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病因 > 鳜鱼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鳜鱼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鳜鱼的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杯体虫病和累枝虫病、鳃隐鞭虫和鱼波豆虫病、锚首吸虫病等,现将鳜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作如下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

车轮虫属(Trichodina)或小车轮属(Trichodinella)中的种类及鲤斜管虫(Chilodonellacyprini)。

图1、寄生于鳃上的车轮虫

图2、寄生于鳃上的斜管虫

车轮虫(图1)运动时犹如车轮旋转,故称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蝶形。斜管虫(图2)腹面观呈卵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

少量车轮虫、斜管虫寄生在规格较大的鱼体上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大量车轮虫(显微镜下一个视野10~15个以上)、斜管虫寄生于苗种鳃、体表、鳍条等处时,引起寄生部位粘液增多,患病鱼呼吸困难,喜在进水口或增氧机附近游动。濒临死亡的“殃胚鱼”在池塘岸边很容易被发现。由于大量车轮虫、斜管虫在体表和鳃部不断移动,造成寄生处上皮细胞受损,使身体的部分甚至全部变成灰白色。当大量寄生于鳃部且病程较短时,鳃部附着淤泥,没有腐烂(图3),淤泥与鳃丝界限清晰。当少量寄生鳃部且病程较长时,鳃丝末端腐烂,鳃丝与淤泥混淆,常继发细菌性烂鳃病。在水中可观察到患病鱼体色发黑、消瘦、离群独游,小于5厘米苗种经常性上漂、失去平衡力游动、贴池边等。大量实践观察,车轮虫与斜管虫不会同时感染鳜鱼。

图3、寄生车轮虫引起的鳃部病变

危害各种规格鳜鱼,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严重寄生时,可引起鳜鱼苗种和成鱼的大批死亡。在池塘面积过小、水位过浅、水质过肥、饵料鱼不足、放养密度过大、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车轮虫病的流行水温为20~28℃,斜管虫病流行水温为12~25℃。

小规格苗种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成鱼养殖时期剪下鳃丝或从体表刮取少量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数量较多时,可诊断为车轮虫病或斜管虫病。

如池塘水色较浓或透明度较小时,第一天全池泼洒“中博高”或“水立爽”,第二天全池混合泼洒“贵鱼安和正离子铜(~克/亩·米)”,为了避免细菌或真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第三天须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为防止病情反复宜全池泼洒“活力66”和“水灵灵”调节与改良水质。

(1)发病鱼塘如同时发生病毒性出血病,应按病毒出血病的防治方案进行。

(2)如并发感染细菌性烂鳃病时,须在使用杀灭车轮虫药物后,再使用“顶典”全池泼洒。

(3)阴雨低温天气防治车轮虫或斜管虫病时,在使用一次“贵鱼安”后,视情况可在24小时后再追加使用“贵鱼安”一次。

二、杯体虫病和累枝虫病

杯体虫(Apiosomasp.)、累枝虫(Epistylissp.)为固着类纤毛虫。杯体虫(图4)身体促展时呈杯状,前端粗,向后变狭,前端有1个园形的口围盘,体后端有1个附着盘,具有弹性纤维丝。累枝虫(图5)为群体生活,柄直而粗,柄透明无肌丝,群体的柄不收缩,虫体前端有膨大的围口唇。

图4、寄生鳃上的杯体虫

图5、显微镜下的累枝虫

虫体寄生于鱼的体表、鳍条、鳃等处,特别是寄生于幼鱼。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患病鱼表现为不安症状,离群独游、溜边、漂游于水面或游动缓慢、反应迟钝、摄食减退。

在水体有机质多或水质较肥的阴雨低温天气时多发,主要危害鳜鱼苗种,特别是1.5~2.5厘米的夏花鱼种极易感染。大量寄生时可直接导致鱼种死亡或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而引起死亡。虫体的传播主要靠游动体。

小规种苗种可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成鱼养殖时期剪下鳃丝或从体表刮取少量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数量较多时,可诊断为杯体虫病或累枝虫病。

(1)全池混合泼洒“贵鱼安和硫酸铜(~克/亩·米)。

(2)全池泼洒60%硫酸锌粉或“正离子铜”或“中博蓝”。

如并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时,第二天全池泼洒“45%苯扎溴铵溶液”或“顶典”。

