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毛皮动物养殖场的驱虫

毛皮动物养殖场的驱虫



毛皮动物养殖场中的幼仔最常发生的寄生虫病为蛔虫病,其次为钩虫和鞭虫。幼狐、幼貂、幼貉寄生虫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因养殖场粪便的清扫处理不及时及饲喂的蔬菜未清洗引起的。蛔虫病引起幼仔消瘦,生长不良,被毛粗乱,出现神经症状甚至死亡。对30日龄左右的幼仔,应进行第一次驱虫,常用药物为丙硫苯咪唑,剂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或用左旋咪唑,剂量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以后隔两周再进行第二次驱虫。与此同时,成年种兽也应定期驱虫。经驱虫后,对种兽的粪便进行一次粪便虫卵检查。一旦发现虫卵即应再次驱虫。在养殖场中,每次对母狐、母貂、母貉的粪便虫卵检查可能都是阴性,但生下的幼仔常常带有蛔虫,这是因为母兽血液内的蛔虫幼虫,在母兽怀孕期间,由于孕酮含量升高,刺激幼虫经胎盘移入胎儿体内,而在母兽体内不发育为成虫。

在封闭式饲养的动物群中预防鞭虫的发生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常规地进行粪便集中热发酵处理,就可以排除鞭虫的寄生。

狐、貂、貉球虫病常常在动物机体过度疲劳或抵抗力降低时突然加重或暴发。长途运输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幼兽到达目的地后可发生球虫病而常常引起幼兽死亡。对球虫病可用磺胺六甲氧嘧啶,剂量5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连喂5-7天,即可控制本病的发生;也可用氨丙啉,按-毫克/千克体重内服,连用7-12天。

对球虫病需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如果幼狐在运输期间及其以后发生了腹泻并带有出血性肠炎症状时,应当考虑到球虫病的暴发并应选择抗球虫药加以治疗。

毛皮动物体外寄生虫病的预防。养殖场中的毛囊蠕形螨病和耳螨是毛皮动物的主要外寄生虫,而蚤和蜱(壁虱)对毛皮动物危害较小。对外寄生虫每月都应进行预防。3月龄以上的毛皮动物的耳螨可用1%皮蝇磷溶液冲洗耳道,然后用矿物油灌到毛皮动物的耳内。这种处理方法应每两周进行1次。这种治疗方法对毛皮动物有一定刺激性,但它能消灭耳螨和控制毛囊蠕形螨病的发生。蠕形螨是一种隐袭性外寄生虫病,该类虫可侵袭到动物身体的绝大部分,因此对该病应着重于预防。近年来对蠕形螨病用1%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或通灭治疗,每只狐0.5-1毫升肌肉注射,经过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注射,绝大多数可得到治愈。

商务合作

联系电话(







































白癜风初期治疗
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lctx/11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