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病因 > 淡水鱼饲养手册
淡水鱼饲养手册
(接上文)
七、鱼病防治
烂鳃病:(一)、鱼类烂鳃病的鉴别与防治
鱼类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一种鱼病。鱼一经发病便难以控制其蔓延。烂鳃病有两种:1、细菌性烂鳃病;2、寄生虫性烂鳃病。
鉴别方法如下:
病鱼体色发黑,头乌黑,游泳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不吃食,捞起病鱼观察,鳃丝腐烂,边缘发白,附有污泥,鱼鳃盖骨内表面充血,有的中间部分被腐蚀成一个小洞,俗称“开天窗”。
若有以上症状,则为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
预防措施:
(1)、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
(2)、发病季节定期用漂白粉或强氯制剂挂袋。
(3)、不要直接施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
(4)、加强水质管理,选用优质饵料,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治疗方法:
(1)、强氯制剂全池泼洒。
(2)、用庆大霉素(-万单位)拌饵投喂,连用3-6天,每公斤饵料用药5-10克。
(3)、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10-20公斤使池水PH值达到8.5以上。
若鳃丝不腐烂,但粘液较多,呼吸困难,又具有以下症状的多为寄生虫性烂鳃病。
(1)、若有病鱼聚集水面的现象--鳃隐鞭虫病。
(2)、病鱼食欲消失,游泳迟钝,漂浮水面,随之死亡--波豆虫病,斜管虫病。
(3)、鳃瓣上组织发炎出血,鱼体消瘦--小瓜虫病。
(4)、鱼口腔充满粘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有跑马病症状--车轮虫病。
(5)、鳃丝上布满灰白色的群体--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以上几种烂鳃病的鉴别方法,只是一种凭经验的估测方法,最好是用显微镜来诊断发病原因,以便确定病原,准确用药,不误生产。
预防与治疗:
(1)、鳃隐鞭虫、车轮虫、波豆虫、斜管虫
A、鱼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强氯制剂彻底清塘,消除病原。
B、若鱼体上寄生以上任何一种寄生虫时,采用浸洗病鱼的方法,硫酸铜每立方水体8克,15-20℃浸洗15-20分钟。
C、硫酸铜、硫酸亚铁挂袋预防或全池泼洒(5:2)0.7ppm。
D、加强池塘的水质管理,使用优质饵料,提高鱼体自身抗病能力,最好是以预防为主。
(2)、小瓜虫
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放养的鱼种要消毒。
B、50公斤鱼用食盐1.75公斤,硫酸镁0.75公斤浸洗病鱼15-20分钟。
C、池水深1米,每亩用干姜克,鲜辣粉克,两者混合在一起,用水煮沸,全池泼洒。
注意切忌用硫酸铜治疗小瓜虫病。
(3)、指环虫、三代虫
A、彻底清塘。
B、每立方水体用高锰酸钾20克将鱼种浸洗15-20分钟后下塘。
C、将鱼种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后下塘。
D、每立方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克全池泼洒。
E、每亩鱼池(水深1米)用晶体敌百虫克+小苏打克,混合后全池泼洒。
(二)、竖鳞病
1、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发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起。发病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向外张开,并有烂鳍、鳍条基部出血、腹部有时膨大等症状。每年春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2、预防:
(1)、最好的办法是不使鱼受伤。
(2)、发病初期加注新水,可减缓病情蔓延。
3、治疗:
(1)、将0.5公斤大蒜捣烂,加水公斤,给病鱼浸洗数次,可使病情好转。
(2)、2%食盐+3%小苏打等量合用0.4ppm全池泼洒。
(3)、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4)、在每立方水体中加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氯制剂5克,分别溶解,用混和液浸洗病鱼10分钟左右。
(5)、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艾蒿根5千克,捣烂取汁加生石灰1.5千克,全池泼洒。
(三)、鳃霉病
1、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鳃组织被破坏,鳃部微血管被堵塞,鳃丝呈苍白色,造成呼吸困难,而导致鱼死亡。
