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病因 > 韩国历任总统无一善终的惊人风水秘密,国旗

韩国历任总统无一善终的惊人风水秘密,国旗



玄学天下自上世纪80年代韩国民主化后,其每任民选总统都因各种丑闻而不得「善终」!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引发这一奇特现象的风水问题。韩国这些年来一直来跟中国抢文化,拿着中国的端午节、风水、中医、名人等等往自己脸上贴,其实韩国连中国传统文化的皮毛都不懂。最具说服力的是:韩国的国旗和总统府的风水一直都是有大问题的,以至于这些年来韩国总统不得善终,而这恰恰是韩国抢中国文化的绝妙讽刺。

先来看看韩国的的国旗

年8月,两位李氏王朝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谈判。当时李氏王朝尚没有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没有国旗是不行的,两人决定用《周易》中内涵丰富、富有深刻哲理的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于是,他们在去日本的船上绘制了一面太极旗。两人回国后,将绘制国旗一事向政府作了汇报,受到肯定和赞扬。第二年即年,李氏王朝正式颁布该旗为李氏王朝的国旗。说来也奇怪,每当看到韩国国旗,我都感到非常不舒服,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韩国国旗看似八卦,却不是八卦,它只有四卦,而且不伦不类,下面我们来看看各方的分析:先从形状上看,它的中央是一个圆被分成两半。一个完整的圆,象征着圆满,团圆,统一,可是韩国的国旗中,完整的圆被分成上下两半。上北下南,这就象征着南北分裂。大家再看,被分割的圆的上半部分是红的,下半部分是蓝的。上红象征着北方的红色政权,社会主义社会;蓝色,象征着自由,民主,平等,所以下蓝象征南方的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想必玩过「红色警戒」的朋友很容易理解吧。再有,分割那个圆的线,是一个曲线,左边向下凹,右边向上凸。因此左边红比蓝所占面积大,右边蓝比红所占面积大。左西右东。大家再看南北韩的国界线,也是左(西)边向下凹,右(东)边向上凸。因此西边北韩比南韩国土面积大,东边南韩比北韩国土面积大。这些难道是巧合吗?有人会说了,韩国的国旗是根据中国的太极图案设计的,难道中国的太极图也象征分裂吗?那么请大家注意,中国的太极图中白色的一半中有一个小黑圆,黑色的一般中有一个小白圆,这就象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为一体,不可分割。下图就是中国八卦,大家做个对比。

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神农氏因此被誉为我国中医医药及医药文化的创始人。这个传说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其原文是这样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一个与神农氏、炎帝共生的传说,三者有一个产生、加工、完善以至于最后定型和传播的过程,是人们共同“工作”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们很有谈一谈这个记载的必要。

一、关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来源与转述

《神农本草经》又叫《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它的原书已经散佚,现在看到的由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所以,该书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记载。这本书按上、中、下三品分类记载了种药物的主治、功效。除此之外,它还总结概括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服药方法、剂型忌宜等中医方药基本理论。这个典籍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是历代医家医药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个典籍的成书年代,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说是汉代。我们不妨笼统一点说,成书于秦汉时期吧。这正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转述这个传说的文字大多数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除《神农本草经》之外,还有下面的这些书籍也记载了这个传说: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读音xiù,泛指各种气味)味所主,以播百谷。”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宋·罗泌《路史·外记》说: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

宋·郑樵《通志》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

清·袁了氏《增补资治纲鉴》云:“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原始记载与转述给我们的暗示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最后为文人记载。我们不妨假设《神农本草经》为这个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来源,此后的文献(除上面罗列的文献,还有诸如《太平御览》等文献资料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里不一一罗列)记载就是对这个记载的转述了。细读这些转述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加工成分。这些加工成分与神农氏、炎帝传说的演变、定型和流传在步调上有惊人的一致性,显示出加工者对这个传说加工“与时俱进”的思路。其中,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引人瞩目:

