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病因 > 高州人近来都买一把草是做什么的
高州人近来都买一把草是做什么的
端午节快到了,高州各市场出入口,或小区路口均可以看到有人在摆卖艾草等山草,走在街头巷尾也看到买菜的人们一手拿菜,另一手拿一把艾草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艾草的习俗,老人们说艾草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也就由此而来,接下来晓编给大家介绍端午节挂艾叶的由来。
端午节名称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午节正处于自然与人体阳气隆盛的时候,再过几天就到了夏至,阳极而阴生的重要关口,该时节气候特点与人体健康有重要联系:
1湿热渐盛:端午之后,降雨渐多,暑湿渐盛;
2湿热生虫:湿热气候蕴生蚊虫、虫蚁、蛇、蝎、蜈蚣等;
3湿热生瘴、酿成瘟疫:出现发热、吐泻、甚至昏迷不醒,众相传染;
古人认识到端午节后的自然规律,种种好发疾病,归结为“瘴气”、“疫疠”、“鬼邪”。所以古人把五月叫做“恶月”,五日叫做“恶日”,认为五月初五这天各种鬼怪和毒物都要出来害人,而毒物中最厉害的是蜈蚣、蛇、蝎、壁虎、蟾蜍等,合称“五毒”。
如何避免预防呢,关键在于顺应自然之要求,使阳气充盛而透达,这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描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养生要符合“养长之道”,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求阳气盛达透泄,阳极化阴,如人体不能自己达到,可以借助自然界之助力。古人说:“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大自然保持着自己的平衡,既有如此病,必有如此药,就看我们能否认识和利用。(在这方面,古人给了我们宝贵传承,重大的节日民俗、二十四节气,无一不是健康养生的关键,有效的方法代代相传,就变成了节日。)
艾叶是我国南方几乎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又名家艾、艾蒿、灸草,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可以灸治百病。
古人发现端午节时艾草蕃秀,芳香通阳而不伤阴,十分符合助阳化气、阳极阴生的要求。有关艾草可以驱邪、防瘟疫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按高州的习俗不是插单一的艾草的,一般有五种植物,艾草、桃叶、柚叶、风茅这四种基本都是要的,第五种各地有所不同,最多的是芒果叶,黄皮叶,还有人用杨桃叶、三叉苦叶,也有人在艾叶上再加一个大叶艾就算了。习惯上大家都在是初一这天插到门上,不过现在好多东西都淡化了,只要你在初五前插都算啦,插一边门角两边门角随你中意。按传统习俗,除了插艾草外,初五这一天,农村人还会采些艾草等植物回来煲水给小孩子洗澡,材料是上边那些五种或所有各种,也可以加些袜药、野菊之类。煲好水后,直接凉了用,不要再加生冷水,洗的时候也不用沐浴露之类,洗完也不要再过水了。其实这些东西有杀菌消毒消炎作用的,除了迷信之说,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大家不妨一试。
据现代医学药理证明艾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伤的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防治的作用。与艾叶搭配的菖蒲则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也是芳香开窍、入心通阳、化湿祛浊的佳品,艾叶与菖蒲一直是端午节的黄金搭档。
于是,就有了端午辟邪插艾之民俗,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高州论坛整理,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