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鱼苗投放水体后常见的15大死亡原因

鱼苗投放水体后常见的15大死亡原因



近年来,鱼苗投放后大量死亡的事例不断发生,部分水体放鱼苗后几乎全部死亡。为恢复生产,需要重新放苗,部分水体要2~3次重复投苗才成功。不仅带来极高的苗种成本,且耽误了生长时间,部分鱼当年不能上市。本文就常见的鱼苗投放后死亡的原因进行阐述。

一、鱼苗本身原因

1.苗种退化

鱼苗苗种退化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事情。繁殖亲本个体小、培育亲本不重视、鱼性成熟个体小型化、亲本没有跨区域交流、亲本产卵、产精能力下降、近亲繁殖、抗病力差、发病率高、成活率低、生长性能下降,这些都是苗种退化的常见表现。苗种退化后培育、运输、投放水体后成活率下降。

2.鱼苗感染鳃霉引起死亡

鱼苗感染鳃霉而死亡,加上该病的隐蔽性,被诊断率不高,已经成为鱼苗投放后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池塘中常见的表现是:放苗后10~15天开始大量死亡,每天死亡数量可达到存量的10%以上,鱼苗累计死亡率可达存量的80%以上。

苗种繁殖期持续阴雨、水温偏低、光照弱等因素导致受精卵孵化时水温低,孵化时间长,孵化率低,加上严禁使用孔雀石绿、鳃霉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等,使得苗种期鳃霉病高发,该病已对国内鱼苗产业带来严重打击。

临场诊断时有三个特征:①背鳍后、尾鳍前、鱼背部有白点,较大的苗种肉眼可见,白点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②鱼苗嘴巴常张开,喜欢靠近增氧气头、感觉鱼缺氧,但水体溶氧检测充足;凌晨1-5点死亡多,早晨看到较多死鱼;鱼死亡前独游,多在水表面,跳跃或翻转几次急性死亡。③鱼卵孵化、脱膜困难、鱼苗死亡率高。尤其是第1个特征出现时,严重怀疑是鱼苗期鳃霉病。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确诊,因鱼苗期苗种比较小,鳃部发育不全,观察鳃霉需要耐心。

鳃霉病难以准确诊断的原因:①对此病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此病发生率很少。②鳃霉病和水霉病分不清楚,认为高温期不会有鳃霉病。③教科书和鱼病图谱上描述不多,图片不多。④判断该病需要显微镜观察仔细。⑤现在很多鱼病诊断场所是显微镜连着电视,低倍物镜、低端摄像头搭配电视,造成电视显示失真,很多电视显示时红色

和黑色颜色锐利度差,多只能显示黑白色,难以判断。此病确诊时不要使用电视设备,最好用肉眼通过目镜观察鳃丝颜色。

3.鱼苗寄生虫感染

苗种期间多发的寄生虫有:车轮虫、斜管虫、波豆虫、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

原虫类的车轮虫、斜管虫、波豆虫、隐鞭虫,多寄生于鳃丝,繁殖速度快,骚扰鱼苗,引起鱼苗不适,可导致鱼类死亡,多以显微镜镜检确诊。例如车轮虫数量多时,鳍、头部、体表有时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尤为明显;病鱼体表和鳃黏液增多,成群沿池边狂游,不摄食,呈跑马现象,可导致鱼类死亡。

吸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多寄生于鳃丝,繁殖速度相对原虫慢,但单条的危害大,可大量吸血,以显微镜镜检确诊。常导致鱼苗瘦弱,多器官衰竭死亡。

出苗运输前抽样镜检,发现有寄生虫,及时杀灭,可大幅提高鱼苗投放水体后的成活率。

4.鱼苗细菌感染

苗种期间多发的病有: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白头白嘴病、烂身病等。

这些多为鱼苗受伤后引起的细菌感染,可能是孵化过程中碰到硬物、操作过程中受伤引起,发现这些细菌病要及时治疗,并且要治愈后观察2天后才能投放下塘。

5.鱼苗病毒感染

水产动物病毒很多可以垂直感染,苗种从亲本感染病毒。由于从亲本到子代的病毒传染净化措施缺失,苗种大量带毒;环境中也大量存在着“野毒”,难以获得无特定病毒的亲本。鱼苗携带的常见病毒:草鱼出血病病毒、锦鲤疱疹病毒、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鳜鱼)、斑点叉尾病毒病病毒等。

随着病毒对环境的适应,毒力的增强,鱼体质变差,常发现3厘米以下的苗种发病毒病,传统的教科书上很多病毒病是3厘米以下鱼苗不会发病,但病毒的能力超过了以往教科书的估计。