其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中医术语

上述转述材料中出现了有关中医药的术语,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注意的现象。在《神农本草经》中,著述者仅言“尝百草”,到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修务训》时则称说“尝百草之滋味”,再到干宝编著《搜神记》时就有了“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了,此后,转述者的叙述中有了“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等描述,稍具中医药常识的人就知道,转述者在转述这个传说时使用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与接近准确的中医药术语。归纳起来,这些术语涉及到了后世医家所说的“四气五味”、“十八反”、“十九畏”、“君臣佐使”及药物的有毒无毒、适应病症等问题。

听人们转述这个传说时,一定有人会问: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那么,在当时,神农氏辨明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转述者也许先会一愣神,然后说:当然,当然。我们现在做一番如此的合理想象,一定会引出对此感兴趣的人一连串的相关问题。

这里面隐含有这样的逻辑:神农氏是医药的始创者,焉有不知药物的“四气五味”、“十八反”、“十九畏”、“君臣佐使”及药物的有毒无毒、适应病症的?若说神农氏对此一无所知,你能信吗?你还会相信神农氏是医药的始创者吗?转述者引用这些知识有用以印证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的真实可靠的目的,也有弘扬神农氏首创中医药的历史功绩的目的,即神农氏是医药的始创者,也就是举凡与医药有关的知识的始创者。中医药的发现,对中医药知识的总结并使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一系列的理论体系,这是历代医家共同劳动的结果。将中医药的发现及中医药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归功于神农氏这个个体,乃是一种英雄史观的体现,可以理解但并不据以说明史实,也就是说:不可信以为真。

那么,转述者在转述这个传说时为什么要引用这些中医术语呢?

一种可能是转述者用当前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诠释远古史实记载,在凸显局部真实的同时,使传说的主人公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也就是越来越具有神话色彩:传说的主人公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他是神、是圣,而不是人——传说的主人公的能与不能及功绩因此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借用现在的词汇来说,这是用当代人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重塑传说,结果是将有关于人的传说引入了神话领域,传说人物及其事迹因此被无限放大,染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这是这个传说演变的基本方向之一。

其二、“赭鞭”之说与星际分野、五行理论

赭,即红褐色,赭鞭就是红褐色的鞭子。在五行理论体系中,这是与南方丙丁火相应的一种颜色,因为火是红色的。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有神农非炎帝之说,但是,直到现在,炎帝即神农的说法乃是一种主流意见。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炎帝最初乃是天上一颗星的名字,具有天文意义上的星宿定位意义。按星际分野理论的说法,炎帝星位居南部天空,与我国南方地区相应。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之一是炎热,故有南方炎天之说。五行理论综合上述现象,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火”这一行与南方、红色、炎热、丙丁等等串联为一个系列的表述。五行家们把这种表述比附于人间帝王,则有南方之帝为炎帝之说。现在,人们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为一人,又将南方之帝名为炎帝,再将炎帝神农氏纳入神话体系,人们说这位南方之帝拿着红褐色的鞭子这种法宝也就是顺理而生、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神农氏或者炎帝真的“以赭鞭鞭百草”“磨蜃鞭茇”吗?这种说法是转述者结合星际分野和五行理论,在神农氏口尝百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加工演化的结果。说神农氏“以赭鞭鞭百草”“磨蜃鞭茇”,神话色彩更为明显。从现象上来说,这也是用当代人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重塑传说。

其三、“七十二”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中真的会“日遇七十二毒”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七十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稍具文言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文言文中以“三”、“十二”等特定数字泛指数量、数目之多乃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这里的“七十二”以及其他转述材料中的“七十”与“三”、“十二”有同样的功能,作者以“七十二”这个泛指多的数字来描述神农氏遭遇中毒的次数之多,目的在于彰显传说主人公首创医药的艰辛。

那么,著述者为什么要用“七十二”这个数字而不用其它数字呢?