三、鳃隐鞭虫和鱼波豆虫

鳃隐鞭虫(Cryptobiabranchialis)、飘游鱼波豆虫(Ichthybodonecatriz)。鳃隐鞭虫虫体狭长或近似于叶片状,前端钝圆,后端尖细。鱼波豆虫(图6)虫体侧面观呈梨形、卵形或近似圆形,侧腹面观略似汤匙;寄生时虫体为纺锤形,离开宿主后为圆形。

苗种阶段大量寄生于鱼类的鳃丝时,患病鱼活力下降、游动缓慢、离群独游或漂浮于水面。鱼体消瘦,鳃丝鲜红且粘液多,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出现“闭口症”,广东珠三角地区俗称“干口症”。

图6、鱼波豆虫

主要危害鳜鱼苗种,多发生于连续的阴雨天气。在鳜鱼苗种阶段特别容易感染此病,但不如车轮虫、斜管虫的危害大。鳃隐鞭虫的生活史只需1个宿主,虫体靠直接接触传播,虫体可短时在水中自由生活。

剪下鳃丝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因虫体小、活动快,使用显微镜检查时须小心细致。

(1)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并在4小时后使用“渔歌”或“水鲜”泼洒解毒。

(2)全池泼洒“贵鱼安和硫酸铜(~克/亩·米)”。

(3)全池泼洒60%硫酸锌或“正离子铜”。

四、锚首吸虫病

河鲈锚首吸虫(AncyrocepHalusmogurndae),俗称“指环虫”(图7),隶属于锚首虫属(Ancyrocephalidea)。虫体前端为头器,具2对头瓣。黑色眼点2对。后端为一园盘状的固着器,具边缘小钩7对和2对粗状的中央大钩。

少量寄生于鳃丝时,不表现出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患病鱼鱼体发黑、瘦弱、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鳃丝多粘液、鳃丝肿胀、鳃盖微张开、全部或部分鳃丝充血发紫或失血发白、部分鳃丝呈块状溃烂、溃烂部位充塞污物。

锚首吸虫在鳜鱼鳃部的感染率全年都很高,且更多地寄生于鳜鱼的第一、第二鳃片上。虫体通过摄食鳜鱼的粘液、血液引起鳃组织病变,严重感染时会导致鳜鱼直接死亡。

流行于春末夏初,靠虫卵及幼虫传播,危害各种规格的鳜鱼,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和成鱼零星死亡。也常与其它寄生虫如车轮虫等并发感染,且极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等,与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的发生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图7、河鲈首吸虫

指环虫有“群居”的特性,显微镜下一片鳃观察到5~7个虫体时,即可形成危害。发病鱼一般在鱼塘中很难观察到患病后的症状,死亡鱼直接浮于水面,需检查“健康鱼”以确诊。

(1)全池泼洒10%甲苯咪唑溶液。

(2)全池先后泼洒“颂爽”和“硫酸铜(~克/亩·米)”。

(1)泼洒甲苯咪唑溶液时,先泼洒硫酸亚铁(0.3毫克/升),然后再泼洒甲苯咪唑,具有增效作用。

(2)盐碱池或碱度大的池塘应增加甲苯咪唑的用量或选择使用“颂爽”。

(3)有机质含量高的养殖池塘应增加药物的用量或首先全池泼洒“中博高”或“水立爽”,然后再泼洒杀灭锚首吸虫的药物。

(4)继发细菌性疾病时,应在使用上述方法后再泼洒杀菌消毒药物。

五、锚头鳋病和新鳋病

多态锚头鳋(Lernaeapolymorpha)、日本新鳋(Neoergasilusjaponicus)等。锚头鳋病又称为“针虫病”,俗称“生丁”。锚头鳋虫体细如针,肉眼可见,虽分节不明显,但大致可分为头胸部、胸部与腹部3个部分。雄性锚头鳋始终保持剑水鳋的体形,而雌性锚头鳋在开始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时,体形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体形拉长,体节愈合呈筒状并且扭转,头胸部长出头角。只有雌性锚头鳋的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而雄性锚头鳋和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