因为环境带毒、亲本带毒,对于鱼苗进行是否带病毒检测显得没有必要,带病毒不一定会发病,要让鱼带毒生存。

6.孵化时提前脱膜的苗

由于亲本培育差、提前催产、卵膜薄、孵化时水体溶氧变化、水体酸碱度变化等原因引起受精卵提前脱膜,鱼苗从膜内提前接触到孵化容器中的水,鱼苗器官发育不全、体质差,导致投放后容易死亡。由于孵化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鱼苗会突然绝食,尤其是肉食性鱼类的苗种更加明显,导致大量死亡。

二、环境原因

1.南苗北运

南方的鱼苗北运成为趋势。广东等南方地区因水温高、降雨多、水源充沛、可提前1个月繁殖苗种、鱼苗繁殖配套好等因素,使得广东繁殖的鲫、鲤、加州鲈、鳜等品种水花和2厘米左右的苗种空运到四川、江苏等北方省市,在当地温室里培育1个月,再销售给养殖户,这种模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大范围的地域跨度,两地的病原,环境差异巨大,鱼苗适应环境成本巨大、耗费大量的体能来适应环境,容易导致放苗成活率不高,鱼苗死亡。

2.水质差异

苗种培育池和投放水体的水质差异大,温度、溶解氧、pH、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物质等有差异,这些指标中有些容易检测,有些检测难度大或成本高。小建议:两地水环境温度差距不超过2℃,溶解氧差距不超过1.5毫克/升,pH差距不超过0.5、硬度差距不超过3%比较适宜。硬度指标以前提得很少,硬度变化大时,鱼苗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去抗拒硬度变化。有毒物质只能根据当地的经验积累而得,了解当地使用过什么农药、农作物重金属超标而得。

3.不当运输

鱼苗被提前运输:鱼苗刚出眼点,甚至是嫩口鱼苗,就被提前运输,导致鱼苗受伤,投放后死亡。

鱼苗运输前没有做好“困箱”、排便等工作。鱼苗运输前,应该进行几次拉网锻炼,促进排便,控制黏液分泌,降低应激等。如没有做好吊水、“困箱”工作,鱼苗应激严重、运输容器中大量分泌黏液,排便,运输、投放成活率大大降低。

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氨氮、溶氧的消耗、水温变化、细菌和黏液引起的“发烧”是影响运输成活率的一些原因。长时间、高密度的运输,氨氮含量高,进入鱼苗血液、鱼脑中,引起鱼苗昏迷或半昏迷,从而易引起鱼苗死亡。

运输过程中动作幅度大,没有合理安排运输路径、加水时间、观察次数。

4.天气变化

天气多变,建议晴天投放苗种,不建议阴雨天,尤其是正在下雨的时候投放苗种。阴雨天常风大,鱼苗喜欢顶水,消耗体力;且雨直接淋到鱼苗,容易引起感冒。在黄鳝等鱼上表现特别明显,阴雨天下的鳝苗容易“感冒”,引起死亡。

5.没有及时对鱼苗消毒

鱼苗投放前、捕捞、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擦伤,鱼苗投放后进入新环境,应激加擦伤容易导致鱼苗感染细菌,应及时进行消毒,提高成活率。

6.没有培养好适宜水色和适口饵料

培养好的适宜水色,水体的能量代谢、物质循环和信息流动适宜于鱼苗,避免有害物质或不良环境引起鱼苗死亡。培育适口的饵料,鱼苗入塘后,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摄食适口饵料可快速提高鱼苗体质。饵料不适口,则鱼类摄食艰难;饵料培养不当,则培养的浮游动物可能超过鱼苗所能摄食的量,甚至会培养出鱼苗的敌害生物并捕食鱼苗。

7.敌害生物

鱼苗入塘后,会面对多种敌害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面对的敌害生物有差异,可能会有来自“海陆空”的敌害生物危害鱼苗。不同种鱼类、同种鱼类的大个体有可能成为敌害生物。

8.清塘用的产品有残留

养殖水体清塘时,使用的产品剂量比较大、有些物质对鱼类毒性大、水温低清塘剂代谢慢、某些品种的鱼对特殊的清塘产品特异性敏感、鱼苗个体小致死浓度低等原因容易导致鱼苗投放后死亡,表现急性死亡、打转后死亡或鱼苗投放后畸形多、头部出血引起死亡。

9.气体过饱和

鱼苗喜欢闪亮的东西,会吞气泡;鱼苗个体小,活动能力弱,身体有气泡黏附难以摆脱,体内有气泡难以排出;氧气、氮气或其他气体过饱和后,加上风平浪静,鱼苗容易得气泡病,引起鱼苗死亡。

(文章来源:中渔海洋—科学养殖)

巡塘只能靠经验和猜测?帮邦推出巡塘必带神器——“帮邦小黑升级版”,只需几秒钟,塘口溶氧、水温、ph轻松掌握!便携,智能,简单,实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lctx/1630.html