解释这个问题或许要联系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尤其是历法知识。我国古代有“七十二候”之说,这是我国古代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而形成的最早的历法。“七十二候”之说源于黄河流域,完整的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中。它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即一年;一年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只取其整数)。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物候现象;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物候现象;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物候现象。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循环往复,反映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著述者用“七十二”这个数字,隐喻七十二候,暗示神农氏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中,每一天都有“遇毒”的遭遇。

解释这个问题似乎还要涉及阴阳及《易经》等术数理论。在《易经》等术数理论中,一至九这九个基本数字归属为阴、阳两大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中的极致,八为阴数之中的极致,而七十二则是两者相乘之积,也就是阴阳两个极致生成的结果和极致。按阴阳理论的解释,“阴阳合和而万物生”(语见《淮南子·天文训》),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相生的结果。换一句话说,阴阳相交可以变生万事万物达到一个无穷无尽的境界。这就是说,七十二这个数字隐含有无穷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著述者用“七十二”这个数字,乃是夸张之词,目的还在于彰显传说主人公首创医药的艰辛。

事实上,“七十二”这个数字应该不止上述两个来源,限于我的知识,无法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郑樵在转述这个传说时说先民们在口尝百草的过程中“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又说“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中的“七十”、“百”应该是“日遇七十二毒”的变通说法,其意义是一样的。

其四、“周天之数”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在郑樵的转述中出现了“周天之数”,什么是“周天之数”?“周天之数”是多少?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周天”一词源于天文周天说,它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术语,是观测者眼睛所看到天体上的大圆周。在这个大圆周上,我们的肉眼能看到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它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即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太阳在这个圆周上一共运行了约三百六十五度一十五秒,所以,《淮南子·天文训》说:“(五星)反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这大圆周又称为大圜,也就是黄道。黄道对应的度数为三百六十五度一十五秒,对应的日期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取其整数就是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五天。再取其整数,就是三百六十度、三百六十天了。

郑樵引用传说,说神农尝百草“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神农本草经》载药种,两者都有一个暗示: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一个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天,对应在神农氏尝百草这件事情上,就是神农氏最后发现了三百六十五药物。为什么是这个数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中,人事与天体是彼此对应交相感应的,我们必须顺应天意而行事,这就是我国古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五、“蜡祭”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蜡祭”之“蜡”读音为zhà。蜡祭,是我国古代一年一度的年终大祭万物仪式。《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和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释说:“所祭有八神也。”这八神就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猫虎、坊、水庸、昆虫,都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这就是说,蜡祭乃是祭祀农神,含有酬谢农神的恩惠并祈愿来年丰收之意。据说,蜡祭用的祭品是粮食。陆德明在解释蜡祭时说:“(蜡祭之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蜡。”换一句话说,蜡祭这种祭祀仪式至少起源于夏朝,到秦汉时代则改名为“腊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腊八。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由多种粮食及干水果熬制而成,这是古代蜡祭祭俗仅存的影子。

司马贞、袁了氏将蜡祭与尝百草而始创医药并列,显示转述者已经将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开创农业和医药之功整合在一起,神农氏、炎帝的传说已经成熟和定型。

三、“荼”与“茶”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荼”是什么?这是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时应该一问的问题。要弄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阅读下列两段资料:

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写道:“‘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斋荼’,《汉书》书‘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芽秀,为苦菜,终无有命为‘荼’者矣。”

顾炎武在《唐韵正》(卷四)中说:“荼,宅家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后始有今字。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上述子告诉我们:“荼”和“茶”是古今字,或者说“荼”是“茶”的本字,从中唐陆羽、卢仝、赵赞以后,两者的音、形、义才正式分开,“荼”专指一种学名叫游冬的苦菜,茶则专指饮茶之茶、油茶之茶。

事情应该还没有完,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苦菜和茶都是药物。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神农本草经》里关于苦菜和茶的主治、功效记载:

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的记载如下:

《本草·菜部》(上品):“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案说文云:荼,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驳之非矣,选与荈,音相近。

《茶经·七之事》引《神农本草经》得记载如下: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亁。《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搽。途遐反。”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前者为现存流传较广的版本,从其原文和注解文字来看,著述者事实上是把“荼”、“茶”并列在一起来记载的。后者不知源自哪一种版本,它将“荼”、“茶”分开来记载,但是,注解文字却又将两者视为一物的暗示。但是,无论哪一种版本的记载都没有明言茶有解毒的功能,倒是在记载苦菜——荼——时,说它“主五脏邪气”,有类似解毒的功能。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字公案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是什么?是苦菜吗?是茶吗?有论者认为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如果“荼”指的就是茶的话,所谓的“得荼而解之”可能只有一种解释:在食物极端匮乏的远古时期,茶叶最初是作为食物来使用的。人们在又累又饿的时候,捋一把茶叶,一番生吞猛嚼之后,不但不饿了,而且还感觉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茶叶果腹提神的作用为人解除了饥饿困乏——“得荼而解之”,指的似乎应该是这个意义,而并非分解、消除毒素,拯救中毒病人这个药用功效。

