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疾病知识 > 咬定青山摆脱贫困第五集播出
咬定青山摆脱贫困第五集播出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700.html
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中国脱贫攻坚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村落。
垂直悬挂在绝壁上的藤梯,曾是这里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这些令人揪心的影像,曾一度刷屏网络,也刷新了人们对贫困的认知。
年以来,中国以每年超千万人口的减贫规模,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然而,随着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推进,许多同悬崖村一样的深度贫困地区,正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和最后必须攻克的堡垒。
这些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能否如期脱贫,决定着整体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中国宣言。
年初夏,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
这次会议,首次将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锚定为脱贫攻坚战后半程的主攻对象。
“三区”指的是西藏、四省涉藏州县、南疆四地州,“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跨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覆盖了中国西北、西南最险峻、最高寒的地方,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三区三州”大多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生态保护区于一体,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受教育水平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直到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超过万人。
在太原会议仅仅三个月后,《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20多个部委相继出台40多个文件,一系列系统性扶持政策,一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饮水安全、“控辍保学”、健康扶贫和住房安全等现实难题。“三区三州”所在的六个省区也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集中发力。
一桶水40斤,71岁的那斯尔老人这样背了整整60年。
春夏时节河水暴涨,泥沙俱下,背回来的水需要沉淀很长时间才能饮用。每到冬季河面封冻,凿冰取水更是费时费力。乌什开布隆村户人家都和那斯尔老人一样,日复一日过着滴水如油、惜水如金的生活。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亿元,提高了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然而,和那斯尔老人一样身处南疆四地州的贫困群众,由于居住分散和干旱少雨,安全饮水一直是阻挡他们彻底摆脱贫困的最大难题。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的墙上,挂着许多工程倒计时图表。
让全体百姓都吃上安全干净的放心水,始终牵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到访过24个贫困村,每次进村入户,他都关心乡亲们的饮水问题。
年,水利部将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列为水利扶贫的头号工程。年3月,《水利部推进新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方案》正式出台。
为了帮助那斯尔老人所在的乌什开布隆村找到安全达标的水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派出经验丰富的勘探团队,五次进入河川深谷,累败累战,终于在八公里外的山谷找到一处甘泉。
然而经过评估测算,这项引水工程投资高达近万元,户均成本近10万元。
乌什开布隆村世世代代靠背水过活的村民,终于盼来了工程开工的这一天。他们牵上自家的毛驴,自发地加入到施工队伍中。整整四个月,多天不舍昼夜,清澈的泉水终于流进了乌什开布隆村。
年5月,投资规模更大、工程难度更高的新疆伽师县饮水安全工程正式竣工,总投资高达17个亿,铺设管线超过公里。从帕米尔高原奔涌而来的雪山水,让伽师县40多万群众从此告别了苦涩的地下水。
从年到年,中央对“三区三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资.48亿元,中央专项补助资金49.03亿元,解决了近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升了.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净水潺潺,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惧艰险,咬定青山、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决心。
每个周五,是许多阿土列尔村村民最期待也是最焦虑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的孩子们要攀爬近两个小时的藤梯从学校回家。
这些用藤条和树枝搭建的简易梯子,日晒雨淋后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有摔倒坠落的危险,仅阿土列尔村就曾有十几位村民葬身崖底。
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致富难。破解这一道道难题的关键就是要打通这条村民进出大山的“天路”。
年8月,州、县两级财政筹集万元为悬崖村村民修建钢梯。村民们主动出工出力,多天的时间,他们和施工队一起,硬是将重多吨的多根钢管,一根根背上悬崖,搭建起这条级的牢固天梯。
悬崖村的变化也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年的全国两会上,他专门提起了这个村庄。
很快,悬崖村又通上了自来水,有了稳定的电能。年6月,通信铁塔的落成,让这里拥有了同城里一样的网络信号。
如今,阿土列尔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仅年,来爬钢梯的游客就接近10万人。年,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还不到元,年已超过元。
村民们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把村里的最新变化汇报给习近平总书记。
脱贫路,行稳致远;好日子,纷至沓来!