此病多发生在水质很坏,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鱼池。
2、预防: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保持鱼池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
(3)、施经过发酵处理的有机肥。
3、治疗方法:
(1)、发现此病迅速注入新水,或将鱼转到较瘦的池塘,病可停止。
(2)、每立方水体用0.7克硫酸铜全池泼洒,能抑制鳃霉病的继续发展。
(3)、使用过氧乙酸有一定疗效。
(四)、水霉病
1、症状: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菌丝附生在鱼体上,肉眼观察似灰白色、柔软的棉毛状物。
2、成因与预防:
(1)、成因
水霉菌不会寄生在健康、无伤口的鱼体上,只有当遇到体表受伤的、体力衰弱的或其他应激的时候水霉孢子才会在鱼伤口处、体表上寄生并开始萌发,在水温13-18℃时,迅速繁殖成水霉菌丝,而形成水霉病。
(2)、预防
在捕捞、拉网、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使鱼体受伤,在以上操作过程中,若有伤鱼,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将带伤的鱼在3-5%的食盐水中浸洗5分钟左右。
3、治疗:
(1)、食盐水3-5%浸洗病鱼5分钟左右。
(2)、克霉灵每立方水体0.2-0.4克全池泼洒。
(3)、孔雀石绿每立方水体用药0.15-0.20克全池泼洒。
(五)、肠炎
1、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严重时鳍条蛀蚀破坏。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含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血脓。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食欲不振。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鲤鱼主要危害成鱼。而草鱼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在50%左右,发病严重的池塘死亡率高达90%以上甚至全军覆灭。
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期。
3、防治方法:
(1)、强氯制剂每立方水体用0.5克全池泼洒。
(2)、磺胺胍每10公斤吃食的鱼第一天用药1克,第2-6天用药量减半。
(3)、在肠炎和烂鳃病同时发生时,每立方水体用2-3克五倍子全池泼洒,同时连续投喂含呋喃唑酮的药饵(每公斤鱼加药1克)。
(六)、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
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即细菌性出血性败血症是近几年来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每年的6月份至8月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常可引起池塘、水库内的鲫鱼、白鲢、花鲢、鲤鱼等大量死亡。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
1、发病症状:
从体表看,其主要特征均为体表充血发炎,尤以体表两侧腹鳍下、尾柄处、头部、口腔下颌、眼眶、鳃盖为甚,有的还可看到眼突、鳃丝贫血、腹腔积水、肠道充血、肛门红肿等症状,肝脏呈棕红色,脾脏肿大,呈黑紫色,肾脏疏松、易破碎。
2、病因:
(1)、水体内存在病原体是诱发该病的首要因素。
(2)、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高、水体肥、氨氮、亚硝酸氮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过多。
(3)、鱼体带伤:鱼体有寄生虫感染或患肠炎、烂鳃及体表擦伤时给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
(4)、饲料质量差:一些劣质饲料或非全价饲料,因其几种主要维生素如VC、VA等的缺乏,会导致鱼体应激能力及抗病力下降,另外一些掺假或发霉的饲料,都极易诱发出血病,尤其是未经高温处理的鱼粉或不新鲜的饲料常会带有大量细菌,一些发酵产品如酒精蛋白、酵母粉等,其质量也难以控制,如果投喂这些饲料,细菌会直接侵入鱼体内,并大量繁殖,导致发病。
3、预防措施:
(1)、改善水质条件,如勤换水,正确使用增氧机。
(2)、严格控制饲料质量,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3)、定期进行药物预防,每20天左右内服一些治疗出血病的药物。同时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发现寄生虫疾病及肠炎、烂鳃、体表擦伤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继发感染。