四、郑樵的转述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来讨论神农尝百草传说的真实性是一件意义不大的事情,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医药的发现和创建是无数先民共同探索的结果,而非一人一时之功。作为传说时代的人物,神农氏或炎帝只是这个“先民”群体中的一部分(也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将中医药的首创之功归属于神农氏或者炎帝,这只是加入了神话的传说,并非信史。

郑樵的转述是最有意思的。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历史学家,他主张采纳信史以为史。为此,他反对两种记述历史的写法:用阴阳五行和灾祥之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及其相关史实,用任意褒贬的方式书写历史及历史人物,认为这样的历史是“妖史”、“妄史”,是“欺天之学”、“欺人之学”。但是,他的信史观并不彻底,出于宣扬名教和教化的目的,他并没有完全按写信史的要求和方式来写《通志》,在这本书里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内容。细读他关于神农尝百草传说的转述我们就能发现和体会到这个特点:“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这是信史,他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发明乃是无数先民出于治病疗疾的现实要求,经过不断地尝试、积累、总结、提高而形成的。“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这是对传说的如实的转述: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说,虽然知道它并不可信可靠,但涉及到了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的功绩,所以还是记下来。虽然如实记下这个传说,但终究并不是自己认可的“信史”,所以,特地来个“或云”——神农氏尝百草而始创医药的说法不是我的一家之言,乃是别人如是说的,我只是怎么说就怎么记,如此而已。这个“或云”颇有点作声明而自辩的意味。

五、对神农尝百草传说的两点猜测

其一、“七十二”这个数字的出现,暗示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最初的叙述人在表述思路、论述方式上取法阴阳五行理及术数理论的自觉,由此或许可以揭示这个传说产生或形成的时间线索。

对于中国人来说,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及其寓意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闻一多先生曾经专门做过考证,认为这个数字是一年总日期的五等分之一,是据五行思想演化而来的一种术语,因此,它的流行年份即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份。这种说法大概来源于《淮南子·天文训》,或者说《淮南子·天文训》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整的表述了这种意见。有心者不妨到《淮南子》中去浏览原文。

我们不妨假设这就是“七十二”的来历。它至少揭示下列事实:古人在创造这个数字时,首先借助了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即发现了回归年的时间及黄道的度数。然后,将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与五行理论整合在一起,解释物候现象,即以五行的循环相生解释一年四季及其相关的物候现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最后,把这种解释及其思路衍射到其它领域和理论范畴,主要是术数理论。当这种解释及其思路衍射到神话领域,或者文学领域时,便产生了诸如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作品。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解释七十二的来历时已做过解释(当然,限于我的水平,这样的解释未必恰当),这里不再重复。实际上这就是用五行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是五行理论的利用问题。

由此,我们不妨再推测一下:先有天文方面的成就和五行理论,再有两者的整合,再有五行理论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乃是五行理论发展的结果。

在解释叙述者言神农氏尝百草而日遇七十二毒时,我倾向于认为这个七十二是取法七十二候回环现象的结果,因为叙述者的目的不单在宣扬中毒的字数之多,更在于暗示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主人公每一天每一时都有中毒事件的发生,这才见其始创医药的艰辛。惟其如此,始创医药才“厥功甚伟”。由此,我认为这个传说中的“七十二”还应该是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产生发展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还推测一下:“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是五行理论和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产生发展的结果,将其运用于叙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有三者同时而生的一致性,虽然后者应该略晚于前两者。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五行理论、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的产生、发展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五行之说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五行理论形成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据考证,《尚书·洪范》成文于西周时期。七十二候循环推最早记录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据考证,这也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战国时期,可能就是神农尝百草传说最早的定型时期。