年5月,作为四川省最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一部分,“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全部搬出山上的土坯房,住进了县城的新楼房。
同样是在大凉山,另一个曾经闭塞的村庄,也因为一条路,彻底改变了贫困的面貌。
阿布洛哈村位于大凉山腹地海拔多米的悬崖顶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村民日常出行要走上4个小时才能下山。直至年底,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仍高达71.94%。这在“三区三州”也不多见。
年,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联合制定了“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计划,重点任务是让最后一批没有通村公路的建制村,务必在年通路、脱贫。
通往阿布洛哈村的公路是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设计全长近4公里。
由于项目全线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山体岩石破碎和大面积塌方,时常将施工机械砸毁,工程一度停滞。
直到年11月还有一公里没能修通,这似乎像是一个隐喻——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虽然交通闭塞,但阿布洛哈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未来,依托金沙江大峡谷开发登山攀岩、户外探险、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阿布洛哈村有望成为特色种植养殖和农村旅游开发融为一体的亮点村。只要有了路,阿布洛哈村未来可期。
为了如期完成任务,施工方被迫调整方案,从道路两端共同施工推进。可是,多年来,阿布洛哈村连生活必需品都是靠人背马驮,大型设备根本无法进村。
在村民们的半信半疑中,年11月30日,一架米-26直升机真的出现在村子上空。
仅用八天时间,这架直升机成功将挖掘机、装载机、潜孔钻机一一运到村里,朝着最后的一公里掘进。
在彝语里,“阿布洛哈”意为“被遗忘的地方”,然而在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中国,阿布洛哈村不可能被遗忘。
如今,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已经实现“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开始迎接山外来客。
今天,包括“三区三州”在内的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万公里,这张巨大的“毛细血管网”,将全国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行政村与国道、省道紧密相连,也将千千万万贫困群众的小康梦稳稳托起。
云南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山峡谷,江水奔腾,森林草场耸立云端,然而,这世外桃源般的光鲜背后,却是频繁暴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始终无法挣脱的穷困。直到年底,全州仍有80个贫困村多贫困人口。
驻村扶贫队员张永雯,在阿打村已经工作两年了。这是她第28次走过这座吊桥。桥对岸的峭壁上住着苦阿恒一家人。
这个傈僳族少女已经15岁了,却从没有上过一天学。山外的世界对她来说,就像童话一般遥不可及。
怒江州生活着50多万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人口占比超过93%,其中有不少是过去长期与世隔绝的“直过民族”。很多贫困群众因为不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一开始还是顾虑重重。
走不出心中的大山,就迈不进小康的门槛。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年2月,怒江州在原有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又精心选派名党员干部组成“背包工作队”,背上睡袋和干粮,走进绵绵群山,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对症下药,一一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山里,动员搬迁的扶贫干部迎难而上;山外,安置社区建设也在攻坚克难。
怒江沿岸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建筑成本是平地建楼的近3倍。年以来,怒江州腾出峡谷中珍贵的平整土地,先后建起了70多个安置社区。
年1月,怒江州最后一个移民安置社区——福贡县福泽社区仍在加紧施工。
恰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为了运输一台大型施工设备,仅一百多公里的路,却要走上十天。
为了如期完工,县里的干部和施工队已经连续奋战了9个月。
年1月,福泽安置社区全部竣工,间新居正迎接着最后一批来自大山里的新主人。
经过扶贫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苦阿恒的爸爸妈妈终于打开心结,愿意走出大山,开启全新的生活。
3个月后,苦阿恒顺利进入专为大龄失学儿童开设的学校,圆了自己的求学梦;妈妈妮四香也在小区的扶贫车间打工;大姐正张罗着租间门面开家早点铺。
短短几年时间,“三区三州”共有多万贫困群众和苦阿恒家一样,自愿搬出深山,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
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舀水村的马卡非也,这段时间委屈难受——村里开了一家扶贫绣坊在招收绣娘,她很想去试一试,可婆家就是不让。
马卡非也的遭遇在东乡县十分普遍,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男人应该出门打工挣钱,女人就该待在家里。要是女人也抛头露面出门打工,就会被乡邻们看不起。
马卡非也全家七口人只有丈夫一人在外打工,即使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和婆婆宁可守着穷日子,也不同意她出去挣钱。
随着“巾帼脱贫行动”深入推进,临夏州因地制宜,专门针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妇女扶持了一批适合她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项目。即使这样也还得挨家挨户上门动员。
耐心地说服,细致地劝解,马卡非也的婆婆终于转变了态度。
就这样,一家一户走访、劝说,许多东乡女和马卡非也一样,来到绣坊,开始了她们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勇敢走出家门的妇女们发现,精准扶贫,为她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对于这一点,积石山县的马在乃白体会更深。
马在乃白的丈夫几年前突然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十几头牛。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不懂养殖技术,她家的牛一头接着一头地死去。
当马在乃白深陷困境的时候,从中央到地方,精准帮扶的政策体系正在广泛覆盖。
县畜牧局的干部手把手教她给牛打疫苗;扶贫干部们引导她给牛上保险,帮她贷款购买新品种。