锚头鳋寄生到鱼体后,根据其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将虫体分为“童虫”、“状虫”和“老虫”三种形态。“童虫”状如细毛,白色、透明、无卵囊;“状虫”身体透明,肉眼可见体内肠蠕动,在生殖孔处有1对绿色的卵囊,用手触动,虫体可竖起;“老虫”虫体浑浊不透明,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原生动物如累枝虫、钟虫等,这样的虫体不久即死亡脱落。

日本新鳋身体为剑蚤型,与鳋属相似。

锚头鳋主要寄生部位于体表和口腔(图8),寄生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虫体。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鳜鱼肌肉或鳞片下,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痰症,而其腹部裸露鱼体之外。患病鱼发病初期呈现焦急不安(如水面不平静等),或患病鱼失去平衡引起活动失常(如串游等),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游动迟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或出现血斑、组织坏死。严重感染时,患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红肿斑点和许多“针状”物,也可产生“蛀鳞”等病变。寄生于鱼类体表上的锚头鳋脱落后会在鱼类的体表上形成明显的溃疡性红点和红斑。

图8、寄生于鳜鱼口腔的锚头鳋

日本新鳋寄生于鳜鱼的鳍、鳃耙、鳃丝、鳍基等处。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尤以广东、广西、福建最为严重。其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时间长。该虫在12~33℃的水温均可繁殖,均可能流行。对各龄养殖鱼类均能产生危害,但尤以鱼种和成鱼为甚。感染锚头鳋的的鳜鱼摄食力下降、生长缓慢且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并通过继发感染细菌性败血症或溃疡病引起大量死亡。

肉眼见到患病鱼口腔、体表一根根似针状的虫体或红色斑点时即可诊断为锚头鳋病。日本新鳋需通过显微镜确诊。

(1)全池泼洒“弄水停”或“4.5%氯氰菊酯溶液”;

(2)全池泼洒“鱼宁”或“双效鱼宁”。

(1)药物防治锚头鳋病时,通常是在鱼类体表锚头鳋虫体脱落(或很少)且出现红点后用药时效果最好;

(2)同一养殖水体的锚头鳋如有多个寄生群体,则需使用2~3次药物全池泼洒,每次间隔时间为5~7天,水温低则间隔时间长,水温高则间隔时间短;

(3)为防止锚头鳋产生耐药性,如2次或多次使用药物杀灭虫体时,应注意更换药物品种。

六、尾孢虫病

微山尾孢虫(Henneguyaweishanensis)(图9),属于碘泡虫科。白色孢囊寄生在鳃上,扁圆形,似瘤状。有10多个小孢囊聚集在一起,周围包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而成。孢子呈纺锤形,前端尖狭,后端由壳片延伸而形成两根等长似针状的尾部,长度约为孢子体长的5倍。孢子前端有2个大小相同的梨形极囊,纵径不到孢子体长的1/2,嗜碘泡明显。

图9、显微镜下的尾孢虫

图10、鳃丝上的孢囊

患病鳜鱼鱼体消瘦,身体发黑。体表无明显体症,翻开鳃盖,可见鳃丝和鳃弓上瘤状孢囊(图10),数目由几个到十几个。孢囊寄生处,鳃丝色稍浅,呈“花斑鳃状”。大量寄生时,鳃瓣呈粉红色,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在水质不良、溶氧低下等情况下佷易死亡。

无明显发病季节,长江流域和广东省为主要发病地区,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孢囊中孢子成熟后,大孢囊壁发生纤维素样变,孢囊破裂,孢子放出,最后大孢囊萎瘪消失。

根据症状与病变情况可初步诊断;取包囊压片显微镜检查,发现包囊内有大量尾孢虫可确诊。

每天上午使用一次“水立爽”或“底立爽”,下午使用一次“10%聚维酮碘溶液”,连续坚持使用3~4天。

严格饵料鱼的消毒,杜绝投喂患有孢子虫病的麦鱗鱼。如饵料鱼患有孢子虫病应使用“地克珠利预混剂”或“盐酸氯苯呱”口服一个疗程。

七、小瓜虫病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又称为“白点病”。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多子小瓜虫的成虫卵圆形或球形,体被有分布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图11)。幼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全身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