4、治疗方法:
第一天:0.5ppm晶体敌百虫,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第二天:氯制剂消毒。
第三天:食盐1ppm全池泼洒。
如果鲤、鲫发病,还要结合投药饵治疗,同时也可使用大黄、甘草、车前子等中草药内服外用。
(七)、粘孢子虫病
病原体为粘虫体、碘泡虫、单极虫等。
1、症状:
危害淡水鱼类的粘孢子虫多以孢囊形式寄生,大小因孢囊种类不同而相差很大,一般呈灰白色。
鲢碘孢子寄生在白鲢的中枢神经和感觉器官,在病鱼脑颅内可见到白色点状孢囊,常引起狂游乱窜,故名“疯狂病”。病鱼极端消瘦,尾部上翘,肝脏发紫,腹腔积水。
饼形碘孢子虫寄生于夏花草鱼肠内,可引起肠变粗、糜烂,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单极虫侵袭鲤鱼肠内壁,体表鳞下,严重时阻塞肠道、竖鳞。鲫单极虫危害鲫鱼。
2、防治: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除彻底清塘消毒和其他一般预防措施外,还可以:
(1)、鱼种培育阶段,每半月泼洒一次90%晶体敌百虫(0.5ppm)
(2)、每亩用kg生石灰清塘,能杀死暴露于池底的孢子,清塘后一个月换水一次。
(3)、每方水90%晶体敌百虫0.3克和4-5克氯化铵混合后全池泼洒,既防病,又可肥水。
(4)、治疗银鲫孢子虫最好先以晶体敌百虫消毒后,再用盐酸环氯胍拌料投喂,第一天2克,第二至第四天每天1克,效果较好。
(八)、气泡病
1、病因:
水中气体过饱和可引发此病。如水中藻类过多,光合作用旺盛,引起水中溶氧过饱和;池中施过多未发酵有机肥,在缺氧状态下,分解放出许多小气泡(甲烷、硫化氢等);有些地下水含氮过饱和;在孵化及运输途中,人工送气过多;水温急剧升高,使水中原有溶解气体过饱和。一般鱼越小,越易发生气泡病。
2、症状:
病鱼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鱼体失去平衡,上浮,不能下沉,不久死亡;严重时,体表、鳍条、鳃丝上有气泡;内脏、血管、肠道均有气泡产生。
3、危害:
此病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如不急救,一天内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越冬期危害鱼种严重。
4、防治:
(1)、严格掌握投饵和施有机肥数量,避免池中腐殖质过多。
(2)、鱼苗运输或池塘发生气泡病,应迅速采取换水或注入新水,或把病鱼移入正常水中。
(3)、每亩水深1米用食盐1斤全池泼洒。
(4)、每亩用植物油克、食盐克,兑水全池泼洒。
(九)、鱼类肝病防治
鱼类肝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这里主要是指由各种非寄生性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肝功能障碍的疾病。该病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而且危害很大的疾病,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
1、病因
对鱼类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做科学的试验研究。现将肝病的常见原因简单分析如下:
1-1、营养性因素:
(1)、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或缺乏,特别是饲料中添加油脂和糖类比例过大。
(2)、饲料的营养指标与养殖对象不合适,蛋白质含量过高等,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料喂成鱼等。
(3)、维生素E、胆碱、肌醇等维生素缺乏,蛋氨酸、Se、磷缺乏等,特别是VE和Se的缺乏会引起明显的肝病。
(4)、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间断地投喂,如一天投喂十多次的强化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速,出现肥胖和肝病。
1-2、毒性物质:
(1)、由多种外来的污染物或内部产生的毒物引起,如铜、铅、汞、镉、锌等重金属中毒,农药(如对硫磷、DDT、敌敌畏、乐果、、溴氰菊酯等),氨氮、甲烷、硫化氢、藻类等中毒,造成鱼类肝组织变性、坏死。
(2)、氧化酸败的脂肪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具有很大的毒性,对鱼肝脏的损伤很大,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3)、发霉、受潮的饲料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引起肝病。
1-3、药源性因素:
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仍然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长期、反复、超量的使用会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如四环素、土霉素长期使用会引起肝损害,氯霉素长期使用会引起鱼类黄疸和肝脂肪浸润,甚至肝坏死等。长期使用含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的饲料可使鱼类的肝脏严重受损,肝细胞成片变性、坏死,肝静脉阻塞,门脉压增加,以及造成胶体渗透压降低和肝淋巴液的渗透压增加,导致鱼体蓄积腹水。
2、症状及病理变化:
鱼类肝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危害对象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团头鲂、罗非鱼等,也常见于鳖。多发生在精养鱼池、网箱、高密度养殖和投喂高营养指标的配合饲料而生长旺盛的情况下。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或有时烦躁不安,甚至痉挛窜游,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有的病鱼体表有局灶性的颜色发白或皮肤溃烂,尤其以鳍条末端表现明显。鱼体有浮肿感,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置于水中,食欲废绝,反应呆滞,呼吸困难微弱,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差,当捕捞或运输时,鱼体表现极度不安,全身充血、出血发红,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中大批死亡。
剖解:
主要以肝脏的病变为特征,肝脏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严重者比正常大一倍以上,但也有体积缩小的。肝颜色改变,发生脂肪肝时,肝组织内有多量脂肪积累,颜色发白或变黄,使肝脏外观成黄、红和白相间的花斑状,形成所谓的“花肝”,有的脂肪浸润严重,弥漫整个肝脏时,肝脏则呈淡黄色。若中毒引起肝组织变性、坏死时,可见肝脏表面及切面分布黄白色的坏死灶,若充血严重时整个肝脏呈现暗红色,若有出血时则可见到瘀点,瘀斑或血肿,若肝脏发生水肿或水泡变性时,则肝脏色淡,被膜紧张,切面湿润多汁;若胆囊破裂或有黄疸时则肝被胆汁浸润而出现“绿肝”。肝组织质地很脆弱,触之易碎,有时甚至发生液化,呈糊状。胆囊通常肿大,胆汁充盈,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发生肝胆水肿时胆汁颜色变棕褐色或淡褐色。腹腔内通常可见不同程度的腹水,腹水液多呈清亮透明,腹水多时腹围增大,腹水压迫内脏器官。病程较长者可见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被膜增厚,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肝脏质地变硬出现肝硬变。
3、诊断要点
对肝病的诊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排除细菌和病毒等生物因素的感染,要与寄生性生物因素感染所引起的肝脏损害区别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肝病除了肝脏的病变外,鱼体其他部位还常见充血、出血、发炎、变性、坏死,甚至呈现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当然最好做一下实验室的病原学检验。
3-2、是否有水质不良,饲料营养过高,营养元素不均衡,混养比例失当,放养过密,鱼体生长过快等情况。
3-3、体表和鳃一般无明显病变,有时可见鳍等某些部位体表发白或溃烂,食欲不振,死亡率不高。
3-4、肝脏通常肿大,变色,质脆,腹腔常有腹水。
3-5、抗应激能力显著降低,不耐捕捞和运输,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鱼体严重充血、出血、发红和大批死亡。
4、防治:
4-1、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质,使用营养丰富而全面的饲料,按科学方法投喂,切忌强化投喂,保持饲料新鲜,防止蛋白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
4-2、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如呋喃唑酮、氯霉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少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溴氰菊酯、敌敌畏等。
4-3、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弄清病因,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主要治疗原则是补肝、强肝、梳理、解毒和促进肝细胞再生。