勤劳肯干的马在乃白掌握了技术,圈里的牛也越来越壮实,可到了该去市场卖牛的时候,她发现,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摆在面前。
自古以来,临夏州就是“茶马互市”的中心区,牛羊市场上放眼望去,全是“捏码子”谈价钱的大男人。女人出现在这种地方,往往会遭受非议。
走上职场、走进市场,对很多观念相对保守的贫困地区女性来说并不容易。为了帮助她们克服内心的畏惧,临夏州针对妇女脱贫的各种培训班,每周都会在各个乡镇开课。不仅传授致富技能,还会对她们进行观念疏导。
大字不识一个的马在乃白被扶贫干部拉进了课堂。
越听,马在乃白的心里越亮堂。通往牛羊市场的这条路,马在乃白曾走过无数次,但如今的她,已经不再胆怯。
现在,马在乃白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和当地众多走出家门的妇女一样,正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妇女的系列精准扶贫措施,融化了传统观念的坚冰,不仅帮助千万贫困女性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也将她们的孩子和家庭带进广阔的新世界。这是“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超越当下、点亮未来,长久而温暖的力量。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凉山州喜德县烈火村的孩子们早早出发,要赶往山腰上的幼教点。
刚开始上课,又有一位村民领着孩子来到了幼教点。
新来的小朋友叫皮特克哈,已经六岁了。本该是上小学的年纪,他却是第一天走进幼儿园。
既听不懂老师说的普通话,又不能随性玩耍,皮特克哈在教室里如坐针毡。
在“三区三州”,很多少数民族孩子在学龄前没有学会普通话,进入小学后就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因此辍学率极高。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州看望彝族同胞时,特别关切这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而在“三区三州”,当务之急是让学龄前儿童学会普通话。
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对四川等9省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出部署,并在四川凉山州展开试点,着重提升幼教老师普通话教学能力,帮助学龄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养成讲卫生、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等良好习惯。
同样是在这一年,在凉山州府西昌市,一座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落成,点亮彝族孩子未来的师资力量,正在这里培育。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层面的帮扶,为村级幼教点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那以后,每周都会有专业的幼教老师来到烈火村,给孩子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课程。
幼教辅导员吉木说铁和沙马小龙也经常参加教师培训,用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孩子普通话。
小皮特也已经喜欢上了幼教点的生活,短短几天时间,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为中西部地区累计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亿元,其中为“三区三州”投入高达亿元。年后,教育部又联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继续向“三区三州”所在区域倾斜。
这一项项强有力的政策和支持,必将为同小皮特一样的孩子,开启与他们父辈迥然不同的生活。
猎猎经幡,传递着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对健康和吉祥的祈盼。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援藏医疗队,正在赶往次旺塔孜家,医院做手术。
在前不久的包虫病筛查中,21岁的次旺塔孜被发现病情危急。
包虫病严重时又被称为“虫癌”,狗和牛羊是重要的传染源,牧区是包虫病的高发区。西藏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推进健康扶贫,是西藏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看到医疗队登门,次旺塔孜一家很热情,但是当医生们提到手术治疗时,他的妈妈却十分抗拒。
在西藏的偏远地区,许多牧民都害怕做手术。这一轮筛查中发现多例病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接受治疗。
这次医疗救助行动,将为贫困家庭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医生们特别希望这一家人能抓住机会。
经过医生的耐心劝说,次旺塔孜的妈妈终于同意让孩子做手术。
年以来,覆盖全域的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在西藏启动,对西藏多万人进行包虫病筛查,并对2多名确诊或疑似患者提供了免费救治。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出:全面实施“三区三州”健康扶贫攻坚行动,重点做好包虫病、艾滋病、大骨节病、结核病等疾病综合防治。
次旺塔孜是丁青县第一个接受手术治疗的包虫病患者,他的康复让其他患者看到希望,医院。
经过三年的努力,西藏包虫病高发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地区的医疗难题,中央又提出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帮助当地开展住院医师培训,为他们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对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其中,“三区三州”占比近一半。
中央和省对52个贫困县给予亿元财政支持,各省财政也对个贫困村重点倾斜。
四川凉山州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对七个未摘帽贫困县的所有贫困村逐户排查,补齐弱项短板。
新疆和田地区两万名干部扎在一线,助力五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发展特色养殖业,开办现代农业产业园。
怒江州在最后三个未摘帽贫困县发展草果种植、修建“产业溜索”,解决贫困户的运输难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三区三州”捷报频传,到年底,“三区三州”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三区三州”咬定青山、闯关夺隘,一举攻克最顽固的贫困堡垒,打赢中国减贫史上最艰巨的战役。
“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走过了一段攻城拔寨、布满艰辛的非凡历程;贫困群众实现“一步千年”的历史跨越,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小康社会。
岁月铭记,山河为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