其二、“七十二”、“七十”、“十二”三个数字与“蜡祭”、“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的出现,显示出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及相关理论体系的探索、积累、形成、发展,在时间上同步发展,在相关知识和学科领域之间互相借鉴、融合,表现为转述者往往会在这个传说的雏形或初始版本的基础上,适时结合一定时期的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对这个传说进行再加工。在这样的加工之中隐约可见传说产生的地域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农尝百草的转述材料是在这个传说的初始记载基础上的再加工,目的在于将其引入神话领域而使人物、事件披上浓厚的神话色彩,从而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寻找一定的合理解释。我们认为,转述者借用上述理论和知识来转述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这既是一种自觉行为,又是出于对传说再加工的实际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转述者的这种自觉行为又为我们考察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的产生地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开发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影响相对较小,而我国北方地区则与此相反,因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考察阴阳五行理论、术数理论、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以周天说、七十二候回环推为代表的天文、历法、物候理论和知识,还有蜡祭等礼仪礼俗,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最先发源于文化相对先进的北方地区的。这里面以七十二候循环推尤为突出:它所列举的物候现象最初只与北方地区的黄河流域完全相应而与南方地区的物候现象不符,所以,后代有人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以使之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十二候循环推,其内容各不相同,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什么要借用“七十二”这个数字?这说明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这个传说最初的发源地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不是南方地区,因此,叙述者要用北方地区现时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叙述这个传说。

有人一定会以传说中的“荼”来质疑这种推测:唐代以前的古籍中,“荼”一指苦菜,二指茶,两者都是南方植物。从物证方面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所反映的史实为什么不可能发生在南方地区呢?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诘问。但是,如果结合我国的野生茶及产茶区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样的诘问有可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不妨假设这个“荼”就是茶。据田野考古证实,我国的野生茶树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此外还有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现在,我国四大主要产茶区的江北茶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这是我国的北部茶区。这就是说,我国野生茶及江北茶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并不否认我的上述推测,不仅如此,黄河中游这个区域还与传说中的神农氏的活动区域在地域上相吻合。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证”。

顺便说一句:有人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依据,断言炎帝神农氏为中华茶祖、中华茶祖在湖南。我个人觉得这是以混淆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为前提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忽视了传说产生的时间、地域线索。

韩国国旗和中国八卦图对比,去除了八卦中的「兑、震、巽、艮」四卦,并将方位和颜色作了改变。虽然只是相差一点,但意味完全不同。真正的中国八卦,每一部分都蕴含了深刻的内涵,一点都不能多,也一点都不能少!小道认为:恰恰就是这种微妙的细节,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玄妙和高深之处,而这个我们曾经的附属国根本就没有领会我们的精髓!太可悲了!在这方面,易学家朱昆有更加详尽的分析:中国的八卦图蕴含了十分集中的规律:天地定位(乾坤),山泽通气(艮兑),雷风相薄(震巽),水火(坎离)不相射(害),动静有常,刚柔相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个以阴阳为基础,以乾坤为中轴,象征阴阳相生,天地、日月、季节、方位、植物、动物、人物莫不如此,都具有生老病死的历程,其道至大而无所不包,其用至神而无所不存。知道了太极八卦图含义,我们看看韩国国旗究竟出了哪些问题?第一,由八卦变四卦,山泽不通,雷风匿迹,因此,阴阳不济。第二,天地虽存,缺少了四面支柱,艮、兑、震、巽四卦处于大地的四角,唯恐天将倾,非得女娲补天才得以稳固。第三,国旗中坎(水)离(火)相对,无他物相生,水火不相容也。第四,图中乾卦位于南,坤卦位于北,中间东西水火相害,犹如北纬38度线,将国土一分为二,韩国宣布立国不到一个月,北朝鲜也另起国号。第五,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本来是有「鱼眼」的,象征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意味着一阳不生,一阴不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生。韩国国旗中,没了「鱼眼」,岂不是暗示你我不容?第六,八卦图中的八个卦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彼此循环相生相克,这样才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万物生长。韩国国旗中缺震巽二卦,也就是缺了木,缺了春季,就像人体五脏少了一脏,试想能健康吗?前些年还有媒体报道,说韩国要起诉武当山,说武当盗用了他的国旗。武当山乃我国道教鼻祖,太极八卦图相传就起源于她,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小道认为,韩国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原本是左右互博的太极图,到韩国国旗上却成了上下互博,而且还是上红下蓝,简直让我们中国人无语了!现在的韩国国旗(太极旗)是年正式启用的,没过几年,韩战爆发,从此南北韩就分裂了。因此,韩国这面国旗可以说是南北韩分裂的罪魁祸首!我真诚地劝告那些企盼统一的韩国人,赶快让你们政府更换国旗吧!

