也如此出气解恨,历史的时空在心灵层面缩小了。在此要抱拳躬谢杜老夫子。

正翮搏天风,万里见秋毫

被誉为“空中狮虎”的鹰,从形象到动作都威武雄健。它们强劲有力,飞行迅速,目光敏锐。无论在山岩上傲视群峰,还是在空中健翮遮天,都洋溢着雄健的活力和豪迈的气概,令人怦然心动,往往成为寄情的对象而入诗画。唐代的翎鸟诗中,李白写白鹰,杜甫写黑鹰,黑白二鹰飞掠诗海。李白的《观放白鹰》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万里见秋毫。”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只洁白、俊美、健劲的胡鹰,在边疆秋高风急的天空中翱翔。它是孤独的,但却绝无鸿雁们的秋悲感,反而焕发出一股独有的豪气,它才是秋天的英豪。这诗抒写出了李白一贯崇尚的气概。

“布衾多年冷如铁”,“床头屋漏无干处”,这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无寄的生活写照。那时的杜甫挨饿已成常态化,有时只能靠蔬菜度日,有人称他为“菜肚老人”。饱受肉体精神双重折磨煎熬的诗人却无丝毫屈服之态,他在流落到了夔州后,挥毫写下《黑鹰》:“黑鹰不省人间有,渡海疑从北极来。正翮搏风超紫塞,玄冬几夜宿阳台。虞罗自觉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正翮搏风,何惧万里寒空,黑鹰俨然就是杜甫的人格寄托。今日读来,还是满满的正能量,凝聚了优秀诗词的历史张力。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我们诞生在中国,天人合一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的生命追求和心理归宿。因此,我们对于自然界天地万物有一种先天性的亲近感。取象自然,比类自然,融于自然是咏物诗词创作的天然轨迹。大到鹤鹰虎马,小至蝉虫蚁蚤,一切生灵在古人的诗篇中延续着它们的生态,蕴育着无尽的生命启迪。

不过,每当吟诵这些诗篇时,我不禁会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在观看《我们诞生在中国》时也油然而生:这些珍禽奇兽是否知道人类在拍摄它,用诗歌吟诵它呢?它们会有心灵感应吗?我们真能反映它们的自然态吗?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一首五言诗:“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苏东坡揭示了咏物诗创作的一个悖论:当诗人去观察野雁时,野雁就会警觉,时刻准备飞走,而无法保持自由自在的真实状态。因而,追求大自然真实和自由的诗人,在追求中成了干扰自然本态的障碍。因为,自由是自然的内涵,自然是自由的形态。没有自由,何来自然?但是,不去观察体会大自然中珍禽奇兽,古人们脍炙人口的诗篇又从何而来呢?苦恼啊,我念毕东坡的诗,向天地发问:“莫扰孤鸿独寂寥,休惊白鹭戏春潮。自由方显自然态,谁引诗情到碧霄?”

关于我们









































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hbyx/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