寄生于鳜鱼苗种的皮肤、鳍条或鳃上。当虫体寄生后刺激鳜鱼组织增生,形成一个个白色小囊泡。病鱼游动迟钝、漂浮水面、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它物体磨擦造成鳞片脱落、鳍条断裂,不久即死亡。大量寄生在鳃上,引起鳃粘液增多,鳃小瓣被破坏,鳃上皮增生造成鳃贫血、呼吸困难,从而引起死亡。

图11、小瓜虫

主要危害鱼种,池塘面积较小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流行于早春、晚秋和冬季。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28℃以上时,小瓜虫体发育停止,不会发生该病。通过包囊及幼虫传播。

根据鱼体表出现的小白点与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取鳃丝或从鳃上、体表等刮取少量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具马蹄形大核的卵园形虫体时可确诊。

彻底清塘,降低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增加鳜鱼的抗病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健。目前小瓜虫病的治疗十分困难,但采用以下方法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

(1)生姜(1.5~2.2毫克/升)和辣椒粉(0.8~1.2毫克/升)全池泼洒,泼洒前需将生姜和辣椒粉加水煮沸30分种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4天;

(2)参照尾孢虫病治疗方法。

八、鱼鲺病

日本鱼鲺(Arguliosisjaponicus),属鲺科(Argulidae),为甲壳类动物。虫体(图12)背腹扁平,略呈椭圆形或圆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活体时颇为透明,呈淡灰色,侧叶上的树枝状色素明显。

图12、鱼鲺

图13、寄生鳜鱼体表上的鱼鲺

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图13),大小不一。鲺用其口刺不断刺伤鱼体皮肤,用大颚撕破表皮,且毒腺刺激鱼体,形成许多伤口,出血。患病鱼极度不安,狂游或跃出水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

鱼鲺主要危害苗种,尤其对3~5厘米的苗种危害较大,当寄生3~5只时能引起死亡。

患病鱼体表及鳍条基部若见到虫体即可确诊。

全池泼洒“弄水停”或“4.5%氯氰菊酸溶液”或“双效鱼宁”。

九、范尼道佛吸虫病

范尼道佛吸虫(Dollfustremavaneyi),隶属牛首科(Bucephalidae)。虫体肥厚,体表具棘。其生活史可分为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等五个阶段。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二中间宿主为包括黄颡鱼、麦穗鱼、草鱼、鲫等在内的多种淡水鱼,成虫寄生在鳜鱼的幽门盲囊及肠道内。

鳜鱼感染范尼道佛吸虫与其食性、饵料鱼种类、饵料鱼是否感染该虫的囊蚴等密切相关,觅食感染范尼道佛吸虫囊蚴的小型鱼类是鳜鱼感染该虫的主要途径。黄颡鱼被认为是范尼道佛吸虫最主要的中间宿主之一,它在范尼道佛吸虫的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1)预防时全池泼洒“弄水停”或“4.5%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杀灭其幼虫;

(2)防止饵料鱼感染范尼道佛吸虫可适时口服“鳝宁”3~5天。

十、强状粗体虫病

强状粗体虫(Hebesomaviolentum)俗称棘头虫,隶属新棘吻科(Neoechinorhynchidae)。虫体小而状,体壁厚。肌肉纤维粗状发达。伸缩性很强,伸展状态下,虫体呈柳叶形,体表光滑,体长为体宽的3~6倍。遇刺激吻可完全缩回吻鞘。成虫寄生于鳜鱼靠近幽门盲囊的小肠前段,是鳜鱼肠道中的常见寄生虫。幼体寄生于鲤、青鱼、蒙古红鲌、翘嘴红鲌等淡水鱼类。

强状粗体虫寄生后,引起鳜鱼肠上皮细胞脱落、肠固有膜结缔组织增生及白细胞向病灶处浸润,使嗜酸性粒细胞附着在与肠上皮及固有膜接触的虫体的体壁及吻部。肠壁的固有膜层可见包裹虫体的结缔组织纤维囊。

虫体的大量寄生可堵塞肠道,不仅会引起鳜鱼的体质下降,更会使其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1)预防时全池泼洒“艾维”或“鱼鳋静”杀灭其中间寄主;

(2)防止饵料鱼感染强状粗体虫可适时口服“鳝宁”3~5天。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白癜风的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jbby/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