再看一下韩国总统府的风水问题

年,韩国以政府行为启动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个事件在中国国内易学届炸开了锅,你一个东夷小国连自己的总统府风水都没整明白,还敢大言不惭的把中国的风水术申遗?曾有一个总统卢武铉意识到了总统府风水问题,提出迁都方案,结果最终没被国会通过,而他后来神经错乱,最终自杀而亡!那么凶的风水,今天就给大家说道说道。▌一、靠山带煞按照韩国的说法,青瓦台总统府风水是极好的。其后靠王者北岳山,左有青龙骆山,右有白虎仁王山,前有汉江蜿蜒流过朝鲜半岛中心平原,此为「天下第一福地」。靠山其实有严格要求。青瓦台靠山不利有三:1.主体建筑离山体太近靠山太近则有压迫感,山体的凸面会犹如反弓一般顶着建筑,高山冲压容易使人压力重重。2.阳宅宜就龙身而不宜靠龙头青瓦台的靠山尖耸,孤峰突起,犹如一龙头,而真正对屋宅有利的是蜿蜒环抱的龙身。因为靠龙头则龙气不能前行,必然遭受龙气冲击。3.靠山宜圆润俊秀青瓦台的靠山是怪石裸露,犹如「癞痢头」,风水上说「癞痢头山多做怪」,因此韩国的总统总是遇到很怪异的事情。▌二、朱雀受阻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往往又被诟病为「马桶盖」,因为从卫星图上看,青瓦台前方的广场草坪就像一个马桶盖的形状,天天照马桶,看马桶,能开心吗?单是这样问题还不大,问题在于车流人流走的不是直线,而是曲线,这样就造成了主楼前面形成了一条反弓路。好好的一个明堂接的不是环抱之气,而是忤逆之气,因此韩国总统每一届都是非常多的反对之声。再看回我国的故宫紫禁城,那个明堂,那个金水河,一对比青瓦台,真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三、中轴偏离说韩国连中国风水皮毛都没学到的一个原因是,青瓦台主体建筑和所有行政区域是中轴偏离而不对称的。我们知道,政府机关的秩序感和威严需要通过对称性来构建,秩序感越强,威严越强,而韩国的总统总是威信扫地,难以在民众中形成光辉形象,通过总统府的布局便可见一斑。▌四、名字相克「青瓦台」三字,青字五行为木,瓦字五行为土,木土相克。瓦是烧制过的土,更加坚硬,木无法彻底克土,相克更激烈。其实名字就是能量,就是信息,不是瞎说的。大家知道我国的大人物在「中南海」,也就是北海附近,北海水龙为势,因此这里住的带「水、木」两种五行之大人物便更加顺畅。韩国年之前的「威权时期」,政治斗争可谓血雨腥风,四任总统,三任被赶下台,剩下的一任直接被暗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将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一定要好好利用,因为它未来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点击查看精选文章

①农历三月十五财神赵公明圣诞,还受生债转运消灾、增补财库招财纳祥、大法会启告!

②这本千古奇书泄露了天机,从古至今很多得道高人都在看!

③中国五千年跳不出的5大历史定律,更是人生定律!

④午时禁忌!这些事千万不能在大中午做!

⑤面相十二宫成败吉凶,五官、三停详解,值得收藏

⑥人死了,真的一了百了吗?看后一身冷汗!

⑦五行相生相克,为什么夫妻老是争吵、总是意见不和?

⑧道长们画符为何常用朱砂?天地纯阳之气,可辟阴邪!

⑨五千年的神秘预言,隐藏着天大的秘密!难道中国真的是被神选中的土地?

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你三分钟就能懂得“算命”是怎么算的!

?无法重启,但是能改变命运的五个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中国新冠肺炎刚好转,另一场危及70亿人生命的灾难还在发生……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jbby/12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