4-4、药物防治:
(1)、补充维生素。
肝病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和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全身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
(2)、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肌醇、磷元素等可以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的效果。
(3)、中药: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防治肝病。
(4)、肝脏粉和饲料磷脂: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保护肝脏的因子。有助于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改善鱼体症状,增加食欲,具有“缺什么补什么”的作用。
(5)、其他药物:如肝泰乐、利肝素等。
以上各种防治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选择使用,有些方法可以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作用更全面。
(十)、常见鱼病诊断检索表
1、突然间发生鱼大量死亡
(1)、用肉眼可在鱼的皮肤、鳍、鳃、肠等处看到气泡,因而在鱼池中不能下沉,同时在鱼池表面也常可见到气泡。主要发生在鱼苗,其次是鱼种----气泡病
(2)、鱼在死亡前有严重浮头现象。一般发生在夏季闷热天的黎明前,有时也发生在越冬池。放养量多,水肥的鱼池先浮头,先死亡----泛池
(3)、耐药性较低的鱼先死,或仅吃某种饵料的鱼死亡----中毒
2、鱼死亡的数量每天逐渐增加
(1)、用肉眼观察有特殊症状的(特殊症状是指某一种或几种病的特有的症状,而不是指鱼体发黑、消瘦、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等鱼所共有的症状)
①、鱼苗、鱼种成群结队围绕鱼池边缘狂游,长时间不停,需用显微镜检查:
体表有大量车轮虫寄生------------------------车轮虫病
体表没有大量车轮虫寄生-----------------------跑马病
②、鱼不成群结队围绕鱼池边缘狂游的
A:鱼的体表完整无异状物,但颜色发白或发红
A1:鱼苗、鱼种的头部顶端和嘴部周围发白,镜检
A1-1:在头部顶端及嘴部周围有许多车轮虫寄生----车轮虫病
A1-2:在头部顶端及嘴部周围有许多细菌----白头白嘴病
A2:鱼苗、鱼种从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的皮肤发白----白皮病
A3:鱼种的口腔、鳃盖、鳍基、肌肉、肠道等处充血、出血----出血病
B:鱼的体表有缺损
B1:鱼体两侧及腹部发炎,出血,鳞片脱落,鳍基充血,蛀鳍----赤皮病
B2:在鱼体两侧有近似圆形的出血病灶,鳞片脱落,肌肉腐烂----打印病
B3:胸鳍基部有一或二个洞----鱼怪病
C:鳞片竖起,鳞囊内有很多液体,镜检鳞囊中的液体
C1:有大量鱼波豆虫寄生----鱼波豆虫病
C2:有大量细菌----竖鳞病
D:鱼体背部有肿块,用手摸有弹性感觉,割开皮肤时,可见肌肉出血腐烂----疖疮病
E:鱼体表有小点
E1:小点为白色
E1-1:在小白点之间无红色斑点----打粉病
E1-2:在小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镜检:
E1-2-1:小点内为小瓜虫----小瓜虫病
E1-2-2:小点内为粘孢子虫----粘孢子虫病
E2:小点为米黄色三角形----钩介幼虫病
F:体表无特殊症状,而鳃、肠上有特殊症状的:
F1:鳃丝腐烂,粘液增多,有些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中间常变透明----烂鳃病
F2:肠充血发炎,肠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肠炎病
F3:肠内有白色结节,镜检:
F3-1:结节内为大量球虫----球虫病
F3-2:结节内为大量粘孢子虫----粘孢子虫病
(2)、病原体较大,可用肉眼识别
A、鱼体表有大量灰白色棉絮状物----水霉病
B、鱼体表有大量锚头鳋寄生----锚头鳋病
C、鱼体表有大量鲺寄生----鲺病
D、鳃丝末端肿胀发白,且挂有大量白色“小蛆”中华鳋----中华鳋病
E、鳞片下有许多红色线虫寄生----嗜子宫线虫病
F、草鱼的鱼苗、鱼种肠内有大量白色扁平的绦虫寄生----九江头槽绦虫病
G、体腔内有大量白色扁平的绦虫寄生----双线绦虫病
H、鳗鱼鳔内有大量线虫寄生----鳗居线虫病
(3)、用肉眼观察无特殊症状,又无法识别病原体,则必须用显微镜检查,主要检查鱼的鳃、皮肤、肠或其他鱼体组织。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